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教徒
|
[2006-2-20]二胡音乐赏析引用: 二胡音乐赏析 ![]() 一:二胡简介 二胡 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宋代称"嵇琴"。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意境深远的《二泉映月》、催人泪下的《江河水》、思绪如潮的《三门峡畅想曲》、宏伟壮丽的《长城随想》协秦曲等都是其优秀的代表性曲目。 本世纪二十年代,二胡能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和华彦钧(阿炳)、刘天华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通过许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为一种最重要的独奏乐器和大型合奏乐队中的弦乐声部重要乐器。二胡形制为琴筒木制,筒一端蒙以蟒皮,张两根金属弦,定弦内外弦相隔纯五度,一般为内弦定d1,外弦定a1,其演奏手法十分丰富,左手有揉弦(吟音)、泛音、颤音、滑音、拨弦等;右手有连弓、分弓、顿弓、跳弓、颤弓、飞弓、拨奏等。二胡一般定弦为d1、a1,有效音域达三至四个八度。 二:二胡发展历史 二胡是拉弦乐器中使用最普遍,又最富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抒情圣手。主要流行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珠江流域尤其在长江以南地区,二胡的重要性和在乐队中的地位最为突出。在南方,二胡往往专指独奏和民族乐队使用的一种,例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中的主奏乐器。实际上,二胡的使用要广泛得多,南方的许多地方戏,如越剧、锡剧、沪剧、黄梅戏、淮剧、粤剧中,都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北方人往往称二胡为“南胡”。二胡的前身是唐宋时的奚琴、嵇琴和胡琴。奚琴因出自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欧阳修《试院闻奚琴作》诗云:奚琴本自男人乐,男人弹之双泪落。早期奚琴为弹拨乐器,后来才出现擦弦乐器奚琴。陈肠《乐书》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就其所附图看,为竹制琴杆,筒状琴筒,无千斤,是后世二胡的雏形。自宋代始出现马尾胡琴。沈括《梦溪笔谈》载:“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元史·礼乐志》述其形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到明代,胡琴加上了围定弦长的千斤,已与今天的的形制大体相同。自明末以后,拉弦乐器崛起,成为音乐活动(特别是戏曲演出)中的主奏乐器,演奏的技巧已相当高超,展示了特有的魅力。但在传统的音乐体系中,二胡等拉弦乐器的地位还是很低,而且主要用来伴奏,很少作正规场合的独奏,更没有专为二胡写的独奏曲。到20世纪的第二个10年,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致全力于民族器乐(主要是二胡)的研究改进和创造,吸收了西洋小提琴的一些技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把二胡提高到可供独奏的地位,进入大雅之堂。他还将二胡纳入高等音乐学府的教学之中,设立了二胡专业,编写了最早的二胡教本和一套练习曲,创作了《病中吟》等10首二胡独奏曲,开创了二胡艺术的新纪元。他还参考西洋乐器的构造原理,设计了新规格的二胡现在的二胡,就是在他改革的二胡基础上定型的。到70年代,二胡的改革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先后研制了扁圆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边筒、直边蛋形筒、椭圆筒和双千斤等二胡新品种,提高了音质,扩展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却又不失二胡特有的音色。现代二胡由琴筒、琴杆、琴轴、琴弦和琴弓几部分构成。琴筒和琴杆通常用红木、紫檀木乌木、花梨木制作,以红木最普遍,紫檀木最名贵。琴筒以六方形者最多,也有圆形和八方形。筒腰略细前口径稍大,蒙有蟒皮;后口置木质或骨质缕空音窗。琴杆长78厘米,顶端一般作弯月形;上端插两根弦轴下端插入琴筒。琴杆是张弦的支架,也是演奏时持琴运指的支拄。弦轴多用黄杨木或黄檀木制作,起系弦和调节弦张力的作用。现已普遍改用铜质螺丝弦轴。琴弓用江苇竹作杆,全长76厘米,系马尾而成。此外还有千斤、琴码和琴托。千斤起固定弦长的作用,一般用软丝线缠扎而成。琴码是弦与琴膜的振动的桥梁,通常用松节木或竹制作琴托是乐器的附件,固定在琴筒底部,主要起增加重量和演奏时稳定琴身的作用。在现代二胡改革的进程中、还出现了各种新的品种,如高胡、中胡、大胡、低胡以及三胡、四胡等,扩大了二胡的音域,使二胡类的拉弦乐器自成一个完备的系列,其中大胡、低胡均为低音和声乐器,不能独奏。中胡是中音胡琴,它在乐队中是连接二胡与大胡的桥梁,虽然也能独奏,但效果不太理想。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出现于本世20年代。它首先在广东音乐和粤剧中使用,担任主奏乐器,故也“粤胡”。高胡的音色情澈、透明,穿透力强。低音区圆润、柔美,高音区清脆、晶亮、有光彩,适合于演奏抒情、活泼、华丽的旋律;在乐队中,除了担任二胡所不能胜任的高音部的演奏外,还常常以华彩的方法为曲调作伴奏;能对原曲调的情感、色彩进行有效的装饰。高胡的独奏也极有魅力,特别适合于演奏抒情、柔婉、缠绵的旋律;演奏活泼欢快的技巧性的乐段,效果也很好 三:二胡演奏技法 二胡的音色和表现力同二胡特殊的演奏技巧有很大关系。二胡的技法经过刘天华的改革和后来历代乐师的不断创造,至目前已经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可分为弓法和指法两大类。弓法中有分弓、连弓、跳弓、抖弓等十几种,指法则多达几十种,如各种揉弦、滑音以及打音、颤音泛音;擞音;勾弦、弹弦等。揉弦能产生类似人声的效果,能够美化音色,加强表情。不同强度的揉弦变化可使表情更为细致、更有韵律。滑音可以产生歌唱的效果,对于润饰旋律,加强表现深度,形成乐曲风格,表现地方色彩均有重要作用。运用揉弦和滑音再配以连弓,可以表现柔婉缠绵的旋律和情调。颤音和打音的使用可以造成铺叠、装饰的效果,适合于表现水波荡漾和风雨浙沥的意境,摹仿鸟鸣等一些自然界的声音。泛音则比较轻盈、飘忽、旷远,适合于表现友人远去,内心空荡之情和空灵、静谧的意境。跳弓比较轻快、活泼,富有弹性,宜于表现欢乐热烈的气氛;顿弓、抖弓则比较凝重、滞涩,适合表现紧张激烈的场面。不过,最适合二胡表现的并不是欢乐热烈和紧张激烈的气氛,而是优美抒情、幽深细腻、婉转如歌的旋律。二胡的独特音色和极强的表现力,奠定了它在中国民族乐队中的显赫地位,是民族乐队中最重要的旋律乐器类似于西方管弦乐队中的小提琴。不同的是,两者虽则地位相似,然而其旨趣与韵味却很不相同。二胡接近嗓音,类似人声;小提琴则远离嗓音和人声,更为接近器音。为接近人声,二胡多用滑音,制造特殊效果和风味;小提琴则更重音位的准确固定,少用滑音;即使偶用滑音,也不追求人声效果。二胡与小提琴都使用揉弦技巧,但二胡揉弦是为了制造独特风格增加表情效果,所以并不经常使用;小提琴的揉弦则纯粹是美化音色,与乐曲的内容无关,故其使用极为频繁。二胡的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厚实,具有温婉细腻缠绵的抒情效果。这可能与它长期伴随着南国的音乐和戏曲得以发展的历史有关。二胡的音域一般在三个八度左右。低音区浑厚扎实、沉着有力,适宜于演奏低回的旋律;中音区明亮饱满,富有华彩适合于演奏轻快悠扬的旋律。这两个音区是二胡最常用的音域,其演奏的强弱幅度大,风格性强,表情最为丰富尤其适合于演奏优美如歌的旋律,其效果极为动人。任何合奏曲或独奏曲,都很重视这段音区。二胡独奏的音色比较浑厚结实。擅长于表现沉郁、幽婉、低回之绪,高胡的发音比较明快因脱,适宜表现思念渴望、缠绵之情。加上它富有弹性的音响、如歌的旋律,有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荡魂的美。 四:二胡名曲介绍 二胡曲的创作亦成果丰硕。除刘天华的十大名曲《病中吟》《空山鸟语》《光明行》《良霄》《烛影摇红》《月夜》《闲居吟》等外,又涌规出了《二泉映月》《听松》(华彦钧)《流波曲》(孙文明)《怀乡行》(陆修棠)《汉宫秋月》(蒋风之)《豫北叙事曲》《长城随想》(刘文金)等。 五:著名二胡艺术家介绍 刘天华 ![]() (1895-1932):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1915年父亲逝世,自已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阿炳(原名华彦钧) ![]()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欧景星 1958年生于南京。欧景星10岁考入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担任二胡独奏演员,有“音乐神童”之誉。少时多次为周总理、叶帅等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作过精彩表演。197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82年毕业留校,担任南艺实验乐团二胡独奏演员。1984年考入本院研究生,是我国第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二胡演奏家。1985年,欧景星在江苏首届二胡比赛中获第一名;1991年在江苏第二届音乐舞蹈节获二胡组一等奖;1993年,在全国民乐器邀请赛中获二胡组第一名,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民族管弦乐队指挥。 蒋风之 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19O8生于江苏宜兴。1927年,蒋风之就读上海国立音专,后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向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学习二胡和小提琴,并自学钢琴。毕业后,经刘天华介绍,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等多所高等学府任教。解放后,蒋风之先后在河北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任系主任等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二胡演奏人才。在演奏上,蒋风之继承传统,苦心孤诣,在二胡表演艺术上形成了以古朴典雅、深透内含而著称的独特风格。由他整理并演奏的二胡曲《汉宫秋月》,速度缓慢,用弓细腻而多变,把封建时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刻划得维妙维肖,堪称一绝。 陆修棠 (1911~1966):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昆山人。 陆修棠从小酷爱音乐,自学二胡。能唱昆曲。青年时期参加苏州丙寅音乐团从事国乐活动。后曾在上海国立音专选修声乐。他推崇刘天华,经常演出刘氏创作的二胡曲。演奏风格细腻精巧,表现深刻内在。解放后,陆修棠相继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一生从事二胡演奏和教学工作。他的学生王乙、项祖英等都是很有成就的演奏家。著有《中国乐器演奏法》,并作有《怀乡行》等八首二胡曲。 项祖英 二胡演奏家。1926年出生于苏州。项祖英从小随父学习二胡,十岁即登台表演。后师从“南陆(修棠)北蒋(风之)”,南北兼采,自成一家。1956年聘任上海民族乐团艺术委员会委员。乐队首席。项祖英的演奏艺术功力深厚,表演曲目广。他演奏的传统乐曲古朴、典雅,气韵生动;演奏现代创作曲目,能以娴熟的技巧反映时代风貌,富有民族气派。几十年来,项祖英培养出许多优秀二胡演奏人才,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授。录制了《项祖英二胡独奏专辑》音带,荟萃了他在各个时期演奏的代表作十首。曾赴罗、匈、德、波、捷、苏等国家访问演出,享有盛誉。 闵惠芬 ![]() 194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闵惠芬八岁从其父闵季骞习二胡。12岁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直到大学毕业。师从王乙、陆修棠。1963年获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一等奖。后多次出国访问演出,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闵惠芬的演奏基本功全面扎实,富有激情,对乐曲内涵理解深刻,处理细腻,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被小泽征尔称作“世界上最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一”。作品有《洪湖人民的心愿》、《阳关三叠》等, 二胡曲欣赏 01 江河水 02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03 新婚别 04 梅弄影 视听曲目: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新婚别:二胡协奏曲,张晓峰、朱晓谷作于1980年。 乐曲以杜甫的同名乐府诗为依据,叙述了一对新婚夫妇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 引子以姜白石歌曲《鬲溪梅令》的音调为素材发展而成,展现了战火纷坛,兵荒马乱的岁月。 全曲分为三段: ①“迎亲”:明亮悠扬的竹笛声,展现了山青水秀的乡村美。 接着,二胡以慢速奏出由《鬲溪梅令》发展成的主题,委婉质朴,刻画了少女新婚喜悦娇羞的神态。在迎亲欢快的鼓乐声后,二胡以自由舒展的曲调,细腻多变的技法,以及大革胡的对奏,钢片琴的点缀,形象地表现了洞房花烛之夜的情景; ②“惊变”:定音鼓的滚奏,戏曲的“乱锤”节奏和二胡激愤的散板旋律交织在一起,犹如风云突变;官吏深夜抓丁。后运用“紧打慢唱”的手法,二胡“慢唱”恰似哀号乞求;乐队则以急促的十六分音符节奏“紧打”衬托,更增惊慌之状。最后出现二胡的华彩乐段,跌宕起伏,如泣如诉的散板旋律,表现了“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情景; ③“送别”:乐队的节奏缓慢,二胡运用探弦、颤音、滑音、抖弓等技法润饰主题,表达了新人离别的痛苦与悲哀。接着,悲哀的旋律逐渐变成了坚定的音调,犹如新娘强压悲痛,嘱咐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 |
![]() |
|
Copyright @ 2004-2025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