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不能忘却的往事 (8P)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的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1444年曾重修。由于该桥毁于洪水而于康熙37年(1698年)重建。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11个涵孔。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485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

燕京旧景 -- 卢沟晓月卢沟桥上石栏刻狮,林林对峙,桥下水声潺潺,晓月流光,使多少游人依恋叹羡,留下了许多对景抒怀的诗句。
1937年7月7日,是历经千年的卢沟桥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蓄谋已久的日军在卢沟桥畔寻衅挑起事端,守卫卢沟桥头宛平城内的中国将士奋起自卫,中华民族的八年抗战由此揭幕。

1937年7月7日,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场从一座桥头燃起的战争已渐行渐远,并已更多地简化为一个纪念祭日的符号。然而,那些挺立在桥头栏柱上的石狮,却丝毫不差地记录下了侵略者野蛮挑衅的细节和热血将士奋起抗争的瞬间。 事变前夕,古城北平的外围形势是:东南面,西起丰台,东到北平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已被日本的华北驻屯军重兵占据;东面,已沦为日本卵翼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统治区;北面和西北面,有日本豢养的察北伪蒙军;只有西南面,尚为中国驻军宋哲元所部国民革命军第29军防守,处在西南交通要道的卢沟桥就成为中卫的地方。

“七七事变”时守卫在卢沟桥的中国军人守桥士兵的番号是29军第37师219团第3营。士兵们穿着灰色棉衣、打着裹腿、提着步枪,身后背着的系有红色绸带的大刀是这支部队特有的标识。 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华北将重演柳条湖事件”的小道消息,已开始在北平城内流传。6月下旬,驻丰台的日军第1联队以攻占宛平城为目标,昼夜演习。7月6日,驻丰台日军列队强行要通过卢沟桥,被守桥部队拒阻,持枪对峙达10小时才撤回。7月7日晚间,日军一个中队又到卢沟桥中国守军哨所面前几百米处,搞“实弹演习”。晚11时许忽然从宛平城东边传来枪声。一会儿,几名日军出现在宛平城下,声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内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这一无理要求,日军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下令“还击”。8日凌晨5时,得到增援的日军突然向宛平县城发起攻击,驻守该城的中国士兵断然开枪抵抗。29军军部得到事变消息后,给前线士兵下达如下命令:“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为了捍卫脚下的神圣土地,守桥的士兵从这里射出了第一颗愤怒的子弹。这是最普通的中国人给日本帝国主义最直白的答复。 历史记录下了这一个个在危急关头创造了历史的名字:旅长何基沣,团长吉星文,营长金振中以及那些操起家伙奋起反击的士兵。战士们以卢沟桥护拦、望柱为掩体,坚守阵地,冒雨用简陋的武器和血肉之躯阻击敌人。威名远扬的大刀再一次发挥作用。白天日军占领的阵地,晚上大刀队夜袭,重新夺了回来。以血肉之躯迎击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尽管满透着悲壮与无奈,但卢沟桥头不愿屈服的怒吼声却明白无误地宣告了中国人誓死抗战的决心! 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便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7月17日,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发表著名的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好战的日本低估了中国抗战的决心和力量,以为只要拔刀威胁一下便可以使中国屈服,没想到热血沸腾的中华大地从此却成为绞杀侵略者的磨盘。 “七·七事变”的真正意义,就是中国人从这天起不再妥协退让,全民族团结御侮终将走向自强。正如华侨代表陈嘉赓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的“十一字提案”所说──“敌未出国土前议和即汉奸”,此后,无论形势多么艰难,中国人坚持不妥协一口气打了八年,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便是卢沟桥的怒吼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

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的进攻

日军占领卢沟桥

日军占领下的卢沟桥

“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沿长城开赴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