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2/2008]生死与杜普蕾

生死与杜普蕾



半夜醒来,久久不能入睡。突然想如果人死了,是否还会思想、会感觉?在化为一黄土之后,是否还能体会人间的喜怒哀乐、世事无常?虽然很荒诞,但那种冥想至“濒临死亡”的感觉却让我毛骨悚然,特别是在无法入眠的午夜。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我们似乎更关注生命的长度,却恰恰忽略了生命的宽度,深陷这种“思维泥潭”,临终也只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了。
但对于有些人,我们还是对他们的早逝而感觉惋惜,比如肖邦、莫扎特等,他们是神祗指派到人间“救赎”的天使,在带给人们无穷欢乐与享受的同时,却过早地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些人中,最让我喜爱而又怜惜的是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
所有这些人都无可厚非的是某些方面的天才,当然杜普蕾也不例外。据说,当她4岁时从收音机里听到大提琴的声音,就向父亲索要这种乐器,从此便衷情于这种神秘的乐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名闻英伦三岛。此后十年是她演艺生涯的高峰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和她丈夫(巴伦博姆)合作的Elgar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但25岁的时候,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几度被迫停止演奏。3年后,她在伦敦最后一次公开登台,与祖宾·梅塔合作,演奏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从此结束演奏生涯。一个音乐天才因病痛的折磨过早地凋零沉寂,只留给世间一缕淡淡的清香。
对于杜普蕾来说,大提琴就是她生命的全部,她把所有的感情都诉诸于琴弦,无疑琴已经与她融为一体了。然而,命运却似乎有意作弄这个嫣然清癯的姑娘,在全力与病魔抗争的时候,她的丈夫无情地弃她而去。
杜普蕾的作品忧郁悲伤,一如她悲惨的人生际遇。作品中那种刻骨铭心的伤痛,那种回旋不已的情思,那种对生与死、情与爱的向往与失望,不是有过亲身感受,不是经历了人生百味和世事沧桑变化的女人,是拉不出这样的韵味来的。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当得知是杜普蕾弹奏时,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
上帝虽然只给了杜普蕾十年光景,但是她却创造出了至今无人企及的音乐神话。她的演奏蕴涵着一种稀世的天赋,能给予听者无限的感动与震撼。人的灵魂一旦被这种音乐所感化,其余生都将共鸣于这种不灭的神韵。
法国一个思想家说过,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能思想。而音乐无疑给了这个“能思想”的人以无限的灵性和,让人超越了生死,傲然于宇宙。

08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