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是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

主持人:作为研究了蒋介石、研究了中国近代史这么多年的一位学者,肯定是有很多的话要说,而且呢研究了这么多年他的日记,也研究了很多关于蒋介石的历史资料,那么一个真实的蒋介石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想请您在演讲当中给我们做详细的阐述,好吗?
杨:好的。
主持人:来,大家欢迎杨先生给我们做今天的演讲。
杨:蒋介石他活了88岁,应该说呀是长寿,那么蒋的一生呢,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许多大事,例如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时候啊,蒋介石是进攻杭州的巡抚衙门的敢死队的队长,大家知道当时啊巡抚衙门,这个我不知道在座的诸位是学历史还是学文学的,这个巡抚衙门啊,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是省政府,那么辛亥革命时候,也就是蒋介石是进攻这个浙江省政府的敢死队的队长,后来呢他参加反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的斗争,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法是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时候制定的一部维护共和制度的法律,这个北洋军阀呢破坏这个临时约法,孙中山要维护临时违法,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叫护法运动,那么蒋介石是护法运动的参加者。当孙中山被这个陈迥明围困的时候,是蒋介石从上海千里迢迢跑到广州的永丰间上,去跟孙中山同命运,共患难。
那么这以后,蒋一生,他领导过北伐战争,参加过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来清党剿共,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三年内战,最后退守台湾,也就说蒋介石一辈子他是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许多大事。我们今天要在这里讲这个人,可以从许许多多方面来讲,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只想讲三点。就说蒋到底是什么人,我想啊首先我们要承认蒋是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前两年啊,我在这个北京出版了一本书,叫《蒋氏秘党与蒋介石真相》,这本书出版以后,海外啊发了一个书评,叫大陆重要学者痛述,这个《红灯记》里啊,李铁梅痛述革命家史那个痛述,痛述民族英雄蒋介石,那么一下子把蒋介石提到这个民族英雄的高度。我们国内有少数,有那么几个人,他并没有看我的书,而且他也搞不清楚我这个书啊到底是在海外出版的还是在海内出版的,他一看这个标题,他觉得有文章可作,然后呢他们就给中央领导写信,说不得了了,说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个研究员叫杨天石啊,他居然吹捧这个蒋介石是民族英雄。
杨:这个提出了要求呢,是要开除我的党籍,要治以叛国罪。后来我就发了一个声明,我说你们根本不清楚,我说我至今不是党员,我是个群众,也就是说啊,这个就是说这个海外有一种看法,认为蒋是民族英雄,这几位写这个匿名信控告我的呢,他们也给蒋戴了三顶帽子,第一顶帽子叫头号战犯,第二顶帽子呢叫民族罪人,第三顶帽子呢叫千,哦,叫民族败类,这个第三顶帽子叫千古罪人。那么我的观点呢,既不同于海外那种把蒋称为民族英雄的那种看法,我不同意,但是我也不同意把蒋称为民族败类,如果把蒋称为民族败类的话,那么蒋介石和汪精卫还有什么区别,所以我对蒋的第一个看法,我觉得呢他是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第一,他是民族主义者,…,但是呢又得加个定语,是温和、软弱。那么为什么?这个蒋啊早年是反对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大家知道啊,20世纪的20年代,就是上一个世纪20年代,当时侵略中国的主要的帝国主义者是英国,这个鸦片战争嘛就是英国人打进来了嘛,所以在20年代的时候,蒋是强力地反对英国的侵略。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呀,我想,比如说这个蒋的日记里呀,有这样一些话,说"汝忘英夷之仇乎",汝是你,说你忘了这个英国这个敌人的仇恨了吗?比如说还有这样的话,说"英夷",夷是当时中国人对外国人的一种鄙称了,说"英夷不灭非男儿",说我要不把英国帝国主义消灭了,我不是男子汉。比如还有这样的话,说"英蕃",这个蕃啊也是当时对外国人的一种这个蔑视,说"英蕃不灭能安枕乎",这么说就是我睡不着觉,是吧,我这个脑袋放到枕头上,我都睡不好。还有,比如说还有这样的话啊,这个大家可能就,下面一个,一句话说,"英蕃不灭,国家焉能独立",这个我想大家不奇怪,下面一句话大家可能会奇怪,不大像蒋介石讲的话,说"英蕃不灭,焉能解放全人类",这个我觉得大家可能觉得不像蒋介石讲的,对不对,这个,所以我们今天对大家来说,要说解放全人类,这个是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话,但是蒋介石他说,"英蕃不灭",如果不把英帝国主义消灭的话呀,那怎么能解放全人类呢?但是这个恰恰是蒋介石日记里的话,因为当时啊英国侵略中国,蒋介石对英国帝国主义很仇恨。
杨:那么到了1928年以后,大家知道1928年,这个蒋介石率兵北伐,路过济南,这个日本帝国主义啊出兵占领了济南,而且把当时中国的一个外交官,叫蔡公时,把他的舌头割了,把他耳朵割了,最后把这个蔡公时啊杀害了,这个是在历史上啊,因为这一天发生在1928年的5月3号,所以呀称为五三惨案,又叫济南惨案。那么发生济南惨案的时候,那么蒋介石呢他是这个北伐军的总司令,蒋介石当时他在日记里说呀,说这件事情啊,首先是对中国人的一个侮辱,一个欺负,同时呢也是对我这个总司令的一种侮辱和欺负,他说中国人从此啊跟日本人啊,跟日本帝国主义就结下了不能解开的仇恨。也就是说从1928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成了侵略中国的主要的侵略者,所以在20年代、30年代,蒋介石是主张啊反对日本侵略的。那么到了这个抗战时候,大家知道抗战时候啊,中国和英国,和美国,和苏联结成了同盟,大家一定也以为呀,那么蒋介石一定是跟英国人的关系很好,跟美国人的关系也很好,我想大家一定是这样想的,当然由于在反法西斯战争里边,英国、美国是中国的同盟国,他们是战友关系,因此中国和这几个国家,蒋介石和这几个国家的领袖有共同对敌的这一面,但是你看蒋的日记啊,他的内心里边,他对英国、对美国其实是有许多看法的。
比如说,这里呀,我想讲一个小故事。这个1943年啊,这个开卢会议,这个大家知道开卢会议是英国的丘吉尔、美国的罗斯福、中国的蒋介石还有宋美龄去参加会议。这个丘吉尔呢见到这个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时候啊,他就问了一句,他就问了一句话,说蒋夫人啊,说在你的心目里边啊,我丘吉尔是不是一个很坏的老头子?这是丘吉尔的问题。大家想一想啊,在这个情况底下,宋美龄该怎么回答,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做外交工作的,你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是现场的这个人物,你怎么回答,丘吉尔说,在你和蒋先生的眼光里,我丘吉尔是不是一个很坏的老头子?那么这是个难题啊,能这么回答吗,说,哎,不是,那丘吉尔先生啊,这个您很好,要这么回答的话呀,这个违背蒋介石和这个宋美龄本意,这蒋在日记里边,对丘吉尔可以说是恨得咬牙切齿,蒋在日记里写啊,说这个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一个特点是狡猾,第一个特点是狡猾,第二个特点是自私,第三个特点呢,是专门是啊把压迫和剥削别的民族作为英国的外交政策,这个是蒋在日记里边对丘吉尔,对英国的评价。那么这些宋美龄当然知道,所以宋美龄绝对她不能回答,说丘吉尔先生,您很好,不能,不能这么说。但是宋美龄能说,说是啊,丘吉尔你是个坏蛋,这个在外交礼仪上也不行啊,对吧,因为当时同盟国啊。结果宋美龄怎么回答的呢?她说你问我你是不是一个很坏的老头子,请问你自己对自己怎么看?她把这个球啊抛过去了。那么蒋在日记里啊,对这个宋美龄这个回答呀非常肯定,因为这个回答也是蒋的回答。
杨:也就是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过程里边,是吧,中国和英国是同盟国,但是呢蒋还是认为是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又比如说,这个美国,应该说呀美国是在二次大战里边,是给了中国的,给了中国好多援助,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是一个比较进步的、开明的总统。但是蒋啊,对罗斯福实际上也有看法。比如说这个大家知道啊,二战末期有个《雅尔塔协定》,这个《雅尔塔协定》啊规定啊,要把原来沙皇俄国在东北所取得的权利要完全转移给苏联,比如其中一条就是大连、旅顺要成为俄国的租借地,要归还这个,就是,因为当年原来是沙皇的时候,是吧,大连、旅顺是日本的,是俄国的租借地,后来被日本人抢走了。那么现在斯大林说,你这个要还给我。又比如说外蒙古,就是说这个,这个雅尔塔规定,外蒙古要独立,那么罗斯福呢为了减少美国人的牺牲,因为要是美国要打日本的话,那么他会牺牲好多美国人的生命,所以罗斯福为了让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所以同意了这个雅尔塔协定,同意了斯大林要求。那么蒋在这日记里就骂这个罗斯福,说罗斯福啊是出卖中国,说这个啊是罗斯福一生里边难以洗干净的污点,罗斯福骂,把罗斯福骂得很厉害。
大家还可能知道,二战期间有个史迪威事件,就说罗斯福啊要决定啊让史迪威来指挥中国的全部军队,要指挥中国的全部战场,你们想想,这个条件能答应吗?就是所有的中国军队要归这个美国将军,叫史迪威,…,让他来指挥,那么蒋介石是坚决拒绝了,而且呀蒋怎么说呢,是吧,说如果呀罗斯福一定要让史迪威来指挥中国的全部军队的话,那我就退出这个同盟国,我宁可呀中国独立地对日作战,我宁可呀退出同盟国,我宁可跟美国绝交,我也不能把中国的军队交给一个美国将军去指挥。所以这些方面呢,这个都说明啊蒋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民族主义者。但是呢,我们只讲他是民族主义者又不够,前面一定有两个定语,一个叫温和,一个叫软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呀这个近代中国以后啊,帝国主义强迫中国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中国人的任务,就是要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蒋也是要主张要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但是蒋主张要用温和的方法,要慢慢地跟外国谈判,所以他是一种温和的办法。
杨:那么大家还知道,1931年日本人侵占了东北,有五个字,叫不抵抗主义,或者叫不抵挡政策,那么以前呢我们都是说,东北为什么丢了,就是因为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那么前两年啊,这个张学良在去世之前,…讲话,他说这个不抵抗主义啊可不是蒋介石的命令,说是我张学良干的,说跟蒋毫无关系,那么这就给历史学家呀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我们以前批蒋都是那么批的,出卖东北,放弃东北,居然是一枪一弹都没有放啊,就把东北的大好山河啊白白地让给日本帝国主义,我想你们中学学历史是不是也这么学的?现在张学良出来讲啊,说这个,说这个事情不是蒋干的,蒋没有这个命令,是我张学良下的命令。那么你说作为历史学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在蒋的日记里也发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蒋确实没有给张学良下过这样的命令,但是呢这个不抵抗主义的发明权还是蒋,但是呢时间要提前三年,1931年,不是,1928年6月10号,就是济南惨案发生以后的6天,那么怎么办?日本兵侵占了济南,杀害了中国的外交官,怎么办?那么南京来了两个国民党大员,一个叫唐元凯,一个叫张晋江,跟蒋介石在山东的允州开了一个会,会议的决议就是不抵抗主义。所以说他的日记呀让我们清楚这个不抵抗主义还是蒋的发明的,但是时间要早三年。
那么这里又提出个问题,蒋他有个解释,这又给历史学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他说啊,我现在的任务是北伐,去伐谁呢,伐张作霖,说日本人现在干扰我,来阻拦我,我是跟日本人打呢,我还是跟张作霖打?他说如果我现在啊就跟日本人打,那我就没有办法进行北伐,我要被法呢,我就得对日本啊不抵抗主义,所以他的决定是不抵抗主义。这个是一。其次啊,尽管蒋介石在九一八的时候没有给张学良下过不抵抗的命令,但是不抵抗这个思想是符合蒋的思想的。蒋当时的希望啊,不想,他不想跟,战场上跟日本人打,他是想啊向国联,就是国际联盟啊提出这个申诉,希望国联用国际力量来制裁日本,就像今天安理会似的,所以蒋的希望啊不在战场上,所以这以后啊,从1931年以后,蒋对日本是确实执行的是一条妥协退让路线,这个是我们不能替他辩护的。
杨:蒋有一个指导思想,大家知道,蒋,蒋又是哪的人啊?浙江人。浙江在古代啊叫越国,越国有个很著名的军总,叫什么?勾践,勾践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叫卧薪尝胆,这个知道吧?当时吴国和,吴国,吴王夫差派兵打到越国,把越国灭亡了,而且呀把这个越王勾践作为俘虏带回吴国,就带回今天的苏州。这个勾践为了报酬啊,他干什么,叫忍辱负重,他在吴王的面前啊做什么,做马夫,给他养马,他想用这个办法呀来这个欺骗这个吴王夫差,以为我啊国家已经灭了,我就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这个"小吹棒",当你的奴才。那么勾践还做了一个登峰造极的事情,我想在座的诸位啊,你们没有一个人愿意这么干,他为了这个让吴王相信他忠心耿耿,吴王病了,生了病了,这个勾践就跑去把吴王的小便啊,把它,尝一尝小便,吴王大便了,那么勾践就跑过去,把吴王的大便来尝一尝,尝了以后,小便也尝过了,大便也尝过了,然后向吴王报告,说报告大王,说你的身体啊,我尝过你的小便,也尝过你的大便,说你的病啊没有大的关系。那么我想你们在座的周围有谁愿意这么干呢?所以吴王啊很感动,他想这个勾践对我真不错,吴王就用,用这种低下的、侮辱自己的办法取得了吴王的信任,然后呢勾践回到越国以后啊,卧薪尝胆,最后啊让国家强大起来,把吴王,打到吴国去,把这个吴国消灭了。
那么蒋介石是浙江人,他很懂得他的老祖宗的这个故事。他就说呀,说当年勾践可以尝吴王的小便和大便,说我今天受到的日本人的侮辱啊,要比这个差得太多了,所以蒋介石他也想啊用这种办法来这个骗日本人,来用,想这种忍让来求得妥协,来争取抗战的时间,所以我们说呀,蒋在从1936到1931啊这段时候,他是这个执行了妥协政策的,所以我说他,第一,他是民族主义者,但是第二,他是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这个是第一点,我想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讲得太仔细。
蒋介石两大功:两次北伐和对日抗战

20世纪的中国是波澜壮阔的一百年,由此也产生了很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这其中蒋介石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依靠北伐起家,入主南京,统治了中国22年,此后又败走台湾,统治了台湾26年。蒋介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影响了很多中国的后人。一直以来,对于蒋介石的历史评价,要么是妖魔化,要么是神化。那么一个真实的蒋介石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他又曾经做过哪些事情?《世纪大讲堂》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天石先生为我们讲解。
杨:就说蒋介石啊,我们今天回过头来他到底有功,有什么功?他有过,有什么过?那么我的看法呢是蒋介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的人物。首先讲他的,我觉得啊,这个蒋介石有两大功,这个近代中国历史上是应该记住的。这个第一功啊,是他在1926年到1928年这个期间,领导了两次北伐,第一次是1926年7月到1927年的3月,蒋介石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率领在黄埔军校所训练出来的国民革命军,从广州誓师,8个月的时间里边,他打垮了两个军阀集团,一个是孙传芳,一个吴佩孚,那么收复了6个省,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是不是6个,就说8个月的时间啊,打败了两个军阀集团,那么从1928年的4月到1928年的6月,他又用两到三个月时间,打垮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而且在1928年12月,用和平的方式争取张学良,改变了旗帜,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
我们知道啊,这个辛亥革命以后,从1912年袁世凯成为大总统,从1912年到1928年,17年的时间统治中国的是北洋军阀,由于蒋介石领导的两次北伐就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长达17年的统治。所以我说呢,这个是蒋的第一个大功。关于这个,关于这一点呢,这个我想念一段这个周恩来这个写给蒋介石的信。这个周恩来啊,在他有一封信讲啊,周恩来在1936年给蒋介石写过一封信。这封信是这么讲的,说当先生,先生指的蒋介石,实行孙先生的革命政策时,全国群众闻风影从,先生以至创黄埔,练党军,统一两广,出师北伐,直抵武汉,这个是周恩来啊对于蒋在北伐这个事情上的肯定,就是说创黄埔,练党军,统一两广,出师北伐,直抵武汉,所以呢这个是,我认为是蒋的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所立的第一功,第一个大功。蒋在这个近代中国历史上,他的第二个大功就是他领导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对日抗战,而且坚持到底,这个争取到了抗战的胜利。
杨:大家知道啊,中日战争啊是一场力量悬殊很大的一次战争,日本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都远远比当时的中国强得多,所以这个战争啊是敌强我弱,第二呢,这场战争啊,又是在国际上面没有援助,或者很少援助下进行的,这个抗战初期啊,那个时候唯一能够给中国提供一点武器,提供一点空军飞行员的是苏联,那个时候的美国人是实行孤立主义或者叫中立主义,就说中国人跟日本人打仗,他们认为是你亚洲的事情,我们美洲人管不着,所以他是一种孤立主义。英国人也不关心,所以在抗战初期,中国是在没有国际援助,或者很少国际援助情况底下独立地进行抗争,另外战争初期,中国的军队失败得很惨。大家知道,这个1937年的8.13凇沪抗战,蒋介石调集了全国80多万军队在凇沪战场打了三个月,结果呢失败了,中国的军队伤亡了二三十万,余下的军队也几乎溃不成军。
凇沪抗战之后,紧接着就是南京沦陷,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南京是当时中国的国都,在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国都被敌人占了,这就意味着这个国家,不说灭亡吧,也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那么由于战争的这个不利,所以当时国民党内部组合的力量,他要想跟日本人谈判,妥协的力量就抬头了,汪精卫的叛变是以后的事情,但是在南京沦陷以后,汪精卫已经对抗战失去信心,汪精卫就找到蒋介石,说看来你不行了,还是我出来吧,说我出来呀这个组织一个,另外一个政权,我来解决时局,也就是说南京沦陷以后,已经把汪精卫的抗战的那一点信心啊摧毁得一干二净,他说蒋先生你下台吧,我来。他来干什么,他说他来组织个政权,那当然是跟日本人求,谈和。大家知道这个国民党里还有一个,我们今天称之为,我们认为是国民党左派,叫于右任,这个一把长胡子,这个美髯公,他是后来是国民党左派。他就批评啊蒋,说你啊太这个犹豫不决了,说现在必须当机立断,跟日本人谈和。国民党还有个大员叫居正,他说,要是蒋先生,要是你不肯,你不敢谈的话,他说我居正出来谈判,我来签字,所以也就是说啊,在南京沦陷以后,国民党,国民政府里面一派要跟日本人谈和,要妥协,大家知道,蒋介石在这个时候采取一个什么措施,迁都,我把都城迁到重庆去,迁到重庆干什么,长期坚持抗战。
杨:这个事情的意义,我想大家可能不是很理解。我想举一个历史上跟这个差不多的情况。大家知道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中国的海军在黄海里边大败,中国的陆军在辽东半岛大败,日本人,日本军队打到山海关了,这个时候清政府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啊?赶快派李鸿章到日本,到日本去,到马关去签个卖国的条约,这个是清政府当时干的。当时康有为反对,康有为提出三条意见,第一条意见,叫拒和,不能跟日本人讲和,拒和,第二条,第二个意见叫变法,说赶快改革,第三条意见叫迁都,康有为就提出来,北京啊保不住了,咱们赶快迁都。但是当年的清政府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签了《马关条约》,派了李鸿章出去。现在南京沦陷了,汪精卫也好,孔祥熙也好,居正也好,于右任也好,这批国民党的大官都主张要跟日本人谈判,我想这个时候蒋如果意志不坚决的话,他也会派一个人到日本去再签一个《马关条约》,但是蒋没有这么做,蒋呢是这个迁都,搬到重庆去,把重庆作为抗战地区地。这个是蒋介石做的。当然我们可能有同学学过历史,看过以前有关著作,说蒋介石在日本,在抗战的八年里边,也跟日本人谈过呀。是谈过,反映了蒋对于和平解决中日的战争啊有幻想,这个也是我刚才说他是一个软弱的一个方面,但是蒋在大多数情况底下,他是反对跟日本人谈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