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Power6现已明确表态会采用65nm制程技术生产,实际上这也是未来所有微处理器将采用的制程技术。而今天,则是90nm当道之时,130nm制程技术显然已经是昨日黄花了。
然而,多核并不是万能药。有技术专家说:“多核并不是新东西。它只是改头换面的对称多重处理技术,建立在单一处理器基础上的多处理器系统同样面临性能提升的问题。”
例如,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看上去强大无比的UltraSPARC T1的每内核性能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明显地提升,而大量的内核还引发了人们对于软件优化的担忧:只有当有足够的线程时才能够充分发挥CMP的优势。
英特尔在2005年取消了计划中的4.0GHz“Tejas”处理器,因为该芯片的功耗可能超过1000W。随着功耗的上升,超快单核芯片的冷却代价也越来越高。这其实也是CMP架构出现的一个必然原因-多核既可以继续改善处理器性能,又可以暂时避开功耗和散热难题。AMD的一位技术专家就曾经说:“作为处理器厂商,这是我们能够在一定的功耗范围内提高性能的唯一途径。”他指的就是多核。
正是对于兆赫兹的持续追求,导致了今天在单核处理器架构上严重的功耗问题。即便到了双核以及多核时代,功耗依然是微处理器最大的挑战之一。
尽管从全局来看CPU所消耗的功率只占整体系统功耗预算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当服务器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也是相当惊人的。
所以我们看到,不论是IBM、Sun,还是AMD、Intel,都已经将降低处理器的每瓦功耗作为新一代处理器中最重要的技术攻关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单凭CMP并不能解决服务器功效比方面所有的挑战,这依然是一个庞杂的问题。尤其随着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高潮的来临,这个问题将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