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8-12]【古典】加拿大维沃莎四重奏乐团(Viveza Ensemble)专辑《五时狐步舞曲》(Five O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版块说明:
◎ 本版块为社区本地下载收费版块,需付费成为音乐精灵,回复后才能看见下载链接。音乐精灵详情请查看 论坛置顶帖>>
◎ 『激动社区』品牌唱片公司及专辑下载索引汇总(附本地下载必备软件):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1553975.htm
【本地MP3区下载必备】txt、rar及mp3文件的批量下载自动重命名解压缩教程(简易版):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2556282.htm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22689

[2005-8-12]【古典】加拿大维沃莎四重奏乐团(Viveza Ensemble)专辑《五时狐步舞曲》(Five O

[2005-8-12]【古典】加拿大维沃莎四重奏乐团(Viveza Ensemble)专辑《五时狐步舞曲》(Five O



专辑名称:Five O’Clock Foxtrot
中文名称:五时狐步舞曲        
别    名:五点钟狐步舞        
资源类型:APE转MP3(320K)    
版    本:TopMusic(TMCD1065)  
发行时间:1999年              
        演奏艺人:Viveza Ensemble 维沃莎四重奏
                 女 高 音:Rosemarie Landry & Alexandry Browning
地    区:加拿大              
推荐指数:★★★★★          






    这并不是一张带有拉丁风味的流行舞曲专辑。其实唱片里20首曲子都是传统的“古典沙龙”音
乐,来自加拿大著名的维沃莎Viveza四重奏团联合三位特邀嘉宾的精彩演出,它的成员都是极富古
典音乐演奏(唱)经验的艺术家。钢琴手、小提琴手、大提琴手、低音大提琴手和女高音都受过严
格的古典音乐训练,技艺扎实,配合默契。                                                

  “五时狐步舞曲”是其中一首小品,出自拉威尔(RAVEL)的抒情幻想小歌剧《孩子与魔术》,
带有一种呆头呆脑的爵士情调。而第1首罗德里格(RODRIGUEZ)的“化妆舞会”,则是大家非常熟
悉的乐曲,它好象有导引的作用,华丽的音色把听者慢慢地吸引入一个有点意欲随乐而起的氛围里
第6首克罗尔(KROLL)的班卓琴与小提琴曲,却又回到了克莱斯勒式的小品风味之中。第七到第十
曲是改编自格什温(GERSHWIN)的作品,典型的现代素材与奇特的配器让你感受另一种风格。再往
后看往后听,根据埃尔加(ELGAR)的歌曲改编的“马丁的尚松”。法国女钢琴家、作曲家塞西尔·
夏米纳德(CHAMINADE1857~1944)的“西班牙小夜曲”。德沃夏克(DVORAK)的“第3号斯拉夫舞
曲”,勃拉姆斯(BRAHMS)的“第7号匈牙利舞曲”以及克莱斯勒(KREISLER)那富有东方旋律味的
“切分音”旋律。。。总之,这张新唱片在你闲暇时、品茗时、伴舞时均可惬意地享受到“两栖”
音乐的乐趣。                                                                          

    Viveza四重奏团的成员分别是由Gwen Thompson & Mark Koenig (小提琴),Robert Holliston
(钢琴),Wilmer Fawcett(低音提琴) 组成,为了录制本唱片,还特意邀请了加拿大两位著名花腔女
高音Rosemarie Landry & Alexandra Broowning和打击乐鼓手Salvador Ferreras,在传统四重奏的
基础上加入人声和打击乐,因此风格更加多变,音色亦丰富了很多。整辑音乐节奏清晰明快,舞蹈
感极强。大师的作品,以轻松惬意的手法进行处理,普及之中见高雅,的确是雅俗共赏!        


乐团成员(由左至右):Robert Holliston、Mark Koenig、Wilmer Fawcett、Gwen Thompson





01.La Cumparsita (Rodriguez 罗德里格) 
02.Youkali (Weill 魏尔)               
03.El Vito (Obradors 奥博拉多斯)      
04.Nina (Coward 库瓦德)               
05.What is Love? (Moore 摩尔)         
06.Banjo and Fiddle (Kroll 克罗尔)    
              07.Allegro ben ritmato e deciso Ⅰ (Gershwin 格什温)
                08.Andante con moto e poco rubato Ⅱ (Gershwin 格什温)
              09.Allegro ben ritmato e deciso Ⅲ (Gershwin 格什温)
10.Chanson de matin (Elgar 埃尔加)    
    11.Serenade espagnole (Chaminade 夏米纳德)
12.Je t’aime (Straus 施特劳斯)        
         13.Miniature Viennese March (Kreisler 克莱斯勒)
   14.Slavonic Dance No. 3 (Dvorak 德沃夏克)
15.Syncopation (Kreisler 克莱斯勒)    
    16.Hungarian Dance No. 7 (Brahms 勃拉姆斯)
17.Fiddler on the Roof (Bock 博希克)  
18.Five O’Clock Foxtrot (Ravel 拉威尔)
             19.Fascination (Marchetti – Ravel 马尔切第-拉威尔)
      20.Swinging Salons (arr. Fawcett 法茨特改编)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 试听曲目:16. Hungarian Dance No. 7 (Brahms 勃拉姆斯) ▒▒▒▒▒▒▒▒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回复

试听曲目为勃拉姆斯著名的《匈牙利舞曲》作品第七号! 希望朋友们喜欢
 

【作曲家介绍】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作曲家生平作品:学院节庆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第一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匈牙利舞曲、摇蓝曲。  

    学院节庆序曲作于1880年。1879年3月,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哲学博士的学位,他为此写了这首曲子加以感谢,但作品直到1880年8月才完成。1881年1月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于布雷斯劳大学。作者曾说这是“宴席上欢乐的学生歌曲的集锦”。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真不愧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不论技巧曲风都足堪与贝多芬等齐名。 有人说如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男性, 孟德尔颂的是女性。 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 乐评家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 表面平静骨子里却充满风暴。 那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呢? 相信大家都听得出来, 第一三乐章雄劲粗犷热情豪放, 巨人登场架式英雄纵横性格, 有别于贝多芬的内敛。 这也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雄伟壮丽的原因之一。 可与其第一号交响曲互相媲美彼此呼应。 不过问题好像也是出在这里? 好几位欧美日本乐评家认为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成熟度构思深奥曲趣深邃, 几乎是完美珍品, 为他曲所不易见, 但唯一的瑕疵也正由于它交响曲个性。 难道这是乐团结构使然或是小提琴本身特性使然?小提琴协奏曲就不能色彩富丽爆劲磅礴吗? 勃拉姆斯第1 号钢琴协奏曲也有交响性格, 乐团咄咄逼人, 但争议好像少点。或许是钢琴的音量大馀韵深远, 置身在管弦乐团风雨交织的波浪中, 仍能突显出它身为弹弦(击弦)乐器相异音色的特性, 别有一番美感。 而小提琴协奏曲中协奏夥伴正是弦乐器与管乐器, 小提琴又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 独奏小提琴音量有限, 音高音程与协奏小提琴部分重叠, 一旦面临总奏,Solo好像快被淹没吞噬了?? 以上这样解释不晓得是不是太过浮面? 廿世纪也有一首协奏粗旷大胆鲜丽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协奏曲,但却未闻因曲风雄伟而淹盖Solo的情形? 或是因为协奏曲基本上就不同于交响曲, 不适于"交响化"。 或是因为协奏曲的表达内容更著重于表现独奏乐器的运动性吧。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语的"及"德国的"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德国的")。勃拉姆斯是从1857年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岁。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11年。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上帝"换成"信仰"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 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本交响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本曲完成于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首演。作者从1884年夏就已开始创作本交响曲,历经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见勃拉姆斯那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本交响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本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个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本交响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本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本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经常被演奏,而且经常博得满堂喝采。  

    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普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独奏的《摇篮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相传作者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梦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 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作曲家介绍】格什温

Gershwin George 格什温,乔治(1898—1937)




    格什温 Gershwin,George(1898.9.26~1937.7.11) 最孚众望的美国作曲家。19岁开始学钢琴,成为名作曲家很久以后,他仍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作曲技巧,向具有独特格调的先进作曲家H·考埃尔和W·里格学习。又向著名作曲家和理论家J·希林格学习。1914年格什温任杰罗姆·雷米克音乐出版公司能弹钢琴的歌谱推销员,开始其专业生涯。2年后出版了第一首歌曲《你要他们,就得不到他们》,引起百者汇一些作家的注意。1918~1919年在百老汇上演的戏剧作品中,有他的几首歌曲,其中的《斯万尼》由歌星A·乔尔森演唱,取得非凡成功。《布鲁斯狂想曲》(1924)是为爵士乐队和钢琴而作,F·格罗费为之配成管弦乐队作品。1924年他的大型歌舞剧音乐《夫人,再见吧!》在百老汇首次取得巨大成功,剧中包括歌曲《迷人的节奏》、《啊,夫人再见》及《如意郎君》。这部歌舞剧是格什温与其兄弟抒情诗人艾拉·格什温首次合作写成的。两人创作的歌舞剧还有《奏起来,乐队》(1927,1930年修订)、《疯狂的女孩》(1930)等,最成功、最大胆的作品是讽刺美国政治制度的《我为你歌唱》(1931)。他的歌曲也被采用在几部影片中,包括叙述他生平的影片《布鲁斯狂想曲》。他的最成功的大型作品是众所公认的杰出歌剧《波吉和贝丝》(1935)。其他的“严肃”音乐作品包括一首F大调钢琴协奏曲(1925)、多首钢琴《前奏曲》(1926)、一首音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和钢琴和管弦乐队曲《第二狂想曲》(1931)。
 

【作曲家介绍】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Antoinn Dvork l841-1904)



  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他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6岁的时候他来到布拉格,开始了音乐学习,后来成为捷克国家剧院乐队的中提琴手。

  l873年,他的爱国主义合唱作品《赞歌》的演出成功,促使奥地利艺术部给于他经济上的补助。然而他最初在音乐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勃拉姆斯的提携。勃拉姆斯极力推荐德沃夏克是一位前途无量的作曲家,而且还说服了一家德国音乐出版商出版了德沃夏克的《摩拉维亚二重奏》和《斯拉夫舞曲》。这使他有条件去欧洲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同时还获得了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的职位。 德沃夏克的音乐具有自然而优美的特性,他在欧洲很快出了名。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邀请他去作院长。这次美国之行产生了他作品中最杰出的两首名作:《自新大陆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阿美利加》。 《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的第9首交响曲。所谓"新大陆",又称"新世界",指他客居的美国。但是,作为一个捷克作曲家,他是不会去写一部美国作品的,作品充满了他身居异国而怀念故乡的情绪。曲中采用了美国印第安民谣及黑人灵歌作材料,以他的民族性手法并经过加工和整理而成的,带有捷克风格。在纽约演出时好评如潮,取得很大成功。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交响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弦乐四重奏《阿美利加》同样具有浓厚的捷克风格。 对故乡的热爱使德沃夏克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3年后,他回到祖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3年后,他在布拉格去世。 德沃夏克留下的作品显示了他的多种创作才能。9部交响曲、14首弦乐四重奏、许多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协奏曲、4部清唱剧、5首交响诗、11部歌剧和大量声乐作品。在他的音乐中,民族主义情感和古典主义的结构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代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曲家介绍】埃尔加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



  英国作曲家、指挥家。1857年6月2日出生于英国伍斯特附近的布劳德海斯(Broadheath, Worcester)。父亲是伍斯特的音乐书商及管风琴师。埃尔加未受过正规音乐教育,但学习过管风琴、小提琴和大管。1879年曾担任伍斯特合唱队指挥、伍斯特郡精神病院管乐队指挥,1882年担任伍斯特业余器乐协会指挥。1885年起任伍斯特圣乔治罗马天主教堂管风琴师。1891年定居莫尔文。1899年,他与卡罗琳·艾丽丝·罗伯茨(Caroline Alice Roberts)结婚,卡罗琳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埃尔加成功之作几乎全是在婚后创作的。1905-1908年,他担任伯明翰大学教授,1924年被任命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一次世界大战时,艾尔加也以音乐回报祖国,写下不少激励士气的音乐,包含最出名的合唱曲《大英帝国精神》。 晚年他还曾担任哈勒乐团指挥。1934年2月23日逝世于伍斯特。
  埃尔加是英国浪漫派音乐的传人。1890年,他的《弗鲁瓦萨尔》在伍斯特联合唱诗班节上公演,获得成功。接着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诸如《黑武士》(1896)、《生命之光》(1896)、《圣乔治的旗帜》(1897)、《卡拉克塔利斯》(1898)等。而1899年完成的管弦乐曲《谜语变奏曲》和1900年完成的清唱剧《杰隆修斯之梦》,为他带来了第一流作曲家的声誉。此后的二十年则创作有两部清唱剧,几部大型管弦乐曲和一些室内乐。20年代以后无重要作品,英国广播公司约写的《第三交响曲》和歌剧《西班牙夫人》仅完成草稿。他的作品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风格庄严而淳朴,富于色彩变化,感情充沛,个性鲜明,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对英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英国把他作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
  埃尔加曾荣获许多荣誉,1904年受封为爵士并获功绩勋章,此外还是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坎特勃雷及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博士。
  他还是第一个认识到留声机价值的作曲家,1914-1933年间,录制许多自己的作品,现在已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作曲家介绍】拉威尔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1875年3月7日,杰出的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出生在比利牛斯山谷靠边境的一个小城西布恩。父亲是个有瑞士血统的法国工程师,曾应聘去西班牙搞铁路建设,在那里认识了一位西斑牙巴斯克地区的姑娘马丽·德劳特,他们结成夫妇。小拉威尔出生才几个月,全家迁往巴黎。三年后,添了弟弟爱德华。父亲爱好音乐,想培养两个儿子成音乐家,结果只有莫里斯走上了这条通路。

    他七岁开始学钢琴,进步很快,十四岁考人巴黎音乐院 钢琴预科,两年后升入贝里奥老师的钢琴班并同佩萨尔学习和声。在班上结识了与他同岁的西班牙学生瑞卡多·维涅,他深羡慕维涅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曾狂热地苦练以求赶上,但由于常常被懒散的情绪支配,这种兴之所至的热情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自此维涅成了他的终身好友,总是热情地演奏他的新作。这时,拉威尔对作曲十分热心,最早写达的两首钢琴曲《古风小步舞曲》、《百闻的景色》中的第一曲《哈 巴涅拉》( 1895 ),已经显示出他的个性。1897 年,他又向盖达尔日学对位,问福莱学作曲。

    刚进音乐院不久,拉威尔就受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喜爱波特莱尔·马拉美的诗歌和爱伦·坡的作品。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演出的里姆斯基 - 科萨柯夫绚丽的管弦乐作品和爪哇加美朗乐队演奏的东方音乐,深深吸引了这位十五岁的音乐院学生。后来,他又接触到法国作曲家夏勃里埃尔色彩性的和声以及艾立克·萨蒂的新奇怪诞的音乐思想和音乐创作。在他自己的习作中,也开始探索一些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使他在保守的音乐院中“名声不佳”。佩萨尔是位良师,他总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福莱也充分认识到拉威尔不同凡响的创作才能,即使是这两位开明的教师,都感到他的音乐思想太放肆,他所运用的和声手法也过于新奇。

    拉威尔总是孜孜不倦地为参加音乐院每年举行的比赛而努力。1901年,他决定参加罗马奖的竞赛。罗马奖是法国政府为奖励绘画。雕塑、版画、建筑与音乐等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而设。通过考试,获罗马大奖者可到设在罗马的梅迪奇庄园去进修三年。自1803 年设音乐奖以来,柏辽兹、古话、比 才、德彪西等音乐家都曾享受这一待遇。但在这一年的此赛中,拉威尔仅获第二名。老师福莱深信他是可以拿到大奖的,劝他第二年再作尝试。出人意外的是,第二年他又失败了。 1903 年再次落选,福莱大为震惊,与其他几个对拉威尔的才能深信不疑的著名音乐家共同提出抗议也没有用。到了1905年,拉威尔已快超过罗马奖竞赛者的年龄限制,决定再作一次尝试。此时,他已发表过《古风小步舞曲》、《为悼念一位夭折的公主而写的帕凡舞曲》、《水的嬉戏》等作品。在考罗马奖的那几年,他又创作了《 F大调弦乐四重奏》和《小奏鸣曲》,已是个名扬全国甚至欧洲大陆的青年作曲家。然而他却又一次水落孙山,在预选中就被淘汰。为此,全法国进 步的音乐家纷纷表示反对,报纸和知识界也为他鸣不乎。罗曼·罗兰撰文说,“我不是拉威尔的朋友,甚至可以说,我个人对拉威尔的难以捉摸、过于精雕细琢的艺术并不好感。 但是正义驱使我说,拉威尔不仅仅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他已经是我国音乐学派不可多得的最杰出的青年大师之一。 …… 拉威尔不是作为学生,而是作为一个身分己经证实的作曲家来参加比赛的。我佩服那些敢于裁判他的作曲家,他们又将由谁来裁判呢 ?” 这一事件酿成一场社会风波,迫使音乐院院长泰奥尔·杜布瓦辞职,由福莱接替他的职务。

    二十世纪初,巴黎的艺术生活十分活跃,蒙马台区和拉下区住着许多不满现实的青年艺术家。拉威尔亦与一批艺术 上反对保守势力、追求标新立异的艺术家结为朋友,他们自称“捣乱分子协会”,成员有作曲家弗洛朗·施密特、莫里斯 · 德拉日、安德烈·卡普莱、卡尔伏科瑞西以及西班牙作曲家德·法亚、钢琴家瑞卡多·维涅,稍后还有斯特拉文斯基以及一些画家、作家、评论家。他们常常在画家索尔德的画室里就艺术、音乐、文学和政治进行长时间的、认真的讨论,彻夜地弹琴、喧闹,使周围的邻居不得安宁,不久就搬到僻静的德拉日家中聚会。拉威尔的钢琴组曲《镜》就是题献 给这个协会的会员的。1908年他的《西班牙狂想曲》在音乐会上首演,“捣乱分子”们全部出动为之助威,生怕这部作品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实际上,拉威尔的见解远不如这个协会其他成员来得激烈,他总是温文尔雅,被人称为“道道地地的波特莱尔式的公子哥儿。 ”

    德彪西的歌剧《佩列阿斯与梅雨桑德》于1902年在巴黎上演,它使拉威尔深受感动,这时,两位作曲家才初次会面。 1903 年拉威尔写了三首管弦乐伴奏的歌曲,可看到德彪西对他的影响。有的评论家认为他是德彪西忠实的后继者,的确,他们接受了相近的文艺思潮的影响,同样追求色彩性的音乐效果,但从拉威尔以后的发展来看,两人在美学观上是不一致的。拉威尔甚至对有人说他的《水的婚戏》是受德彪西的影响表示抗议。

    1905年以后是他主要的创作时期,产生了《鹅妈妈》组曲、 《夜之幽灵》、一些歌曲及喜歌剧《西班牙时光》等。 1909 年,俄罗斯芭蕾舞团风靡巴黎,给拉威尔极深的印象。他马上拿了作品去找经理狄亚吉列夫并接下了一个任务:根据希腊神话《达夫尼与克洛埃》写一部芭蕾舞剧。为了写出这份精巧 的总谱,他花了惊人的心血,单是最后一场酒神宴就写了一年。下一部作品《高雅而伤感的圆舞曲》首演并不出色,后在舞蹈家特鲁哈诺娃的请求下,将它编成一部情节类似《茶花女》的芭蕾舞剧《阿德莱德或花的语言》则轰动一时。这一成功促使他把《鹅妈妈》组曲配器,用睡美人的故事为题材,也编成了芭蕾舞剧。

    在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写作时,拉威尔结识了斯特拉文斯 基。 1913年夏天,他们一起在日内瓦湖畔的克拉伦斯住了一 阵,两人合作为穆索尔斯基的《霍凡希那》重新配器。那时斯 特拉文斯基正在写《春之祭》,看了这份总谱,拉威尔产生了 象看《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同样的震动。在瑞土又接触到勋 伯格的音乐。这些现代主义音乐对他的影响,都在这一年他写的《马拉美的三首诗》中反映出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波及到这位音乐家,他入伍当兵,在军中任货车驾驶员。战争对他是一场可怕的经历,他逐渐对帝国主义的嗜杀深恶痛绝,感到德、法两国人民卷入这场战 争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不顾舆论的指责,拒绝签名支持一个旨在阻止法国演出德国音乐的组织。1917 年他的母亲去世,更使他陷入了严重的沮丧之中,健康急剧恶化,于这年夏天 退役。大战对他的影响在停战后还久不消失,他失眠,不时情绪低落,写得很少。悼念战死友人的《库泊兰之墓》,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为换一下环境,恨作精神,他移居乡下,动手写作几年前狄亚吉列夫委托他写的巴蕾音乐《大圆舞 曲》。作品完成并在音乐会上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后,狄亚吉列失却认为它不适合演出而加以拒绝。拉威尔大为恼怒,两人从此绝交。此时,他还将许多时间用于旅行演出,几乎访问了欧美各国,指挥演出门已的作品。后在离巴黎不远的风景如画的蒙伏拉莫瑞村找到一所小别墅,在那里专心作曲,过着恬静平淡的生活。创作了轻歌剧 ─ 芭蕾《孩子与魔法》、《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曲《茨冈狂想曲》、《波莱罗》及两部钢琴协奏曲。

    1932年他遭到一场车祸,头部受伤。不久,出现了偏瘫的征兆。曾尝试休假治疗,前往西班牙、靡洛哥旅行,仍无显著好转,自此丧失了工作能力。1937 年12 月19日做脑手术无效,于28日凌晨在医院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拉威尔的生活与创作处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对艺术持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严格地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革命“ ,而只是一种“进化” 。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虚怀若谷、乐于接受的 ( 我的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就有一个勃鲁斯乐章) ,但我从未企图摒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作曲规则。相反,我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我从未中止过对莫扎特的研究) ,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去时代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我可不是一个擅长于写那种过激的和声与乱七八糟的对位的“现代作曲家” ,因为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作曲风格的奴隶。我也从未与任何特定的乐派结盟。 ”

    他重视旋律的作用,曾对他的学生─著名的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说过:“在一切有生命的音乐中,都有一个含蓄的旋律轮廓”。他运用的调式及和声都新颖别致,常用自然调式、五声音阶及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等,但总是以传统和声为基础,从不在无调性的领域里走得太远。他所运用的节奏则有不少受舞曲的制约。他偏爱舞曲体裁,如法国的小步舞、帕凡、里戈顿,西班牙的马拉加尼亚、哈巴涅 拉、波莱洛等,拉威尔将这些舞曲处理得典雅情致、明晰优美,具有法国音乐的特点。拉威尔是位公认的管弦乐大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管弦乐配器的方法,充分发挥每个乐器的 表现性能,形成异常精美与华丽多彩的效果。他的作品结构明确,织体清晰,总的风格倾向于古典音乐的纯净优美和富于幽默感。而拉威尔最重要的创作特征是对技术的尽善尽美的追求,尽管他技术高超,但对待每一部作品仍然是反复推敲、精心雕琢,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他曾对他的传记作者马纽埃尔说:“我的目标是技术完美,因为我确知这一目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因拉威尔这一癖好,斯特拉文斯基曾戏谑地地称他是位“ 精巧的瑞士钟表匠。 ”

    拉威尔还是个优秀的教师,但仅教几个他感兴趣的私人学生。在他自己学习时期,经常以马斯奈 ( 法国作曲家, 1842 一 1912) 的话“为了掌握自己的技术,必须研究别人的技 术”作为格言:当他教授学生时,常常给青年作曲家的一个劝告是: “ 找个蓝本来临摹。如果你没有什么要说的话,最 好还是临摹。等到体有话要说时,你自然不会照抄的,那时,你的个性会最明显地呈现出来。”他也写过少量的但很有特点的文章,对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总是充分肯定;对有才华的青年人更是积极支持。

    总的来说,拉威尔的生活圈子狭小,艺术天地有很大的局限。综观其作品,题材比较狭窄,作品的内容很少直接源 自当时的社会生活,而多是对景物的描绘和表现童话、传说故事等,音乐中缺乏对生活的炽热的感情。这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的状况下,一部分知识分子企图脱离社会现实的心理状态。 在早期,拉威尔的音乐受到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他逐渐摆脱了印象主义的美学思想的约束,写出了一些形象清晰、生动,色调明朗,在艺术上有许多创造 并给后人以启迪和影响的作品。他的音乐,是以法国的音乐文化为基础的,而在充分发挥管弦乐的色彩特点上,他有着许多的创新。因此,拉威尔在法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曲家介绍】克莱斯勒

弗里茨·克莱斯勒 Fritz Kreisler(1875-1962)



    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1875年2月2日生于维也纳。童年时代便显示出音乐天才,早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曾在维也纳音乐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96年真正开始音乐生涯,逐渐扬名于维也纳、柏林。1901年在伦敦作初次演出,1904年伦敦爱乐协会授于贝多芬金质奖。后参加过一次大战。1938年入法国籍,1943年又加入了美国籍。20世纪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1962年1月29日逝世于纽约。

  在小提琴演奏方面,他第一个采用持续不断的揉指来演奏,运弓与颤指都别具一格,琴音饱满而运弓不大,经常运用表情滑指。RCA与EMI公司各有11张他的历史录音全集。在作曲方面,在他20多岁时,曾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古老风格的小提琴曲,假托为18世纪意大利、法国、德国和奥地利作曲家手稿,以“古典家手稿”的名义刊行问世。他改编过塔蒂尼、舒曼以及德沃夏克和维尼亚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但更知名的是他自己创作的小提琴小品。
 

【作曲家介绍】魏尔

库尔特·魏尔 Kurt Weill(1900-1950)



  德国作曲家。1900年3月2日出生于德绍(Dessau)一个合唱指挥家庭。很早就显示出音乐天份,12岁便开始作曲,十多岁时在德绍宫廷歌剧院当伴唱队员。后进入柏林音乐大学,先后随洪佩尔丁克(Humperdinck)和布索尼学习,同时靠在教堂弹奏管风琴、在旅馆弹奏钢琴和当家庭音乐教师为生。1918-1933年,他与戏剧家凯泽(Georg Kaiser)、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福伊希特万格(Lion Feuchtwanger)合作,创作了一些领导20世纪早期音乐戏剧潮流的作品,诸如《三便士歌剧》(Die Dreigroschenoper, 1928)、《马哈贡尼城的沉浮》(Aufstieg und Fall der Stadt Mahagonny, 1930)和《银湖》(Der Silbersee, 1932)等。纳粹执政后,魏尔于1933年被迫移居巴黎,在那里他创作了《七种死罪》(Die Sieben Todsünden)和第二交响乐等作品。1935年,他与妻子、歌唱家莱尼亚(Lotte Lenya)移居美国,并于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在美国,他投入到百老汇的舞台音乐创作中,与哈特(Moss Hart)、艾拉·格什温(Ira Gershwin)、纳什(Ogden Nash)、佩雷尔曼(S.J. Perelman)等人合作,创作了《黑暗中的女人》(Lady in the Dark, 1941)、《街景》(Street Scene, 1947)、《接触维纳斯》(One Touch of Venus, 1948)等成功的音乐剧。1950年4月3日,魏尔在纽约逝世。

作品:
Kiddush for tenor, chorus & organ 祈祷(男高音、 合唱与管风琴
Cala CACD 0106 西蒙/伦敦四乐团(选,中提琴曲)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