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7-27]John Williams 吉他王子约翰·威廉斯演奏的-- 古典吉他名曲-大教堂



引用:



这段长达48小节的前奏曲是描写祈祷的段落,D大调,2/4拍,极缓慢的速度。和弦音之间产生和谐的共鸣效果,仿佛钟楼上传来的钟声,在高大空旷的教堂内产生了回响。

说到大教堂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作者巴里奥斯。由于历史的渊源,南美给人的印象首先要跟西班牙挂上钩:激烈热情的西班牙吉他,粗犷奔放的性格和热辣的Tango。虽然其中具有南美的音乐元素,然而从这收标题音乐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来,不同于南美的传统风格,这是一首具有理性的、对于最高原则的思索和探求的曲目。也许这就是古典吉他的魅力,它可以在不同时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当中引起共鸣。

《大教堂》被算做巴里奥斯4类作品中巴洛克风格的作品之一,然而曲子本身展现的对于人性的关怀和强烈的画面通感又使其极具浪漫时期的人文色彩。

全曲共分三部分:下面是聆听各部分时相应的画面效果:

第一部分:D大调本属于节奏明快的调性,却展现出了略带忧郁的感觉。仿佛祈祷的人站在空旷的教堂中央,缓慢的度步,阳光从巨大彩色的玻璃中透过来,使宁静的教堂带上了斑斓而温暖的色调。
乐曲充满肃穆、宁静的气氛,使人仿佛置身于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大的教堂之内。在笼罩着神秘宗教色彩的钟声中,人们在虔诚地祈祷。



第二部分:这是属于天国的声音。庄重的和弦表现出最崇高的、不可违抗的上帝的律令。似乎在描写天堂的同时勾勒出了人间的疾苦。人世的苦难众多,但是低沉、稳健的低音区奏出了坚强甚至有些悲壮的音符:顶着风雨前进: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这部分是最能够引起人内心的伤感同时又最能给予人力量的一部分。缓慢的序奏,b小调,4/4拍,开始四小节上声部的主题旋律庄重、缓慢庄重的和弦表现出最崇高的、不可违抗的上帝的律令,就像天国的来声。





第三部分:进入教堂祈祷的人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人都有各人的不幸,但是得到的答复都是相似的:因为上帝的安慰不会因人而异。 第三部分是6/8拍的快板,由b小调转到D大调后又回到b小调,这是巴利奥斯采用“无穷动”的技法写成的.



约翰·威廉斯

“大约150年以前,吉他还是一件很业余化的乐器,坦率地说,它本是不包括在古典音乐范围之内的。我们现在还有朱利亚尼协奏曲和一些独奏曲,但是吉他只是业余音乐场景中的一部分。今天,在世界音乐文化中间,从全局来看,吉他正好是在它的中间部分,我这里指古典吉他。它在电影、美国传统音乐、乡村音乐、凯尔特音乐,还有很多其它音乐里,都得到广泛应用。在马达加斯加的传统音乐里,一直都有古典吉他演奏的记录。它独立于钢弦的吉他和电吉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历史脉络。”_____ 威廉斯



       



奥古斯汀.巴里奥斯.曼戈雷(Agustin Barrios Mangore)1885年5月5日生于巴拉圭的密西昂纳斯省,1944年8月7日逝世于萨尔瓦多。
巴里奥斯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很小便开始学习吉他,并在学校中学习了和声学,他的启蒙老师是古斯塔博,是他向这位年轻的吉他手介绍了很多吉他经典作品。在巴里奥斯13岁的时候,他被认为是神童,并获得亚松森国立大学的奖学金。他在那里也学习绘画(他还是个不错的画家),并在数学、哲学及文学方面颇有造诣!

到1910年时,巴里奥斯已经确立了吉他演奏家的地位,他离开了巴拉圭前往阿根廷。此后三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南美洲大陆,先后在阿根廷、乌拉圭、巴西、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和萨尔瓦多的主要城市举办了演奏会。他还曾出访智利、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巴拿马、哥伦比亚、古巴及海地。在1934年至1936年间,他还到欧洲的西班牙、德国和比利时巡回演出。30年代中期,巴里奥斯因心脏病,无法继续这种辛苦的长途巡回演出,他在萨尔瓦多教书作曲,偶尔举办吉他演奏会,度过余生,1944逝世。

巴里奥斯生命中的最后四年,是在萨尔瓦多度过,他一边热心的教学,一边举行演奏会,同时还作曲。他生前并没有把他的作品系统出版,当问到他为了吉他专门作过几首曲子时,巴里奥斯说:约300首。现在流传下来的手稿大约有100首,已经出版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

《大教堂》是一首难度极高的经典古典吉他名曲。它不仅是许多国际古典吉他比赛、音乐学院定级的规定曲目,更是几乎所有吉他爱好者爱不释手的作品和津津乐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