回复:



引用:




2-03


    Rafael Kubelik,拉斐尔·库贝利克,(1914-1996),拉斐尔·库贝利克于1914年出生在捷克的皮霍里。他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音乐世家,父亲扬·库贝利克曾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界着名小提琴家,在当时是着名的塞夫契克小提琴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库贝利克出生在这样优越的家庭音乐环境中,确实获得了许多使他终身受益的因素。他从14岁开始进入布拉格音乐学院中学习钢琴、小提琴、指挥和作曲。19岁从音乐学院毕业以后,便于第二年与捷克爱乐乐团合作进行了首次登台指挥。在其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多次随父亲外出旅行演出,并指挥乐队为他的父亲伴奏。1936年,22岁的库贝利克担任了着名的捷克爱乐乐团的指挥,正式开始了他一生繁忙的指挥艺术生涯。在这个举世闻名的大乐团中工作了三年以后,库贝利克接到了布尔诺民族歌剧院的聘书,并于1939年至1941年担任了这家歌剧院的常任指挥。

    1941年以后,库贝利克重返捷克爱乐乐团,与上次不同的是,这回他已是这个乐团的首席指挥了。库贝利克在这个乐团中整整工作了七年,为这个历史悠久,又具有着光荣传统的乐团的继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48年,库贝利克辞别了祖国,来到了大洋被岸的美国。在美国,库贝利克进行了广泛的活动,力图在这里显露出他的指挥才华,1950年,他终于如愿以偿,上任担任了三年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然而就在他在美国展开他的活动范围之后,英国着名的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又向他频频地招手了,这使得他于1955年重又回到了欧洲,担任了这家在世界上与斯卡拉歌剧院齐名的大歌剧院的常任指挥,在这段时期里,库贝利克指挥该院演出了大量的歌剧作品,其中还包括许多具有纪念性意义的演出,比如他曾指挥该院在英国首演了雅那切克的歌剧《耶努法》和柏辽兹的歌剧《特洛伊人》,而这些重要的活动经历,都使得他逐步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世界声誉。1961年,库贝利克又来到了德国,在这里,他担任了另一个着名乐团——慕尼黑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他在担任这个乐团的常任指挥期间,曾多次率领该团出国访问演出,为这个乐团赢得广泛的世界影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库贝利克又开始重返美国,他在1971年到1974年间担任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他在就职以后,力尽艰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使这个剧院恢复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1974年,库贝利克辞去了大都会歌剧院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的职务,来到了位于中欧的瑞士,并最终加入了瑞士国籍。此后,库贝利克又以捷克一瑞士双重指挥家的身分,继续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

    库贝利克的名字对于专业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来说应该是并不陌生的,他是20世纪中非常活跃和有影响力的着名指挥家。除了以上提到的那么多一流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以外,他还是一位异常繁忙的世界性客席指挥,在他的指挥生涯中,曾经担任过包括欧美各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交响乐团的客席指挥,足迹遍布之广是使很多人都望尘莫及的,因此有的资料上曾说他在客串指挥方面是仅次于卡拉扬的第二号人物,这种说法准确与否我们先另当别论,但他是20世纪中最繁忙的客席指挥之一,则是肯定无疑的了。

    库贝利克是老一辈指挥家中精力充沛式的人物。他那高雅的艺术趣味和极有吸引力的气质,一直是被后代的青年指挥家们奉为榜样的,而在专业素质上,他也是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的人物。他有着高度的艺术鉴赏力、敏锐的音乐感受力以及清晰明快、自然稳健的风格和特点,人们在聆听他指挥演奏的作品时,以上的特征便会随着音乐的进行而极其自然流畅地表现出来。

    人们都说库贝利克是一位艺术修养既高雅又全面的艺术家,而这些不平凡的气质首先要归功于他那音乐世家家庭中的优雅的音乐环境的直接熏陶和影响,库贝利克的家庭是捷克有名的音乐世家,这个家庭曾经诞生过捷克历史上重要的音乐家,如果翻开捷克音乐史仔细观察的话,在那记载着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雅那切克和苏克、塞夫契克等音乐大师的史册上,同样也端庄地记载着扬·库贝利克和拉·库贝利克的名字。他们父子二人,早己成为捷克音乐界中的重要人物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了。

    大凡现代的指挥家们,一般都受到过托斯卡尼尼和富尔特文格勒的影响,有的偏重于前者,有的则倾向于后者,库贝利克在这方面也不例外,但从他的风格上来看,似乎更接近于富尔特文格勒。他是一位“音乐性”很强的指挥家,有时常在指挥时表现出令人惊讶的主观即兴风格,甚至于在屡次指挥同一作品时很少有相同的时候。然而他指挥演奏出的音乐的那种流畅与雅致的特性,往往能够给人带来十分醒目的印象。当然也有的评论家认为他的指挥缺乏深度和强度,其实这也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罢了。

    库贝利克和许多人一样,也是一位集指挥家和作曲家为一身的双料指挥大师。作为指挥家,他曾取得了享誉世界的名声,而作为作曲家,他的才华也是广为人知的,据说这方面的才能他还是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作学生时就已显露出来了。他从音乐学院毕业以后,就曾先后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两部交响曲、一首钢琴协奏曲、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此外还有许多室内乐作品,一部歌剧《维罗尼卡》以及为悼念他的父亲而作的安魂曲等等。

    库贝利克是一位指挥作品范围很广的指挥家,他既能指挥歌剧,也能指挥交响乐和其它体裁的音乐作品,从曲目的时代和风格上来看,他还是更善于指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其中特别擅长指挥戏剧性较强的作品,当然,在对待他的祖国的作曲家的作品方面,他的演释就更具有权威性了。从总体上来看,他对贝多芬、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雅那切克和马勒等人的作品,有着更加精湛的理解和演释。






2-04


    Sir Neville Marriner,内维尔·马里纳爵士,(1924-    ),英国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1924年生于英国林肯郡。幼年学小提琴,13岁就学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此后又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1947-1948年就学于英国久负盛名的伊顿公学。1949年加入马丁四重奏组,担任第二小提琴手。同时他还与一些演奏家,如达特等,建立过二重奏组(Jacobean Ensemble)、三重奏组。1949-1950年在母校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小提琴。1952年起,先后担任伦敦交响乐团第二、首席小提琴手。并在伦敦许多乐团中担任过演奏,在与托斯卡尼尼、卡拉扬等知名指挥家的合作中,给予了他珍贵的经验。1959年,他创建了圣马丁乐团,并一直担任团长至1978年,其间为 Decca、Philips、EMI 等唱片公司录制了大量巴罗克和古典时期音乐的优秀唱片,其中许多荣列企鹅三星带花、《唱片艺术》最佳金曲名榜。1978-1985年出任美国明尼苏达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81年又兼任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79年,马里纳获得大英帝国爵士勋章,1985年被授予爵士。

  马里纳指挥的巴罗克音乐,与平诺克等人追求严谨精确的本真原貌不同,他的演绎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线条清纯明晰。一些评论家也因此颇有微词。






2-05



    Ernest Ansermet,埃内斯特·安塞梅,(1883-1969)瑞士指挥家。1883年11月11日生于日内瓦湖畔小镇沃韦(Vevey)。曾在洛桑大学学习数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他同时学习数学和音乐,但强烈的爱好终于使他决定献身于音乐。他曾前往德国随穆特与尼基什学习指挥。19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首次登台指挥。1913年,在斯特拉温斯基的推荐下,他担任了瑞士蒙特勒的科萨尔乐团指挥(Kursaal Orchestra)。此后斯特拉温斯基成为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不久,斯特拉温斯基又说服贾吉列夫(S.Diaghilev),任命安塞梅为他所领导的知名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指挥。1616年安塞梅率领俄罗斯芭蕾舞团在美国进行了巡回演出,他曾创造了在105天中演出105场的纪录。成功的演出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和他本人带来了巨大的荣誉。

  1918年,安塞梅在日内瓦创建了瑞士罗曼德乐团,并担任罗曼德乐团指挥长达49年,这使他成为与一个乐团合作最久的指挥家。1924年后的3年,他曾兼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交响乐团指挥,1928年曾与科尔托同任巴黎交响乐团指挥。1937年,他又创办了卢塞恩音乐节(Lucerne Festival),并很快使它成为一个有影响的音乐节。1946年,安塞梅与Decca签约,Decca为他录制了100多张唱片。二战前后,他经常应邀在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乐团担任客座指挥。

  1969年2月20日,安塞梅逝世于日内瓦,享年86岁。

  安塞美是20世纪前、中期舞曲的最重要的指挥。他并非受到特定指挥家影响,也许正因为此,他在诠释曲作时总可以创造新意。他把指挥艺术比喻成“精确的诗人”,在作品中小心翼翼地找寻作曲家可靠的情感。一方面,他反对指挥家将自己的个性强加于作品之中,力求以作曲家的风格来表现作品。因此,他不同意布列兹关于作品必须以时代精神来表现的说法。另一方面,他认为指挥之所以能够统领整个乐团, 是基于对音乐的见识广博,熟谙乐曲的文化背景,而且富于想像力。他强调乐谱上的表情记号是相对的,演奏起来可以按图索骥,但不可以作为绝对标准。他说:“演奏音乐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已,因为音乐不只是听觉现象,它是一种肇始于此现象, 而又描绘不出其深处真面目的东西。”由于每个演奏者都有不同的观点,各有各的洞察力,所以一部作品就会有各种不同但都能令人满意的演奏。

  晚年安塞美从舞曲转变到古典乐派,但是他的气质与音乐语法一般而言还是十足的法、俄系统,加上他过于理智、稍嫌冷淡,这些古典乐派作品的诠释说服力不是很够。他指挥过海顿的巴黎交响曲系列、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及一系列浪漫时代的作品,但是最擅长的还是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温斯基、奥乃格、拉洛、巴托克及俄罗斯国民乐派,这些演奏均衡、精确、风格优美,富于热情,音响色彩极其鲜明,后世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