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武备趣谈之一:纸铠甲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明朝武备趣谈之一:纸铠甲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1462

明朝武备趣谈之一:纸铠甲

明朝武备趣谈之一:纸铠甲

假若时光倒流,你在嘉靖年间新鲜而又兴奋地加入国防野战军的行列,可能你会气得哭鼻子,因为发到手里的,可能会是生了锈的刀枪,不合身的棉服,至于铠甲,根本就是纸制的。

纸铠甲到底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凯夫拉的前身,还是干脆就是蒙事儿糊弄、军事史上的一大笑谈呢?

据说最早的纸甲发明者是唐末的河东节度使,不知道什么原因他让士兵穿着这个去和弓弩较劲,结果效果还不错。宋代的应用就更广泛些,曾经一次制作三万副。明代再接再厉,野战军装备得比较普遍,与纸甲同时装备的,还有绵甲,毡甲,绢甲,……

如今的军事爱好者对纸甲有着无数的幻想,认为纸纤维的特殊性或者真的会有类似凯夫拉的神奇效果,不但可挡枪箭,据说对倭寇的鸟铳铅弹也有很好的防护效果,同时穿着轻便,便于机动,很可能是我们忽略了的伟大军事发明。

材料学我可不懂,只想从兵役制度、供应机制方面分析一下,这纸甲到底是不是银样J枪头。

朱元璋立国之初就吹嘘说,我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自信心从哪里来?

因为他发明了卫所制度,这其实是唐朝府兵制度的一个变种,就是国家认定“军户”,作为兵员的供应者。全国分为许多大小军区,大的叫卫,小的叫所,明朝中叶以后,常备军更是扩张到了200万之多,内忧外患,军备需求到了吓人的地步。

但是明朝的军备后勤供应却没有中央统筹体系,朱元璋开创的是一种短线供应链条,即一户对一兵,兵的一切军备需求、军饷、粮米都由固定的军户供应,也就是说,200万常备兵的身后,是200万户家庭的单线供应,这些家庭因此获得的特权是免于政府的其他赋税。

百万条的短供应链在200余年间会引发怎样的低效率和混乱,是不难想象的事情,虽然张居正之后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基本框架却一直延续到明末,其间戚继光俞大猷等特殊角色的出现,仅仅是作为个人和个别时期给予了这制度短暂的变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单兵的装备始终摆脱不了民兵档次的缘由,可以想象,如此混杂的供应线,如此微薄的供应源泉,在历经200余年的缺乏动力的维持之下,会被注定滋生的惰性腐蚀成什么样子。

一位来自湖北承天府的兵卒被征调到山西戍守,他的薪金饷银却不在山西解决,而是由他的家乡调拨而来,而一同执行任务的兄弟部队的饷银、装备可能又来自安徽某地,到了明朝中后期,编制一千人的卫所部队可能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战斗人员,因为随着国防成本的提高,一户养一兵已经变成幻想。(王安石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一匹战马需要25个农民供养)除非有其他额外的补助和供给,否则,这兵顶多是个拿了武器一身布衣,揣副中看不中用的纸甲的庄稼汉。

吴三桂的爸爸吴襄接受崇祯接见,被要求带兵勤王的时候,就被迫给领导说实话:他的八万大军实际上不过只有三千人可战,余则皆为空饷。

小农经济解决不了军事进步的需求,于是只能在“过得去”的指导原则下来解决武备的问题,再加上人浮于事和将领的中饱私囊,纸制铠甲的出现和普及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而我们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明末尚有战斗力的关宁铁骑是没有穿纸铠甲的,明朝的敌手也没有任何一家有纸制装备,所以我们更加可以确定的是,所谓的纸制铠甲只是明朝可怜的武备中的一个笑料,是低成本国防解决策略的一个笑料,是溃烂的帝国供给体制和庞大低效的财政体制的笑料,而绝非我们幻想的,是什么高新科技的前奏和旷古未有的伟大发明。
 

回复: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