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视
一个神秘的国度,一种古老的文明,
经历了数年的等待,
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印度,一头曾经酣睡的大象,
能否挥去梦魇?圆梦东方?
一条失落的轨迹 一个大国的渴望,
印度,在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时候,
又有着怎样震惊世人的发展速度?
面对如此强大的东方邻居,
中国,又将如何应对? 《中印经济之比较》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这也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而与此同时,中国的邻居印度也不甘落后。同样都是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都是人口大国,但是因为国家体制的不同,中国和印度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的道路。如今印度被称作是世界的办公室,而中国被称作是世界工厂。那么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哪些特点,和中国相比有哪些不同,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又有哪些地方是值得中国借鉴的?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有关这些问题,我们就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先生。
欢迎您,您好。请坐。
我们首先呢一起来通过大屏幕了解一下李罗力先生。
李罗力简介:
1947年出生的李罗力,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从军三年。作为“老三届”的学生,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他以一名煤矿工人的的身份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系,并于1982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多年来专注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他,亲历了邓小平同志南巡的全过程,目睹了深圳经济的腾飞。目前他担任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秘书长和党委书记,是“中国脑库”名副其实的“掌门人”。 李:我选择经济学,应该还是从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因为当时我虽然是在煤矿当工人,但是我们那时候组织了一个马列的学习小组,学了很多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当时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观点,就是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了,一个国家才能够根本地发展。所以当时一有了这个恢复高考,有了这种升学的机会呢,我就首先报考的是经济系,
主持人:那个时候中国还处在一种非常封闭的、非常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以我们也想了解一下,在那个时代学经济学,都学点什么,和今天是不是会有非常多的不一样?
李:那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当时的经济学,主要是政治经济学,而且我们读政治经济学就是主要是马列主义经济学,但是我们过去单纯的只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的很多现代的经济学的理论,包括方法,我们过去都研究得不够,这个现在来看,我觉得我们的经济学应该是更加全面的,更加科学了,把很多,国外的很多好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方法,都学过来了,我觉得这样这个应该是更加丰富了。
主持人:1988年的时候,深圳可能还是一个小渔村吧,那个时候怎么会选择到深圳去呢?
李:我实际1988年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我实际我是最早是1983年去的,那么当时我去了以后呢,我当时做了一个,我做的调查研究呢,主要是研究特区货币。当时在特区刚刚成立了以后,关于发行不发行特区货币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那么那次我调查研究,我就感觉到深圳充满了活力,深圳那时候很,基本上就是,可以说除了现在这个老东门那一块以外,其他地方都是,就是大工地,还远远没有发展起来,但是我就感觉到这块地方是一片热土,充满了活力,值得人们去到那奋斗。
主持人:在深圳,一直都是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研究港深经济等等,后来为什么会对印度感兴趣了?
李:我现在在综合开发研究院,也号称是中国“脑库”,因为我们这个机构呢非常关注现在国家和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几年前,我们就敏锐感觉到印度在崛起,而且发展得很快,而且呢我们国家跟这个中印两个国家,必然要两个这种发展中大国,必然要今后有很多的这种合作,那么对印度要了解,我们这个综合开发研究院举办全球“脑库”论坛,很多的世界的脑库机构,像兰德公司,布鲁金斯,伦敦战略研究所都来参加我们这个会。那么其中呢也有印度的甘地研究院的,印度的一些学者,他们来参加会呢,我们当时就跟他们商量,愿意不愿意合作,我们开展中印经济论坛,他非常高兴,经过一两年的筹备,我们在2004年就召开了第一届的中印经济论坛,在深圳召开的。这个印度来了很多的学者,来了很多的,也包括官员。这是我们创办的一个,应该说中印的一个对话的平台。另外我们也访问印度,我已经去访问两次印度了。这个同时呢我们也邀请印度的这些学者,企业家,欢迎到中国来访问。我觉得通过这样的一种活动,增进相互的了解,相互对话,而且我们也感觉到研究,研究这个印度的问题啊,非常重要,这个特别是两国之间的这种不同的模式的相互的比较,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是非常重要。
主持人:的确,在过去的三年当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将近10%,那么印度的这个年经济增长率也是达到了8%以上,但是作为中国的一个邻邦,其实好像我们对于印度并不是那么熟悉,总是有一些神秘的色彩。那今天呢,我们就邀请李先生为我们专门进行这个演讲,给我们揭开印度神秘的面纱,为我们来讲述一下印度,它的经济发展模式,有请李先生。
悬念小片:
同是亚洲大国 ,同是文明古国
上个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
蓄势待发的印度究竟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而迅速崛起?
西方学者眼中两个国家的发展存在怎样的差距?
印度的发展真的优于中国吗? 《中印经济之比较》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李:应该说这个中国和印度这种发展和它的经济之间的比较,是一个大家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大家都知道,中国和印度是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又都是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的,长期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的农业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又都是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西方人看来,都是神秘的国度,中国跟印度都是非常神秘的国度。上个世纪的40年代末,我们中国跟印度分别都独立,都获得了独立。然后呢在50年代,中国和印度又都是第三世界,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那么到了这个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两个国家都先后开始改革开放,从现在来看,大家都看到了,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两个国家发展非常快,已经引起了全球的瞩目,而且大家都已经预测到,21世纪,这两个国家将成为世界之星,将成为最大的经济体制,这一点我想无论是我们国内还是这个国外,大家都是一个共识。但是现在分歧比较大的呢,就是对中国和印度的看法,这两个国家的比较。现在西方一些专家、学者,一些专家吧,他们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个印度在很多方面比中国要优越,所以尽管印度现在不如中国,但是印度呢能够很快地赶上或者超过中国。
李:我想这个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发展得那么迅速,它崛起得那么迅速,应该说它有它的优势之处,但是呢如果说不做一个深刻的分析,全面的比较,而是这个就是听到一些西方人的这个讲啊,或者从一些文章上,大家吵来吵去,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今天我想呢就是从我的这种研究,这个想给大家呢就是做一些这两个国家这个在经济发展中间的一个比较,一个分析,一个比较,最后呢我也想有一些基本的判断。
悬念小片:
沉寂之后,印度为何突然崛起?
它的优势产业究竟是什么?
是怎样千载难逢的良机帮助印度崭露头角?
发展经济的背后,
中印两国存在怎样的差距? 《中印经济之比较》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大家知道,就是印度与中国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就是软件产业,印度现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吧, 2004年它的软件出口额达到180亿美元,这点它就比我们中国的软件制造业,软件生产要大很多,我们现在的出口额二三十亿美元。从这一点来讲呢,印度的软件业,这个远远地超过我们了,那么这里呢我就想讲一个故事。就是可能有很多同学啊,很多同志会很奇怪,为什么原来没听说过印度,怎么印度就突然起来了,我仔细关注过这个问题,印度它的这个国家啊,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它们已经开始制定了一个软件战略,因为印度呢,我觉得当时从它的领导人来讲呢,还是做了一个比较正确的一个判断,因为它具有语言优势,它具有语言优势,英语是它的官方语言,另外呢它具有很好的人才,就说它有六大软件工程学院,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的,而且呢它大量的印度人到欧美去留学,在硅谷工作,所以这些人呢,他就本身就有一个软件生产,就做软件的这个基础。
李:那么后来就是印度由于它政府制定了这样的战略,它也鼓励这种软件企业在印度发展,甚至在美国,在硅谷,很多的这个印度的软件企业就成长起来了。那么它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呢?就是千年虫,大家知道,就是我们这个21世纪到来的时候,当时世界弥漫着一种对千年虫的恐慌,你看看当时的各种报刊啊,杂志啊,这个舆论啊,都在讲千年虫。这个时候就需要,特别是欧美的这些跨国公司啊等等,它就需要大量的软件公司来这个解决千年虫的问题。那么欧美的这些软件企业呢,它成本很高,印度的呢,它本来已经有了这么多软件企业了,所以它就,那一年,1998年还是1999年,一年,它接单就接了30亿美元。所以它们就很快地就占领了,在千年虫,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它很快就占领了这个软件产业的这个阵地。然后到了2000年以后呢,又出现了美国的这个网络经济的崩盘,这个时候就突然发现,这个软件生产也要像其他生产一样,也要找最低的成本。所以印度呢,它作为成本最低的,又具有非常优良的这种生产软件企业,生产软件的这种企业,就成为,理所当然成为各大,欧美的大的跨国公司啊,IT产业啊,各个需要这个软件的这个,都找他们,定单,找他们去生产,找他们去编软件,设计软件,编软件,生产,出口,这样呢,印度的这个软件业就很快地就发展起来了。所以应该说,印度的这个软件业发展,可以说有这么几个根本原因。
那么印度和中国相比,最大的劣势是什么,也就说中国和印度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就是制造业。大家都知道,就是这个中国啊,被誉为是世界工厂,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业的中心,那么我今天主要要分析,就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跟印度作为最大的软件业中心,这两个差距在哪,这两个差别是什么,究竟谁好,谁坏,或者究竟这个差别在哪?这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我觉得最根本的差别是什么呢?我列了五个方面。第一就是就业,大家知道,软件工业是精英工业,能够在软件工业里面就业的,那一定是有相当的知识水平,相当的外语水平,相当的知识技能。普通劳动力是无法在软件业就业的,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据现在统计,印度的软件业只有一百万到二百万工人,就是就业人员,软件业,它的外围服务加起来,大概不超过一千万人,那么在印度现在其他的制造业,传统的和它现在的一些新兴,比方制药,食品,现在发展比较快的,加起来,还有一些纺织,也就是五六千万人。那么印度现在人口已经到了十亿了,将近十亿了,它只有这么几千万人是能够就业。那么就说明它的产业基础非常狭窄,这种高端的知识密集型的软件业,它的就业容纳量太小,而且最近有一个统计,就是从1993年到2000年,印度每年的这个GDP增长是5%到6%,但是它的从业岗位,就业岗位的增加只有1%,所以这里大家就可以看到,就说像这样一个,印度的这个软件业在世界上很风光,但是实际上在它的国家里面,它能吸纳的就业劳动力太少,它就对带动整个经济会造成一个根本的这个障碍。那么我们中国呢,大家知道,中国发展制造业,制造业,我们而且大量的我们的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现在中国在这短短的20几年的这个过程中间,两三亿农民转为这个,成为工人,成进入城市,成为工人,那这就大大促进了我们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中国和印度这样农业大国,非常落后的农业大国,如果农民,没有更多的这种就业岗位把农民吸纳过来,变成工人,进入城市,我们国家,就是农业大国的这种落后的经济基础是很难改变的。我觉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就是跟那个相连,就说由于它的这个软件产业呢,它太狭窄,它是高端的,尽管在世界上很风光,大家一说,印度的软件产业怎么怎么样,180亿美元等等,但是它只占整个印度GDP的5%,也就说它其他的95%都还是其他的落后的,一会儿我还要讲到,这是第二个,这也是比较,我们也看出这个问题。第三个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为什么现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突飞猛进,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要日新月异啊,是无论全国,沿海,还是内地,中西部,都是飞速地发展,我们的道路,我们的城市建设,我们的各种基础设施,电力什么什么,都是在非常快地发展。为什么呢?从根本上来讲,这就是制造业需要,因为你作为制造业来讲,它一定要有大量的好的生产环境,要有非常便捷的各种运输的,公路,高速公路,港口,铁路,它一定要需要,同时它又各种配套设施它都需要。但是印度的软件工业呢,它由于它是这种高端的,这一个知识,这个专,工程师,高级的工程师,它就是一个很狭小的空间它就可以做,它就是在编软件,设计,编软件,另外它因为附加值很高,它拿飞机就可以,空运就可以解决它的运输问题。所以呢,它就对基础设施没有一种必然的产业上的要求,经济发展必然的要求,这就可以看出来,这两者,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非常快。那么印度的基础设施,是太落后了,凡是去过印度的人都会有这个感觉啊,太落后了。
第四个呢就是引进外资。这个引进外资,由于中国是这个制造业中心,所以中国的引进外资啊,是从最低端到最高端,都有。最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等等的,那包括港台,这个中小资本,那么慢慢慢慢现在90年代以后及大的跨国公司,欧美的,日本的,韩国的,大的跨国公司也进来了,那就是说大量的外资,它在制造业这个领域里面,它有了非常大的一个密集,印度呢,因为它是高端的,软件制造业,它给印度投资的这些软件公司,都是欧美大的跨国公司,这些大的跨国公司呢,它去把它这个作为软件生产基地来投资,这充其量是很小的,所以呢,我在这个一次演讲中间,我曾经举了一些典型的数据,今天我也给大家讲一讲。印度2004年出口总额是540亿美元,而深圳一个城市,2004年出口额就是778亿。在印度540亿美元里,刚才我讲了,有180亿美元是软件,他其它的,包括农产品和其他的制造业产品是360亿美元,360亿美元,而深圳一个城市,出口额中间,机电产品就达到590亿美元,比印度出口总额还多了50亿美元。
李:从我讲到这个对比来看啊,就会看到,从引进外资的规模上,从真正GDP的发展上,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