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引用:
最初由 badener 发表

這歌劇倒沒聽過
但沒想到劇情和作曲會扯上"同性恋者所特有的感情烙印..."
真搞不懂


    我们可以从作曲家在创作歌剧《叶普根尼·奥涅金》同时期的个人经历中找出答案。就在他开始创作该歌剧之前的1877年,柴可夫斯基收到一封他过去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位叫安东妮娅的女学生的求爱信。作曲家正在考虑和异性结婚,以便平息关于他的同性恋倾向的流言,女学生动人的情书让诗人想到《叶普根尼·奥涅金》中的塔雅娜的写信场景,他不愿作“奥涅金”,于是即使心无爱意,仍决定同她结婚。这一婚姻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他它将柴可夫斯基推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使他几乎要投河自杀。在歌剧《叶普根尼·奥涅金》的创作中,作曲家因为感情上对塔雅娜的同情而忽视了对奥涅金的深入理解,并因此犯下了个人生活中的一个大错。对少女的求爱,柴可夫斯基同奥涅金是有共性的,那就是他们都没有产生发自内心的激情。普希金小说中的奥涅金是一个魅力十足的英俊青年,他聪颖而有修养,其天资和能量在当时的俄国社会无法施展和释放,长期对生活的乐趣的追逐让他越来越觉得无聊,久而久之,他丧失了爱的能力,已经没有办法对他人敞开心扉了。而作曲家对异性的冷淡却来自天生的性倾向,但当时的作曲家是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他所能看到的是自己和奥涅金都是冷陌的男性,社会的压力让作曲家内心充满折磨和痛苦,他将对自己的憎恶和愤怒都发泄到他笔下的奥涅金身上。奥涅金在拒绝塔雅娜的时候唱道:“请相信我,婚姻对我们来说将是折磨。不管我现在有多爱你,习惯会扼杀这种爱。可以想象,将来等待我们的玫瑰床上长满了刺。”他的歌声在平稳中带着关爱,我们可以感觉到作曲家在这里找到了共鸣,但这种共鸣让柴可夫斯基恼怒,这种基于对自己和对人物都缺乏深入认识的愤怒,驱使他在创作中感情倾斜,让他在生活中铸成大错。

    一百多年前,诗人普希金写下了不朽名作《叶普根尼·奥涅金》,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歌剧舞台上赋予它新的生命,并随着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走入更多人的心中。就象柴可夫斯基通过自己的感情经历重新打造艺术人物一样,千千万万的读者和观众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在心目中感受和塑造着奥涅金和塔雅娜。一代代生生不息的人们,谁没有拥抱过初恋的激情?谁没有遭遇过拒绝的尴尬?谁又没有吞咽过人生的遗憾?我们用自己的生活不断地上演着奥涅金和塔雅娜的故事,诗人和作曲家塑造的艺术形象就是这样在成千上万个生命中得到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