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2714

【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编者按: 高考和科举是不同性质的两桩事。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选拔人才方式,千百年来却似曾相识。 每年夏天,高考来临,每座城市里都会出现这样的景象——成上千万稚气未脱的学生涌入考场,在考场上进行一番厮杀,以取得继续深造的权利。信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人,又是如何在考场中苦战,以金榜题名,以文入仕,跻身宦臣,光宗耀祖的呢?




 

回复: 【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科举制度下的考试生涯

古人是如何“高考”的?当时的录取率高吗?纵观中国古人的考试生涯,必须看科举制度。中国自隋唐之间设立国家科举制度,至20世纪初晚清政府明诏废止科举,其间历经近1300年。千年间,科举制度为历代统治阶级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同时也存在诸多的弊端。

沿用1300年的科举制废除始末

  对于科举制度,清朝之前是一场横亘历史的改革与保守的论争,历朝历次论争最多不过废而再立,清朝末年来得分外激烈和彻底。终于于1905年,科举制度1300年的历程遭遇终结。

  终结

  1905年9月2日,科举制度1300年整的历程结束了。




 晚清武童以武术为晋身之阶,从武秀才、武举人,可一直考到武进士。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改革科举,废止武科
 

回复: 【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唐代科举试卷不密封

唐代,考生公开在试卷上题写姓名,主考官收阅试卷并不密封。主考官在决定考生的“去取高下”时,不仅评阅考生答题的优劣,还参考平日所作诗文及其声望,说情者的面子,权势者的人情。




白居易故居 行卷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唐诗的风气更盛



  唐代,考生公开在试卷上题写姓名,主考官收阅试卷并不密封,谁都可以知道哪一份试卷是谁的。主考官在决定考生的“去取高下”时,不仅要评阅考生答题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还要参考平日所作诗文及其声望,以及照顾推荐者的意见,说情者的面子,权势者的人情。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及争取好的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考试以前呈送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这种风尚就叫做“行卷”。数日又投,谓之“温卷”。许多诗人进士极第,诗名显达,都与“行卷”或“温卷”有密切的关系。
 

回复: 【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明朝科考的录取率

考试体系空前完善的明朝科考录取率怎样?其科考录取率因省直而异,落后省份科考录取率要高于科举发达的省份,全国科考的平均录取率大致应在10%上下浮动,不会低于8%。 



宋代科举图

  明代科举考试体系空前完善;自下而上,由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和庶吉士考试等五级考试所构成。其中,殿试不行黜落,只是把应试者区分为三甲,分别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而已,所以其录取率自然为百分之百;而科考、乡试、会试和庶吉士考试则都属于淘汰性考试
 

回复: 【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最后一次科举:慈禧点状元

1904 年最后一次科举:大寿特赐恩科 慈禧点状元


1904年,慈禧太后的70大寿,普天同庆。科举考试加试一科,叫“恩科”。不料大寿特赐恩科,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中国科举博物馆

 
依照常规,科举为三年一科。按常规光绪癸卯科(1903年)刚刚结束,下科应在第三年(1906年)举行。但是,甲辰年(1904年)是慈禧太后的70大寿,当时称为“万寿节”,普天同庆。科举考试自然也不例外,加试一科,叫“恩科”。


考时:190474 考点:保和殿


考题:策题四道:

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巨,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回复: 【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最后的科举题 你能答几题


再无科举,科举考场中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场景我们却并不陌生。指缝间回望历史,若让你重做一遍科举考题,你能答对几题呢?

  第一场 史论五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一题藩镇,第二题平戎,第三题举贤,第四题变法,第五题以夷制夷,还真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最后一题不太吉利,有亡国之兆。)
  第二场 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都够用了)
  第三场 《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回复: 【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英雄尽白头  科考场上的特批进士

现今高考,有保送生,破格录取的特录生,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一样有特批的进士,因才华的确出众,皇帝破格提拔。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是唐代曹松的诗作《己亥岁》,在诗人看来将军的战功荣耀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与张蠙的“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刘商的“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意思大同小异。从诗人充满感伤语调的规劝可以体会战争灾难之深。诗句语言朴素,而意旨极深,是警世之言。

  曹松字梦征,舒州(今安徽桐城)人。乾符年间,流落江湖,避乱栖居洪州西山。天复元年(901年),与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均年逾古稀同登进士第,时号“五老榜”。当时曹松已经71岁,登科没过几年,他就逝世了。

  尽管如此,天下之士仍以一种空前的热情刻苦读书谋求晋身仕途,得以施展他们的才智韬略。但是,更多的人为此考到白发苍苍仍然一无所获。
  为了安抚这些一心“为国报效”的人,最高统治者有时会使用特批权力。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在科举当中屡试不中,年过半百之后因为才名大,年纪老,宋仁宗赐予一个“进士出身”。清代经学大师、乾嘉时代皖派代表人物戴震,学识成就世罕其匹,任四库馆纂修官,名重学林。先后六次参加会试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赴会试,他已52岁,还是乾隆皇帝特批,才让他跟贡士(国子监的学生)一起殿试,授予他“赐同进士出身”(略等于现在的名誉博士),分配到翰林院供职。这时戴震才真正安定下来。可是,这一相对优裕的境遇他只享受了两年,就患病死了。
  有一些却是才华的确出众,皇帝破格提拔的。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金坛人史惇,字子有,经皇上特批,从受教的在职举人,直接同进士一起参加廷试。结果,史惇获得廷试阅卷特用第一,成为明朝末年战乱时期考上的一名状元。
  封建科举的这一做法相当于学历视同。所谓学历视同是指在人才的选拔上由于学历不达标,而实际能力和水平基本上得到或已超过了某种学历水平,在政策上作了专门规定,进行视同学历合格的一种做法。
 

回复: 【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科举舞弊与反舞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科举考试为古代人开辟一本万利的读书做官之道。“十年寒窗无人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巨大诱惑,让无数的士子文人采取非常手段获取功名,“请托大行,取士颇滥”,馒头里也能夹小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古代科举反舞弊的手段也很强硬,惩罚力度甚至与命案要犯相差无几。

科举考试准考证
有考试必有舞弊。明清科举考试必考“四书五经”,内容极其庞杂,计有三十余万字。考官出题更怪,经常是从某一篇文章中抽出几个字或两篇文章首尾相连的一句话(古书竖排版)做试题,考生大脑再发达,也难应付近似刁难的科举考试。作弊风由此渐起,晚清大盛,各种作弊应运而生。

科举作弊专用的《大题文府》

在中国科举制度1300多年的历史中,古代科举作弊工具花样百出,连馒头也可以夹小抄。

花样百出的作弊工具
  一寸见方的印本上竟写满了2.9万字,肉眼极难辨清。这不是书法艺术品,而是清代考试作弊使用的“口袋书”,上面印有41篇范文。当年考生门作弊手段也是五花八门,辫子、馒头都是藏“挟带”的工具,就连墨盒上开个也能把作弊条塞进去。
  从宋朝开始,科场中通关节出现了一种新名堂,考官也开始参与舞弊,即举子与考官约好,在答卷中设置特别字眼作为标志。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考试类》中说:“考官之于士子,先期约定符号,于试时标明卷中,谓之关节,亦曰关目。”例如,《宋史·刘师道传》载:真宗时,三司使刘师道的弟弟几道参加会试,朝廷要求廷试卷糊住名字。陈尧咨为考官,便教刘几道在答卷中做上秘密记号,结果刘几道考上了进士。

  清朝的每届科场,更是少不了送关节者。萧养田著文说其方式是:“或在答卷中写几个虚字,或者写‘也欤’、‘也哉’、‘也矣’,或者在诗下加圈,加一墨圈,表示将送给考官白银一百两,加一黄圈则送黄金一百两。”
 对层出不穷的科举作弊,朝廷开始见招拆招,进行一些革弊举措,连举子带的饽饽都不放过。宋朝时为了防止作弊,则创立了“糊名考校法”和“誊录试卷法”。“糊名考校”简称“糊名”,又称“弥封”,就是把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等个人信息都用纸和浆糊隐没起来,是阅卷官不知道试卷作者,以防徇私。为了革除舞弊,除此之外,两宋朝廷还出台了更严密的法规。如举人间隔就座,监考的、巡查的分工明确,并规定“私相教授,犯者永不得赴举”等。为了防止考官接受试卷外的信息,宋朝甚至实行“锁院”制度,即考官一旦任命就必须住入贡院,断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直到放榜的那一天。长的时候,一锁就是五十来天。后来,发展到对应考士子搜身检查。

 

回复: 【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科举

  “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令人赞赏的方法。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

——威廉姆斯《中央王国》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西方文官制度是源出自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美国学者威尔·杜兰(Will Purant)在其宏篇巨著《世界文明史》中,盛赞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令人赞赏的方法。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与西方中世纪贵族政治中所体现的由血缘出身来决定的等级差别不同是,科举制本身强调的是平等精神。

英国:“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 


  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吸取科举考试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后来被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仿效。

  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1847年,曾到过中国的杜麦斯出版了《中国札记》,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1854年,由马考莱等人向英国议会提交《印度文官制度报告书》,建议:建立完整的考试制度,考试事宜应由一位权威人士主管的考试中心全权负责;考试必须采取竞争性的笔试办法,对考生的年龄、健康、品行也应作具体的要求;对于高级职位,应有相当于国内最高教育水平的竞争性考试。

  18555月,经过议会辩论之后,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美国:“我们在洪荒时代,中国人已在读书”


  19世纪60年代后,美国也在考虑采用择优录用的文官考试制度。美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基本上是仿效英国的产物,但是史料表明中国科举制也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过美国的文官考试制度。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

  1870年,史皮尔(Spear,汉名施惠廉)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1873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在报告中宣称:“当我们的大陆尚处于洪荒时代,孔子已经在讲授德政,中国人已在读书,使用指南针、火药和乘法表。然而东方世界这一最文明的国家对于科举制度的运用,将比上述任何东西都更能夺走我们美国人的优势(如果我们算得上有什么优势的话),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倘若不充分肯定中国的宗教或帝制的作用,必将无从作出解释。”

  1883年,以平等竞争为原则的文官考试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该法案规定政府事务官的录用,必须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从此以后,考试录用事务官,成为美国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

  1893年,美国文官考试制度完全确立。
 

回复:【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谢谢楼主!!!!!!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