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世纪大讲堂》国学系列之一:佛教与当代社会(文字稿)楼宇烈
主持人:好,接下来呢,我想把提问的时间留给我们在座的各位观众。
提问1:楼老师,你好。在我看来,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请问您怎样看待这种不经过受众同意的、己欲达而达人的现象?谢谢。
楼:这个问题我想是这样,现在因为这个是一个理想,儒家的一个理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理想,现实它不可能是完全这样一个理想。所以在这样一个现实中间,就有很多倚仗着它那个军事,或者经济,或者政治,或者甚至于文化、科技等等,从这方面的强势就要把它这个一些价值观念等等的就强加给别人,这个我想正是我们现在需要用我们的儒家的理念,用佛教的这样一种平等的理念,大力地来弘扬和宣传这样一种思想呢,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
主持人:好,谢谢。
提问2:主持人,您好,嘉宾,您好。钱穆大师,就是著名的哲学家钱穆大师曾经说过,东方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但是环境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您认为佛教应如何去做来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结束目前人们正在进行的恶因,避免吃到恶果?谢谢。
楼:我想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想佛教的慈悲精神,它是不仅仅局限于有情众生的,它是遍及一切的这个现象界的,所以佛教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谓无缘就是没有关系嘛,没有关系我们也要以一种,授予它慈,那么同体当然都有关系的了,我们共同生活的一个体了,当然更应该是如此了。所以它这个理念,慈悲的理念是遍及一切,遍及所有的这个有情世界和无情世界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教应该说是对于人跟自然的这样一种和谐相处,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人跟自然的这个关系越来越紧张的话,对人的生存是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的,所以积极地来弘扬这种佛教的这样一种慈悲的精神,积极来,所以包括中国的传统的,儒家的思想也有这样一种大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这样一种观念的。所以我想这个是,今天我们需要积极做的。
主持人:谢谢。
提问5:主持人,你好,还有楼教授,你好。我现在就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我觉得是在从小到长大这个年龄的这个阶段中,我觉得往往烧香拜佛和迷信都有关系。我想问,如果在大城市,可能烧香拜佛它的那个大城市包容性可能会强一些,别人会,很少会联系到迷信,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或者说一些农村的地方,他们会用迷信来反映这个现象。我想问,就说你对这现象是如何看待的,然后这个佛教跟这个迷信,它有没有一些明显的划分的界限?谢谢。
楼:我想这个也是一个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还是把烧香拜佛看成是一种迷信,这是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我想这种现象其实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上面的需求,我们不应该过分地去制止他,也许他是抱着一种迷信的这种想法去做这些事情的,但是事实上反映了他一种心理上面的东西,需求,觉得自己的那种力量在那个抵御自然或者抵御社会的一些压力,自己的力量不够,希望借助于这些力量。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指责他呢,我想应该容忍,但另外一方面呢,佛教里面应该说有“正信”和迷信的区分,就是说你盲目地去信,依靠它力来救助你自己,甚至于对它力崇拜到了分辨不清是非,那么我想就是个迷信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佛教的刚才我讲的一些最基本的教义和理论的话,我们树立起来一种自力解脱的这样一种信念,我想这个就是一种正信。另外一方面,我们对于去烧香拜佛,特别是对佛像,菩萨的这种崇敬,我想我们也需要有个正确的引导,那么也就是去告诉他,佛,菩萨这些雕塑的泥像,它只是一种象征,在佛教里面应该说这个情况还是非常突出的,它不光光是这些佛、菩萨上面有什么灵性,而是更重要的是这些佛、菩萨的这个塑像里面,体现了佛教的一种根本的精神。所以我们去拜观音,那么就是实际上就要吸收她那种慈悲的精神,要按照她那种慈悲精神去指导我们的行为,所以它这个不是说对偶像的一种简单的一种迷信,而是通过这些偶像来把握佛教的那种精神,而去实践这种精神。我们有四大菩萨,四大道场,它代表了佛教的慈悲的精神,智慧的精神,五台山文殊菩萨就是智慧,那么普陀山的观音就是慈悲,那么峨嵋山的普贤就是实践,佛教是一种实践的宗教,就是要去做的。那么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就代表了佛教的一种大愿,志愿,志向,所以各个菩萨,它表达了佛教的一种精神,所以说,你去礼拜它,实际上你要告诉它,你不是去让它来怎么样,你坐在那等它来救助你。而是要学习它那种精神,落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间去,行为中间去,要这样去引导它。我想是不是这样。
主持人:好,谢谢。
今天在我们的节目现场呢,有一位从四川远道而来,听说是在北大,现在跟着楼先生一起来研究佛学的喇嘛,我想我们热烈地掌声来欢迎他跟楼先生沟通、交流一下,好吗?
提问4(喇嘛):我也不知道怎么去提问问题。但是我是从西藏过来的。那西藏的生活相对来说是非常贫穷,而且文化多方面是非常落后的。但是我现在发现,他们确实是生活上有很多的困难,但是反过来说,他们精神当中好像存在一种很多的欢乐和喜悦,那我来汉地来了大概有三年多的时间,四年多的时间吧,我觉得是我们这边这个繁华的世界当中的所有人,好像是相对来说是有很多的烦恼和就是,怎么说呢,忧郁,担忧,恐惧,那现在我们这边很提倡就是自然环保的问题,但是很少提倡心灵环保的问题,老师怎么看待所谓的心灵环保问题?谢谢。
楼:洛桑提的非常好。确实是,一个生命体它那个生命质量,生命质量不在于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的精神生活,只有精神生活提升了,一个人的生命的质量才会是高的。所以我觉得他提这个问题很重要,不仅仅是要这个环境环保,生态环保,还要心灵环保。不要让我们的心灵迷失,迷失了自我,就刚才我讲的,迷失了自我,找不回自己的本来面貌,那他就会永远地处于那种自我的失落,这个心态的失衡。所以我想心灵环保这个问题,是需要提出来的。心灵环保当然有各种办法,但是佛教,我想是,可能是治理我们心灵环保的一个很好的这种信仰思想。所以我常常讲,可能佛教给我们,对于我们现在人可能是一种很强的清新剂,让我们头脑更清醒,从这个现象世界的我,怎么样想办法返回到本来的我那去。好,谢谢。
最后呢我还想请您用一两句非常简单的话再告诉我们,佛,它到底是什么?
楼:我想如果用一句话来讲,刚才讲了,佛就在你心中,佛就是自觉自悟。
主持人:非常感谢楼宇烈先生今天来到《世纪大讲堂》,给我们做的精彩演讲。的确,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发现了,其实我们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我们去充实,需要我们去满足,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宗教的信仰,它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而且它也是一种境界的追求。那么同样,佛教它作为一种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理性的宗教,也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它,去感受它的和平精神。
再一次感谢楼宇烈先生,也感谢今天我们在座的北京大学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下周同一时间,《世纪大讲堂》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