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桃花正红时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2657

诗云桃花正红时

诗云桃花正红时






中国人对桃花的喜爱是信而有征的。《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章,也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之句;唐诗中有“夹岸桃花锦浪生”、“桃花依旧笑春风”等丽语,宋词也有“桃花流水鳜鱼肥”、“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等佳句。东晋陶渊明有武陵人步入“桃花源”的畅想,清代孔尚任留下了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的悲歌。此外,人们也把自己心中的美好的理想寄予了桃花身上,赞美一个人“其色极娇,酷似美人之面”为“桃腮”、“桃靥”;梦想自己的无瑕的旅途为“桃源行”;送友人在“桃花潭”,故人家在“桃花岸”,呼纯情至真的女孩为“桃花女”,称男人的艳遇为“桃花运”,谓理想的居所为“桃花岛”、“桃花溪”、“桃花源”等。手头有一首打油小诗,极尽“桃花”一词浅层深层之能事:“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庵”中住“仙”,是民间为了押韵上口而犯的不得已的错误,不必为之曲解。

《札记》有《月令》一篇,其中写道:“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由此看来,春天的真正到来自农历的二月,它的标志便是桃花开,黄莺叫。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春来万花齐开,百鸟鸣啭,为何只在一切花鸟中提出了桃花和黄莺呢。民间的“桃花最艳丽、莺歌最嘹亮”的回答一定会让小资们嗔笑。可事实即是如此。李之漠在《春》一文谈到自己对这种理由的支持:“凡人的视和听有差不多的感觉,一定是最通俗、最浅近的、能合于大众,才可以作为代表,桃花、黄莺的当选,是极其合理的”。联系我们熟悉的诗句,如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或是谢枋得的“桃红又是一年春”和《诗经》中“仓庚喈喈”、“睥睨黄鸟”,进一步确认两者的确有代表春天花鸟的资格。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写出了在山寺看见迟开桃花的惊景。桃花原本在仲春之月开放,而此地的桃花却开得极晚定有原因。懂得地理的人都知道,随着大山海拔的增高,气温逐渐下降。由此推之,大林寺一定是在海拔较高的山上。呵呵,这是笑谈。事实上,写这种诗时,白居易政治热情锐减,开始问道参禅,所以细心的读者会悟出该诗中所蕴含的人间事“别有一翻天地”的理趣。




桃花的美有目共睹。开放之时,灿如云霞,人游其中,如进花海。即使在雨中,也不逊色,“雨中草色堪绿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称其与李为“领袖群芳者”。皮日休在《桃花赋》中也认为它“有艳外之艳”,是“花中之花”。“其所以领袖群芳者,以色之大都不出红白二种,桃色为红之极纯,李色为白之至洁,‘桃花能红李能白’一语,足尽二物之能事”。写进文中,“春风桃李花开日”自是人摇情欣喜之时,而“秋雨梧桐叶落时”也一定是惘然叹息之刻。所以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最能道出诗人悠远的心灵历史。

《诗经"周南》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章。“夭夭”总言一树桃花之风调,“灼灼”专咏枝上繁花之光色。加之我们从《孟子"滕文公》中得知:“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由此看来,《周南"桃夭》赞美的是三千年前的鼓乐之喧和新人之笑,它以明艳的桃花起兴,人面桃花,交相辉映,从中你可以想象到新娘子的粉面含春,看到她的百媚风情,进而联想到她未来如桃般充实的岁月。

陶潜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描写也撩动了读者的绮思和幻梦,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美好图景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延续了这种桃源梦想的人是唐代的王维:“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春来偏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比较之下,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一个逃避战乱,没有兵灾人祸的空想乐园,是一个政治的乌托邦,而王维的桃源行则是一个静谧虚幻奇妙的世界,是一个宗教的哲学的仙境乐土。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鸣”,桃花源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因为陶潜而名声大噪。自此后,神秘的桃花源愈来愈叩动文人墨客心扉,成为他们追逐梦想的最后停泊地。其中虽有像韩愈和苏轼这样的质疑者,但大多数的人还是宁愿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依旧怀着虔诚的信念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梦中的温馨。所以尽管“仙家一出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痴心不改,魂牵梦萦,津津乐道于此。瞧,留下的这些关于桃花源的诗句!草圣张旭有“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疑问,诗仙李白有“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梦想,李群玉有“紫云白鹤去不返,惟有桃花溪水流”的叹息,晚唐杜牧有“此花不逐溪流去,晋客何因入洞来”的通明,南宋谢枋得有“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的忧虑。“山川以人而胜”,今天湖南常德境内的桃花源游人若趋的原因即在如此吧。




离开桃花源,让我们再次品味桃花诗。唐代的此类诗中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的开篇处即以浓墨重彩的夸张,渲染了桃花的红艳惊人,在桃花的映衬下,街道幻化成了紫红色,车马人流掀起的滚滚尘土也幻化紫红色,以致让人倾城而来,描绘出了一幅初春赏花的热闹场面。第三、四句由花及人,由虚拟转入实写,玄都观里这千棵桃树万朵桃花固然是繁华诱人,但却都是我刘禹锡被贬后栽种的,讽刺的矛头直指当朝显贵和趋炎附势之流。相传该诗在长安不胫而走,刘禹锡再次受难。《旧唐书》本传说:“元和十年,自武陵(朗州)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刘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诸君子诗》,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是继十四年前游玄都观后的第二次故地重游。两首诗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昔日的玄都观何等的繁华红火,何等的显赫热闹,而今日却满眼衰败一派荒凉。桃树桃花已是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遍地的青苔,满院的野菜野花。栽种桃树的道士们也不见了,更别说那些往昔的看花人了。在这凄清冷寂的院落里,前次看花题诗的我——刘禹锡今天又回来了!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读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经风霜而不屈,历磨难而益坚的精神。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怕是人世间的花信男女最不能承受的邂逅吧!全诗以“变”与“不变”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不变的是地点和景物,变的是流水般的时间和如花般的人事。“桃花依旧笑春风”,物是人非,喜尽悲来的痛感在读这首诗时总冲击着我,唉,我一直幻想“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桃花备受大众的瞩目除了它的颜色“红之极纯”和所营造的桃源梦想之外,还在于它有不择处所,容易栽种的特点。

《闲情偶寄》中讲到:“此种不得于名园,    得于胜地,惟乡村篱落之间,牧童樵叟所居之地,能富有之。”陈浩子在《课花十八法》中也谈到:“桃花夭冶,宜别墅山隈,小桥溪畔,横参翠柳,斜映明霞”。的确,在许多娇妍美好的花中,没有比桃花更普遍于各地方了因为它特别容易生长。一个桃核落在泥土中,就可以透起一枝幼苗,而且经过三年之后,便可以开红红的花了。任何花木是没有长得这么快速的,大概因为“桃得春气最盛之故”吧。于此,“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听其所至,如武陵人之偶入桃源,始能复有其乐。”李笠翁同时还强调:“如仅载酒园亭,携姬院落,为当春行乐计者,谓赏他卉则可,谓看桃花而能其真趣,吾不信也”。

读读明朝陈继儒的《游桃花溪记》,我们会由衷的钦佩李渔的慧心。因为“南城独当阳,城下多栽桃花。花得阳气及水色,大是浓华。居民以细榆软柳编篱缉墙,花间菜畦绾结,相错如绣”,引得作者两次游玩。第一次,“踏至城以东,有桃花蓊然,推户闯入,见一老翁具鸡忝饷客。余亦不通姓氏,便从花板酒杯,老饕一番,复攀桃枝,坐花聚中,以藏钩输赢为上下。五六人从红雨中作活辘轳,又如孤猿狂鸟,探叶窥果,惟愁枝脆耳,日暮乃散”。第二次,“…客方散踞石上…三君从城上窥见,色为动,复踉跄下城,又以酒及鲜笋、蛤蜊佐之……觞酒屈兴,信花醉客……时人各为队,队各为戏。长史伯灵角智,局上纷纷,诸子饱毒空拳,主人发短耳长,龙钟言笑。时酒沥尚余,乃从花篱外要路客,不问生熟妍丑,以一杯酒浅入口中,以一枝桃花簪入鬓角,人人得欢喜吉祥而去。日暮鸟倦,余亦言旋,皆以月影中抱持,而顾视纱巾缥袖,大都酒痕花瓣而已”。




陆机《文赋》所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芬春”讲的是一般的常情,不同的作者由于天赋禀性和后天环境的差异往往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正如罗丹所说:“一般人看来不过是树木和土地,在伟大的风景画家眼中,却像是硕大动物的形象。柯罗在树顶上、草地上和水面上看见的是善良;米莱在这些地方所见的却是苦痛和命运的安排”(《罗丹艺术论》)所以,对春天的吟咏,除了有感春、喜春的篇章外,还有一些惜春、伤春的作品。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在我们经历了仲春阳春的欣喜之后,面对暮春的来临,或多或少都免不了会产生事去时移、乐往哀来的伤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的失落也同样触动着我们脆弱的神经。加之中国的审美传统是审美形式的愉悦与生命体验悲凉的感伤式的美学,这就引发了诗歌中“落花”的意象。“落花”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艺术形式,许多文人对它都是情有独衷,如韦庄的“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大晏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小晏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诗句。与之相近的还有“乱红”、“飞花”、“花落”、“落红”、“残红”“红片”等意象,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惜春更选残红折”、“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等。这其中,除了特别标注的梅花、梨花、杏花、海棠、蔷薇等名称外,大多数泛指的“落花”据我们推断是桃花。原因的得来一方面是根据它自身的特点,如开放的时间、地点,花期,颜色等,另一方面得助于我们传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

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唐初刘希夷有“寄言桃李容,胡为闺阁重。但看楚王墓,惟有数株松”的感伤,盛唐岑参有“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的忧虑,欧阳修有“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慨叹。到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惜春更是以声声的问询执著于那愈加个性化了的林黛玉的口中。

葬花吟 曹雪芹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有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无论是刘诗、岑诗、六一词中对年岁的幽幽感伤,还是《红楼梦》里“葬花吟”般的悲情,都是缘于对青春、对生命美丽的执著,对永恒生命力的向往,都是对生命意识的一次觉醒,想来是对“今朝有酒今朝醉”生活方式的一次震撼。




现在一般人对于桃花,似乎缺少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有的竟以桃花为轻薄妖冶浮荡的象征,如称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关的事情为“桃色新闻”,很是看不起桃花,或者以为桃花不好看,也不美。但是我们的古人对于桃树、桃花都是特别看重的,桃符、桃人、桃木剑等等辟邪驱怪的东西都得借重它的大力,而桃子的果实又是十分珍贵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桃报李”和“桃李满天下”今天或成为赠答或成为教育的佳话。

篇末我以节选的《代悲白头翁》作结,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讲述我融入桃花文化的心灵感动。

代悲白头翁(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常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回复:

好一篇桃花诗云!畅游春色,共品桃花。欣喜悲怜,皆由其发。学习并收藏。谢谢April的推荐转载! 
 

回复:

多谢心愿版的鼓励 
非常喜欢版版的诗文,我一直是你的忠实读者哦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