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李鸿章赴日本议和 遭日本愤青刺杀始末
李鸿章遇刺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以疏于防范,处境十分狼狈。日本政府有两怕:一怕李鸿章借此回国,中断谈判;二怕西方列强乘机插手干涉。因此,日本当局感到非常紧张。事件发生的当天夜间,陆奥宗光亲至伊藤博文下榻的梅坊,密商对策。两人一致认为,为使李鸿章衷心感到满意,只有我无条件允许他所一再恳请之休战,较为得计。但因涉及到停战问题,必须征询军部的意见,便致电在广岛大本营的重臣和内阁阁员进行议商。不料除陆军大臣外,多数大臣对停战持反对态度。伊藤见事态严重,不得不亲自赶赴广岛,一面会晤文武重臣,与他们反复权衡停战之得失,晓以利害,为之大费唇舌;一面上疏明治天皇睦仁,奏曰:
由于此次凶变,帝国不得不立于甚为困难之境地。反之,清国却因此而得到最好的口实,清使或将立即归国。而当其向各国哀诉时,各国将向彼表示同情,且难保不转而以其联合之压力抑制我方。果真如此,则帝国之威严必将大为丧失。因此,今日善后之策,惟有与清使继续商谈,以预先避免各国之联合干涉。 睦仁阅奏后,也深感忧心,对停战决定立即裁可。
虽说如此,但李鸿章是否会离日返国,日本并无绝对的把握。为了安抚李鸿章,睦仁特派专使偕两名军医总监同赴马关慰问,皇后也赐予御制的绷带,并派两名护士前去护理。这招儿果然奏效。3月27日傍晚,李鸿章密电总理衙门称:
诸医珍视再四,子嵌骨髓,碍难取出,皮肉医痊,约须月余。现惟静养,俟和款送到,再立疾妥议,随时电闻。 陆奥宗光阅破译后的密电,断定李鸿章已无归国之意,也就放下心来。是日夜半,他赶紧将此好消息电告伊藤博文:“李鸿章的情况大为好转,此际不仅无回国之意,而且似乎已下决心,必须在缔结条约完毕后回国。”
不过,日本政府仍有担心,若不及时签订停战协定,万一停战之事由西方国家先提出来,将会对日本不利。所以,陆奥宗光接伊藤博文的复电后,不敢迟延,即据电意,拟成停战协定草案。3月28日,他亲到引接寺,在李鸿章病榻前告知日本天皇允诺停战之意。此时,李鸿章的左半脸包有绷带,仅露右眼在外,流露出一丝欣喜的神情。他向陆奥表示,因伤未愈不能亲赴春帆楼议商,就病榻会谈随时皆可。陆奥已有准备,随即将日本所拟停战协定草案交出。29日,陆奥再次来到引接寺,听取中国对草案的意见。李鸿章就日本草案条款提出了修正案。陆奥除仍坚持台湾省不能停战以外,其他不重要的文字部分都接受了李鸿章的提案。对于李鸿章来说,认为能够实行停战已经是很大的成功,感到心满意足,因此对条款的内容也就不再细做推敲和进一步争讲了。这不能不是一个重大的疏失。30日,两国全权大臣签订了《中日停战协定》六款。
一般认为,《中日停战协定》的签订,是日本迫于各方面压力的结果,也是对中国做出的让步。实际上,伊藤博文也好,陆奥宗光也好,都是工于心计的狡狯之徒,他们对这次停战巧妙地加以利用,既化解了李鸿章遇刺事件所引发的严重外交危机,又能够保证日本发动这场侵华战争所欲达到的目的。
其一,协定虽规定在奉天、直隶、山东等处停战,却将台湾省排除在停战地区之外。这是为日本下一步割占台湾预作准备。
其二,协定规定停战三周,是因为日本大本营已决定成立“征清大都督府”,以参谋总长小松彰仁亲王为大都督,将于两三周后进驻旅顺,做和战两手准备,对清政府进一步施压,以对中国予取予求。
其三,协定规定如期内和议决裂,此项停战之约亦即中止。这是逼迫中方在停战期限内满足日本所欲攫取的各项要求。因此,可以认为,此停战协定正是为下一步日本所拟《马关和约》草案的签订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