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来进谏,毛泽东掷地有声:“还我长城!”
1967年8月,发生了两件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事。一件事是由关锋起草的“揪军内一小撮”的社论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使全国范围内冲击军区、抢夺军队枪枝弹药的事件愈演愈烈。有的地方,地方派性与军队的对立演变成了军队与军队之间的对立,甚至野战军也参加了两派之间的冲突。另一件事是姚登山在外交部夺了外交部部长陈毅的权,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8月7日在外交部发表讲话,支持姚登山的“革命行动”,恶毒攻击陈毅,而且把矛头指向了周恩来。
在中央文革小组的支持怂恿下,“五·一六兵团”成员集中的北京外语学院红卫兵组成了“揪陈大军”,计划从陈毅开刀,继而向周恩来进攻。从7月15日起,他们涌到外交部门口安营扎寨,架设高音喇叭,组织街头集会,拦截车辆,堵塞交通,阻碍正常的外事活动。(并发生了英国代办处遭袭击事件)以此手段,向周恩来施加压力,威逼他交出陈毅。
( 陈毅、贺龙、廖承志等人和一些军队的将帅一个个成了炮轰火烧的对象。余秋里、谭震林、谷牧、李先念、李富春、叶剑英等人一个个被指控。)
1967年1月6日,天安门前出现了一条长15米的巨型标语,赫然写着“炮轰周恩来”的字样。在此前后,一批攻击周恩来的大字报陆续出现在北京街头。当毛泽东听说北京街头出现了“炮轰周恩来”的标语,并且有红卫兵组织要批斗周恩来时,毛泽东脸色愠怒地说道:“那好,就让他们连我一起批斗。”
毛泽东心里非常清楚,中国在文化大革命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果没有了周恩来,许多事情会无法收拾。
那段日子,毛泽东正在大江南北视察。周恩来让他的机要秘书接通了毛泽东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讲,要与毛泽东面谈一次。
1967年8月底,也就是英国代办处遭袭击事件之后,周恩来乘飞机南下,去见毛泽东。
这次,他是要向毛泽东进谏。
也许,毛泽东会不听他的意见,对此,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是,他相信毛泽东会理解他、支持他的。从大革命时期以来,尤其是1934年的长征以来,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私人关系上,他和毛泽东都合作得不错。长期的密切配合,使他们之间有一种默契的友谊。
周恩来详细汇报了北京最近的情况,尤其是8月以来出现的“揪军内一小撮”和外交部夺权的事,周恩来倾向性鲜明地提出了批评。起初,毛泽东似乎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继续强调,刘少奇和其他走资派依然存在,不可转移斗争的大方向。
周恩来的情绪有些激动了。他神情严峻地谈到了他的难处。为了处理首都和各省出现的混乱,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劳累过度,身体常常出现难以胜任的症状。而且,“五·一六兵团”对他进行各种攻击,要炮轰、火烧,他一方面得处理各种事务,另一方面还得应付“五·一六兵团”的攻击。谈完这一切之后,周恩来停顿下来,语调低沉而缓慢地慎重提出:请示主席考虑,让他退出政治局常委会并辞去总理职务。
毛泽东久久不语。
这次谈话结束的时候,毛泽东说,他要认真考虑一下,得给几天时间。
几天之后,历史,在这里发生了一次小小的转折。
第一件事,毛泽东从上海回到北京,看了《红旗》杂志1967年第11期“揪军内一小撮”的社论,拿起毛笔批道:“大大大毒草!”批完仍不尽兴,在旁边写了四个掷地有声的字:“还我长城!”毛泽东的这个批示,不仅使“揪军内一小撮”的阴谋破产,也使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们感到惶恐不安。
第二件事,毛泽东在9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姚文元《评陶铸的两本书》一文中,加进了关于揪“五·一六反革命集团”的一段话,以明确表示他支持周恩来。毛泽东在《评陶铸的两本书》一文中所加的话如下:
请同志们注意:现在有一小撮反革命分子……他们用貌似极“左”而实质极右的口号,刮起“怀疑一切”的妖风,炮打无产阶级司令部,挑拨离间,浑水摸鱼,妄想动摇和分裂无产阶级司令部,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罪恶目的,所谓“5·16”组织的组织者和操纵者,就是这样一个搞阴谋的反革命集团。应予以彻底揭露。
这个反革命组织的目的是两个,一个是要破坏和分裂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一个是要破坏和分裂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支柱──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毛泽东要揪“五·一六”,也许原因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微妙而重要的变化,使文化大革命多少改变了一些方向。由原来的着重打击走资派,变为着重打击红卫兵与造反派中的坏人,当然也出现了新的混乱。
负责公安部工作的谢富治则表示:“总理受到崇高的尊敬,我们不能反对他。总理是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的参谋长。不能打倒总理。总理是我们国家的代表,有高尚的政治风格。反对总理只能使刘、邓、帝修高兴。帝国主义者、修正主义者害怕总理。”
在另一次红卫兵的集会上,江青煞有介事地说:“‘五·一六’这个反革命组织是以极‘左’的面貌出现的,它集中目标反对总理,实际上对我们一些好人他们都整了黑材料,什么时候都可以往外抛的。”“目前这股风,是从极右的方面来反对总理,反对中央。‘五·一六’就是这样一个反革命组织。”
这些讲话造成一个印象,仿佛“揪军内一小撮”和“五·一六兵团”反周恩来的事件一概与他们无关。不仅无关,他们也成了受害者。
为防引火烧身,他们知道,仅仅靠讲话是不够的。于是,他们打定主意:抛替死鬼。
在“揪军内一小撮”的问题上,抛出的替死鬼是王力和关锋;在“五·一六兵团”反周恩来的问题上,抛出的替死鬼是戚本禹。(他们都是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成员)
这是一幕意味深长的悲喜剧。
江青曾说,“揪军内一小撮”的口号是毛泽东同意了的。现在,她得为此作出解释。
康生很理解江青的难处,把这个难踢的球踢给了陈伯达。康生说:“江青同志,你说主席同意‘揪军内一小撮’是陈伯达传达的?”
江青点点头,目光转向老夫子:“是谁告诉你毛主席同意揪军内一小撮的?”
陈伯达眨眨眼睛,说道:“是王力在天安门上告诉我的。”
陈伯达的这个回答,使在场的人都满意。
江青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接过话题说:“不要错误人人有份了。王力造主席的谣,假传指示,关锋写《红旗》11期社论,还有戚本禹,最近与‘五·一六兵团’来往频繁,是幕后指挥。先让他们三人写检查吧。”
陈伯达不无担心地问:“他们能服气吗?”
康生大声说:“反军乱军,分裂中央,矛头直指周恩来,罪够大的了,有什么不服气的?”
至此,王、关、戚三个人当牺牲品已成定局。
逮捕他们是在中南海的一个会议室里。王力、关锋、戚本禹分别被通知前来开会,王力、关锋先到,最后一个进来的是戚本禹。他刚刚落坐,江青的脸色就沉了下来。
这才发现,气氛有些异常。
过了片刻,一个军人拿着档案袋进来,送到江青面前。江青抽出档案材料,看罢,递给旁边的康生。康生不动声色地斜觑一眼材料,用一双深不可测的眼睛扫视会场,说道:“最近,中央文革内部出了问题。一个是有人反军乱军;一个是有人组织‘五·一六兵团’分裂中央。这是严重的反党事件。政治局决定处理此案:王力、关锋、戚本禹停职检查。”
王力、关锋、戚本禹三人,被突如其来的打击惊呆了。为了这场文化大革命,他们不分昼夜出谋献策、冲锋陷阵,如今却落个阶下囚的结局,命运的这个玩笑未免开得太大了些!他们惊愕、紧张、不解地望着康生、江青,可是那些熟悉的脸忽然变得极其陌生了。
“咔嚓”几声,他们戴上了手铐,被押出了会议室。
据披露:戚本禹听完逮捕令,面呈土色,两腿筛糠。他被戴上手铐、押上囚车时,口中连呼数声:“江青,江青!”惶惶若丧家之犬……。
江青此刻心中什么滋味?不得而知。在这之后不久,江青患了神经衰弱症,离京到杭州疗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