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7]名曲欣赏: 天鹅之死大提琴_____马友友大提琴演奏

/uqote][/center]


引用:


天鹅之死

(英:The Dying Swan)
(法:La Mort du cygne或 Le Cygne)




作曲:圣-桑(Saint-Saens)

编导:福金(Fokine)

世界首演地点:俄罗斯 圣彼得堡

世界首演者:巴夫洛娃 (Pavlova)

一曲生的恋歌


二十世纪初,俄国著名芭蕾舞演员安娜 巴甫洛娃应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的邀请,在贵族会馆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表演独舞。音乐选用了法国作曲家圣 桑(1835-1921年)《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第十三曲,即由大提琴与钢琴演奏的《天鹅》。由于当时的芭蕾作品常用"天鹅"作为标题,故改为《天鹅之死》以示区别。舞蹈忠实地保持了古典芭蕾的传统,以诗一般的灵感使表演与技巧有机地结合。通过描绘濒死的天鹅渴求重新振翅,孤身只影在平静的湖面上艰难挣扎,最终默默死去时的神情,以象征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与死亡,命运进行不懈反抗的搏斗精神。
《天鹅之死》一直作为巴甫洛娃最成功的代表作在世界各地流传,闪烁着不息的光辉。编导者福金本人也曾评价说:"没想到,这部作品后来竟成了新俄国舞蹈的象征……它实际证明了舞蹈不单纯是悦目的艺术,而应该是通过眼睛进入到灵魂深处的艺术。"在与巴甫洛娃讨论"编什么舞蹈合适?"时,福金顺手用曼陀林弹起了圣 桑的曲子-《天鹅》,当即提议用这段音乐编舞。在福金看来,巴甫洛娃那种纤细,娇柔,略显忧伤的神态来表演"天鹅"是再理想没有了。于是他边编边教,只化了五,六分钟时间几乎是即兴式的完成了这一舞蹈的创作。
《天鹅之死》在它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一成不变。福金夫人曾拍摄了一套《天鹅之死》的舞台照,记录了作品每一舞姿的变换。相比之下,今天舞台上的演出除了天鹅背朝观众,两臂呈波浪形展翅出场及结尾外,其他部分都已不是福金的原貌了。后世的舞蹈家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特长,不断地给作品赋予了新的含义和表演方法。就以演出《天鹅之死》达五,六千次的苏联著名演员玛亚 普列谢茨卡娅为例,她的每次表演,似乎每次都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和启示。她并不过多地渲染"天鹅"对死的不安和绝望,而是着眼于"天鹅"对生的渴望和热爱,以其富有非凡表现力的双臂,谱写了一曲生的恋歌。


古典艺术的维护者--安娜 巴甫洛娃


在十九世纪,由于玛丽 塔里奥尼,芳妮 艾尔斯莱等优秀人才的涌现,曾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芭蕾的全盛时期,不幸的是,这一局面因后继无人便很快地由盛转衰了。在西方,单纯追求技巧的思潮,使人们几乎忘却了舞蹈的真正价值而陷入了缺乏内容的形式主义倾向。直至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二位伟大的明星后,才得以根本的改观。致力于自然主义运动被称为新舞蹈之母的伊莎杜拉 邓肯与古典舞蹈最诚挚的维护者安娜

巴甫洛娃这二位杰出的女舞蹈家,以截然相反的主张和风格,同为舞蹈艺术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巴甫洛娃于1882年在彼得堡出生,八岁时在看了《睡美人》演出后,便立志于芭蕾。十岁进皇家芭蕾舞学校,十四岁与福金合演了《关不住的女儿》。她那古典式的舞步及表演天资从学生时代起就十分引人注目,毕业后一直担任主角,先后演出了《吉噻尔》,《睡美人》,《唐 吉柯德》等剧。1909年,她应邀参加了佳吉列夫组织的俄国芭蕾舞团,主演了《阿尔米达宫》(The Pavilion of Armide),《仙女们》(Les Sylphides)等剧目。不久,她又自建剧团,相继访问了欧洲,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和日本,她的杰作有《巴卡纳尔》(Bacchanale),《夜》(Nuit)等等,尤以《天鹅之死》最为感人。1931年,这位曾为世人倾倒的"天鹅",在一次旅欧演出途径荷兰海牙时,突然一病不起,但她仍念念不忘要重返舞台,让"天鹅"振翅高飞。"请把我的天鹅服装准备好!"便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巴甫洛娃的舞蹈是古典艺术的精华,用福金的话来说就是;"巴甫洛娃艺术的重要作用,并不在于它给人带来的一时欢乐。而在于它在本世纪二十五年内,使人们改变了对芭蕾的看法……证明了芭蕾不仅能够,而且应该成为语言的最高意义的形式。"巴甫洛娃给后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她的舞蹈既具有十九世纪大舞星们的各种长处,又有胜于他们的独特风格。不少事例说明,现代许多著名舞蹈家当初也正是在看了她的演出之后,才爱上了芭蕾并选择了这一艰苦而又崇高的事业。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音乐教徒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