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土改,稳固政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然而台湾光复时,经济一片萧条。当时有报刊写道:“战后日本留下的已是一个洗劫一空和断壁残垣的台湾。”日本人离开台湾前也曾狂言:“三个月后,台湾将一片黑暗。”当时的蒋介石正忙于内战,尚无精力治理台湾,战后重建缓慢,甚至将岛内有限的粮食与物资运到大陆,这进一步加剧了岛内粮食与物资的匮乏。结果有“粮仓”之称的台湾在1946年发生了“抢米风潮”。
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中失败,蒋介石率200万军民逃台,进一步加剧了岛内物资供应紧张,物价飞涨。此时,美国也不看好败逃台湾的国民党,有意抛弃蒋介石,计划与中共修好。恰在此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台湾蒋氏集团的态度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美国的军事援助与经济援助,不仅让国民党得以苟延残喘,而且也造就了国民党的另一新生机会。
蒋介石对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进行了深刻反思,于1950年成立“国民党改造委员会”,进行党纪整顿,鼓励党员归队,淘汰不合格党员,重建党的组织体系,同时推动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四大“改造运动”,尤其是国民党吸取了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开始重视农民问题,推行和平的、渐进式的“三阶段土地改革方案”。
由于土改的成败关系到国民党在台湾的存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此蒋介石授权他非常信任的省主席陈诚主持。经过“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与“耕者有其田”政策的实施,农民获得了土地,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土改政策的实施,使国民党获得了农民的好评与支持,而且政府可以将有偿的土地出让金转为工商资本,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应该说,土改奠定了国民党在台湾后来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经济奇迹”,赢得肯定
如果说土地改革是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一个成功壮举,那么走外向经济、实现经济起飞、创造“经济奇迹”,则是国民党在台湾最为辉煌的一页,也由此赢得世界的关注与尊重。
1979年,台湾与香港、韩国、新加坡等被国际经济组织列入新兴工业化社会,被世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台湾经济奇迹”威名远扬。到1992年,台湾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20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居世界第25位,外贸总额达到1500亿美元,高居世界第十四位,外汇储备9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到国民党下台的2000年,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4万美元,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双双突破1400亿美元,总额达2800亿美元,外汇储备达1067亿美元。
台湾经济成功发展原因众多,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国民党当局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与采取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
在台湾经济恢复不久,面对经济资源与外汇不足局面,国民党当局首先采取了“替代进口”的经济发展战略。数年之后,岛内市场趋于饱和、部分工业生产能力出现过剩时,国民党当局又通过一系列的外汇外贸改革方案,确立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台湾知名经济学家王作荣在《壮志未酬》一书中写道:“不要小看这项改革,这是一次改变台湾经济前途、脱出困境、使台湾经济起飞、创造台湾经济奇迹的起跑点。”
在外向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成功的是在出台“奖励投资条例”、鼓励外商投资的同时,国民党当局创造性地设立了三个加工出口区,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加工出口工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建立起以轻纺与电子工业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体系,进而实现了台湾经济的起飞。
此后,在经历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冲击后,蒋经国又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开始采取第二次“进口替代”政策,特别是大力推动“十大建设计划”,台湾的重化工业得到发展。这十项建设工程至今仍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
国民党经济建设中的另一重要创举是仿效美国,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率先创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工业园区集中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台湾高科技企业,信息电子硬件产值一度排名世界第三位,目前仍居世界第四位,十多项电子产品在市场占有率高居世界第一。
可以说,台湾经济发展成就,是国民党最引以为豪的地方。台湾民众对国民党最肯定的也是经济的成功发展。特别是在民进党执政后,台湾经济形势的逆转,更加强了台湾民众对国民党经济执政能力的肯定与怀念。
民主与专制成败之辩国民党在台湾的新生与成就,不仅表现在经济上,在政治制度与民主机制建设上也是有贡献的。
国民党在政治制度建设上采取“地方自治与半自治”与“中央高度集权”的双重模式。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台湾各县市政府议会、省议会逐步实行直接民选,从而让地方政治精英可参与地方政权,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台湾本地政治精英对国民党政权的怀疑与不满情绪,而且通过党的提名制度,将这些地方政治精英转变为国民党权力的拥护者与支持者,从而结为政治利益同盟体。不过,蒋氏父子却长期不开放“中央”民意机构。这一制度的设计,虽可保证“党国一体”、“党政一体”,实现国民党的“一党独大”统治,但也受到知识精英的批判。特别是在经济成功发展之后,台湾长期的“戒严体制”与威权统治体系,成为国民党的另一大挑战。在历史转型的关键时刻,蒋经国离开人世之前,做出了开放“党禁”、“报禁”、开放各级权力机构的全民普选等重要决策,新的现代民主制度就此建立。
尽管台湾的政治转轨较为顺利,但台湾的民主化发展,却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走入了误区,与“民粹”、“台独”、“人权”等混杂在一起,引发了岛内的国家认同与身份认同问题,也引发了省籍矛盾与冲突,致使台湾分裂成为一个对立、对抗的社会。民主在台湾变调,民主的价值被扭曲。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国民党当权派在推动民主化进程中,国民党内的民主化进程却未能与时俱进,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党内民主机制,反而在特殊的历史结构下,造就了李登辉在民主的外衣下新的专权与专制,国民党变为一言堂,扼杀了党内的精英与人才,也埋下了国民党走向衰落的必由之路。
失去政权——台湾“世纪之变”
1988年1月,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去世,蒋家王朝在台湾的统治宣告结束。李登辉依法继任党主席,从此揭开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序幕。
同时,由蒋经国启动的民主化改革迅速展开,岛内政治格局由国民党原先支配性的“一党独大”转化为多党竞争并存,以民进党为首的反对阵营不断挖走国民党的传统票源,国民党江河日下,执政危机警讯频传。
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由于李登辉的阻挠,国民党内实力派政治明星宋楚瑜被排除在外,被迫退出国民党独立参选,最后由连战与萧万长搭档代表中国国民党参选,陈水扁代表民进党参选。结果因国民党分裂,连战只获得不足30%的得票率,创下历史新低,国民党不仅惨败,而且失去了在台湾五十余年的执政权,震惊海内外,成为台湾五十余年来的最大政治变局,也使“百年老店”国民党陷入崩溃的边缘。
败于黑金之下
国民党失去政权不完全是国民党分裂所致,究其原因,腐败与黑金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国民党因腐败丢掉大陆,也因腐败失去在台湾的执政权。
国民党到台湾后,曾就过去的腐败问题进行了检讨,因此在蒋氏父子时期,政商勾结与贪污现象虽有,但并不严重。然而,李登辉执政后,为了适应选举需要和保住政权,大搞黑金政治,让许多有黑道背景的人纷纷进入各级民意机构,各种官商勾结、黑白勾结、以权谋私现象日趋普遍,腐败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台湾民众的普遍不满。特别是在民进党的大肆宣传攻击之下,国民党成为黑金的代名词,支持国民党就等于支持黑金,让国民党的选票迅速流失。
国民党黑金问题的另一特别现象是国民党拥有庞大的党产或事业,一度拥有七家投资控股公司,投资数百家企业,拥有数千亿新台币资产,一个政党变为一个庞大的财团,造成党企不分,党政不分,“党产”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党产问题也成为反对党不断攻击国民党的把柄。每到选举,民进党就会打“党产牌”、“反黑金”,让国民党陷于被动。
党内分裂之痛
国民党在台湾建立起庞大的组织体系,也因经济成就吸引许多优秀人才加入国民党。国民党曾号称有十多万基层组织、270万党员、3700多名专职党工干部。然而,国民党的组织体系在民主化浪潮冲击下大而不实,多而不精,向心力不强,忠贞党员非常有限。在李登辉被赶出国民党后的党员重新登记中,虽有105万党员,但真正交党费的只有30多万。特别是,因腐败与黑金问题,国民党再也吸引不了优秀的知识分子与青年人,使国民党日渐老化与衰败。
更为严重的是,这样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政党,自李登辉出任党主席后,随着党的路线走入歧途,国民党就开始走向分裂,而且越分越多,最终四分五裂。因反对李登辉搞“台独”而于1993年8月成立的新党,其成员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从国民党出走的一批政治精英,这是国民党分裂的开始,也是国民党失去中生代精英的重大损失。在2000年台湾大选中,宋楚瑜独立参选,不仅直接导致国民党失去政权,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亲民党(2000年3月成立),此乃国民党第二次重大分裂。同时,国民党内一批追随李登辉的本土激进势力也纷纷出走,成立了台湾团结联盟(2001年8月),成为一个新的“台独党”,是国民党的第三次大分裂。此外,陆续有一批国民党人士投靠民进党或离开国民党。就这样,一个曾有辉煌历史、曾取得重大经济成就的国民党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嬗变为包括左、中、右在内的各种政治势力,谱写了国民党在台湾衰落的历史。
能否再度中兴
国民党失去政权后连战力图进行党的改革,发起国民党新的改造运动,特别是提出重视培养青年人、制订“排黑条款”等措施,但阻力重重,路线之争、权力之争激烈,改革进展并不顺利。
国民党为了东山再起,曾努力重新实现泛国民党势力的整合,而且在2004年的大选中,实现了国、亲、新三党的团结,由连战与宋楚瑜合作,角逐2004年台湾领导人,但因诡异的“319枪击案”,东山再起功败垂成,国民党又一次遭遇重大挫折。
不过,在岛内社会与政治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国民党经过失去政权后五年多的改革,衰落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在去年“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是各政党中成绩与表现最佳的政党,而且是多年来首次打了一个胜仗。在今年5月的“任务型国大代表”选举中,国民党也基本上维持这一趋势。更重要的是,在李登辉被赶出国民党后,连战成为国民党新一代的领袖人物,但也是一个过渡性的国民党领袖人物。为了能在离位前,确立国民党正确的政治路线,连战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抉择,在委派副主席江丙坤赴大陆之后,亲自访问大陆,在开拓两岸关系发展新历史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战略考虑则是,要通过祭拜中国国民党与中华民国的创建者孙中山,确立国民党未来掌舵者能够坚持“九二共识”与反对“台独”的政治路线。此举不仅使连战的个人声望创下民调新高,超过台湾其他政治明星,而且,国民党的支持度大幅上扬,让国民党党员与支持群众感受到国民党重生的希望。
今年7月16日,台北市长马英九当选为国民党主席,表明国民党完成代际交接,中生代正式接掌国民党。然而,岛内社会与政治生态复杂,党产问题棘手异常,泛蓝整合困难重重,马英九能不能带领国民党延续连战确立的政治路线,能不能高度团结、彻底扭转衰退的趋势,并夺回执政权,仍存在变数。
国民党台湾时期领导人及主要事迹
总裁蒋介石败逃台湾后,蒋介石深刻反思并改造国民党,效法中共实行土改,坚持一中,反对“台独”,但始终声称“反攻大陆”,后期“外交”挫折重重——“赶出”联合国,日、美相继背离等。
主席蒋经国1975年4月5日,蒋介石逝世。“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但国民党的领导重任却加到了“行政院长”蒋经国身上。1975年4月28日,蒋经国被推举为国民党主席。期间,大力发展经济,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晚年开放党禁、停止戒严和部分开放台胞回大陆探亲等。
主席李登辉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副总统”李登辉继任党主席。期间,大权独揽,大搞黑金政治;推行本土化政策,制造族群对立;纵容民进党和“台独”势力;制造“两国论”和“一中一台”(1995年5月,李登辉公然访问美国);肢解国民党。2000年3月20日,民进党赢得“总统”大选后,国民党失去51年的执政权,李登辉辞职。
主席连战李登辉辞职后,连战出任代主席,于2000年6月当选党主席。期间,坚持一个中国与“九二共识”,怒斥台湾当局的绿色恐怖,力图整合泛蓝阵营,但力不从心。今年春天,他率党团访问大陆,并与胡锦涛主席进行时隔60年的历史性握手,在海峡两岸同步掀起了大陆热与台湾热。
主席马英九 今年7月16日,马英九击败王金平当选国民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