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局面。
经过五次战役后,志愿军参战兵力已由入朝时的30万人增至77万余人,加之朝鲜人民军,总兵力共达112万余人。
此时,联合国军总兵力已达69万余人,其中美军40万人。虽然它在技术装备上仍占绝对优势,但兵力不足。仅仅依靠战场上现有的军事力量,别说再打到鸭绿江江边,就是想要北进一步,也实不易。
美国越来越认识到把主要人力、物力长期陷于朝鲜战场,同其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发生了深刻矛盾。杜鲁门也认识到,单纯同我以军事手段解决朝鲜问题的希望已属渺茫。同时,中朝方面也随着联军掌握空军的主动权,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认识到没有战胜的机会,而且也无法继续承担经济上的负担。
51年5月16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了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的决定,放弃了占领全朝鲜的企图。
51年5月31日,美国国务院顾问凯南与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会昭,表示:“美国准备在联合国或在任何一个委员会或以其它方式与中国共产党人会面,讨论结束朝鲜战争的问题。” 马立克表示:“朝鲜问题是同整个远东问题连在一起的。诸如对日和约问题、台湾问题、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解决的。”
51年6月初,美国政府又让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向我多次透露,美国政府愿意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
51年6月3日,金日成在柴军武的陪同下到达北京,同毛泽东、周恩来商谈有关停战谈判的方针与方案。

1951年6月初,毛泽东主席和金日成首相在北京就朝鲜战争问题进行商谈。
51年6月23日上午,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Malik)在联合国新闻部举办的《和平的代价》广播节目中发表演说,提出停战的建议。

51年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利克提出了交战双方应该谈判停火与休战的建议,得到朝中两国政府的赞同。
51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就在其社论中郑重宣布:“中国人民完全支持马立克的建议,并愿为其实现而努力。”
51年6月25日,杜鲁门发表政策演说,表示:“愿意参与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51年6月29日,李奇微奉杜鲁门之命,于东京时间上午八时经广播电台向我方正式提出举行停战谈判,并提议此会议在元山港一只丹麦伤兵船上举行。
51年7月1日,金日成首相、彭德怀司令员发表声明,赞成李奇微举行停战谈判。会晤地点,建议在“三八线”上的开城。
51年7月3日,李奇微复电金日成、彭德怀,同意于7月10日在开城举行会议。

51年6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美国政府之命发表声明,表示愿意举行停战谈判,并建议谈判在元山港外一艘丹麦船上举行。

51年7月1日,金日成、彭德怀答复李奇微,同意举行谈判,建议以“三八线”上的开城为停战谈判会址。
51年7月8日,筹备朝鲜停战会议的联络官会议在开城举行。以肯耐上校为首的李奇微将军联络官3人,翻译2人,乘直升飞机,于8日上午8时22分在开城西北指定地点降落后,被引入开城近郊的会场,与金日成、彭德怀的联络官张春山上校、柴成文中校、金一波中校举行会议。会上对停战会议的筹备事宜,进行了具体协商。

开城外景

51年7月8日,开城,联络官会议结束后。
朝中方面将于10日出席正式会议的代表是朝鲜人民军代表南日将军(首席代表)、李相朝将军、张平山将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邓华将军、解方将军。"联合国军"方面的代表为特纳·乔埃海军中将(首席代表)、劳伦斯·克雷奇空军少将、亨利·霍治陆军少将、奥尔林·勃克海军少将、韩国军第1军团军团长白善烨将军等5人。

朝中方面代表团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邓华(左)、解方(右)和协助志愿军代表进行谈判工作的李克农(前)、乔冠华(后中)。

参加朝鲜停战谈判的朝中代表团代表:首席代表南日(左三)、邓华(左二)、解方(左一)、李相朝(左四)、张平山(左五)。

参加朝鲜停战谈判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方面首席代表美国海军中将特纳·乔埃(中)、白善烨(右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