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指挥的18军,在国共内战时与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整11师”和“181师”都展开过血战。181师是西北军的精锐,于1947年被18军的前身部队所歼灭;整11师是18军的死对头,曾捉对厮杀多次,最后整11师在淮海战役中被歼。 18军虽没参加朝鲜战争,但1951年还跟藏军会战昌都。1959年“平叛”,一直打倒1960年底。可以说它是一支打仗年头最长的部队。
印度政府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判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藏执行扩张主义的 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认为昨天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对中国步步进逼。中共中央决定:为了打击印度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创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决定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
1962年10月18日,由毛主席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
毛主席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
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毛主席说完,会议便接着讨论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能否打得赢的问题。
毛主席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主席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主席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至于反击作战的方案,同意总参和张国华司令员共同拟制的计划。
张国华再披战袍。
张国华表示有信心打赢。罗瑞卿总长问根据何在?张说:“敌人虽然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打过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没来过高山,我们却长年驻守高山……”
毛泽东则对着地图沉思,他说:尼赫鲁的底牌是以为中国不敢打他。然后毛指着地图上印军的据点,用湖南高腔说:“扫了它!”
周恩来接着说,中共已将决策通知了苏联克里姆林宫,赫鲁晓夫没表示反对,还对中国驻苏大使说:苏联也得到了类似情报,如果中国受到了攻击,反击是很自然的事。至于美国,周恩来分析说,它不可能以很大的力量支援印度。
离开颐年堂,张国华受命后即刻飞返前线,在战前军事会议上,对首战之21平方公里作战范围里的2000多印军,张说:“我的决心是,准备干掉他1300人,根本不要考虑伤亡,打一个补一个,始终保持四个战斗团满员。”他指示,军区指挥所前进到麻麻,由他亲自指挥东段达旺方面的战斗。必要时副司令员一级的干部可以下到团里去加强。张将军又问西藏工委的侯杰,能否在24小时之内运送50车炮弹到前线?侯杰面有难色:“190公里呀!路况你也清楚……”张怒目一瞪:“现在是非常时期,一切围绕打仗,一切服从前线!”
侯杰指挥藏汉民工,马拉骡驼,攀过险峻的冰山绝谷,仅十多个小时就把军火送上去了。“军中无戏言”,我们可以看到,张将军这种灭此朝食的气概,对后来的战事进程产生了很直接的影响。
这时,中央军委的诸将帅对这场边界战争相当审慎,发出了“慎重初战”的指示。中国和印度打仗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印军实力怎样?谁也没底。估计没有国民党的主力强,但也不能估计过低,最好死猫当老虎打。军委的意见是,初战只打沙则一个点,围歼敌人一个营,这是个很保险的作战方案。
张国华作为一位沙场悍将,又长年驻守西藏,此时内地的现实是国库空空,民生疾苦,张将军只是从文件里知道个大概,作为一个戍边“节度使”,他事实上置身于最复杂和棘手的政治之外。而这时刚刚从“七千人会议”后缓过气来的稳健派并不想再惹太多的麻烦,与邻国开战毕竟不是一碟小菜,小打一下,见好就收,当为上上之策。但张国华并不这样想,他认为吃掉一个营,不痛不痒,要打就要把印军的王牌第七旅连锅端!
这一方案在前线指挥部也并非人人赞同,但张得到了政委阴法唐的支持。张谓:一般说来应先打弱的,但我们受地形限制,不如先打强的,吃掉主力,敌人就乱了,容易各个击破。张亲自点将从政治学院调回来参战的155团政委乔学亭也说:经侦察发现只打一个点部队拥挤,敌军还可能从两面侧射和出动增援,不如采取中央突破,穿插纵深,羌登、卡龙一齐打。前指的其他将官认为,仗既然打大了,战役发动的时间就要推迟两天,好让部队作更充分的准备。阴法唐政委则坚决反对,他说我军一万多人已进入阵地,不动烟火,再隐蔽两天,容易暴露作战意图。张国华将军说:不能再推迟,要敌人还没穿裤子就当俘虏!
两种方案均电告军委,多数军头认为张国华是“冒险主义”,毛泽东却一言九鼎:“他是前线指挥,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张国华得到尚方宝剑,即掷下军令:要打的好,打的狠,打的快,速战速决,务求全歼,不要怕伤亡,打起来决不受麦克马洪线的限制!
1962年10月20日7时,中方的炮火突然向克节朗的印军阵地猛烈倾泻。至9时30分,第一个据点已被攻克,被俘虏的印度兵果然还穿着睡衣。至晚8时许,克节朗战役结束。同一天,解放军向东西长达21公里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发起了总攻,分多路向纵深快速穿插。
前线指挥部向前推进时,因山高路险,连骡马也不能逾越,警卫要用担架将发着高烧的张国华司令抬过冰峰山口,却被张斥退:“这成何体统!让战士看到了会有什么影响!”军事首长亲临战地视事,加上这时火线上出了个战斗英雄谢顺银,从班、排、连逐级上报,到张国华批准记功嘉奖,仅用了30分钟——全军士气大振 !
22日,印军王牌第七旅全军皆墨,旅长达维尔准将被擒,另一准将旅长辛格被击毙。
在为期一个月的“自卫反击战”里,中方于边境东、西两段发动的二次战役和一些局部的战斗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在两个阶段的自卫反击战中,共歼灭入侵印军3个旅及另3个旅的大部。包括死伤在内,俘获印军少将旅长达维尔、准将旅长霍维尔、辛格和季·普达维尔及以下8700余人。我方无一兵一卒被俘。(这一点就是近代战争使的奇迹 )这时候印军早已成为惊弓之鸟,争相逃命。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考虑,我军完全可以长驱直入,追歼逃敌。但考虑到我们惩罚印军的目的已经达到,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立即停止进攻,反击作战的部队马上撤回到我军原来的实际控制线以北,并把俘虏和缴获的武器弹药、车辆、物资无偿地退还给印度。
至此,中印边界战争已降下帷幕。
在整场战事过程中,唯一让张国华忐忑不安的一则插曲是:10月23日,中共中央曾发来嘉奖电,“前指”还未来得及转发各部队,中央又通知收回该封电报。此前,战场上有一支突击分队因穿插过猛而跟上级一度失去了联系,这事曾上报了军委。北京是否因此不悦呢?后中央电报又至,与前一份电文内容相同,只多了一句:“中央、军委极为高兴”。显然,第一封电报未经毛亲阅,而加上的那一句正是毛本人的意思。
1963年2月,中印边境余波已靖。张国华奉召回京开会,毛即亲自接见他。毛笑吟吟地说:“井岗山同志(张是红军出身),一打仗,你那个病就好了!”毛又说了一段后来被广为引用的“语录”,他谓:“……金兀术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我说,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然而,张将军最后的命运结局竟然并不比岳飞好多少。这段史实虽与本文的题目无涉,却也不妨将它简录之,谨作为本文的“附记”。
1965年,“西藏工委”改为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张国华任第一书记。次年“文革”爆发,张抱病被多次揪斗,扣到头上的“帽子”多达13顶。1967年初,周恩来指示空军派出飞机把张国华接来北京。张在京的家人还未见到他,西藏驻京办事处的造反派已闻讯抢先杀上门来,他们出击未果,悻悻而去。张半夜才归家,家人发现他已全身浮肿,连毛裤都脱不下来了。张说,他在拉萨有四个月没脱过衣服上床
了……凌晨,接周总理来电,他即刻赶到人民大会堂。原来是毛要召见18名军队将领。……要肃查“二月逆流”,张因是贺龙的嫡系旧部而受到林彪等人的猜忌和排拒。
3月间张国华欲返藏,周将他留住,要他以中共西南局书记的身分,入川主事。“天下未乱蜀先乱”,周希望张能扭转四川乱得一塌糊涂的局面,周绕过了“中央文革小组”取得了毛的首肯。5月,张国华调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而该军区的司令是林彪原“四野”的爱将梁兴初中将,加上四川有名的极左“搅手”、被江青称为“两挺机关枪”的刘结挺、张西挺处处与张国华作梗,他在蜀中的日子并不好过。后张又出任四川革委会主任、省委第一书记。未几,某日凌晨张在军区大院5号楼住所的床上遭到狙击手的枪击,子弹穿过蚊帐幸未射中。天明在后山发现树杈上架着一杆步枪,杀手早已逃之夭夭,且现场在第一波搜索时遭到破坏,已无从追查。这是继云南高级将领遇害之后的又一起政治暗杀事件。周恩来接报即指示张国华调换住所,张却一笑置之。
1971年9月,林彪暴卒。1972年2月21日张国华在主持收拾四川大学残局的会议上突然昏厥。周恩来特派的中央医疗组尚未飞抵成都,张已去世,享年不到58岁。周指示:查明死因;骨灰送回北京。
3月11日,周恩来在与美国总统尼克逊的紧张会谈中抽身亲赴西郊机场迎接骨灰盒。此举在周的一生中仅有两例,一是亲迎陈庚大将的骨灰;另一位就是张国华 。
“天下大治蜀后治”,不久,中央召开解决四川问题的特别工作会议,周问毛是否接见与会的四川党政军干部,毛沉吟片刻,黯然道:“不见了,再见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严格地说,张国华治蜀也并无什么建树。时世如此,这位武夫纵然“有心杀贼”,到底“无力回天”。富庶的天府之国凋敝如斯,近亿人民竟至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四川局面的改观,一直等到1977年文官赵紫阳入蜀主事,实施与民休息的“无为”政策,才立收其效。这恰好应验了成都武侯祠的那一副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