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西晋皇陵 迷雾之中埋下千年之谜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考古发现:西晋皇陵 迷雾之中埋下千年之谜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873

考古发现:西晋皇陵 迷雾之中埋下千年之谜

考古发现:西晋皇陵 迷雾之中埋下千年之谜

司马懿墓被张冠李戴

  2005年7月8日,乘车出洛阳城向东,在偃师市古都学会郭俊卿的陪同下,我们来到笼罩着神秘色彩的西晋皇陵。

  晋武帝司马炎是西晋的第一个皇帝,应该说是他的前两辈人将他抬上了皇帝宝座,所以司马炎一即位,就追封司马懿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也算是知恩图报吧。

  从公元265年司马炎登上皇位,到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司马氏集团在洛阳的统治只维持了51年,其间共出了4个皇帝。4个皇帝中,后两个皇帝被刘聪杀于平阳,算是客死他乡。前两个皇帝,即武帝和惠帝,则都死在洛阳,和老祖宗一起葬在洛阳。如此算来,西晋皇陵应包括5座墓葬,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

  既然谈到西晋皇陵,就不能不从司马氏政权的真正缔造者、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说起。有趣的是,司马懿墓竟然被人张冠李戴,最后被盗墓贼更正过来,闹出一个大笑话。

  司马懿是个精于算计的人,就像诸葛亮在草庐中就预测到三分天下的大局一样,司马懿也早就制订了自己的宏大计划。在他和两个儿子的精心操作下,这个计划一步一步顺利实施,直到孙子司马炎登上皇位,最后完成三国归晋这一鸿篇巨制。如此深谋远虑之人,连诸葛亮也对他忌惮三分。

  司马懿如此老谋深算,他的陵墓当然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那么,他究竟会把陵墓选在洛阳何处呢?清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就为此忙活了一阵子,最后把一座土冢认定为司马懿墓。这个土冢在洛阳老城以北河西岸,经知县大人之手与司马懿挂上钩后,游客纷至沓来,在土冢前凭吊怀古,抒发对司马懿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

  这个司马懿墓被人凭吊了约200年后,最终引起了盗墓贼的极大兴趣。新中国成立前,盗墓贼凿穿厚厚的黄土,本希望从这个大墓冢中发一笔横财,谁知竟然更正了一个历史错误。盗墓贼从土冢内挖出一方墓志,一看才知这土冢是北魏清河王元怿之墓。1965年,考古人员从盗洞进入墓室进行考证,发现该墓确实是北魏墓的形制,司马懿墓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一个堂堂知县犯下的张冠李戴的错误,竟然被盗墓贼更正过来,如果龚松林地下有灵,不知会有何感想!

  “扳倒”曹爽的最佳时机

  其实也怨不得龚松林,要怨也得怨司马懿,是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才闹出这个历史笑话来。

  按照中国古代惯例,皇帝都非常注重陵墓的修建。一般情况下,皇帝修建陵墓的费用占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1/4。费用如此之大,就是为了使皇陵气派、壮观,显示皇家的威严。许多皇帝一登基就开始修陵,一直到他死去。如果在位30年,就可能修建30年,可以想见皇陵的规模。

  奇怪的是,西晋皇陵突然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不要说巍巍如山的大冢,就连一个小土堆也不见。这是为什么?

  许多人都以为魏晋时期盛行俭葬,所以司马氏顺应民心而“不封不树”,经过历史变迁后,西晋皇陵的具体位置就不为人知了。如果真是这样想,那也太小看司马懿了。

  司马懿为何要定下“不封不树不谒陵”的家规呢?对外是“倡导俭葬”,实际上他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在点透司马懿的小九九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司马懿“扳倒”曹爽的一幕好戏。

  魏明帝曹睿又临终托孤,把齐王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因是皇帝的本家,曹爽想尽办法排挤司马氏。司马懿则假装有病,伺机反扑。

  公元249年正月,曹爽和一帮心腹,以拜谒魏明帝陵为由,带领御林军,跟随齐王曹芳出外打猎。司马懿闻讯大喜,立即派人控制曹爽的军营,命司马昭带兵把守宫门、司马师带领军队占领都城的险要位置。

  一切准备妥当后,司马懿奏请郭太后,下旨罢免曹爽宰相之职。郭太后本来与曹爽有仇,当然听从司马懿的建议。所以,司马懿让蒋济等人草拟表章,派黄门官出城送给齐王曹芳。

  当表章送来时,曹爽和齐王曹芳玩得正高兴。看到司马懿的表章后,曹爽吓得面如土色,想来想去只有向许昌逃窜。就在这时,司马懿又派人送信,说请曹爽赶快回洛阳,只将曹爽免职,别无他意。曹爽这个大傻瓜竟然相信了,带着一帮随从回到洛阳,结果马上就被司马父子派兵看管起来并找个借口杀了。此后,司马氏就牢牢地控制了曹魏政权,并一步步夺取了天下,成就了西晋帝业。

  “不封不树”的西晋皇陵

  司马懿借曹爽谒陵之机,成功夺取政权,所以他非常担心别人如法炮制,于是就定下了“不封不树不谒陵”的家规。

  这一招并不是司马懿的“专利”。诡计多端的曹操也早就防备着这一手,临终前交代后世子孙“不谒陵”。可惜子孙们没把他老人家的话当一回事,认为向祖宗尽孝是必不可少的,问题不会那么严重,没料到偏偏被司马懿钻了空子,乘虚而入,夺取了曹魏的江山。

  司马懿不得不吸取曹操的深刻教训,从根本上确保子孙遵守家规,于是就想了个绝招:“不封不树。”没有陵墓,何谈拜谒?只要“不封不树不谒陵”,就能保证司马氏的江山万年永存,他司马懿就可以安安稳稳地长眠地下了。 

“不封不树”还有两个好处:倡导俭葬,赢得民心;陵墓位置隐蔽,免得盗墓者打扰。在防盗方面,这一招与曹操“墓设七十二疑冢”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司马懿显然比曹操略胜一筹,修建陵墓时又考虑到了江山社稷的安全问题。当然,这一深层含义,只有司马氏自家人清楚了。

  虽然“不封不树”,但修建陵墓还得选块风水宝地。如何保证外人不会知道陵墓的位置呢?据郭俊卿介绍,西晋皇帝下葬时先在外围布置警戒线,派重兵把守,严防外人进入。当然,这个警戒线的范围是相当大的,大到参与警戒的官兵也看不见陵墓的位置。在警戒线内,有专门人员从事安葬工作,之后要平整土地,恢复原状,直到地上重新长草,才撤去警戒。即使有人来到这里,知道陵墓的大致位置,但肯定难以判断陵墓的具体位置。

  如此无懈可击的安全措施,使西晋皇陵在首阳山下享受了千余年的清静。它后来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北望皇陵”破解千年之谜

  西晋皇陵分东西两区,东区在偃师市城关镇潘屯、杜楼两村以北的枕头山下,西区在首阳山镇南蔡庄北的鏊子山下,两区相距数里。

  郭俊卿一边陪着我们前往枕头山,一边向我们道出了这个千年之谜的谜底。与潘屯、杜楼两村相距不远有两个村庄,一个名叫坟庄,一个名叫香峪。顾名思义,坟庄肯定与坟有关,香峪则是烧香的山谷。古代帝王修建陵墓后,都要派人守护,守墓人的后代就地为家,慢慢繁衍,最后形成村落,这些村落的名字往往与陵、坟等有关。在西晋皇陵被发现以前,这里没有其他皇陵,这些村名当然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巧合的是,上世纪初,附近一户农家挖红薯窖时,挖到了一座晋代的墓。墓中有一方墓志,上有“北望皇陵”等记载。后来这里陆续有晋代古墓被发现,看来当时的晋人是想沾上皇家的好运,才纷纷把墓地选在这里。于是,人们猜想西晋皇陵就在附近,但具体位置仍是一个谜。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利用先进的探测仪器,对这一带进行勘探,确定了西晋皇陵的具体位置,才解开了这一千年之谜。

  由于交通不便,我们没有走到枕头山下,只能隔着山谷向对面望去,但见云雾缭绕中有一座形如枕头的山峰,其下面就是西晋皇陵东区。文物工作者在此共探出5座墓葬,均坐北朝南。其中1号墓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墓道长46米,宽11米,墓室长4.6米,宽3.7米,高2.5米。该墓位于墓地东部,居尊位,与其余4座墓相距约50米。枕头山下是低平、富庶的伊洛河平原,视野非常开阔。郭俊卿说,那里就是埋葬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等人的地方。

  出西晋皇陵东区向西区,我们登上了鏊子山。有趣的是,站在最高点看鏊子山,恰如一个圆圆的鏊子。鏊子山下发现了多处墓葬,均坐北朝南,其布局主次分明,排列有序,显示出死者生前的尊卑关系。其中1号墓位于墓地最东端,居于尊位,且在墓地中规模最大,其墓道长36米,宽10.5米,墓室长5.5米,宽3米,高2米,故此墓主人是该墓地生前地位最高者。考古工作者判定1号墓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

  晋武帝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在墓地选择上看来是费了一番心机。鏊子山两端分别向南伸出一道较为平缓的山梁,对墓地形成三面环抱之势,就如一把罗圈椅,可以安安稳稳地坐享太平,是修建帝王陵墓的很理想的风水宝地。

  不管陵墓风水选得多么精妙,不管保密工作做得多么好,西晋王朝还是在短短数十年里土崩瓦解了。看来,国家兴亡的关键还是要练内功,国泰才能民安,其他的都是飘忽不定的浮云!

  可惜!可叹!西晋王朝这么快就被历史风云卷走了。司马懿该筹划的都筹划了,该算计的都算计了,从他自己一直算到孙子辈,最后一招还是失算了!尽管如此,他还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下一篇我们来看一看他是如何算计曹魏,最终以晋代魏的。
 

回复

盗墓人立了大功。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