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迷信名人:毛泽东诗词里也有错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名人,多半是指做出突出业绩、受到人们推崇、影响很大的人物。当然也有做坏事出名的,那不是此文的意思了。编辑,千万不能迷信名人。第一,名人也有因疏忽而出错误的时候;第二,名人也是“术业有专攻”,不见得门门精通,什么都懂。而编辑是为广大读者“把关”的人,一定不能迷信名人,不要以为名人就不出错误、就没有疏忽的时候。
比如,《于丹〈庄子〉心得》一书,够有名的了,已经印行多次,发行达200万册,但仍然有错误。正文第一个大标题“庄子何其人”就有语法错误。“何其”是程度副词,表示“多么”的意思,不可以直接用在名词前。可以说“庄子其人”,“庄子何人”,“庄子何许人”,但“庄子何其人”就不通了。
《文化读书周报》是出版业一张很有影响的报纸。我很喜欢这张报纸,也很荣幸地在这张报纸上多次发表过文章。但它有一个小栏目叫《东零西爪》(见2008年3月7日该报第8版),就是“东鳞西爪”之误,错误出在这样一张有文化的报纸上,又是在报纸那样醒目的地方,实在是很遗憾的事。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一书,讲到《四库全书》,一部书中年代前后矛盾,实在太粗糙了。
第115页:“《四库全书》……其编纂始于1772年,1881年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录完成。1884年《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完成,共计抄录了七部。”
第167页:“《四库全书》……从1773年起,至1782年初步完成,共经历了十年。”
前者说《四库全书》从开始到完成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后者说,共经历了十年。何是何非?
只要我们查一下工具书,就一清二楚了。
《辞海》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完成。”
《中国历史大辞典》说:“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设四库馆起,至五十二年缮写完毕,历时十五年。”
显然,书中115页的三个年代都是错误的。
我们看毛泽东正式发表的诗词手稿,也有错字。比如“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粱”写成了“梁”。“把酒酎滔滔,心潮逐浪高”,把“酹”写成了“酎”。还有《沁园春·雪》在《诗刊》发表时,词中也有笔误。词中“原驰腊象”一句,周振甫先生认为应作“蜡象”。“蜡”,色白而凝重,用以形容雪原,好像白色的象群在原野上驰骋。周先生向《诗刊》主编臧克家征求意见。臧克家先生认为有道理,同意将“腊象”改为“蜡象”。
不要迷信名人,就是不能因为某位作者是名人、大名人就放弃对书稿的审核和把关。也正因为作者——不论是什么人,有名无名,都可能有疏漏、有错误,所以才需要我们编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