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5-22]经典故事片《牛虻》中的音乐



引用:


经典故事片《牛虻》中的音乐

 




《牛虻》,1955年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出品。由A·法英齐姆密尔导演,奥列格·斯特里奇诺夫主演。相比起原著,电影中“牛虻”这一角色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影片着重刻划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为追求自由和真理,不屈地战斗并奉献生命的精神,把小说中这一人物的不完美之处(比如他对绮达的残酷,为“私人痛苦”的报复)都省去了,但它仍是公认的佳作。斯特里奇诺夫饰演的牛虻,以其充满忧郁和悲剧命运的目光及高贵傲然的气质,在人们心目中记忆鲜明,难以超越。《牛虻》不仅是革命故事,更是伦理故事。电影美化了“牛虻”身上人性的弱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著的艺术性,但肖斯塔柯维奇的电影配乐从另一方面弥补了这一不足。

肖斯塔柯维奇(Dmitry Shostakovich 1906—1975),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20岁便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的音乐延续着晚期浪漫主义以及本国民族乐派的创作道路,并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保持着情感论音乐美学的思想传统,很多人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他为《The Gadfly》所作的配乐共12首,由乌克兰国家交响乐管弦乐队演奏,1995年2月12曰至15曰在位于基辅的乌克兰广播电台音乐厅录音完成(这一版本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窃喜)。这12支曲 子正是肖斯塔柯维奇“用音乐来打动人的情感,表现人的情感”的作品。看过电影的人会对这一点有更深的体会,配合着情节画面,音乐和谐完美地完成了剧中人物情感的映射,使牛虻作为一个“人”的心灵经历鲜活而动人。那么我就在此粗浅地介绍一下这些曲目好了。

这首浪漫曲出现在电影开始亚瑟与蒙泰尼里相处的场景里。电影中蒙泰尼里对蓝眼睛的亚瑟说:“我祷告天主,愿你永远不要消失对不幸的人的那种 关怀。这就是说对一颗破碎悲痛的心,不要拒绝。…我在世界上除了你,也没有别的人了,我把你当作儿子一样。你是我的光明,我心里快乐的源泉。”小提琴那缱绻的曲调诉说着无法言喻的柔情和深深的爱意,当曲子进行到三分之一时,情绪转入了沉痛低回,这是当亚瑟从狱中归来并得知蒙泰尼里是自己的生父时的音乐。在狂笑过后,当往事一幕幕从亚瑟眼前闪过,心中曾经深信不疑的东西粉碎了。那些在花园中的幸福的记忆也一寸寸化为飞灰……当痛苦达到顶点时,有的不是嘶喊,而是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