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盲读报
|
《世纪大讲堂》民国人物系列之蒋介石![]() ![]() (民国史学界的专家杨天石) 主讲人:杨天石 杨天石是民国史学界的专家,2006年8月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的称号。杨天史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7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民国史,所接触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孙中山,其发表的论文《中山舰事件之谜》曾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 ......就说蒋介石啊,我们今天回过头来他到底有功,有什么功?他有过,有什么过?那么我的看法呢是蒋介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的人物。首先讲他的功,我觉得啊,这个蒋介石有两大功,这个近代中国历史上是应该记住的。这个第一功啊,是他在1926年到1928年这个期间,领导了两次北伐。他的第二个大功就是他领导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对日抗战,而且坚持到底,这个争取到了抗战的胜利。 蒋介石大过之一,是1927到1937年的清党和剿共。那么蒋介石的大过之二,是1946年到1949年的三年的反共内战。 ——杨天石 蒋介石是《民国史》的中心人物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产生过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中,蒋介石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依靠北伐起家,入主南京,统治中国22年,此后又败走台湾,统治台湾26年。蒋介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长期以来,对于蒋介石的历史评价,要么妖魔化,要么神化。那么,真实的蒋介石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曾经做过哪些事情?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天石先生。欢迎杨先生。 你好,杨先生。 杨:你好。 主持人:您请坐。我们首先还是和大家一起通过大屏幕来了解一下杨天石先生。 70岁的杨天石是民国史学界的专家。他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勤奋,兴趣广泛,上一世纪7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民国史,三十年来,成果丰硕,出版著作二十余种,文章多达数百篇。他访问过海内外的许多图书馆和档案馆。所至之处,都以收集稀见未刊资料为要务,尤其重视名人函电和日记的寻访。从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杨先生就在中国大陆和台湾读过蒋介石日记的部分抄本和摘抄本。2006年3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开放蒋介石的部分日记,杨天石就是前往美国进行阅读研究的两名中国专家之一。 主持人:好,今天呢我想我们应该说欢迎杨先生来到《世纪大讲堂》,其实也是欢迎您回到北大,因为在几十年前,您就曾经在北大的校园里面就读,当时读的是中文系,那后来怎么会转向史学的研究呢? 杨:这个是完全是命运的安排,说来话长。 主持人:怎么样一种命运的安排,就从中文一下子转到了近代史? 杨:我在大学的时候,曾经研究过近代的文学史,后来也曾经编过一本书,叫《近代诗选》。那么我对近代历史的了解和兴趣,是从研究近代的文学史开始的。 主持人:对于近代历史感兴趣,但是为什么会对蒋介石感兴趣?因为那段历史包含了很多的历史人物,也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什么单单是蒋介石? 杨: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工作以后,那么领导给我的任务是参加编写《中华民国史》,这是一部多卷本的著作,当时是周恩来总理提出来要写这么一部大书。那么我从参加这个写中华民国史以后,就感觉到蒋介石是《民国史》的一个中心人物,那么要把《民国史》写好,让它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水平,那么一定要研究蒋介石。如果蒋介石研究不清楚的话,那么《中华民国史》是不可能写好的。 主持人:您参与编纂《中华民国史》是在哪一年的事情,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杨:我开始参加写作《中华民国史》,那是,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进社科院,我是说1974年,那么我正式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是1978年。 主持人:74年,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中国还处于一段非常时期的尾声吧。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想很少会有人敢于说出来蒋介石是一个中性人物,可能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负面的人物,是一个极其恶劣的人物,您怎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杨:一开始我写《中华民国史》的时候是研究孙中山,研究孙中山当然不会有任何问题,那么但是随着《中华民国史》这个工作的进展,那么到了20年代,那么蒋介石就成为一个中心人物。当时我们的,这个书的主编李星先生强调历史要真实,历史就要还原客观的本相,所以呢我想我们按照这个原则去做。 主持人:这里很抱歉啊,刚才您说的可能是中心人物,被我听成了中性人物,我以为是您当时意识到他是一个中性人物。 杨:对,对,对。 主持人:不过无论如何呢,我想从70年代开始研究蒋介石,正如您所说,一定会比研究孙中山可能要有更多的困难,会不会有政治方面的压力,或者是一些倒向,让您觉得说,至少在《中华民国史》这部书里面,一定要把蒋介石塑造成一个什么人? 杨:70年代那个时候,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学术环境跟今天有很大的不同,那个时候要研究《中华民国史》,要写一部《中华民国史》,社会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觉得应该写,另外一种呢坚决反对写。但是由于这个编写《中华民国史》啊,我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写这部书啊,后台很硬,就是说这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那么有一批老革命家,比如说董老,董必武,比如说吴老,吴玉章,他们都是主张啊要写《中华民国史》,因为中国的历史啊,中国的历史学源远流长,当一个新的政权建立以后,它一定要为前代要写一部历史,比如说宋朝灭亡以后,那么后面的元朝它一定要写一部《宋史》,元朝灭亡以后,那么它的后一个政权,那么明朝,它一定要写《元史》。所以当时中华,尽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建,那么像董老、吴老他们,就主张应该写一部《中华民国史》。因为中华民国史尽管时间很短,但是它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这件事情呢,后来经过周恩来总理的批准,列入了这个国家计划,所以由于我刚刚讲,由于有董老、吴老和周恩来总理的支持,所以我们当时很勇敢,也可以说,用一句成语,叫有恃无恐。 主持人:当然您编《中华民国史》有恃无恐,因为有很硬的后台,但是是不是因为这个后台太硬了,所以写这部历史的时候,还得听这些后台的意见,他们说怎么写,您就得怎么写? 杨:这个倒不需要,因为董老也好,吴老也好,或者总理也好,他们只是强调要写,至于怎么样,怎么样来写,用什么观点来写,怎么样评价这个时期的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那么这个是完全是历史学家自己的事情,他们并没有干预过。 ![]() 主持人:在那个年代,历史学家怎么看待蒋介石呢?是像我们小时候在课本里面所学的那样吗?他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什么三座大山之类的代表人物? 杨:对蒋介石的研究,对于蒋介石的认识,都有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我想一提起蒋介石,大家就会想到陈伯达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人民公敌蒋介石》,也就是说蒋介石曾经被认为是人民公敌。我们大家也,我想大家也可能都知道,蒋介石有几个外号,第一个外号呢叫蒋匪,这个大家我想都听说过,还一个,还一个外号呢叫蒋该死,啊,叫该死,对吧,还有一个外号呢叫蒋光头,因为蒋介石当时头发很少,是吧,我们大家可能都看到过一幅漫画,那么光头上面呢还贴着这个两条这个十字形的膏药,那就是我们当时的人们所熟悉的蒋介石的形象。那么这些年来,随着这个政治环境、学术环境的宽松,应该说蒋介石的形象啊在逐渐地有所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呀可以开始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准确地来研究蒋介石,来还原他的历史真相。我曾经,以前讲过这么一个情况,就是说在台湾和在大陆情况完全不一样,这个在台湾呢,原来是把蒋介石说成是一个千古完人,就是说这个中国几千年啊以来的一个最完美的这么一个高尚的人物,是一个,他是被塑造成一个神,但是这些年来,在台湾,蒋的形象,蒋的评价是越来越低,所以我说在台湾呢是一个蒋原来是神,然后逐渐地向人的形象变化的过程。而在大陆呢恰恰相反,以前蒋介石是匪,是鬼,那么现在我们在逐渐地,是吧,这个恢复他,就说是从鬼到人的过程,所以一个是从神到人,一个是从鬼到人,那么这个,这个过程呢我想可能啊会逐渐地还原历史上蒋的本来的面貌。 主持人:其实除了蒋介石之外,我们知道对于另外一个历史人物,大陆和台湾方面正好是截然相反的,对毛泽东好像在中国大陆,他也是从神回归到了人,但是在台湾,其实以前他们就像我们说蒋匪一样,他们会说共匪,那毛泽东也是,应该说从一个这样的鬼吧,可以说渐渐地也可以回归到一个人。那我就想问您的,是不是两岸的中国人在研究历史的时候,都是很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个历史观的形成,都很难是客观和公正的? 杨:我想你讲的很对。在这个政治斗争啊,一方面它是解决历史矛盾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当矛盾发展到比较尖锐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用政治斗争的办法去解决它。如果不采取斗争的办法,它也许历史就无法前进,矛盾无法解决。但是政治斗争呢,它常常啊让,给历史人物啊形成两个极端,一个叫神化,把自己这方面的领袖啊说成是一个神,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讲的话呀,句句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对手呢,把他妖魔化,把他说成是啊,头上长疮,脚底流脓,十恶不赦。我想这种情况啊,大家在座的诸位都还比较年轻,我举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比如说这个少奇同志,刘少奇同志,原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但是在文革期间,我想大家应该想到啊,他的头上被戴了三顶帽子,叫叛徒,内奸,公贼。也就说这个文化大革命这场斗争,把原来的一个共产主义的革命家说成是叛徒,…公贼,这个是一个妖魔化的一个典型,那么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恢复了刘少奇的本来面目,那我们现在又说刘少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小平同志,你们可知道,小平同志在文革里边是第二号走资派,但是我们今天呢我们说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原来的许多文章也被说成是大毒草,但是我们今天说邓小平理论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所以就是说啊,我们从,我刚才讲那个,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在政治斗争里边,把自己一方的人物,把自己一方领袖,把他神化了,把对手,把对手啊,把他妖魔化了,我想这个是可以说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主持人:但是政治永远都存在,那我就想请问您历史可以变得真实吗,特别是民国史,它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太近了? 杨:所以,第一,历史的真实是客观存在,就像这个杯子似的,它在这里,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吧,这个杯子有这么高、这么大、里边有水,这也是客观存在。我想啊你说它不存在,它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吧。历史也是,历史的真实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你否认它,它也在那,它也是在那里,你否认它,它也是,它也是那个样子。关键是历史家要把追求历史真实作为自己研究历史的最高目标,我经常讲一句话,我说这个历史学的生命啊就在于真实。那个说假话的历史啊,那叫伪史,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是人们所瞧不起的。所以说啊,这个历史家要追求真实,那么经过实践的积累,经过实践的考验,那么最后人们会一天天地走向历史真实。 ![]() (蒋介石的日记) 主持人:刚才在短片当中呢,我们也看到,您曾经到美国的一个研究院去看了一部分蒋介石的日记,那我就想知道,这一次看到了他自己的日记对于您了解一个真实的蒋介石,了解一段真实的历史,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 杨:蒋的日记啊,他是从这个蒋这个人很早就记日记,根据我的研究,蒋是1915年,也就是五四运动之前的四年,他开始记日记,他这个日记呀一直记到1972年,也就是说蒋去世之前三年,蒋才停止记日记,而从1917,从1915到这个1972年,蒋介石一辈子是记了57年的日记。那么应该说呀,在中国的政治领导人里边,我们还可以再扩展一点,扩展到世界范围里面,这个政治领导人里边,能够有记57年日记,我不知道有没有第二个,我不知道在座的听众啊,你们能不能举出一个人来,说他记日记啊,不是57年,是58年,59年,至少我现在啊,我说不出来,就是在中国的政治领导人里边和这个世界的政治领导人里边,他所记的日记,长达57年。我想这个是,我敢说是唯一的,我只能够有把握说,这是很少有的。那么当然,没有问题,他这个57年的日记,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啊,说你不要,你不要打官腔,你不要说官,讲官话,这个是呢,这个,你说老实话,这个我们经常生活里啊会这样讲。 我们研究这个政治史,研究一个政治领导人,以前呢我们通常是根据他的大报告,他的讲话,他所发布的文件,政府文件、公报来研究,我们只能根据他在台前,他在公众面前,在政治舞台上,他的表演,我们是根据这个来研究。但是日记啊,它不一样,知道日记啊它常常是啊,记的是私方话。这个有的人啊,他记日记的时候,他记的时候,他就想,我这个日记啊今后要公布,今后要出版,那么这种日记啊,你要小心一点,当他记的时候,他就想着要出版,那么他的笔下呀就可能不讲真话,另外一种日记呢,他主要的是写给自己看的,他主要的不是为了出版或者说他是为了自己备忘,或者说他是为了这个发抒一下自己的感情,或者说他是为了自己的个人的道德修养,他写的时候没有想过要出版,要给你看,没有想到将来这个日记啊要放到档案馆里去。那么这种日记呢,他常常比较袒露,这个,所以我常常讲,所以这种日记往往是没有经过包装的,是一个很赤裸裸的自我,那么这种日记啊,它的真实性比较高。 那么蒋的日记啊,这个,这个,我稍微放开讲几句,比如说这个日记啊,我这个在几十年的研究工作里啊,看过许许多多日记,那么比如说山西的军阀阎锡山,他也有日记,他的日记叫《感想日记》,我第一次到台北去访问的时候,我知道那个台北的档案馆里有阎锡山的日记,那么我当时很高兴,我就调出来。可是调出来之后啊,四分钟,五分钟,我就把这个日记退回去了。为什么呢?他这个日记啊,他不是写他自己,他这日记几乎每天啊都是道德格言。 杨: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学这个中国哲学的,他的日记的每天啊,都在那是一句道德格言,像《论语》啊,像孔子和孟子似的,教导你怎么做圣贤,那么你说这种日记有什么价值,所以四分钟以后我就退回去了。另外比如还有一种日记,大家也可以看到,这个冯玉祥日记,这个已经我们出版了,厚厚的有五六本,这个冯玉祥日记呢,可以看,我也买了,但是冯玉祥的日记啊,他记日记的时候,他就是准备给你看的,就说准备要出版的,他那个日记有些啊,有些是自己写,有些就不是他自己写了,我刚才介绍了,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北京大学有个教授,叫吴祖湘教授,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这个是当年是北大中文系啊鼎鼎有名的教授,而且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鼎鼎大名的小说家。 这个吴祖湘,他有一段时候给冯玉祥当秘书,冯玉祥的日记就是他记的,那么这种日记也有价值,可是你要想从里面知道他的真实情感,那个不容易,所以这是一种日记。那么蒋的日记呢,根据我的研究,他主要的是写给自己看的,主要的是自己用的,因为蒋啊这个青年时代,或者少年时代是个坏孩子,淘气得很,如果我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第一个是叫顽,顽皮的顽,第二个字呢叫劣,劣是不等啊,不好,所以蒋介石的早年性格,他童年时期是一个非常淘气的、顽劣的小孩。那么中年时期呢?我就说啊,他是三重身份,第一重身份,就是青年时期,不是中年时期,刚才说错了啊,这个他是三重身份,第一重身份啊,他是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的一个志士。蒋介石早年啊是参加了同盟会,跟孙中山一起干革命。 《世纪大讲堂》民国人物系列之袁世凯 《世纪大讲堂》民国人物系列之孙中山 |
![]() |
|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