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堡四通八达
“扎戈罗德内伊”设施是斯大林的一个秘密地堡。这座战前建的地堡就在博罗季诺全景画的后面,离国家贵重物品保管局仅百米之遥。
直到现在,国家贵重物品保管局仍把这个两层地堡当做仓库。一年前,政府收到一封来信,要求把它改为博物馆,展出国家保存的稀有珍品。
莫斯科其他秘密地堡的命运如何,暂时还不清楚。从1929年起,在莫斯科修建地铁的同时,分支繁多的政府地堡就在秘密动工。这些地堡有仓库,有地铁相连,可以经受强大的核打击。地堡的准确数目属保密范畴,地下建筑专家瓦季姆·米哈伊洛夫认为,莫斯科至少有8座,他所知道的就有3座。其中最主要的1号地堡在救世主大教堂的下面。这是专为党和政府领导人而建的,以防他们遭受核攻击。苏联曾动用了最好的专家和资源来建造它,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建在75米深地下的地堡。最初的工程几乎全靠人工挖掘,后来才发明了被称作“特列别廖夫地下船”的设备,来对付坚硬的岩石。地堡采用了当时最新的技术装备,里面有厨房、桑拿房,有供电系统、无线电通信系统和电梯等,它的独立发电站直到今天仍在工作。地堡用带有橡胶垫的生铁弧形拼板作壳体,外有防水层和一米厚的混凝土保护。
领导人的保护伞
市中心米亚斯尼茨卡亚街拉夫连季·贝利亚房子的下面、国防部大厦的下面、马雅可夫斯基广场莫斯科公共建筑设计局大楼下面和莫斯科电影院下面都有地堡。还有一个至今仍在使用的孔采沃地堡,它的使命是保护国家杜马的议员。莫斯科地铁建设历史专家阿·列别杰夫说,孔采沃地堡建在地下15米处。可惜,这些地堡大部分都闲置着,有的还堆满从地面撤下来的领袖雕像。
为了保障领袖的绝对安全,斯大林地堡的楼板都是用铁轨搭成的。人口同普通的地下室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加了密码锁。斯大林当然不走楼梯,他有专用电梯。电梯直通到斯大林的别墅,别墅下面也修有地堡。为了避免斯大林同服务人员相遇,还另建了数条走廊作为厨师等服务人员的休息场所。
地堡是斯大林召开国防委员会会议的地方,所以里面修建了一个宽敞的会议室——将军屋。这间房子的墙是用橡木和卡累利阿桦木装饰的,墙边有值日军官和速记员坐的桌子。从战争年代起这里就挂着八角吊灯,室内后装的荧光灯才会让人想到现在已经不是1942年。会议室有一条小走廊通向斯大林的卧室。卧室非常小一,仅能容下一张床和一个床头柜。
斯大林不仅考虑自己,也为普通人民着想。根据他的命令,1939年开始在叶卡捷琳堡的“联盟”军工厂下面修建一座可以容纳一千人的地堡。
由于费用太大,该工程后来只能放弃。
除了地下中心、指挥部和地下防御设施外,还建了通往国家主要领导人别墅和住房的专用隧道。贝利亚、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内务人民委员部以及后来的克格勃和情报总局都喜欢利用这些隧道。据说,普京有时也通过隧道到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上班。
可惜,如今地下建筑日渐荒废,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继续保留下去了。
这些秘密地堡是由谁建的呢?有关材料至今仍处于保密状态,无论莫斯科地铁部门还是地下铁道建设局都拒绝对修建斯大林地堡一事作出评论。
位于萨马拉的斯大林地堡在地下秘密地度过了50多个年头。它的地上是几座居民楼,楼里的居民8年前没人知道在自己家的地下有一个如此重要的地下工程。
我拨通了斯大林的专用电话
地堡负责人、卫国战争老战士萨伦诺夫接待了记者并亲自为我们做讲解。1941年夏,德国突然向苏联发起进攻,几个月后德国人已兵临莫斯科城下,苏联国防委员会作出决定,万一莫斯科失守,中央机关将撤到萨马拉(当时叫古比雪夫)。根据国防委员会的决定,从1941年10月2日起,600名施工人员秘密开进施工现场为斯大林建地下指挥部。在整整9个月的施工过程中,居民既没有听到巨大的声响,也没有看到渣土运出,居民楼里的人做梦都没想到斯大林将在他们的脚下办公。地堡为竖井式,深37米。在地堡中央的顶部有3米厚的复合防护层,进入地堡有电梯也有楼梯,我们顺楼梯而下,走过近200级台阶便来到最底层。地堡总面积840平方米,内有斯大林的休息室、会议厅、秘书办公室……可容纳115人工作,如作防空洞,可藏600人。我们处于地下37米处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地堡内的恒温为19摄氏度,当年建造的供水、电、气、通风、通讯系统至今运转正常。斯大林地堡建在伏尔加河左岸的高地上,从战术讲,伏尔加河是它的天然屏障。
斯大林的休息室引起了记者们的极大兴趣,它完全按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的样子建造,房高3.5米,近3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着一巨型办公桌,旁边有一个大沙发。斯大林休息室共有6个门,其中只有通往走廊的门和通往卫生间的门是真的,其余4个是假的。萨伦诺夫解释说,“这是一种心理战,万一敌人冲进来,他们会为不知从哪个门出入而担心。”萨伦诺夫说,“桌子上是为斯大林设的专用电话,尽管斯大林没有用它下达过军事命令,但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里它始终处于值班状态,到现在为止它还在值班。”萨伦诺夫的话激起了记者们的好奇心,况且这是一群来自世界各地最较真、最“不守规矩”、最能“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马上有手快的记者拿起电话就试拨了起来,萨伦诺夫赶紧上前制止道,“这电话已经是文物,请不要乱动!”我们被带出休息室,参观会议室。我感到很不甘心,趁萨伦诺夫讲解之际又偷偷地溜回了休息室。拿起听筒,还真的传出了“蜂音”,我紧张地试拨起萨马拉宾馆电话号码———真的就拨通了!
领养院为孤儿找新家
萨马拉有一座孤儿领养院,它是萨马拉州在俄罗斯首创的新生事物。领养院是一座漂亮的二层小楼,位于市中心繁华地带。
古萨罗娃是领养院的负责人,她介绍说,以前传统的办法是把孤儿领到孤儿院抚养,政府每月为每个孤儿付3000—4000卢布。1992年萨马拉州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孤儿领养中心,中心尽量让孤儿的亲属抚养他们,每月为他们提供750卢布抚养费;如果找不到孤儿的亲属,则为孩子找身体健康、无刑事犯罪记录、住房条件好的养父养母,领养院每月向领养父母提供1200卢布的抚养费。此外,领养院也向国外的自愿领养者推荐孤儿。自1992年领养院成立以来,已有1.1万个孤儿得到了监护和领养。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既为政府节省开支,避免浪迹街头的孤儿走上犯罪道路,同时被领养的孤儿又得到了家庭温暖。
眼下领养院里共有40多名儿童,分为弱智儿、流浪儿、双亲被害被押儿、已被领养暂存领养院儿童等4组。这里儿童最大的7岁,最小的只有6个月。我们被带到了大班,孩子们正在做游戏。个子最高的尤利娅今年6岁,记者问:“你的妈妈呢?”尤利娅很懂事地回答说:“妈妈在坐牢。”“你的爸爸呢?”“他不要我了。”记者感到一阵心酸。站在尤利娅旁边的娜斯佳长得干净漂亮,她很勇敢,也愿意回答记者的问题。古萨罗娃女士小声对记者说,娜斯佳的妈妈生她时只有14岁,还是一个小学生,所以把娜斯佳送到了领养院。奥莉娅是这里最大的孩子,今年7岁。她大声向记者们提出要求说:“帮我找爸爸妈妈吧,我会扫地、洗衣服、倒茶……”这个班里最小的玛莎很少说话,古萨罗娃又小声对记者说,她的父母是被匪徒当着她的面杀害的。印度记者达丹从大提包里拿出很多巧克力糖分发给孩子们,孩子们很高兴。想到领养院正为这些不幸的孩子们找新的父母,他们很快会得到新的关心和爱抚,我内心平添了几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