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林徽因:气质如兰 人艳如花 (34P)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 。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小时候的林徽因


1916年的林徽因, 摄于北京, 当时她还是林徽音


聪慧的女孩


留学英国时的林徽因  20年代初摄于伦敦


被引用最多的绝美照片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16岁随赴欧考察的父亲游历欧洲,卜居伦敦一年,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一定要学建筑。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都选择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因为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入该校美术学院,但主修的还是建筑。


16岁时的林徽因


16岁即随父遍游欧洲


父亲林长民


踩高翘的快乐女孩


20年代摄于北京家中


1926年林徽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证上的照片


大学毕业照

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有一幅图片两人一同倚坐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屋顶上,1936年的林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1936年前后,与梁思成在北平天坛正在修缮的祈年殿屋顶上

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1934年夏,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山西汾阳县小相村灵岩寺考察。看起来他们的样子很潇洒,其实在考察中他们吃尽了千辛万苦,从介休到赵城他们曾徒步跋涉泥泞黄土路三百余里,住过肮脏的可怕的小店,睡过农家的大炕。但收获是巨大的,“我们参诣的古构,不下三四十处,元明遗物,随处可见。”梁思成如是说。


在五台山,林徽因、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仁发现了中国现存建筑中最古老的建筑——佛光寺。临走时,林徽因在捐资建寺的女施主——宁公遇夫人的塑像前照相留念。这位唐代妇女为了心中的信仰捐出了家产盖起了这座寺庙,这把自己留在了这里,日夜守护着这香烟燎绕、青灯孤卷的佛陀世界。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与文豪泰戈尔在一起,左为梁思成


1924年,可以说是林徽因在上流文化社交圈开始崭露头角的一年。那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与林长民之邀来华访问,文学界在天坛草坪上举行欢迎会,林徽因任泰戈尔的翻译。当时媒体报道说:“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林徽因,泰戈尔及许志摩的三友图
1924年4月23日,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时摄


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留影
右一徐志摩、右二林徽音、右三泰戈尔、左一梁思成、左三林长民


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先生六十四诞辰,林徽因在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演出泰翁诗剧《齐德拉》,林徽饰公主齐德拉,张歆海演阿顺那,徐志摩和林长民扮爱神和春神。


林徽因饰马尼浦国王的女儿-齐德拉的造型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