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人的绰号


    维吾尔人自古以来就有取绰号(外号)的习惯和传统。维吾尔民间有这样一则俗谚:“凡男子都有绰号儿,凡妇女都有顶针儿。”说明取绰号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绰号不是本人为自己取的,而是周围朋友和熟人根据他的性格、相貌、职业、身份、为人、爱好等而取的。一旦叫开,就固定下来,人们把这个绰号加在他的名字后称呼他,或只拿绰号称呼他。如:司马义木兹杜孜,“司马义”是本名,“木兹杜孜”是绰号,意为“鞋匠”;哈斯木热瓦甫,“哈斯木”是本名,“热瓦甫”是绰号,意为“热瓦甫琴”。前者说明此人的职业是制作鞋的,后者说明此人擅长弹奏热瓦甫琴。
     

    维吾尔人的绰号五花八门,千姿百态,许多绰号可以当面直呼,对方不仅不介意,还有亲切感。如:赛尔克(黄面孔)、奎克奎孜(蓝眼珠)、哈沙甫(屠夫)、纳瓦依(卖馕人)、毕里克奇(渔夫)、喀斯哈(蒸笼匠)、伊干奇(鞋匠)、柯依奇(牧羊人)、巴克西(巫师、巫医)、旦尔维西(苦行僧)、苏朋(肥皂匠)、旦拉里(占卜者)、梧桐奇(樵夫)、诺奇(好汉)、帕勒瓦(勇士、大力士)、库洪奇(种瓜匠、卖瓜人)、塔斯木(皮匠)、布亚克(染匠)等。
     

    有些根据生理特征和性格起的绰号,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不可当面呼叫,否则对方会不愉快,甚至会生气。同时晚辈不能叫长辈的绰号,长辈也不叫晚辈的绰号。对身材矮瘦的人,被称作“恰西坎(老鼠)”;对形貌魁梧,体态臃肿,被称作“杜干(骆驼)”;对又矮又胖的人,走路慢慢腾腾,被称作“孔吾孜(甲虫)”;有的经常唧唧喳喳,被称作“库其哈奇(麻雀)”;有的耍嘴皮子赚钱,被称作“旦拉勒(掮客、市侩)”;有的机警灵敏,被称作“杜里坎(狐狸,作绰号用无贬意)”;对好吹嘘者,被称作“泡奇(吹牛匠)”;对小气鬼,被称作“×××毕黑勒(吝啬鬼)”等等。
     

    维吾尔人性格开朗,风趣幽默,爱开玩笑。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每拿对方的绰号相互揶揄取乐,这可谓是一种异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如:一位绰号叫“牦牛”的人,路上碰见绰号叫“葫芦”的邻居赶罢集往家走,便一本正经地问:“伙计,您咋没买只打水的葫芦带来?”“葫芦”回答:“唉,我倒是买了只葫芦,谁知今天有头牦牛在集市上乱闯,朝我冲过来一头把我的葫芦撞得粉碎!”两人哈哈大笑,拍肩而过。
     

    又如:一个绰号叫“南瓜”的人,问绰号叫“锅匠”的:“老兄,人们都讲您最近铸造了一口铁锅,足足有一幢房子那么大,是真的吗?”“真的呀!”“锅匠”说:“我听说今年您种的南瓜大丰收啦,一辆大车还装不下一个哩。我不铸造口房子大的锅,您的南瓜在哪儿煮啊?”说罢,两人会心地仰面大笑。
     

    一个绰号叫“狐狸”的,对绰号叫“鼓手”的说:“喂,怎么今天您的鼓敲得不太响呀?”“鼓手”说:“好鼓应该蒙蟒皮,可我的这只鼓上蒙的是狐狸皮,再敲也不太响呀!”说罢,猛劲敲起鼓来。



    作为一个导游,在带团时,除了做正常的导游服务工作外,还应该注意观察每位游客的性格,熟悉他们的举止言谈,在旅游快结束时,为加强团员之间的印象,加深此行旅游的记忆,我们可以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起名字,可以按照维吾尔族的幽默风俗给每一个客人,按照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特征的人取一个维吾尔族名字外号以做纪念。对爱说话的可送他“库其哈奇(麻雀)”的绰号,爱吹牛的朋友送他“泡奇(吹牛匠)”的绰号,动作缓慢的朋友,可叫他“孔吾孜”。总之有许多既形象又风趣幽默的维吾尔族名字,你都可以一一对号入座,送给队友,让他们记住新疆之行的美好印象。
   

维吾尔族人名汉语含义对照
吐尔洪——永生之意   
艾山江——潇洒之意         
吐尔地——站立的人之意         
阿曼——平安之意     
阿那古丽——石榴花之意           
茹仙——清楚、明快之意               
木拉提——希望、愿望之意               
迪里夏提——快乐之意
包达克——胖子之意
哈巴克——葫芦之意
阿勒卡西——黑眉毛
文字


                                  文/赵世杰 图/黄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