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引用:




 


“无论我是活着,还是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生于爱尔兰的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百年前著成的《牛虻》可以无愧于“伟大”一词的称誉。她笔下那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为祖国独立奉上生命的年轻意大利烧炭党人,在革命时代的苏联与中国青年心中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现在的孩子们大概对自己父辈的这种热情有些不以为然,毕竟他们着迷的“革命时代”的偶像是新撰组和冲田总司)这部左右了两个国家一整代人价值观的作品,时间已令它成为了经典。关于《牛虻》,它对理想始终不渝的殉…  “无论我是活着,还是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生于爱尔兰的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百年前著成的《牛虻》可以无愧于“伟大”一词的称誉。她笔下那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为祖国独立奉上生命的年轻意大利烧炭党人,在革命时代的苏联与中国青年心中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现在的孩子们大概对自己父辈的这种热情有些不以为然,毕竟他们着迷的“革命时代”的偶像是新撰组和冲田总司)这部左右了两个国家一整代人价值观的作品,时间已令它成为了经典。关于《牛虻》,它对理想始终不渝的殉道精神;它爱情和责任的冲突;它由人伦引发的痛苦与悲剧各有不同的理解。在这里要说的不是“一个英雄,到底要承受些什么?”,而是它电影版本中的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