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十二帝疑案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1379

清十二帝疑案

清十二帝疑案(三)顺治

主讲人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

  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

  公元1643年, 五十二岁的皇太极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清史稿说他有两个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储位未定,第二个遗憾是大勋未集。

  他亲自迁都北京、统一中原的宏伟志愿化为了泡影。皇太极的这两个遗憾,就留给了他的儿子顺治来完成。

  顺治在位期间,是清朝268年行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上乘太祖 太宗之遗业,开创大一统江山的新纪元,为后来的康雍乾盛世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说,才智过人的庄妃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刻使出杀手锏,才使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地继承了皇位。然而登基后的顺治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却极为微妙。从立后到出家,顺治的每一个决策都使得他与母亲背道而驰。

  这也正是他悲剧人生的开始。

  “孝庄太后下嫁”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说法不一,疑云重重。疑云之起,源于由于张煌言《建夷宫词》: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野史中记载了许多诸如此类的言语,但在清史稿中却并未提到。既文献根据,也无档案依据。宫闱隐秘,后人难知。

  究竟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是否存在情感纠葛?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这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历史之谜!

  为何多尔衮一夜之间,被焚骨扬灰,成了死不足赦的罪人?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引领我们一同走进顺治的真实世界,感受他的悲剧人生。精彩内容,尽在《百家讲坛》

  (全文)

  今天我要讲的是顺治。顺治他是六岁登极,注意这个“极”字,好多的书都写成了基础的“基”,严格说来应该是那个极端的“极”。登极就是他的这个位置最高了,到了极端了。他六岁登极,十四岁亲政,在位18年,24岁去世,顺治这一朝18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段,前7年是摄政王多尔衮摄政时期,第二段大约11年,就是顺治亲政时期。顺治是清朝入关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朝的历史我总结了一下,有六大功绩,六大弊端。

  哪六大弊政呢?第一,剃发。多尔衮下令,所有的人都要剃发,当时这个剃发是个大事情。孔子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剃,不剃怎么办呢有一个说法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你要留下头你就要把头发剃了,你要不剃发就要把你头给割掉,再反抗镇压,反抗再镇压,最后汉人屈服了,就剃发了。

  第二易服,换成满洲的服装。

  第三圈地,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他一个说法叫做圈占无主荒田,实际上有主,跑马圈地,把大量农民的土地无偿占有,圈占了。

  第四占房,入关之后八旗官兵及其眷属住在什么地方?第一住在紫禁城里头,皇帝住在紫禁城里头,第二皇城。多尔衮摄政王住在皇城里头,就住在原来明朝的南宫,后来改成普度寺,就南池子里面。皇城摄政王多尔衮和为皇家服务的机关的一部分人员住皇城,八旗官兵及其眷属住哪儿呢?住在内城,原来内城的汉人一律迁出,迁到外城,就是崇文门和宣武门以外。那八旗怎么办呢?就分城居住,两黄旗住在北面,就是安定门和德胜门以里,两白旗住在东面,就是东直门和朝阳门以里;两红旗住在西面,就是西直门和阜成门以里,两蓝旗住在南面,就是宣武门和崇文门以里,汉人搬迁的时候他命令很急,虽然给一点搬家费,根本不够买房子的钱,扶老携幼搬家,哭声震天,这是他的第四大弊政。第五大弊政就是投充,一些汉人投充到八旗名下作为他们的奴仆。第六就是逋逃,有些人不甘于那种生活,奴仆的生活,就逃亡,逃亡就抓回来,开始的时候法律非常严酷,逃亡抓回来杀,邻佑和甲长大家知道保甲制,一甲十户,一户跑了他邻居还有九户,邻佑和保甲开始杀,后来是流放,非常之严酷。所以这六大弊政易服、剃发、圈地、占房、投充、逋逃。后来政策上有一些调整,但毕竟是顺治朝的六大弊政。

  当然顺治朝又有六大历史功绩,第一迁都北京,保护故宫。这个意义很重大,我们回想一下,所有大一统的王朝,秦始皇以来,所有大一统的王朝,没有一个把前朝皇宫保留下来,周朝灭了商,没有用朝歌,它又回到陕西去了,秦朝统一之后,也没有用原来的都城,到咸阳去了,汉朝灭了秦,也没用,唐朝也是这样,宋朝也没有用唐,宋朝的宫殿是搬到汴京现在的开封,辽金一直到元,明朝也是开始明朝没有用元朝大都,它在金陵建都,后来才搬过来。所以在秦始皇以来,历来大一统的王朝对原来的宫城或者毁、或者焚、或者拆、或者迁,蒙古军队攻下京都之后,把原来京都的宫殿化为一片焦土,所以原来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长了荒草。顺治把明朝的宫殿保护下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明朝的宫殿和清朝宫殿的格局。这是第一,迁都北京,保护故宫;第二攻占南京,统一中原;第三免除三饷,兴利除弊;第四和善蒙古,治理西藏;第五惩治贪污,整顿吏治;第六兴文崇教,亲善汉人。

  顺治在位18年,我们总体来看,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就是顺治他个人、家庭、事业、民族、社稷,同这几个方面关系密切的,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顺治同母后的关系;顺治同皇叔的关系;顺治同爱妃的关系;顺治同和尚的关系;顺治与洋人的关系。

  现在我们先讲第一,就是顺治同母后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了,顺治的母亲原来是庄妃,现在习惯叫孝庄文太后,孝庄是死了以后给她一个谥号,所以电视剧就说:“我孝庄……”,你活着还不知道你死了之后给你的谥号是什么呢。这就是违反历史事实。孝庄了不起,她身历五朝,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她是受到五朝之尊宠,统摄两朝之养考,就是她抚育了顺治和康熙两代皇帝。应当说孝庄太后是清朝一位很杰出的女政治家。这一年是天命10年,1625年,天命十年,1625年庄妃嫁给了皇太极,有人说,影视,小说也说,说是庄妃特别受宠爱,我看不尽然,我举两个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皇太极在崇德元年,他封了一后四妃。在这个四个妃子里面,庄妃入宫最早,但是位列第四。位列第一个叫关雎宫宸妃,就是《诗经》的关关雎鸠,关雎宫宸妃是庄妃的姐姐,入宫那年都26岁了,老女了,而且还结过婚,她比庄妃进宫晚14年,但是她排第一。位列第二个是麟趾宫大贵妃,这个贵妃原来是蒙古林丹汗的遗孀,叫囊囊福晋。位列第三的是衍庆宫的淑妃,也是林丹汗的遗孀,叫窦土门福晋。这两个人都比庄妃进宫晚15年,但是庄妃排第四,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庄妃14岁就结婚了,生了个顺治,顺治在皇太极的11个儿子当中,排行排第九,这从侧面反映一个问题就是庄妃不是那么特别受宠爱的。从以上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庄妃在皇太极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受宠爱的。那皇太极最宠爱的是谁呢?最宠爱的就是关雎宫的宸妃,就是庄妃的姐姐。皇太极在外面打仗,听说宸妃,他的爱妃病重,赶紧骑着马就返回来,战场胜败不管了,一看宸妃,宸妃这时候断气了,史书记载,说皇太极见了飞鸿,见他妃子死了,恸甚,非常悲痛,哀悼不已,甚至迷惘。皇太极不吃饭,不睡觉,就迷迷瞪瞪的,别人劝他你别寻死觅活的,就可见他最宠爱的是关雎宫的宸妃。但是庄妃这个儿子顺治当了皇帝了,她当然就做了太后了,大家想想看,这个时候还有个大太后呢,就是庄妃的姑姑,她实际上等于二太后,一个年轻的寡妇,带一个6岁的孩子做皇帝,可见之艰难。

  庄妃用什么办法巩固她这个地位,保住自己的权利,女人也得有一点办法。 那怎么办呢?那她只有依靠一个人,就是摄政王多尔衮。庄妃做了太后之后,和顺治母子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她的摩擦,我想第一点就是她叫顺治读书。顺治是六岁的孩子比较贪玩,母子俩就经常摩擦。第二,顺治大一点就要结婚了,皇后是他妈给指定的,他妈的侄女,顺治不喜欢,不喜欢也不行,顺治就要把这个皇后废掉,他妈不同意,不同意让大臣讨论,大臣说不行,说你废的理由是什么?顺治说两个字:无能。无能怎么能废掉一个皇后呢?还是废掉了,把这个皇后打入冷宫,一直到顺治病危的时候,想要见顺治一面的时候都不行,废了以后再立一个皇后,顺治还是不喜欢,跟他妈妈还是冲突,在皇后问题上跟他妈有矛盾。第三他爱妃方面跟他妈妈也有矛盾,他喜欢董鄂妃,爱得死去活来,他妈妈也干涉,母子又发生矛盾。矛盾最激烈就是第四个,顺治要出家了,皇帝不做了,要出家做和尚,这在当时来说成何体统,他妈妈当然坚决反对,母子之间还是有矛盾,顺治跟他母亲关系不是太好。

  有什么证据,我想举一个旁证材料,这个《清史稿·后妃传》,有一段孝庄太后的传,这么重要一个人物就是四句话,第一句话,就是上继位,就顺治当了皇帝了,尊他的母亲为太后,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话,赠,他外祖父叫和硕亲王,他外祖母叫做贤妃,他都做了皇帝,把他外祖父外祖母赠一下也算例行公事,第三他母亲过生日,他做首诗给他母亲送上去,这当然例行公事吧。第四件事情,他母亲让他撰写叫做《内则衍义》在宫里头写,他并且做了一个序,这也算不上什么,我数了一下,这四句话,就记载顺治跟他母亲关系的文字六十个字,一共六十个字。同样这篇传记记载康熙和他奶奶,就是孝庄跟康熙关系是七百一十五个字,这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和他母亲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就是太后下嫁问题,太后下嫁了没有?我看一个材料讲,说太后下嫁,讲了八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说他的母后为了保持顺治的皇位被迫下嫁,这个理由不成立,因为顺治的皇位是经过非常复杂激烈斗争才而确定的。

  第二说满洲有个习惯,兄死弟娶其嫂这个习惯有,但是这属于推论,不能作为证据,有这种现象,弟弟娶他嫂子的,但你不能证明多尔衮娶了他嫂子。

  第三就是多尔衮自称皇父,皇父摄政王,这个是个称呼,尊称,有人说是他自称,有人说别人尊称,不能以称呼确定他身份,大家知道光绪称慈禧太后叫皇阿玛,皇阿玛是爸爸的意思,那慈禧就变性了,变成男性了?所以这个也不算为证据。

  第四就是蒋良骐写了一部书叫做《东华录》,《东华录》里面有一句话,就是多尔衮有时候到皇宫内院。这个也不能成为证据,他因公也好,或者其他原因也好,找太后商量事情,进皇宫内院,也不能说明皇太后嫁给他了,嫁给他,他就用不着进皇宫内院了,他住一家了,还用到皇宫内院了,反倒证明没嫁给他,

  第五个,有的文章说顺治有谕旨,太后下嫁,我可以郑重地跟大家说,到现在为止,谁也没看到谕旨,没看到就不能说明一条史料证据。

  第六,人说有一个下嫁诏,太后下嫁的一个诏书,我可以郑重其事地说,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证明他看到了下嫁诏书,档案里面没有,文献里头也没有。

  第七就是说孝庄死了之后,她本来应该到沈阳的北陵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她没有,她葬到清东陵,这一条你不能证明她嫁给多尔衮。因为她事先说过。她说皇太极已经故去很多年了,如果重新把他坟启开的话,就惊动了亡灵,她很长时间和她儿子顺治,孙子康熙生活在一起,这样她最后和他儿子、孙子墓葬在一起,所以孝庄的陵墓放在清东陵,不能证明她下嫁给多尔衮。

  第八个证据就是张煌言,(就是)张苍水,他写了一首七绝,叫做《建夷宫词》,《建夷宫词》有四句话:上寿殇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就明确说出来了,是太后下嫁了,这是在我们上面讲的这些材料里头惟一直接说到太后下嫁的,我们对这首《建夷宫词》做一个分析吧,他标题叫《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啊,这里头没有用后金,也没有用清,“夷”就是夷狄那个“夷”,明显地带有一种民族的偏见。大家还要想,这个时候,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在异地之口,记在异国,当时因为他算南明,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而且是诗词,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可以比附,最后可以这么说,太后下嫁没下嫁,有下嫁的诏书没有,有人说可能国内毁掉了,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把诏书送到朝鲜,但是朝鲜的书里面《李朝实录》里面没有记载这个事情,我认为皇太后和多尔衮之间的情愫可能有,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事绝对无,因为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条过硬的材料证明皇太后下嫁多尔衮。

  第二,讲顺治同皇叔的关系,皇叔指多尔衮,多尔衮既是顺治的恩人,又是顺治的仇人,说多尔衮是顺治的恩人,因为顺治继承皇位,多尔衮起了一定的作用。皇太极是八月初九病故,过了六天,就是八月十四,要讨论皇位继承,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四位亲王,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努尔哈赤有遗诏,就是皇位决定的时候,要满洲贵族来讨论。七个人里面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他再拉一票就过半数了。

  当时这七个人争夺皇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两个人,第一个豪格,第二是多尔衮,豪格的有利条件是皇太极的长子,年35岁,屡立军功,有两黄旗支持。多尔衮的有利条件,他父亲努尔哈赤的时候,喜欢他,年龄32,战功卓著,有两白旗支持。会前多尔衮找索尼探口风,索尼说,说先帝有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多尔衮不是皇子,八月十四,开会讨论皇位问题的时候,两黄旗的清兵持枪,带着弓箭,环卫宫殿,会上索尼先发言,他建议立皇子,多尔衮说,说你这个资格不够,你出去,索尼就退席了。完了代善说,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很明确,就是豪格继位。豪格这时候自己觉得有两黄旗,两红旗支持他,觉得比较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谦辞了一下。他说福少德薄,非堪当任。他的意思是我客气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这时候多尔衮弟弟就说了,说既然你推辞,那就请睿亲王多尔衮做皇帝。多尔衮赶紧就说,说这个事情还得再讨论。于是多铎又提出来了,既然多尔衮谦辞的话,那就请代善来继位,代善说我年纪老了,身体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辞,这样继位的事情变成一个僵局了。济尔哈朗因为是属于侄子辈,皇太极的堂兄弟,他没有继承皇位这种可能,就在中间协调。多尔衮考虑了,他如果强行登极的话,势必遭到两黄旗,两红旗和一个蓝旗的反对,就是五个旗的反对,那让豪格继位他又不甘心,怕豪格反过来报复,最后就折衷了。多尔衮说我赞成黄旗的意见,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他提出,他不做了,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又小,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我们俩辅政。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就是顺治继位,顺治继位之后,多尔衮就做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第一,多尔衮是居功骄傲,独擅威权,顺治不满意了。第二,就是多尔衮把豪格给杀了,这个豪格带兵打仗,为清朝立下了功劳,下西安,战陕西,定四川,都是豪格。张献忠是豪格射死的,豪格带了大军凯旋的时候,到了卢沟桥,豪格死了,怎么死的?《清史稿·豪格传》说,相传军队凯旋到卢沟桥的时候,举行宴会在宴会当中,用弓弦给勒死的,还有一种传说就是也是凯旋的时候设了伏兵把他给杀了,总之是多尔衮把豪格杀了,豪格是顺治的哥哥呀,多尔衮杀了豪格还霸占了豪格的妃子作为自己的福晋,当然顺治不满意了,这是第二。

  第三多尔衮主要代表两个白旗的利益,处处照顾这两个旗的利益,从土地的分配,从干部的任免,损害了两黄旗的利益,黄旗不满,当然顺治也不满了,第四就是多尔衮和顺治的母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顺治也不满意。我在这里头还要说一下,就有一种说法是顺治是多尔衮的私生子,我觉得这纯属无稽之谈,只是小说家言。

  多尔衮感到摄政王做了七年,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十二月份死了,死在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顺治八年正月,顺治亲政,二月就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顺治采取什么措施呢?籍其家产,籍没,抄家,罢其封爵,原来封什么都罢免,撤其庙享,诛其党羽,多尔衮党羽杀的杀,放的放,贬的贬,不仅如此,据传教士卫匡国有一本书叫《鞑靼战记》这里面记载说:多尔衮的坟被挖了,把多尔衮的尸体抛尸荒野,用棍子打多尔衮的身体,用鞭子来鞭尸,更有甚者,把他头割下来,身首异地,我们不评论这件事情是不是过分,但是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对多尔衮之恨可谓咬牙切齿。
 

回复

福临时6岁登极,在位18年,年号顺治。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母亲、皇叔、爱妃、僧人,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是他们带给顺治悲剧的一生。

  有人说,顺治对母亲的不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孝庄与多尔衮之间暧昧的关系,这也成为近百年来清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

  根据《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顺治有两位皇后、十五位嫔妃,在这些后妃中,他一心宠爱的是董鄂妃。

  关于董鄂妃其人,也有着三种说法,给后世留下重重谜团。

  顺治十七年董鄂妃病死,她的死对于年轻的顺治皇帝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从此,顺治一蹶不振,产生了悲观厌世的念头,他开始与僧人频繁接触,谈佛论法,甚至做出剃度出家的决定。

  在亲情与爱情,皇权与空门的抉择中,顺治最终踏上了悲剧命运的不归路。

  关于这位少年天子的最终命运,后人众说纷纭。有人说,董鄂妃之死给痴情的顺治皇帝带来了感情上的巨大打击,他情绪消沉,最终遁入空门,出家做了和尚;也有人说康熙皇帝在位时,曾多次到山西五台山进香,实际上是去探望父皇。究竟顺治皇帝是否真的出家,这又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历史谜团。

  (全文)

  顺治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有两个皇后,十五个妃子,他最宠爱的妃子就是这个董鄂氏。董鄂氏是谁呢?这个人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官书里的说法,说这个董鄂氏是内大臣鄂硕之女,年十八入侍,就是十八岁嫁给顺治了,有名有姓,她爸爸是谁都有记载,她爸爸是内大臣鄂硕,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就说是董小宛了。咱们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董小宛是江南的名妓,董小宛就嫁给了江南名士冒辟疆。崇德四年,这时候顺治是两岁,董小宛比他大十四岁,这一年董小宛十六岁,冒辟疆就认识了董小宛,过了两年,顺治四岁,董小宛十八岁了,这时候,冒辟疆又认识了陈圆圆,就冷落了董小宛。不久,陈圆圆被虏走了,他又重新又和董小宛好了。董小宛十九岁的时候,就正式做了冒辟疆的妾,搬到冒辟疆的家里。这一年顺治才五岁。到顺治元年,清军到了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第二年,清军就占了南京。有一种说法就是董小宛被掳北上到了王府,后来太后把她要了去,顺治看上了,又要了去,就嫁给顺治了。可是这个时间也不对,顺治娶妃子的时候,娶爱妃的时候,这时候董小宛已经死了,而且有坟墓埋着呢。有人说那坟是假的,当事人有记载,董小宛死了埋在哪里。

  顺治十三年,他娶董鄂妃的时候,就是说顺治十九岁,董鄂妃十八岁,十九岁加十四岁,那董小宛活着就33岁了,所以,根据年龄的排比和其他史料的记载,董小宛不是董鄂妃。

  那下面就第三个人了,第三个是谁呢?就是顺治有个弟弟叫博穆博果尔,是博穆博果尔的妻子。顺治看上她,两个人就你来我往,他弟弟发现了,回家以后就痛斥他这个王妃,他这个王妃就到顺治那儿哭诉,顺治把他弟弟叫来打了,顺治他弟弟回去之后怎么办呢?他哥哥是皇帝呀,只有两条路,一条忍了,你爱怎么着怎么着,忍到最后结果也是死。博穆博果尔在顺治十三年死了,这是七月初三死的,八月二十三,五十天后,顺治娶了董鄂妃,有人说这个董鄂妃是不是他那个弟媳妇?传教士写了本书,里面提到董鄂妃,就是他弟弟的媳妇。孟森先生写篇文章也赞成这个说法,但是这个问题现在还有争论,所以是一个历史的疑问。大家有兴趣可以做一些研究和考证。但是这个董鄂妃跟顺治结婚一年之后,生了一个儿子,顺治很高兴,就要把董鄂妃册封为皇后,这个儿子将来就准备做太子了,这个儿子三个月还没起名就夭折了,董鄂妃禁不住这个打击,后来董鄂妃就病了,后来就死了,她死了以后,顺治是特别悲痛,让大臣写行状纪念董鄂妃,写过来写过去,来回反复,最后顺治亲自动笔,写了数千言的行状,表彰董鄂妃。顺治感情上受了很大的打击,同他宠信佛教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我们讲第四个问题,就是顺治同和尚的关系。清朝在太祖努尔哈赤的时候,他脖子上就挂了念珠,在清朝的第一个都城就是赫图阿拉修了一座佛寺,皇寺。他在都城搬到盛京沈阳的时候,在沈阳皇太极修了实胜寺,崇奉藏传佛教,喇嘛教。顺治的母亲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普遍信奉喇嘛教,所以种种历史和家庭的影响,再加上自己一些特殊的原因,顺治,就和和尚结成了很密切的关系,有一个和尚叫憨璞聪,顺治是皇上,亲自到这和尚住的地方叫做海会寺,促膝长谈,相得甚欢,就是谈得很融洽。顺治回到宫里以后,又把和尚召到宫城西侧的西苑,现在中南海,里头有个万善殿,继续论佛谈法,还有一个大和尚叫木陈忞,顺治到了那儿,他跟他说,说:“我呀,总感觉我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说我到你这个寺庙之后,觉得这是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回到宫里。”还有一个大的和尚叫溪森。顺治就跟溪森一块谈话,他自称是这和尚的弟子,和尚当然也捧这位,有一次他跟一个和尚说,这个和尚叫木陈忞,说什么朕思上古,惟释迦如来舍王宫而成正觉,达摩亦舍国位而为禅祖。朕想效法他们可不可以。顺治想学释迦,释迦牟尼,想学达摩要出家。后来他就找了溪森说我要剃度,溪森开始劝阻,他不听,还是要剃度。溪森就把他头发给剃了,剃成和尚头了。这不得了,皇太后怎么可以同意呢。这样,就找了溪森的师傅,叫玉林琇,玉林琇就赶到北京,就让徒弟们架起柴禾来,点上火要把他的弟子溪森烧死。顺治一看这个情况不行,我不剃度了,我不出家了,就救了溪森一命。

  一天,顺治和玉林琇两个人对面坐着,谈佛论法,两个人都会意地互相笑了,为什么笑了呢?玉林琇看到一个光头的皇帝,顺治看了一个光头的和尚,两个人会心地笑了。 顺治爱子死了,爱妃死了,保姆死了,出家不成,心情非常郁闷。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就病了,初三,他就传召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康熙那个“熙”字,王熙到养心殿。顺治就和王熙秘密谈了一番话,后来王熙闭口不谈此事,有难言之隐。到正月初六子时,忽然传召王熙,到养心殿,到了养心殿之后,顺治说,说朕患痘,势将不起,病势很重。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听朕言,速草诏书。我们翻译过来,就是我得了天花了,病势很严重,可能好不了,你听我口授,回去赶紧撰写遗诏,王熙就到了乾清门西侧围屏内,就起草诏书,起草一条就上奏一条,批回来改,再起草再上奏,三次上奏,得到钦定,就是它了。傍晚的时候,初七,傍晚的时候遗诏撰写和修改刚完,顺治死了。

  现在有人说了,顺治是出家了还是死了,根据我看到的材料,顺治还是死了,根据很多,我就举三点就可以了。第一:就是顺治病重得天花的时候,历史有记载,还传到民间不许炒豆。第二:王熙死了以后,有一本书叫《王熙自定年谱》,这里面记载了顺治临终让他撰写遗诏的事情,第三:溪森和尚死了之后,他的弟子给他整理一本书,在书里头记载就是顺治死之前,就说遵照祖制,实行火浴。朕身后要森溪速回京城为他火浴,顺治的遗体移到了景山寿王殿,四月溪森赶到了北京,在景山寿王殿前举行法会,溪森将顺治皇帝火浴,这是给顺治火化的和尚溪森的记载,再加上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的亲自记载,顺治临危的时候,面授遗诏的时候,以及参考其他的文献和档案的记载,可以证明顺治是病死的,不是出家了,顺治死了之后。

  留下的遗诏,遗诏一共十四条,这个遗诏叫“罪己诏”,给自己下了十四条罪状。顺治的“罪己诏”学术界有争议,有一些是他自己的意思,有一些是皇太后的意思,有一些是辅政大臣的意思,就需要仔细分辨。后来康熙就在顺治的孝陵竖了一个神功圣德碑。重点歌颂他父亲顺治皇帝的神功圣德,康熙为他父亲顺治皇帝立的这块神功圣德碑,否定“罪己诏”,肯定和歌颂他父亲的历史功绩。

  关于康熙皇帝的事情,下一次我们讲,谢谢大家。
 

清十二帝疑案(二)皇太极

主讲人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教授创建了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结构,并主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国际满学研讨会。

  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主要满学、清史著作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曾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内容简介:

  皇太极是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大清皇朝定鼎燕京,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期主讲人围绕皇太极的文治、武功和谋略的三个方面,展现清太宗皇太极,在登极后的数年里,先后纠正了先父努尔哈赤的错误政策,完善了后金的政府体制,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他确定统一华夏的宏伟目标,为大清建国史上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他命令军队建造当时最先进,最具杀伤威力的武器——红衣大炮,并且将单一的骑兵兵种,改建成一支骑兵、炮兵与步兵多兵种的军队。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军事史上,一项重大的军制改革。

  皇太极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能取得上述文治、武功的显赫功绩?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谋略。谋略是皇太极事业成败的关键,为了笼络蒙古,他在盛京沈阳册封“五宫”,一后四妃都是蒙古人,也都姓博尔济吉特氏,通过联姻,进行笼络,结成满蒙联盟,共同对付明朝。由此可见他的良苦用心和精细谋略。

  皇太极最高明的谋略是巧设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他不费一兵一卒,不发一箭一炮,使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为顺治元年(1644)年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皇位继承处于不利的情况下,皇太极精心谋划了十五年,最后终于继承了皇位。但是,他的功过是非却让后人众说纷纭。

  本期主讲老师从人性的角度,为我们分析,足智多谋的皇太极文治、武功和谋略的过人之处。走出戏说的迷雾,聆听历史真正的声音。

  (全文)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十六个儿子当中的第八个儿子,他八岁丧母,二十岁带兵打仗,二十四岁他父亲努尔哈赤登极称汗,三十五岁他父亲死了,他继承大位。皇太极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皇太极这个人很了不起,我举一个例子,明朝清朝进行了一场大战,就是松锦大战。皇太极因为有病他坐镇沈阳,当松锦前线的军报到达盛京沈阳的时候,他带病上马,要赶赴前线,这会儿他鼻子流血不止,他在马上一个手托着碗,接着流的血,另一只手挥鞭策马南进。从沈阳到松山大约有五百里地,皇太极是一边接着血一边赶路,昼夜兼程,赶到松山,到了松山马不停蹄就勘察地形了解敌情,进行部署,运筹帷幄,取得了胜利。所以皇太极的文治、武功和谋略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宝库里面一份很珍贵的财产。

  有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玉玺,从汉朝一直传到元朝,元顺帝北逃的时候,就把玉玺带到大漠,后来丢了,丢了大约有二百年。有一天,一个牧羊的人,看到他那个羊,三天没有吃草,羊蹄子总刨着地,这牧羊人很奇怪,怎么回事?他就挖这块地方,挖出一块玉玺,就是这块玉玺,他把它献给了林丹汗,就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林丹汗死之后把玉玺留给他的苏泰太后和他的儿子额哲,苏泰太后和她的儿子额哲归顺清朝的时候,就把这个玉玺献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得了玉玺以后非常之高兴,他说我得到了“千年之瑞”,祥瑞的瑞。皇太极改满洲族名的第二年,就改国号了,由大金改名为大清,为什么叫清?史学界是争论不已。这里面有一个传说故事,就说当年努尔哈赤落难的时候,骑了一匹马逃难,这匹马是青色的马,因为后面追兵追得很急,努尔哈赤骑着马昼夜逃跑,结果把这个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着大青马就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的国号就叫‘大清’”。当然这个清是谐音了,这个是个传说的故事,大家不必当真,但是满洲的这个族名为什么叫满洲?有的说是人名,有的说是地名,有的说是部名,有的说是佛名,始终是一个谜,至于清朝为什么叫“大清”?为什么叫“清”?学界也是有种种说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之谜。皇太极死了以后,要给他上个谥号,他叫清太宗文皇帝,“文”字,突出他文治,他父亲的谥号开始叫什么呢?叫清太祖武皇帝,文武的武,就是说明皇太极他重视文治,那皇太极重视武功不重视武功?也重视武功。

  皇太极继位的当年,就是天聪元年,一六二七年,皇太极派他的二大贝勒阿敏,统率三万军队过了鸭绿江,打下了平壤,朝鲜国王出逃,不久朝鲜国王表示投降,阿敏和朝鲜,当时是后金了,就是后金和朝鲜,定下了“兄弟之盟”。到崇德元年,就是皇太极称帝这个典礼上,隆重的典礼,朝鲜的使臣参加了,朝鲜使臣不跪拜,不行跪拜大礼,后金官员说不行,就按着朝鲜使臣,你必须跪,朝鲜使臣挣扎,我就是不跪,撕扯,把朝鲜使臣衣服都撕破了,朝鲜使臣一气之下就离开了。登极大典啊!演出这么一场闹剧,皇太极就怒了,你朝鲜忠于明朝,不尊崇我清,你当年还发兵,配合明朝打我的首都赫图阿拉,我要亲自征讨朝鲜。所以,崇德元年皇太极亲自统率大军攻打朝鲜,大军所到,朝鲜的军队是节节败退,一直打到朝鲜的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倧,就退到南汉山城,清军也追到南汉山城。第二年,朝鲜军队招架不住了,要投降,就在汉江的东面,一个叫三田渡的地方,我去看过,设坛,杀白马乌牛,焚香盟誓,朝鲜国王表示尊崇清朝的正朔,向清朝进贡,清朝和朝鲜结成不是“兄弟之盟”了,是“君臣之盟”,原来朝鲜是后金和清的敌国,现在变成了“君臣之盟”了,所以皇太极西进,进攻明朝的时候,就免除了东顾之忧。

  满族先人女真,它没有嫡长继承的传统,许多游牧民族是幼子继承。努尔哈赤死之前,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他百年之后,这个大位谁来继承?没有解决,他死了之后这个问题来了,当时有希望继承,努尔哈赤遗位的主要是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我在这儿补充一句,皇太极按照贝勒排,是排第四,按照他兄弟排行是排第八,有很多人问?皇太极老四,四贝勒,不是,他是老八,但是按贝勒排位,他排第四。那这四大贝勒在汗位的继承上,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因为他父亲的问题,他也获过罪,所以他没有资格,也没有可能来争夺这个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五个儿子,这个人是非常骁勇性格粗暴,也极为鲁莽,他的母亲富察氏,得罪了努尔哈赤,这莽古尔泰把他妈妈给杀了,这种人在他兄弟之间,负面影响太大,像莽古尔泰这样勇敢,做一个将军带兵打仗是可以的,做一个国君是不可以的,所以他也没有希望来继承大位。剩下两个人了,一个代善,一个皇太极,代善是大贝勒,其实他是老二,他的哥哥褚英被努尔哈赤给杀了,所以他成了大贝勒,代善年龄长,军功多,掌握的军队也多,人也比较宽厚。皇太极同代善竞争处于不利的地位,皇太极怎么用谋略来取得,他父亲的这个遗位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努尔哈赤有一个小福晋叫德因泽,一天告发,说大妃大福晋阿巴亥,大福晋有两次送饭给大贝勒代善,代善接受了,并且吃了,把这饭又送给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接受了,没吃。二就说大福晋经常派人到大贝勒家,有时候还夜里头出深宫宅院,底下就含义很深了,努尔哈赤就说派人调查,调查属实。努尔哈赤也不肯家丑外扬,就说大福晋私藏东西,就修理了她。有人说,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是受皇太极幕后指示,是不是有这事?我们也就不必深究,但是这件事情,皇太极得到两个结果,第一,把他哥哥搞臭了,第二,把那个大福晋修理了,大福晋是谁呀?就是大妃阿巴亥,多尔衮他妈妈。那么,继承皇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多尔衮和多铎,因为女真——满族它还有个幼子继承的这么一说,那怎么对付多尔衮和多铎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大妃大福晋给杀了!怎么杀呀?努尔哈赤死了之后,皇太极和几个人贝勒就说,说先汗有遗言,让大福晋殉葬,这事查无对证。一种说法就是大福晋自缢,一种说法就是拿弓弦给勒死了。她这一死,十五岁的多尔衮和十三岁的多铎,不可能跟他们争夺大位的。幕后经过一番议商,最后决定皇太极继位。后来多铎也说,说当年先父他父亲努尔哈赤,还有遗言有遗诏,说我也在继位的名单里头。后来处罚这个多尔衮的时候,有一条罪状说,多尔衮说:“皇太极那个位置是‘夺立’”。皇太极从叔叔舒尔哈齐死,到他得到这个大汗的汗位,前后精心谋划了十五年。

  大家看沈阳那个皇宫,北面是个清宁宫,旁边有四个房子,一后四妃的房子,当年皇太极的。这一后四妃有个特点,都是蒙古人,都姓博尔济吉特氏。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做皇帝的,娶异民族,不是本民族,异族的“后”也好“妃”也好,这五个都是异民族的,我想可能是空前绝后,皇太极为什么这样?第一个皇后,因为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娶的,皇后是科尔沁部。第一个妃子是关雎宫宸妃,就是诗经的“关关雎鸠”,关雎宫,宸妃是皇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那永福宫的庄妃呢?老说那个大庄妃,是皇后的侄女,是关雎宫宸妃的妹妹,她们三个人都出自蒙古科尔沁。还有两位,一位是麟趾宫的妃子,这是谁呀?这位妃子是林丹汗的遗孀,叫囊囊福晋。还有一个衍庆宫的那个妃子呢?也是林丹汗的遗孀,叫窦土门福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做一个分析吧,两个尽管是遗孀,已经嫁给林丹汗了,你还娶她做妃子,尽管他统治区不大,也还是美女如云呀!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和蒙古察哈尔部联姻,取得他们的支持,那三位一后二妃是取得蒙古比较强的一个部,就是科尔沁部的支持。通过联姻,进行笼络,结成满蒙联盟,共同对付明朝。

  公元一六四一年,清朝和明朝在辽西,辽河以西进行了一场决战,就叫做松锦大战。这一仗是皇太极军事才能杰出的一次表演,也是他军事艺术的一个杰作,他用了什么谋略呢?第一叫“围城打援”,“围城打援”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你军事运用上并不容易,怎么围城呢?他先把锦州城围了,祖大寿明朝将军在锦州城被围了,城里没有吃的呀,杀马而食,吃马肉,以骨为薪,拿着马的骨头做柴火,来煮马肉,没有吃的没有烧的。崇祯帝知道这个消息了,就派洪承畴率着军队前去增援,正好中了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我就让你来增援好打你,中了第一计。洪承畴带了八个总兵,十三万大军,四万匹马,从宁远今天的兴城北进,步步为营,且守且战,皇太极的第二计是什么呢?就是“断敌粮道”,十三万军队,一天吃多少啊?这个粮食主要是从宁远方面兴城方面往那儿运,皇太极把你的粮道切断了,十三万军队三天没有饭吃,这就乱了套了,怎么办呢?那回去找粮食吧,皇太极又设了第三计叫做“高桥设伏”,路过高桥这个地方我设了伏兵,你一找粮食正好遇上伏兵,就把这个军队聚而歼之,那时军队几乎成了乌合之众,自相践踏,尸体遍野,还没有完,洪承畴他率了大约有一万人,我就固守这个松山城,这个松山城是个瓮城,周围是山,底下一个偏低的城,皇太极的第四计就叫“瓮中捉鳖”,就这孤城了,我外边围着你,洪承畴最后没有办法就投降了,还没有完,洪承畴投降了,崇祯不知道,报的说是洪承畴殉国了,崇祯皇帝亲自表彰他、祭奠他、追悼他,后来发现洪承畴不但没死,而且投降了,崇祯帝闹得很尴尬呀!所以皇太极的第五计,就是“劝降敌首”,就是洪承畴。结果整个松锦大战,整个是明朝的洪承畴统率十三万军队全军覆没,大家想想看,在古代十三万军队全军覆没,是个什么概念?

  皇太极在宁远之战被袁崇焕打败了,在宁锦之战又被袁崇焕打败了,他说:“昔太祖攻宁远未克,我攻宁锦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岂何以张我国威耶”。从这些失败当中,皇太极得出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必须有武器,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红衣大炮,这个皇太极做到了。第二个就必须除掉袁崇焕。袁崇焕曾经是努尔哈赤的克星,他父亲死在袁崇焕手下,可以说不共戴天,那皇太极怎么除掉袁崇焕?战场上打,打不过怎么办?只有设计,设反间计除掉他。就是天聪三年一六二九年,崇祯二年,皇太极打北京的时候,皇太极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他第一计先把袁崇焕调出来,让你离开宁远,袁崇焕一听说北京被围了,他就“勤王”,勤劳那勤,“勤王”就是保卫京师,率九千骑兵来保卫京师。第一是把袁崇焕调到北京,才好施反间计。调到北京之后,他有几天没有作战,皇太极亲自布置了一个反间计,在这个北京城附近,他抓了个太监明朝太监,关在一个屋子里,皇太极就布置他两个将领,一个叫鲍承先,一个叫高鸿中,这两个都是汉人,面授机宜。这两个人,就到了这个屋子里头,这屋子这面是关押明朝的太监,一个隔断,这面就是鲍承先、高鸿中,这个鲍承先、高鸿中两个人挺大声音就说:“我呀小声说话,你呀千万千万任何人都不能告诉,这是绝对机密!”太监那不就听到他们说什么机密了,他说今天上皇太极,皇太极打仗的时候,因为两军交锋,袁军那边过来人了,他们在马上交谈了好长时间,意思皇太极和袁崇焕,已经有秘密的约定,你千万千万任何人都不能说。那个太监就假装睡着了,听得清清楚楚,过了一天就把太监放了。太监就回到皇宫了,报告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相信了,袁崇焕通敌呀!马上就是十二月初一,就召袁崇焕到宫里头平台议军饷,袁崇焕是马没有草,人没有食,没有粮食正着急的时候,去吧!北京是九门紧闭,怎么进门呢?袁崇焕当时他是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这么大的官,坐到一个筐子里头,拿绳把筐子吊到城上,这么到了皇宫里头。崇祯见袁崇焕就没有议军饷,下令把袁崇焕逮捕了,下锦衣卫狱。第二年,八月十六,把袁崇焕处以“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地点就在北京的西市,大体上西四丁字街这一代。我看过一个图,一个线画的图,就是讲“凌迟之刑”,用一个三角架把受刑的人吊起来,然后从下肢开始,拿刀一片一片,片他的肉,片身体和鱼鳞一样,鲜血淋漓。有个人叫计六奇,他写了本书叫《明季北略》,他讲了这个事情,片下袁崇焕一片肉,有人花钱买这肉,就着酒喝,喝一口骂一声,说你通敌呀!这个事情一直不知道是皇太极的反间计,皇太极的反间计就是仿造《三国演义》,周瑜那个“蒋干盗书”这个办法。后来清朝入关了,要修明史,修袁崇焕的传,翻出满文档案来了,把这个计谋才大白于天下,乾隆皇帝给袁崇焕平了反。皇太极这个反间计没有用一兵一卒,也没有放一箭一炮,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就是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明史·袁崇焕传》最后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就是袁崇焕死之后,明朝灭亡已经决定了,我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皇太极反间计的这个作用。

  大家还可以再想一想,在当时我们中华大地的天庭上有四颗明星,一颗是崇祯朱由检,第二颗是大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第三颗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林丹汗,第四颗是清太宗皇太极,他们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结局呢?林丹汗蒙古大汗走死青海打草滩,才四十二岁,他的爱妃,他的福晋变成皇太极的妻子,他的基业变成大清的基业了。崇祯皇帝最后逼得自己的皇后自杀呀!抽出宝剑把自己亲生女儿砍伤了,到了煤山自缢,才三十三岁,旁边仅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着。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最后在九宫山被杀,死的时候是三十九岁。崇祯、李自成、林丹汗,他们的基业最后都归了,皇太极和他儿子大清的基业里,但是皇太极五十二岁就死了,他如果多活八年,活到六十岁,那么在紫禁城的金銮宝座上坐着的不是顺治,而是皇太极。

  皇太极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他有两个遗憾,清史稿说两个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储位未定,他白天还处理政事,夜里突然就死了,没有来得及处理后事,没有顾得上,储位未定,第一个遗憾。第二个遗憾叫大勋未集,就是他要迁都北京、统一中原,这个宏伟的志愿,化为泡影没有实现,这两个遗愿,这两个遗憾,就由他的儿子顺治来解决,下一讲我们就要讲顺治。
 

清十二帝疑案

清十二帝疑案(一)努尔哈赤

主讲人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

  巍巍中华,漫漫长河,伟大英雄,辉同日月。他们叱咤风云,挥鞭断流,功劳政绩,留传万世。

  清太祖努尔哈赤正是这样一位中华历史上、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努尔哈赤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长达296年的时代,占据了自秦朝以来整个中国皇朝历史的七分之一,它的出现使中国皇朝制度达到鼎盛。

  这就是清朝,它上承明朝中晚期强劲发展的封建社会,专制主义急剧加强的中央集权,经济领域崭新的资本主义萌芽;下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全面巅峰之后的社会转型,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中开始迈开近代化的步伐。它开疆拓土,外御强敌,民族协和,封定藩属,奠定了当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而大清皇朝的缔造者、开创者正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中国两千余年的皇朝史上,开创过200年以上大一统皇朝的,只有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太祖努尔哈赤。刘邦、李渊和朱元璋均为汉人,只有努尔哈赤是满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期,活跃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舞台上,他戎马一生,瑕不掩瑜。

  所谓“时势造英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究竟是什么足以促成天命大汗努尔哈赤开创满清王朝?究竟又是什么令努尔哈赤含恨逝去?

  努尔哈赤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但是他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他的一生,应当说是一个喜剧的一生。他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戏剧是喜剧,但是他晚年也演了一场悲剧。努尔哈赤成功和失败,喜剧和悲剧,谜底是什么?

  本期主讲人为您从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四个角度分析努尔哈赤的成功之谜与失败之谜。

  (全文)

  近年以来,出版努尔哈赤的传记,小说、影视作品等等,海内外一共大约有八十几部,这说明的确努尔哈赤受到海内外的关注。

  我有一次到美国讲学,一位学者,他跟我说,他说你们中国啊,英杰历史人物太多了。但是我们西方人最关注的有两位,一个是成吉思汗,另一个就是努尔哈赤。我在想这个问题,我们古代的英杰人物,可以说灿若星汉。为什么他们特别关注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他们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而且直接地影响到世界的历史。所以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我们重视努尔哈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努尔哈赤播下的种子,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但是他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清朝的历史不仅影响当时的中国,影响今天的中国,影响今天的北京,也影响我们在座的诸位。

  因为努尔哈赤是一个热点,大家关注他,努尔哈赤就产生了很多的疑案。我觉得努尔哈赤有两个谜,两个大的疑案,大家需要思考一下,第一个就是努尔哈赤这个人应当说是成功的,他从一个边塞没有上过学,拾松子采蘑菇,这么一个青年,后来能够“黄衣称朕”,建立后金,这个谜底是什么?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喜剧,这个喜剧的谜底是什么?第二努尔哈赤死是个悲剧,宁远之仗打败了,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努尔哈赤一生,他的悲剧,谜底又是什么?我们在探讨他成功谜之前,先要看一下他成功在什么地方,努尔哈赤是25岁起兵,万历11年,1583年起兵,到天命11年他故去,68岁故去。一共是戎马生涯44年,努尔哈赤一生主要功绩是什么?我数了一下有十项,这十项了不起呀!我看过一本美国历届总统的合传,合在一起,一任一任总统来数,他有哪些功绩。这是美国一个历史学家写的。美国总统有的是一任,有的两任,多者罗斯福三任。到历史学家眼里面,有的美国总统这一任历史功绩一件没有,有的一件两件,多者三件四件,努尔哈赤能够到十件就是了不起。

  我认为努尔哈赤的一生,应当说是一个喜剧的一生。他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戏剧是喜剧,但是他晚年也演了一场悲剧。就是他68岁这一年,天命11年,1626年,这一年的正月他率兵攻打宁远。他认为是兵到必胜,功而必克,志在必得,结果就碰在了袁崇焕的手下。袁崇焕成了努尔哈赤的克星,努尔哈赤战败了。同年8月11努尔哈赤就死了,所以努尔哈赤他是闷闷不乐。《清太祖实录》记载,说他从25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独败在这个袁崇焕手下。当年袁崇焕才42岁,进士出生,名不见经传。努尔哈赤68岁,是身经百战,沙场老将。但是就这一仗,就这一幕悲剧就决定了努尔哈赤最后悲惨的结局,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那我们就要探讨一下努尔哈赤成功,他这个谜底在什么地方,他这个悲剧谜底又在什么地方?

  下面我就要跟大家讨论,就是努尔哈赤成功和失败,喜剧和悲剧,谜底是什么?一个运动员要想拿到世界的冠军,夺得一个世界级的金牌,要有156个因素统一起来,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才可以得一个金牌。他当然这156个因素有主有次,你譬如说耐力呀,速度这是主要的,也还有次要的,他说缺一不可。我当时很惊讶,156个因素才能得一个冠军。后来我又一想,你做一个大清帝国的奠基人,开辟一个历史时代,应当说比得一个世界冠军更复杂一些。因为他要经过44年的考验,那么努尔哈赤他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我想不止156个因素,当然也不能156个因素一个一个说。我分析了一下,我想主要有四个因素。努尔哈赤成功主要有四个因素,他失败也主要有四个因素。努尔哈赤成功的四个因素就是两个字,一二三四的四,四合。这是天合、地合、人合、己合,自己的己。努尔哈赤最后的那场悲剧,谜底四不合:是天不合,地不合,人不合,己不合。

  我先说一天合。大家都知道司马迁说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两句我们不讨论,讨论第一句。“究天人之际”,就是研究吧,探讨吧,天和人之间的关系吧。我想重点从天时这个角度来分析努尔哈赤的成功。这个天时是有大天时,有中天时,也有小天时。大家都知道魏源了,他写了《圣武记》。他在《圣武记》里说,他说“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就是努尔哈赤赶上这个天时是大天时,这个天时几百年遇上一次。孟子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我想他这个五百年是个概数了,也可以考虑三百年二百年。就是明朝从建立到明末,二百多年了,到了一个社会大的动荡,大的改组,天崩地解这么一个天时。努尔哈赤赶上了,我们举几个具体例子来分析这个天时。

  大家都知道萨尔浒之战了,萨尔浒之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我们从天时分析,明朝为什么败了,努尔哈赤为什么胜了。我说第一是天,天时。努尔哈赤很重视这个天:我数了一下《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一共是83735个字,其中讲天312个字。他这年号叫天命,努尔哈赤是很重视天的。当然这个天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还是回到这天时。明朝发动萨尔浒之战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阴历三月初一。这就是明朝犯了一个大忌,天时不利。这个时候赫图阿拉大雪封山,江河冰冻。明朝有的军队是从江南派来的,他的东路的主将刘綎是从江西派来的。从江南到了一个冰雪这么一个天地里面打仗,山路崎岖,密林丛布,后金又设了很多的障碍。明朝设想得很好啊,统帅杨镐坐镇沈阳,兵分四路,西路是从抚顺打,往赫图阿拉打。东路呢是从现在的桓仁往西打,南路呢是从清河往北打,北路是从开原往南打,叫做分进合击,犁庭扫穴,一举歼灭努尔哈赤。

  明朝的军队号称47万,可以说气吞山河,但是它天时不利。有人提建议说现在不行,雪太大了,你没法行军,是不是缓一缓,明朝说不行。但是这个天时对后金是有利的,它就是当地土生土长,它适应那个气候。明朝原来计划是四路同时合击,四路军队,号称47万,打赫图阿拉这个小地方,那可以说捣了个稀巴烂。但是因为它违背了天时,它四路军队不能同时到达一个地方,它有快有慢有先有后。努尔哈赤就是利用这个天时。杜松的军队先到了,努尔哈赤是集中六万八旗军队对杜松两万多军队。我集中优势兵力把杜松吃掉,三月初一。三月初二是北路从清河马林的军队赶到了,趁后金的八旗军队,乘锐集中又吃掉了马林的军队,这是初二。三月初三,军队调整。这个时候就往东调整,调整到东线阿布达里岗。刘綎率着军队从东部来了,努尔哈赤指挥他没到前线,他指挥军队就到了东部。阿布达里岗我去过,是一个山谷,两旁都是山河密林,他把军队事先就埋伏在山林里。刘綎的军队是又饥又饿又冻又疲劳,像一个长蛇一样缓慢地前进。后金的军队把俘虏的明朝的军队换上衣服,后金人穿上,带着他的旗帜,引诱杜松说快点,赫图阿拉拿下了,你快进兵。刘綎就急着进兵到了一个稍微开阔一点的地方,后金伏兵四起,把明朝军队,因为是长蛇阵,分割成几段。刘綎是明朝一个总兵,真是一条汉子啊!骑着马就跟后金搏斗,一箭就射到刘綎的左肩上,左肩不能打了,就拿右肩抡刀,又一箭射到右肩上,还是骑着马跑。后金的军队一刀劈到刘綎的脸上,把半边脸劈掉了,刘綎还本能地在马上还冲了几下就摔到马下了。他的一个部将下了马以后,举着刘綎的尸体同后金军队搏斗,但是寡不敌众,还是失败了。打完了,这是三月初四。初一打败了西路,初二打败了北路,初三调整了一下,初四打败了东路,接着初五就到了南路了。南路一看不好就往回撤,最后又尾击,后金又打了一个胜仗。所以明军是四路出师两双败北。后金呢,我集中兵力逐个击破,一个一个击破,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的战例。就是努尔哈赤利用了天时,如果明朝军队晚发兵两个月,雨季到来之前,四路军队同时到了赫图阿拉,那后金就招架不住了。这场战争对后金来说,决定后金兴亡的一战,这是第一个例子,就是这个天时。

  第二个我说说这个地利,就是地合。努尔哈赤打败了杨镐之后,取得萨尔浒大战胜利之后,就往西进军了,就进入到辽河流域了,就打沈阳。沈阳和辽阳是明朝在辽东最坚固的两座城市了。地利可以说对后金不利的,山路对它有利。怎么变不利为有利,怎么变地不合为地合?后金骑兵攻沈阳城,城坚池深,怎么攻啊?努尔哈赤就利用地合,地不合我创造一个条件让地合。就是把明朝沈阳守城的兵队引出城来,叫做引敌出城,城外不就是平原吗?浑河平原!野战争锋,骑兵作战明朝不行,后金军队强,就在城外野战把明朝军队消灭了。再配上里应外合,就把沈阳城打下来了。打下来马上就打辽阳,打辽阳还是这个办法。还是把明朝的军队引诱到城外,利用后金骑兵的优势,同它野战争锋,把明朝主力打败了,再里应外合把辽阳打下来了。本来这个地利对明朝是有利的,我有两座坚城。但是努尔哈赤他变不利为有利:我把你主力引出来,我在平原上用骑兵的优势,我同你冲击。创造一个地合的优势,就连着打下了沈阳和辽阳,两座重镇。辽阳是明朝辽东的首府,后金占了辽阳就表明,明朝在辽东地区统治的崩溃。

  第三是人合,人合我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努尔哈赤率着军队打仗,打到一个城叫翁科洛城。打到这儿努尔哈赤就爬到房子上面,他那会儿军队比较少。对方有个人叫鄂尔果尼,就一箭射中努尔哈赤,那血就往下流。努尔哈赤比较坚强,还继续在这儿弯弓往下射。正在这时候还有一个人对方叫洛科,一箭射到努尔哈赤脖子上了。他往下一拔这个箭的时候,那个箭带反钩,射到静脉了,静脉血流如注。下面就接应他下来,他说不行,要镇定。他拄了那弓从房顶一点一点下来,完了就休克了。回去之后就把伤养好了,就又来打翁科洛城。这个城就打下来了,射他的鄂尔果尼和洛科这俩人就都抓住了。别人就把这俩人捆起来了,放在努尔哈赤面前跪着,说这两个人有大罪呀!对他要处以什么刑啊?叫乱箭穿胸之刑,当时是最残酷的刑法。努尔哈赤说不妥,说两军对垒,他是为他的主人来射我,说这样的勇士太难得了;现在他为他主人来射我,他要是我的人呢?他不就可以为我去杀敌了吗!这样的英雄好汉,死在战场上都可惜呀!你们怎么能让我把他给杀了呢?松绑,把这两个人绑都松了,解开了。两个人都授了官。对待敌人对待已经放下武器的敌人,努尔哈赤表现了一个宽大的胸怀,能够团结。别人一看呢,原来射他的人都可以宽免,都可以授官,那我要是他自己的人,只要做出成绩就更可以做官了,更可以升官了!大家都同心协力地效忠努尔哈赤,在战场上是勇敢杀敌。

  人合呀,我再举第二个例子,就是这个叶赫老女的例子。这个叶赫老女是叶赫布扬古的一个妹妹,可能长得也比较漂亮吧!13岁就许给努尔哈赤了,为了联络建州。但是许完之后不把她嫁出去。一个叶赫老女牵扯到六个部落的事情,六个部落的兴亡。他这布扬古又把他的妹妹许给哈达的贝勒,也是不娶,哈达灭了。又许给辉发的贝勒,没娶,辉发部也被努尔哈赤灭了。乌拉这个布占泰也准备娶这个女人,乌拉又被努尔哈赤灭了。三个部落,第四个蒙古扎鲁特部一个介赛,看上这个女的,就要娶,这个女的是誓死不从,就是不去,当然也不成啊!这样这介赛就要报复。布扬古又把他妹妹又许给另外一个部落,喀尔喀部,达尔汗贝勒的一个儿子,叫莽古尔岱。这个事情拖到现在已经是二十年了,建州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呢,那些贝勒就非常气愤!说这个女人许给上,就是许给努尔哈赤了,已经二十年了,现在把她又许给莽古尔岱,对我们来说是奇耻大辱啊!发兵把她夺回来,如果已经出嫁正在路上,那把她抢回来!努尔哈赤说不行,说为了我们一个共同的利益可以打他,为了一个女人打他不好。他这贝勒还不干,说我们怎么能够忍受这种侮辱呢?努尔哈赤说,说这个女的许配给我,我都没有那么生气,你们那么生气干什么?说为这个事情不能打。结果这个叶赫老女就嫁给了蒙古,蒙古莽古尔岱。第二年这老女就死了,33岁出嫁,34岁就死了。所以怎么叫老女呢,33岁才出嫁,当然是老女了。这件事情反映努尔哈赤一个心态,要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心里是要平静,这是人合。

  第四就是己合,我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己合。这个古勒山之战,是九部联军,叶赫、哈达、辉发、乌拉、加上蒙古,加上锡伯,卦尔察,一共九部三万军队,打这个建州。当时建州军队也就一万人左右。过了浑河之后,晚上这个军队支灶做饭,灶火像天上星星一样。探骑回报之后脸色都变了,因为这是关系到建州生死存亡。努尔哈赤得到这个报告已经是晚上了,他就睡了,而且打着呼噜就睡着了。他的妻子富察氏把他推醒了,说敌兵压境了,你怎么还睡觉啊?你是方寸乱了,你还是害怕了?努尔哈赤说我方寸乱了,我害怕了我能睡着吗?说那你为什么睡觉啊?不赶紧着部署啊?他说我听说这九部联军要打我,始终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来,老是惦记这事。现在知道他们已经来了,我心里就踏实了,说完以后又睡着了,呼呼又睡着了。第二天天亮之后起来统率军队祭了堂子,同九部联军作战,先诱敌深入。叶赫贝勒布斋为首骑着马,额亦都率了一百个骑兵追,一边败一边打,往后退。努尔哈赤事先把树都砍了,就留着树桩子。布斋是急着要取胜,打着马往前跑,树桩子把马绊倒了,布斋就从马上摔下来。建州一个兵士叫武谈,一个箭步就骑到布斋身上就把布斋杀了。他弟弟是那林布禄,看着哥哥被杀了,他是贝勒领兵的,放声大哭,一下就晕倒了。蒙古贝勒一看不行,调马就跑。后来建州把布斋的尸体一刀劈成两半,一半还叶赫,那半留着。从此建州跟叶赫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这个事情后来我们不说了,就说明努尔哈赤在大兵压境的时候,晚上照常睡觉打呼噜,第二天胸有成竹地指挥千军万马作战,这个心态实在是难能可贵。保持一个沉着的平衡的心态,理智来处理这些事情,这个己合很重要,保持一个心态的平衡。

  这个有人不是这样的,你像皇太极就不行。皇太极他那人就脾气急躁,52岁就死了。顺治就更不行了,顺治是性格很怪戾的。一个妃子死了以后,哭得死去活来,一会儿要削发,一会儿要出去当和尚,24岁就死了。

  明朝也是这样,明朝和努尔哈赤同时的,一个是万历皇帝吧。努尔哈赤比万历大4岁,努尔哈赤起兵那年万历21岁,他25岁。万历皇帝大家知道,脾气暴躁,贪财贪色,荒淫无度,58岁死了。万历的儿子就是泰昌帝39岁即位,一个月,即位一个月,吃红药丸死了,历史上红丸案,也不能算作己合。万历的孙子天启16岁做皇帝,那天启就更荒唐了:魏忠贤当道,还有客氏,就更荒唐了,自戕自己,自戕自身,活了23就死了。和努尔哈赤同时代的明朝这三个皇帝,祖孙三个皇帝都不能做到己合就都死了。

  努尔哈赤活了68岁,皇太极如果多活十年,他52岁死的,他活到62岁,他第二年多尔衮跟顺治就进关了,那么坐在紫禁城金銮殿上就不是顺治了,就是皇太极了!是不是啊?所以清初叫做三祖一宗——努尔哈赤叫太祖,皇太极不够祖是宗,顺治是祖,世祖,康熙是圣祖。顺治为什么是祖呢?因为他迁都燕京统一中原,他是祖。那康熙呢?《清史稿·圣祖本记》最后评论曰,康熙是“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所以康熙是祖,圣祖。皇太极不能做到处理己合,没有到北京金銮殿上坐上,也没闹个祖,就闹个宗就结束了。

  所以努尔哈赤这四合: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当时活到68岁不容易,还能够亲自指挥军队到战场打仗,跟他心态有关系。心态平衡,心胸开阔,有一个比较好的身体。所以努尔哈赤是做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最后那一仗,是天不合,地不合,人不合,己不合,所以宁远之战失败了,最后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我觉得我今天跟大家一块探讨清太祖努尔哈赤,我觉得就在这四合,天合、人合、地合、己合,这应当说是我们研究这段历史做一点启迪吧。我愿意把这个结论介绍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共享这四合。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