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布莱曼 (Sarah Brightman) 是世界上最优秀的 Crossover 歌手之一。以下因叙述方便及个人喜好,称她为莎莎。莎莎靠唱音乐剧起家,得到安德鲁·罗伊德·韦伯 (Andrew Lloyd Webber) 的赏识,参加了音乐剧《猫 (Cats) 》的演出,受到诸多好评(以及更多批评和争议)。之后与韦伯结为连理(韦伯老爹对女生的品味,简直和王菲对男生的品味有得一拼……)。后来在伦敦主演《剧院幽灵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抱歉,因为极不满上海大剧院版的译名“剧院魅影”,这里还是沿用了旧译“剧院幽灵”)而登上她音乐剧事业的巅峰。之后莎莎由于受到质疑颇多加上年老色衰,加之其表演风格颇受争议而逐渐淡出音乐剧舞台,转向 Crossover 的阵营。个人认为莎莎虽然唱功了得,但台风扮相实在令人汗颜(一个胖胖的大婶,穿着紧身胸衣扮嫩,汗……具体请参照本专辑封面及她的任意演唱会视频),加之和其他音乐剧演员相比,演技逊了一大截,所以被骂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欣赏角度不同,欣赏莎莎的歌,不能把她当成一个歌手,因为她唱歌,尤其是音乐剧,是在把握不住什么感情。注意是把握不住感情,不是没感情。那她的《歌与舞 (Song and Dance) 》来说,她唱的那个放荡的傻姑娘……简直成了清纯的初恋少女,汗死……很多人认为这是莎莎演出得最败笔的一部音乐剧,但相反,这倒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因为抛开剧情、表演、以及对角色的理解,莎莎在这部电视版《Song and Dance》中的演唱确实十分完美——如果你把这个角色单纯的看成一个纯情的花季少女的话。同样的例子也见于莎莎录音的《日落大道(SunsetBoulevard) 》甚至为她量身定做的作品《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里。不过很少有人像我这样欣赏音乐剧只听歌,而且还是抛弃剧情的听歌。不过幸亏莎莎不过幸亏做了个明智的选择,淡出音乐剧舞台,改唱 Crossover,总算充分利用了她的嗓音。在这方面她的确没什么可以挑剔。尤其是在《爱永恒 (Time to say goodbye) 》、《伊甸一夜 (Eden) 》、《一千零一夜 (Harem) 》和《月光女神 (La Luna) 》等大获成功之后,频频令其现身于格莱美典礼;又因为 Crossover 的伪古典性和伪高雅性(这里没有贬义的意思),令其深受英国皇室恩宠,也算是迎来事业第二春吧。莎莎出唱片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从《Timeless》开始,同一张唱片喜欢在不同地区出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之间又有天壤之别。比如《La Luna》,美版的是纯 Crossover,欧版的则偏古典,收录的曲目基本上不一样,而国际版是基于美版的基础,收录了更多新曲目。即使很多人认为相同的欧版《Timeless》和美版《Time to say goodbye》,虽然只有曲目顺序不同,但曲目顺序的改变会完全影响欣赏者的欣赏角度,从而对两张专辑产生不同的评价!这种啰嗦的收集癖促成商业手段给收集莎莎的碟带来非常高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