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 [1] 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比较引人注目的有前中国外交官熊向晖的回忆:《打开中美关系的前奏》,载《中史资料》,第42辑;俄国学者冈察洛夫和乌索夫为前苏联驻华公使A。叶利扎维金回忆《柯西金同周恩来在北京机场的会谈》一文写的前言与评述,载(俄)《远东问题》,1992年第5期;中国学者徐焰的《1969年中苏边界的武装冲突》,《党史研究资料》,1994年第5期和李丹慧的《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缘起与结果》,《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第5期。
[2] 从熊向晖到叶利扎维金到李丹慧,中俄两国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尽管语言的表述方式可能略有不同-即这一事件是毛泽东为拉拢美国而采取的重要步骤,而中美缓和的实现则是这一战略运用的成功结果。
[3] 转见金春明、席宣:《“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
[4] 自1960年中苏开始交恶以后,两国边界纠纷自1964年10月以前共发生1000余起。但自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两国边界纠纷猛增到4189起,增加了一倍半。转见《中国政府关于中苏边界问题的声明》,《人民日报》,1969年5月25日。
[5] 《人民日报》,1964年4月26日。
[6] 《毛泽东接见佐佐木更三、黑田寿男等日本社会党中左派人士的谈话》,1964年7月10日。
[7] 《毛泽东接见法国技术展览会负责人及法国大使的谈话》,1964年9月10日。
[8] 见《人民日报》,1969年3月13日。
[9] 《毛泽东在中央文革小组碰头会上的讲话》,1969年3月15日;《毛泽东在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1969年4月28日,等。
[10] 见《人民日报》,1969年4月28日。
[11] 《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介绍材料》,1969年(油印)。
[12] 徐焰:《1969年中苏边界的武装冲突》,《中史资料》,1994年第5期。
[13] 《毛泽东在九大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69年4月14日;《毛泽东在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1969年4月28日。
[14] 《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介绍材料》,1969年。
[15] 《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介绍材料》,1969年。
[16] 参见徐焰前引文,并见李丹慧:《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缘起和结果》,《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7] 参见注12。
[18] 《陈锡联采访录音》,1995年7月。
[19] 《毛泽东在中央文革小组碰头会上的讲话》,1969年3月15日;陈锡联采访录音。
[20] 王永钦:《1966-1976年中美苏关系纪事》,《当代中国研究》,1997年第4期。
[21] 《毛泽东在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1949年4月28日。
[22] 转见冈察洛夫、乌索夫的前言与评述,《国史研究参考资料》,1993年第2期。
[23] 参见Christian F. Ostermann, East German Documents on the Border Conflict, 1969, Cor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 Winter, 1995-1996, p.189-191.
[24] 冈察洛夫、乌索夫的前言与评述。
[25] 参见 舍甫琴科:《与莫斯科决裂》,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194-195页;Ostermann 前引文, p.187.
[26] 参见前引陈锡联采访录音;Ostermann前引文。
[27] 见《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86页。
[28] 见(苏联)《真理报》,1969年7月4日。
[29] 见《人民日报》,1969年5月25日。
[30] 舍甫琴科前引书,第194-195页。
[31] 冈察洛夫、乌索夫的前言与评述。
[32] 转见(俄)《共青团真理报》,1992年2月15日。
[33] 周恩来9月11日在与柯西金谈话时明确讲,当时那个时候“我们不能接待您”。
[34] 徐焰前引文。
[35] 见亨利。基辛格著:《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201页。
[36] 见《真理报》,1969年8月28日。
[37] 从已有的资料情况看,毛最初提要四老帅研究国际问题是在1969年2月19日。珍宝岛事件爆发后,毛在3月22日又再度提到这个问题,问陈毅等人“你们研究国际问题怎么样了?”4月19日,毛又在九大召开期间的一次文革小组碰头会上提出,希望老帅们在国际、国防问题上提出意见。但到4月28日九届一中全会谈话时,毛虽然又谈到四位老帅的问题,却没有再提研究国际和国防的问题。而是讲,希望他们去研究有关各工厂的问题,看看那里的领导权是不是真的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手里了。《毛泽东在中央文革小组碰头会上的讲话》;王永钦前引文。
[38] 参见《周恩来年谱》(1949-1976),第301页;王永钦前引文;熊向晖:《打开中美关系的前奏》,《中史资料》,第42期。
[39] 熊向晖前引文。
[40] 参见郑谦:《九大前后全国的战备工作》,《中史资料》,第41期。
[41] 转见熊向晖前引文。
[42] 中央、中央军委转发军委办事组《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报告》,1969年8月27日。
[43] 《中国中央委员会令》,1969年8月28日。
[44] 见《王幼平日记》(未刊稿)。
[45] 基辛格前引书,第202页。
[46] 同前引王幼平日记。
[47] 《周恩来与柯西金会谈纪要》,1969年9月11日;叶利扎维金前引文。
[48] 叶利扎维金前引文。
[49] 《周恩来年谱》(1949-1976),第321-322页。
[50] 参见《周恩来年谱》(1949-1976),第323页。
[51] 《人民日报》,1969年9月17日。
[52] 参见熊向晖前引文。
[53] 王永钦前引文。
[54] 《周恩来年谱》(1949-1976),第325页;郑谦前引文。
[55] 参见《中史大事年表》,中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372页。
[56] 《周恩来年谱》(1949-1976),第329页;郑谦前引文。
[57] 参见李可,郝生章:《“文化大革命”中的解放军》,中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125页。
[58] 郑谦前引文。
[59] 《周恩来年谱》(1949-1976),第317页。
[60] 《毛泽东在中央文革小组碰头会上的讲话》,1969年3月22日。
[61] 周恩来明确讲,毛认为对国际形势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周恩来年谱》(1949-1976),第301页。
[62] 周在老帅们的“国际问题研究小组”活动安排情况的报告上特别说明,老帅们的任务一是下放蹲点,二是讨论国际形势,三是评论国防问题。时间安排是每周三天蹲点,其余时间看材料,每月只讨论三天即可。熊向晖前引文。
[63] 熊向晖前引文。
[64] 熊向晖前引文。
[65] 熊向晖前引文。
[66] 熊向晖前引文。
[67] 吴旭君:《毛泽东的心事》,《缅怀毛泽东》(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44-645页。
[68] 熊向晖前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