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下)》(文字稿)

给我们讲述这段故事的陶恒生先生,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不断地查询各方面的资料,他试图将那一段的历史公案,完整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而这段公案呢,就是“高陶事件”,又被称作是“抗日史上的小西安事变”。它指的是高宗武和陶希圣二人,追随汪精卫出走,最后却冒险脱离汪精卫集团的那一段往事。当事人之一的陶希圣,就是陶恒生的父亲。

    陶恒生回忆说, 1939年,他的父亲陶希圣从香港奔赴上海,参加了汪精卫集团对日本的谈判。然而呢,就在这个过程当中,陶希圣认识到,日本是要进一步地控制中国,他也看清了汪精卫集团的卖国本质。可是到了那个时候,“对日密约”已经签约在即了。陶恒生记得,他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父亲说,这个条约,我不签,就是死;签了字,比死还要难看——因为签下字,就会成为出卖国家的历史罪人。然而呢,身处日本人占领下的上海滩,陶希圣何去何从呢?这让他陷入了绝望。

    解说:1939年12月30日,汪精卫与日本正式就密约签字,陶希圣称病缺席。几天之后,陈璧君提出让陶希圣“补签”,陶希圣再次委婉的拒绝。陶恒生记得,此时,父亲的态度已经引人怀疑,76号的特务加强了对家人的监视。而父亲却已忧虑成疾,在家中卧床不起。

    陶:他真的卧床起不来了,胡子也没刮,脸色惨白的,那么我母亲上上下下的,有时候给他送点东西去啊,喝的,吃的什么,他都不下楼嘛,那我们也就是在家里也不敢出大声吧。他真的是病了,那个时候。

    解说:陶恒生说,没想到家里来了一位意外的探病者,就是同样拒绝在密约上签字的高宗武。

    陶:他们两个人不是一个,一条路的,他(高宗武)是外交部的,外交的路线,我父亲是个学者路线,所以他们平常交谈也不多,当然不用说推心置腹了,不过那一天,高发现陶没去,他就到家里来了,在病床旁边啊,两个人就有一些交谈了。

    陶:那我父亲跟高说,他们都在监视我们,我们该怎么办?那么高就迟疑了片刻,就说,走了吧,他们那天决定走了。陶说,1月3号,5号,7号,都有船,我们搭哪条船走?高说,1月3号,是美国总统号,比较安全,我们不如我们就搭美国总统号好。高之要走,已经是成竹在胸了,他的回忆录里说,虽然陶的票我都买好了,我只是去问他要不要走,因为他后面有万墨林已经跟他,老早就有接触了。

    解说:万墨林,杜月笙的左右手,被称作是“杜门第一红人”。抗战期间,杜月笙身在香港,这位曾经的上海滩黑帮魁首,此时却以民族大义为重,从事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工作。上海就是他的重要据点。而万墨林就是奉杜月笙之命,留守在上海的“大总管”。

    高宗武在谈判期间,与杜月笙取得了联系,杜月笙便指示万墨林,为高陶二人的出走做出了秘密而妥善的安排。1940年1月3日,高陶二人悄悄地离开了上海。

    陶:照我父亲的回忆录里面说,他那天早上就坐了家里的车子到了和平饭店,他就跟司机说,你回家,我要车时会打电话。他进去之后就由旁门出去了,叫了辆车就上码头了,就上了船。

    解说:高陶二人隐姓埋名,登上了前往香港的轮船。

    陶:在船上嘛,他们都用假名字的,上船,上了船之后啊,他们彼此把自己的假名字,把对方的假名字也忘了,所以就查旅客名单,查了半天也查不出来某某人,甲板上转了一天,碰到了,碰到了他们在船上就商量,到了香港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做。所以那天,就是1月22号发表了一篇,揭露密约的那一篇,给《大公报》编者写的那一封信啊,是他们在船上就起草好的。

    解说:早在谈判期间,高宗武就利用机会,给这份卖国密约拍下了照片。在奔赴香港的旅途中,高陶二人商定,要把这份密约公之于众。

    陶:那么1月5号,他们到了香港,那么高就把这个他拍的照啊,就交给杜月笙。那么杜月笙马上就坐飞机到重庆去,把那个交给蒋介石看。蒋介石看了之后就说,可以发表,那么杜月笙又跟蒋说,他说啊,陶的家属还没出来,是不是等他们脱险了之后再发表?蒋也答应了。由7号到21号,这中间有两个礼拜的时间,蒋居然按兵不动。

    解说:此时,汪精卫等人很快也得知了高陶二人出走的消息。

    陶:他们(汪精卫等人)到5号知道了,他们到青岛去开会,跟那个,北方的什么梁鸿志啊,王克敏他们去开会啊。后来接到情报,说是高、陶溜了,到了香港。当然汪是很,很难过了啊,周佛海也很愤怒,周佛海在日记里头说,高和陶这两个动物,势必杀之这样子。那日本人也知道了,不过他们也按兵不动,

    记者:不知道高宗武已经拍照片拍下来了?陶:不知道,完全不知道。

    解说:1940年1月5日,高陶二人顺利抵达香港。此时,蒋介石正等待着发表这份密约的最佳时机;汪精卫则按兵不动,观望事态发展。而陶恒生一家人在上海,正要踏上艰难的逃亡旅程。

    陶恒生记得,他的父亲陶希圣在秘密去往香港的途中呢,就给家里发了一封报平安的电报。一接到电报,陶恒生的母亲万冰如,就立刻开始准备,她准备的,就是全家要秘密地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她悄悄地到码头上,去买了到香港的船票。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万墨林派了一个人到陶家来捎话,他告诉陶恒生的母亲说,你们买票的事情,已经引起了特务的注意。这样走,有危险。陶恒生记得,这个时候,他的母亲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陶:我母亲说,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女人小孩,难道要把我们杀了吗?我去见陈璧君,她就带了我的姐姐,到了汪府去了,见到汪夫人陈璧君了。

    陶:一进去呀,那个陈璧君就说,你是谁呀,我母亲说,我是陶希圣的妻子,这是我们的女儿。她说你来有什么事?她说,我母亲说啊,这个希圣到了香港已经有五六天了啊,我很怕他在香港去,会说什么话,会见什么人,我想赶快去把他,劝他回来。那么陈璧君当然有点半信半疑了。就在这个时候啊,有一个副馆长来倒茶啊,就看了我母亲一眼,就说,你就是陶太太吗,怎么我上次到你们家里,你说你是家里洗衣服的?这陈璧君就有点儿警惕了,就说你是不是什么工作人员啊,我母亲说我是乡下女人嘛,我只是洗衣烧饭而已。那么陈璧君说,那你有怎么做法?她说,我母亲就说,我带两个小的孩子,没上学的,到香港去,劝希圣回来。那么,那你还有孩子在上海吗?有啊,她说我三个大的在念书,他们不走。这样子陈璧君就放心了。就上楼告诉,去问汪

    解说:陶恒生说,靠着陈璧君的信任,母亲万冰如得以顺利地离开上海。汪精卫甚至派专人护送她到码头,搭船前往香港。

    解说:在母亲抵达香港的一个星期之后,1940年的1月21日,陶家另外的三个孩子,在万墨林的安排下,兵分成三路逃到码头,上了一艘小电船。

    解说:两天之后,陶恒生抵达了香港。他至今还记得,那一天一家团聚时的情景。

  陶:那么车子到了,门一打开啊,我姐姐就冲进去了,连着叫,妈,妈,就叫,她们母女两个也就是抱头痛哭了。他们13号走的,我们20号走的, 7天,但是真的恍如隔世。所以我们几个兄弟的感情啊,尤其我跟我姐姐,跟哥哥,我们这三个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因为都是大家一起死里逃生的。

    陶恒生回忆说,1940年1月21日上午,他们三姐弟乘坐的轮船,刚刚驶出上海,高宗武、陶希圣联名的《致大公报函》和“汪日密约”的全文,已经由专人送到了香港的《大公报》的报社。1月22日,他们还没有抵达香港,“汪日密约”已经在香港、重庆、昆明、上海等地同时见报。这份密约全文公布,一时震惊中外。
    陶:他们真是一天都不能等啊,知道我们上了船,他们这边就赶快就发放。

    记者:这件事情公布以后,汪那边有什么反应?汪说的话不多,没有破口大骂。就是说高、陶这两个人啊,在我们开会的时候,我们已经发现他不稳了,所以所有的机密资料都没有给他们,他们拿的所谓的密约,是已经过了时的稿子,根本不能代表现在我们所谈的事情。周佛海是日记里头破口大骂。据日本那个今井武夫的回忆录里边说是这个,这个周佛海一听到这个事情啊,就泪流满面,愤怒得不得了,周佛海就说,他们两个要走,我可以理解,可是他把密约发表了,是大大地不应该,他背叛了我们。

    陶:那我父亲就做了,后来又发了一个电报给汪,也在报纸上发表了,就是说,虽然我有保守秘密的义务,但是事关我们千万的百姓的生死存亡,我不能把它当我个人的秘密,秘而不宣,这是国家大是大非的事情。

    记者:那那个密约,就是公布啊,这件事情在当时起了什么影响?陶:最大的影响就是,死了心了,跟日本人谈是死了心了,不要再有,对日本人存任何的幻想,有和平的可能,没有,你看见那个条文就知道了,是不可能跟他们谈的。这个是对于后方的民心跟军心是有很大的振奋的。

    解说: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从此,几十万伪军,与中国的抗日战线为敌。也是在这一年,汪精卫与日本正式签订了《中日基本关系条约》。这份条约,主要内容与高陶二人所披露的“密约”相差无几。史学家唐德刚曾经评论说,“盖汪氏此一卖国卖身之规模,史无前例”。

    这一年,陶恒生的父亲陶希圣在香港创办了“国际通讯社”,陶恒生也回到小学里继续读书。

    陶:然后那天朝会啊,校长把我叫到司列台,说这个就是陶恒生,他的爸爸就是由上海逃出来揭露汪日密约的,大家鼓掌,全校都知道我是谁了。那么我在九龙塘小学一直念到1941年的12月,念到太平洋战争。那段日子算是很平静的。

    解说: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战火就此烧到了香港。

    陶:12月8号那天早上,我跟我弟弟去上学,刚刚上课铃一打,就听到爆炸的声音,抬头一看啊,是很多日本飞机,还在丢炸弹,我们还以为丢的是传单,可是丢下来的,飘下来的东西呀,一着地就炸了,那我们就躲在教室的桌子下边了,老师叫我们躲起来。过了一阵子,飞机走了。老师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就看到日本飞机那个红点子。

    陶:12月25号英军投降,日本人在香港杀了不少人,因为他们那边有抵抗,又杀了不少平民,那我父亲知道日本人要找他,他就经过朋友就联络到了一个还乡队,是潮州人的还乡队。

    解说:日军开进香港,陶家再度面临被日伪特务追捕的日子。陶恒生说,为了安全起见,是母亲劝说父亲陶希圣,一个人先走,跟随九龙难民回乡队回到内地、奔赴重庆。为了躲避日本人的追捕,父亲陶希圣还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做了化装。

    陶:他来说陶先生啊,你的皮肤太白了,不像潮州人啊,我来给你化装化装,他就去买来那个椰子啊,壳,椰子壳啊,在家里点一个小油灯啊,烤那个椰油出来,往脸上擦,擦了我们就在旁边笑,他擦了好像一个,一个大烟鬼一样的,擦得黄黄的,然后那天清早,我大哥去送他,我母亲就把钱啊,放在热水壶里头。然后做了几个馒头。其中有一个馒头是有一个金戒指在里头的,做了一个小记号,就带着它走吧。我大哥后来看到我父亲随队走了,他才回家。回家跟我妈妈说,他还没出发,他热水瓶已经打破了。所以我父亲是很笨的一个人。

    解说:香港沦陷之后,陶希圣没有到国外去避难,而是下定决心,冒着危险,回到当时他眼中的抗日大本营重庆。1942年的2月,陶希圣顺利地抵达了重庆。又过了五个月之后,陶家的孩子们在母亲的带领下也回到了父亲的身边。一家人在乱世之中辗转,终于有了最后团聚的时刻。

    陶恒生记得,父亲陶希圣冒险回到重庆之后,可以说是得到了蒋介石的看重。陶希圣刚刚抵达重庆,就受到了蒋介石的接见。

    陶:陈布雷先生就带我父亲去见蒋先生。蒋先生见了,啊,你回来了,很好,你马上开始工作,做宣传方面的工作,马上开始。那我父亲那个时候有失眠的毛病,想开口跟他说晚几天,休息几天行不行,陈布雷先生碰了碰,他没有说。出门的时候啊,他就跟我父亲讲,他说你跟老先生说你有失眠,他也不懂什么叫失眠,他军人出身,从来不失眠的,你不用跟他讲了,你就开始工作好了。

    解说:两年之后,这场艰苦的抗日战争终于有了尽头。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国民政府接收南京和上海。

    陶:早在1944年11月,汪精卫已经离开了人世,传闻说他的死是旧伤复发所致,但是真正的死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在抗日战争的最后岁月里,汪伪政府的主持者是周佛海。

    陶:那么周佛海在战争快胜利的时候,他跟重庆有联系的,他的联系是通过戴笠的。那个时候戴笠就命令他维持南京的秩序,他也做到了,他是有电台,跟重庆通密码的,他都做到了,他自己认为,应该是没事嘛。后来戴笠的飞机失事,就死无对证了,因为那些事情都是口头的,没有什么证据的,都是口头的。戴笠不能说话了,那么周佛海就,他的事情就急转直下。后来虽然没有判死刑,无期徒刑,后来说死在牢里头。

    解说:1948年2月,周佛海因心脏病死于南京老虎桥监狱中。

    陶:他被关,在被扣押的时候,既没有审,也没有判的这段期间,周佛海的太太到处去奔走,军统方面啊,特务方面啊,就给她一些假情报,认为要怎么样怎么样,要多少多少钱才有救。把她的财产几乎骗光了。有一次她到我们家来,我父亲就劝周佛海的夫人,就说你不要再听那些人的话了,谁的话你都不要听,这个事情只有蒋先生一个人可以决定,可是他的太太,你想,等于一个人溺水了,她要抓住什么她就要,要求生嘛,什么人跟她说什么了,她就是要,只要有一线希望,她都去满足。所以她后来钱财都已经都被骗得精光,到后来(周佛海)还是难逃一死嘛。

    解说:另外,与陶希圣一起,脱离汪精卫组织的高宗武,却再没有回到重庆,而是就此离开了中国。

    陶:重庆给了他一笔钱,给他一笔钱,就是劝他到美国去,没有叫他回重庆,也没有叫他留到香港。为什么呢?这个也是我们一直解不开的谜,我只能这么说了,就是说他们两个都曾经背叛过重庆,都跟汪精卫出走过,但是高呢,是政府官员,陶呢,是一个教授,所以他的处理的方式不一样。他认为政府官员不可以做违背国家的事情,学者嘛,发表发表论调啊,发表发表言论啊,没有那么大的罪,可能我分析是这么一个原因。

    解说:高宗武从此不问政事,专事于学术研究。和这些曾经为汪精卫效力的人相比,陶希圣的结局显得格外不同。有人猜测,陶希圣能够回到重庆,并且得到蒋介石的重用,是因为,陶希圣本来就是蒋介石预先安排在汪精卫身边的“卧底”,但是陶恒生不这样认为。

    陶:你说派我父亲去做卧底啊,有此一说了,说是他到了上海去,架设一个这样的一个电台,跟重庆通密码什么的。我想这我父亲办不到,他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个学者,他甚至一个什么手电筒的电池,他都会装反的这么一个人啊,你说让他去装电台,或者是用密码打电报,他不会。如果真的呢是卧底的话,他后来到了台湾,我父亲为什么写本书,里边还感谢蒋委员长不杀之恩呢,是吧,何必还这样说呢?那不是他有功的吗?是吧。所以我认为不是。有的人说,你承认了,不是比较有利嘛,我说他没做就是没做嘛,不是就是不是,要讲事实。

    解说:陶希圣后来跟随蒋介石去往台湾,在那里度过了一生的最后岁月。后来的人们对“高陶事件”做出了种种猜测和解读,有人说,高陶二人是为了民族大义冒险公布密约,也有人说,他们是因为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实现,才背叛了汪精卫。对于各种猜测,陶希圣从来不做任何回应。

    陶:他对这个事情基本上他是不愿意多谈的,很多有的报章杂志啊,有一些,有一些批评啊什么,他也都不回应,他说反正我已经交代了,…我已经交代了,你们,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吧。

    解说:“高陶事件”发生的二十七年之后,也就是1967年2月,陶希圣在美国华盛顿与高宗武重逢。陶恒生说,两位老人在一起缅怀了过去的一些往事,但是呢,他们到底有过怎样的对话,没有人知道。1988年,陶希圣在台北逝世,这段“高陶事件”的历史谜案,也就此淹没在岁月里。

    陶恒生说,父亲陶希圣对于最后背叛汪精卫,心中呢,始终有所愧意。但是,他更把当年追随汪精卫出走,看作是人生中的一大憾事。在一封给自己女儿的信中,陶希圣这样说,“人徒有学问而无决断乃自误尔,我为覆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