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引用:



平均律釋義:

通常我們聽到的所謂【八度音程】,是指從某個音到它的上(或下)一個同音名的“距離”,在物理學上,聲音是震動產生的,因此同一個音名的相鄰兩個高低頻率差為兩倍,也就是說中央C音是高音C的一半頻率。在鋼琴鍵上,我們可以看到白鍵和黑鍵,每個鍵之間為半音,一個八度有十三個鍵,八個白鍵與五個黑鍵(從中央C到高音C間,所以叫八度),如果我們把它“平均”分成12等分,則每個音是前一個(半)音的2開12方根(≒1.0594631)乘以其音頻,所以12個半音音階就構成了一個全音程。(這有點像在考數學的道路種樹或電線桿問題,要在1和2之間以幾何級數均分12等分)如此不難看出,Do-Re, Re-Mi, Fa-Sol, Sol-La, La-Si之間都有兩個半音,稱之為全音,而Si-Do, Mi-Fa則只有半音。這樣“平均”把八度音分成12等分就叫做“平均律”。

這其實是相對於“純律”而定義的,純律只考慮到協和音程,大音階的音頻比數是1:9/8:5/4:4/3:3/2:5/3:15/8:2. 在音程的界定上,有所謂的協和音程與不諧和音程,協和音程又分為完全協和與不完全協和,在浪漫樂派之前,大都使用協和音程,所以曲子容易讓人接受,近代音樂則大量採用不諧和音程,故在二十世紀初至中期的音樂,在當時被視為是“叛逆”的! 

所謂的完全協和音程,包括:完全一度、完全四度、完全五度、完全八度;不完全協和音程,包括大三度、小三度、大六度、小六度;不諧和音程則是大二度、小二度、大七度、小七度及增減音程。 

一般均稱“平均律”的發明者是Andreas Werckmeister在1691年所發表的一篇"Musicalische Temperatur"(音樂性的律)。在中國最早說明平均律概念的是明朝的朱載堉,在明萬曆24年(A.D.1596)所寫的“律呂精義”中暢論十二平均律,主張改革中國之音律,比起西洋早了近100年,可惜未獲重視。 

J.S.Bach的平均律(古)鋼琴曲,就是取自12個音階中的每一個音各作成大調和小調兩種調子(從C大調、C小調……到B大調、B小調),每個調子包括前奏曲與賦格曲,所以巴哈的平均律是24首調子成一卷(12大調及12小調),而他共寫了兩卷,所以總共有48首曲子(BWV846~BWV893)。至於什麼是【前奏曲】、【賦格曲】,這恐怕不是三言兩語的事,不過以音樂欣賞者的角度而言,也不必太過於計較這種名詞解釋,聽了喜歡最重要! 

巴哈的平均律曲號稱是鋼琴曲的【舊約聖經】,而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則被稱為是鋼琴曲的【新約聖經】。這兩套曲子都值得一聽再聽! 




Glenn Gould 顧爾德









1932年9月25日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1982年10月4日在多倫多逝世。顧爾德三歲由母親啟蒙學習鋼琴,1943年在多倫多音樂院跟隨格雷羅(Alberto Guerrero)學習鋼琴、西維爾斯特(Frederick Silvester)學習管風琴,1946年在多倫多首次登台演出,曲目是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接著顧爾德到加拿大各地巡迴演出,起先曲目以傳統古典作品為主,但是顧爾德也開始深入研究第二維也納學派的作品。

顧爾德在1955年錄下第一張專輯並到美國巡迴演出,1957年第一次在歐洲露面並首度赴蘇聯演出,他也是第一位受邀到俄國演出的北美鋼琴家,以巴赫《郭德堡變奏曲》風靡莫斯科的愛樂者。

顧爾德在1964年從音樂會舞台上退隱,他公開表示音樂會已經不合潮流,轉而進入錄音間從事錄音、廣播與寫作工作,而他最著名的巴哈詮釋更徹底把巴哈鍵盤音樂做全盤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