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注释、“巨野教案”与德国强占胶州湾
1、山东按察使毓贤等人给巡抚李秉衡的禀文,《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第158—159、第200页。
2、佐藤公彦:《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第214页
3、《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第237、222页。
4、《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第216页。
5、薛田资:《在华二十五年》,第7-25页。
6、薛田资:《在孔夫子的家乡》,《韩理神甫传》,转载于佐藤公彦:《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第184页。
7、《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第29-30页。
8、《教务教案档》,第5辑(二),第609页。
9、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第54页。
10、1888年兖州士绅贴出的揭帖,《教务教案档》,第5辑(一),第414页。
11、1896年李秉衡的一封奏折,《义和团档案史料》卷一,第6页。
12、佐藤公彦:《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第176页。
13、《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1卷,第154页。
14、蒋恭晟:《中德外交史》,第15页。
15、以上内容可见于《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1卷,第118—119、128页和第159页。
16、同上书,第144—147页。
17、《清德宗实录》第411卷,第13、15—16页。
18、《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第384页。
19、同上书,第141—142页。
20、朗格:《帝国主义外交》,第459页。
21、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第65页
22、《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第184—185页、188页。
23、王美秀等著:《基督教史》,第360页。
24、到1717年,共有47名传教士领取了印票,参见王美秀等著:《基督教史》,365页。
25、王美秀等著:《基督教史》, 第366页。
26、同上,第375页。
27、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第29页。
28、《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09—110页。
29、《山东义和团案卷》下册,第484页,泰安卷,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七日。
30、《教务教案档》第5辑(一),第413—414页。
31、《郭显德传》,第161页。
32、1896年3月28日,总署致直隶纳尔经额咨文,转引至徐绪典:《教会、教民和民教冲突:山东义和团运动爆发原因初探》,原载于《文史哲》1983年第2期。
33、前文见《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第36页;后文见《教务教案档》第六辑第1册,第479页。
34、《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8—49页。
35、奚尔恩:《美国北长老会山东传教史》,第72-73页。
36、徐绪典:《教会、教民和民教冲突:山东义和团运动爆发原因初探》,原载于《文史哲》1983年第2期。
37、罗光主编:《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光启出版社1967年初版,第84页;据杨森富在《中国基督教史》中的统计,19世纪末,在华为1300多人,教民近80万人,见杨森富:《中国基督教史》(台湾1980)之附录1-3,转引至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第34页。
38、徐绪典:《教会、教民和民教冲突:山东义和团运动爆发原因初探》:《文史哲》198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