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爱情故事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1207

古典爱情故事

古典爱情故事

甬上第一状元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为唐代诗人张籍的后代。
  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军大举进犯中原,十岁的张孝祥随父张祁南下渡江避难,居住芜湖升仙桥西。史称他“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捷于文思,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能诗善词,尤工乐府”,而且精于书法。十六岁时,张孝祥在明州进士预选中考了第一名。两年后,又在省里的进士预选中考了第一名,两次科举连中两元,一时明州城乡传为美谈。
  在此期间,张孝祥遇见了同样南下避难的李氏,二人一见倾心,同居在一起。李氏于绍兴十七年(1147年)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张同之。张孝祥与李氏感情深厚,但不知道什么缘故,二人始终没有结为夫妻,由此引发了一段无可奈何的爱情悲剧。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二十三岁的张孝祥由地方长官推荐,参加在临安城中举行的进士廷试。就在同一年,参加应试的有后来著名的大诗人陆游(陆游因为大谈收复中原被秦桧除名),还有秦桧的孙子秦埙。此次考试完全被秦桧一党左右着。秦桧为了让秦埙能中状元,事先费尽了心机。他预先得知主考官内定为汤思退,便派人把他请到家中。汤恩退见丞相有请,高兴得一早就来到秦府。但一等再等,在客厅里等了半天,却不见秦桧出来接见。正在闷闷不乐,忽见桌上放着一篇文章,就拿起来读起来。他把那篇文章背熟了,天也黑了,但仍不见秦桧出来见他,便回了家。几天来,他对秦桧派人请他,又不接见,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仍百思不得其解。又过了几天,突然接到朝廷命他为主考官的通知,才明白丞相的用意,便把秦府客厅中看到的那篇文章的题目作考题,结果廷试秦埙排在第一,张孝祥排在第二。
  但在殿试时,却平地起波澜。殿试时,早已知晓试题的秦埙胸有成竹,对道:“自三代以下,俗儒皆以人为胜天理,而专门为甚,言正心而心未尝正,言诚意而意未尝诚,言治国平天下,而于天下国家者曾不经意,顽顿忘节……顾欲士行之无伪,譬犹立曲木而求直影也。”张孝祥则对道:“往者数厄阳九,国步艰棘,陛下宵衣旰食,思欲底定,上天佑之。畀以一德元老,志同气合,不动声色,致兹升平,四方协和,百废俱举,虽尧舜三代无以过之矣。”最后又掷地有声地说:“今朝廷之上,盖有大风动地,不移存赵之心,白刃在前,独奋安刘之略。臣辈委质事君,愿以是为标准,志念所欣慕者,此也。”
  进士们策对完毕,主考官还是把秦埙排在第一位,张孝祥次之。但宋高宗御览策对时,觉得秦埙的策对都是往日秦桧经常说的那一套,毫无新意。而张孝祥的策对“议论雅正,词翰爽美”,令人耳目一新。加上宋高宗喜欢书法,张孝祥的字笔力遒劲,卓然颜鲁,令宋高宗大为惊叹,于是亲自将张孝祥定为第一,还说:“张孝祥词翰俱美, 必将名世。”后人称张孝祥为“甬上第一状元”。
  如此,秦桧事先精心安排的一切伎俩都白费了,秦桧自然气恼万分。张孝祥谢过皇恩后, 开始一一拜谢当朝权臣和那些主考官。当张孝祥参见秦桧时,秦桧故意刁难说:“看来皇上不仅仅喜欢你的策对,而且还喜欢你的诗与字。你可真是三绝呀。”随即又问他诗何所本书何所法。张孝祥正色回答说:“我学的是颜(真卿)书,读的是杜(甫)诗。”秦桧听了很不是滋味,便语带讥讽地说:“天下好事,君家都占断。”意思是说,天下好事都让你一个人占尽了。
  散朝后,大臣们纷纷上来祝贺新科状元。秦桧的姻秦、秦党中最显赫人物之一曹泳为了笼络张孝祥,提出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张孝祥装作没听见,迅疾掉头它顾,将曹泳一脸尴尬地扔在那儿。
  最让秦桧一党难以容忍的是,张孝祥中状元后,立即上书,要求给岳飞平反。秦桧大怒,立即要寻机报复。当秦桧了解到张孝祥乃张祁之子,而张祁又同他素来仇恨的胡寅相交甚厚后,立即恶狠狠地说:“胡寅远斥(被贬至果州团练副使),力犹能使故人之子为状元邪!”同时唆使党羽策划了个两个大阴谋。
  其一,是诬告张孝祥父亲张祁犯嫂。张祁兄长张邵曾以直龙图阁身份出使金国,结果被金人扣押,囚禁了十五年。在此期间,张邵妻子病逝。后来张邵归国,又因奏事得罪了秦桧。张邵为了避祸,只好装疯卖傻。张邵装疯的时候故意说了不少疯话,其中一句就说他妻子死于非命。结果秦桧党抓住这句话大作文章,编造出张祁侵犯嫂子、导致嫂子怀孕、又杀嫂子灭口、并由此导致知道真相后的张邵发疯的离奇故事,奏了张祁一本。
  其二,是诬陷赵汾与张祁交结。先将赵汾逮进大理寺,“拷掠无全肤”,令自诬他与张浚、李光、胡寅等人谋“大逆”。并大兴冤狱,一下子逮捕了“一时贤士五十三人”。不过,此时秦桧已经病重,他想写下文书判处这些人死刑,却已经病得不能书写,且很快就病死。这一干被诬陷的人才得以重见天日。

  张孝祥一登上政治舞台便处在了风口浪尖,所以他一直没有公布与李氏的关系,并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另娶仲舅之女时氏为妻。李氏被迫与张孝祥分离,以学道为名,回去她的故乡桐城的浮山。张孝祥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送李氏和九岁的儿子张同之溯江西去,由此写下了情韵幽馨绵邈的《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

  送归云去雁,淡寒采满溪楼。
  正佩解湘腰,钗孤楚鬓,鸾鉴分收。
  凝情望行处路,但疏烟远树织离忧。
  只有楼前流水,伴人清泪长流。

  霜华夜永逼衾裯,唤谁护衣篝?
  今粉馆重来,芳尘未扫,争见嬉游!
  情知闷来殢酒,奈回肠不醉只添愁。
  脉脉无言竟日,断魂双鹜南州。

  此词写成后,南宋黄昇将其选入《中兴以来绝妙词选 》,并加上“离思”的题目。明人杨慎也称道说:“清丽之句,如佩解湘腰,钗孤楚鬓 ,不可胜载。”(《词品》)读者能感受出此词与爱情有关,却不知道究竟,由此更加觉得词意迷离惝恍。
  一直到1971年,张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县(今属江苏南京)发现,出土文物中各有墓志一方。这才揭开几百年来人所未知的张孝祥和张同之生母李氏的爱情悲剧。

  秦桧死后,张孝祥正式入仕,先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值得注意的是,汤思退对张孝祥有师生之谊、知遇之恩,张孝祥虽然不依附汤思退,亦从不得罪。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汪彻升御史中丞,弹劾汤思退妥协投降,张孝祥亦被免官。
  此后,张孝祥先后出任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调动极为频繁。在地方官任上,他严明法纪,锄抑强暴,赈济灾荒,庭无滞讼。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词人。其词学苏轼,为宋朝豪放派重要作家。所作《六州歌头》,词云: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膻腥。
  隔水氊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蠧,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弛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词中充满强烈的爱国激情,对苟且偷安之辈倍加谴责。抗战派著名将领张浚在宴席上读到此词后,感动得罢席而走。
  张孝祥文章过人,书法、诗、词均好,遗憾之处,是其出入汤思退和张浚两人门下,让人觉得其游离于和战之间,时人对此均感到惋惜。
  隆兴二年(1164年),宋孝宗重用张浚,命其出兵北伐。张浚举荐张孝祥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这是张孝祥一生中担任的最高最重要最风光的官职。但不久后,张浚北伐失败,张孝祥被弹劾落职。后起用任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任上,筑寸金堤,绝荆州水患;建万盈仓,用于储备漕粮,政绩播于朝野。
  乾道五年(1169年)三月,张孝祥因病以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离职,从此结束了官宦生涯,退居芜湖,讲论理学,徜徉山水。
  乾道六年(1170年)夏季,张孝祥与好友泛舟芜湖时,突然中暑身亡,年仅三十八岁。宋孝宗听说后,深为惋惜,有用才不尽之叹。

陆游与唐琬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据说因为陆游母亲临产前夜梦见了北宋著名诗人秦观(字少游),所以陆宰以秦名为儿子的字,以秦字为儿子的名。陆游早年号热瞒,入蜀后自号放翁。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他还学剑,努力钻研兵书。青年时代曾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陆游二十九岁,赴临安应试,名列第一,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又名列秦桧孙子秦埙(音xun,同熏)之前,受到秦桧的忌恨,竟在复试时被除名。有趣的是,尽管秦桧为了让孙子秦埙中状元而费尽心机,这一科的状元却被宋高宗钦点为张孝祥。事见甬上第一状元张孝祥。直到秦桧死去,陆游才到临安担任枢密院的编修官。宋孝宗即位之初,陆游被召见,赐进士出身。但随着张浚后来北伐的失败,陆游也被排挤出朝,终生不得志,最后归老故乡。
  陆游有过一桩令人怅惘的婚姻。他二十岁时与表妹唐琬结婚,夫妻感情甚笃。但因陆母不喜欢唐琬,加上唐琬婚后久未生育,硬是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陆游既舍不得唐琬,又不敢违抗母亲,就在外边弄了所宅子,时时和唐琬相会。但在陆母干涉下,二人还是离婚了。其后二人各自婚娶,陆游续娶蜀郡人王氏,唐琬改嫁赵士程。
  十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独游沈园(在山阴城东南四里处,禹迹寺之南,是当地的名胜),与唐琬邂逅。二人不忘旧情,在各自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唐琬以酒肴款待,陆游感伤惆怅不已,在沈园墙壁上题下著名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抒发了内心的眷恋相思之情和无尽的追悔悲愤。唐琬读后百感交集,含泪和词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浑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绝望凄楚,催人泪下。
  这次相遇后,唐琬郁郁寡欢,怏怏而卒。真情却随着岁月的流淌日益浓郁。
  陆游六十八岁有题沈园诗一首 :“枫叶初丹檞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恩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禅龛一炷香 。”
  陆游七十五岁时再游沈园,又作《 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恋人翩若惊鸿的丽影历历在目,诗人已将化为尘土,衰朽身躯如同柳老不起绵絮,但仍然有深情的泪水泫然而下。
  八十一岁时,陆游作《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
  八十二岁时作《城南》 :“城南亭榭锁闲坊,孤鹤归来只自伤。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为指颓墙 。”
  诗中不乏刻骨铭心的眷恋与相思,也有不堪回首的无奈与绝望。
  开禧三年(1207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陆游赋诗而死。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悲怆感人,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一个爱国义士的最大愿望:即使在生前没看到收复中原,死后也要听到这个消息。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再读陆游的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便能深深体会到诗人深切的忧民之心,以及悲壮的报国之志。尤其当中原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沉沦陷落之际,更是使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陆游虽然沉痛于“不见九州同”,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不过,此时金国国势日衰,蒙古铁木真正在迅速崛起。终南宋一朝,始终是“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所期待的“王师北定中原日”最终没有到来。

幼卿

  据《能改斋漫录》记载,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人题词于陕府驿壁云:“幼卿少与表兄同砚席,雅有文字之好。未笄,兄欲缔姻。父母以兄未禄,难其请,遂适武弁公。明年,兄登甲科,职教洮房(今甘肃临潭),而良人统兵陕右,相与邂逅于此。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未平耶?因作《浪淘沙》以寄情云。”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说的是宋朝有个叫幼卿的女子,与表兄一起长大,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二人长大后,表兄要娶幼卿为妻。幼卿的父母却是势利眼,认为表兄一介白丁,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所以将幼卿嫁给了武弁公。结果后来表兄进士及第,在赴任的路上,与已经为人妻的幼卿相遇。令人怅惘不已的是,表兄对往事不能释怀,竟然扬鞭策马而去,始终没有回头看幼卿一眼。幼卿不胜悲痛,作了一首《浪淘沙》以记其事:

  目送楚云空,前事无踪。 
  漫留遗恨锁眉峰。 
  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 
  扬鞭那忍骤花骢。 
  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这里面最传神最真切的痛苦便是“扬鞭那忍骤花骢”一句,表兄并非无情,而是前憾难平,挥鞭的刹那,他内心也一样在痛苦翻腾。
  幼卿情缘难断,“望断斜阳”一句更见难以忘怀之意,然而现实无情。爱情的美好与绝望,命运的捉弄与无奈,绵绵之恨真是无尽期。

李季兰与陆羽

  唐朝女诗人灿若群星,从皇后到嫔妃,从宫女到美人,从名门贵妇到书香仕女,从闺阁千金到娼优姬妾,以小家碧玉到青衣婢女,无不有才华横溢的女才子。素负盛名的娼妓诗人有薛涛、张窈窕、徐月英、王福娘、薛仙姬等。与娼妓诗人媲美的是寺院、道观的方外女诗人,主要人物包括:李季兰、鱼玄机。这些女诗人中,尤其以薛涛、李季兰、鱼玄机最负盛名。她们的诗句别具一格,影响着一代诗风。

  李季兰,原名李绐,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小时候被父亲认为性情不安宁,送入剡中玉真观出家,改名李季兰。李季兰虽然当了女道士,但并没有就此安宁下来,她常举行文酒之会,即席赋诗,谈笑风声,毫无禁忌,竟被一时传为美谈,有“女中诗豪”之称。唐玄宗闻其诗才,特地下诏,召李季兰进宫月余,优赐甚厚。可见当时李季兰名气之大。李季兰与当时名士陆羽、诗僧皎然、刘长卿等均有交往,其中,尤以陆羽与李季兰交往最深。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一个弃婴,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河堤上捡回,随僧人姓陆,取名羽,意指他象是一片被遗落的羽毛,随风飘荡,无以知其根源。陆羽在龙盖寺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学会了烹茶事务。尽管如此,陆羽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十二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和抱负,当即赠与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后与一好友(崔国辅)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陆羽曾经在育茶、制茶、品茶上下过一番工夫,写成《茶经》三卷,被人誉为“茶神”,也是当时名士。史书上曾称由于陆羽《茶经》的问世,“天下益知饮茶”。

  可惜的是,陆羽相貌丑陋,又有口吃的毛病,面对姿容秀丽、神情潇洒的方外女道士李季兰,难免有自卑之感,只好浪迹天涯,终生未娶。而李季兰对陆羽也始终抱着一份难以名状的情怀。

  泾原兵变时,前任泾原节度使朱泚自立为帝,李季兰突然呈诗给朱泚,且有密切的书信来往。朱泚事败后,李季兰被德宗捕杀。李季兰之举诚然令人费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她去与朱泚交往,如今已经不可考。

  李季兰之死对陆羽打击很大,之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在陆羽仅存的两首诗中,有一题为《会稽东小山》的诗:

  月色寒潮入剡溪,
  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水,
  空见年年江草齐。

  诗中的月色、寒潮、剡溪、青猿、叫断、昔人、东流、空见、年年、江草等词意,无一不充满着凄凉、孤寂、哀惋、怀旧、怅惘之情,显然是借怀古凭吊之名寄托难言之情。
 

回复:

凄美的爱情故事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