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红莓花儿开》
1950年1月,全苏联广泛庆祝歌曲大师伊·杜纳耶夫斯基50寿辰。一个月后,全国上映了杜纳耶夫斯基为之配乐的新影片《幸福的生活》。影片音乐荣获斯大林文艺奖,后来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卡尔洛维伐里国际电影节上又获得音乐奖。影片中最成功的插曲有四首:《红莓花儿开》、《丰收之歌》、《从前是这样》和《歌唱幸福》。其中略带伤感和期待的插曲《从前是这样》在两个星期内就成为全民传唱的歌曲。
《祖国进行曲》
《祖国进行曲》是苏联电影《大马戏团》中的插曲。这支曲子若是光看它的名字未必会有多少人知道,但一旦奏出它的旋律,可能人人都会觉得它很熟悉。六、七十年代,苏联对华广播的电台乐音呼号用的就是这支歌曲的第一乐句(好象还用过《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1936年,当《大马戏团》基本完成后,大家总觉得最后缺少一首有份量的压轴歌曲,这首歌曲必须能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表达苏联人民对自己祖国的自豪。
任务最后落在了作曲家伊·杜纳耶夫斯基身上。他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足足用了半年时间,写了一稿又一稿,共写了36稿才最后写成。杜纳耶夫斯基后来回忆道:“《祖国进行曲》是先写出曲谱,而后由列别杰夫-库马契填上词的。音乐最初是悠长宽广、慢节奏的,后来服从影片的需要改为进行曲式。我坐在钢琴前,左右是亚历山大罗夫(电影导演)和列别杰夫-库马契。旋律出现后,大家同声高唱,欢庆成功。列别杰夫-库马契被音乐所触发,立即写出副歌的歌词,开头一句是‘我们祖国美好’。我对他说,音乐的宽广气息要求的不是‘美好’,而是‘辽阔’。大家就这样定稿了。”
请注意杜纳耶夫斯基说的所谓“辽阔”一词,他的感觉是相当到位的,这也说明了他的确无愧于他后来得到的红旗勋章。大凡一些优秀的大民族——如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在其艺术、审美趣味或其它方面,总是自然而然地有一种君临天下、气势恢宏的大家之气。而一些小民族,则常常不由自主地显露出一股寒酸气来。以日本为例。我承认它的电器和轿车造的美伦美焕、精巧无比,它的绘画、工艺品,它的所谓的插花艺术、茶道、庭院装饰、音乐、诗歌等等,等等,都是如此。不过,这里也明显地带着一股子小里小气的小家子气。再如,芭蕾舞出自法国宫廷,演员们个个昂首挺胸,舞蹈动作大开大合,背景音乐无不华丽流畅,带着一股帝王家傲视天下的豪气。而日本的歌舞伎,你看看呐,一个个形象猥琐,胳膊、腿儿都伸不直,人站在那儿老半天才动一下,它那唱腔还是念白什么的,也是慢吞吞的。不用太高的鉴赏力,明白人一眼便可看出,这个民族在心底里对自己一点自信都没有。日本幸亏早年从中国学去不少东西,我们从它的建筑中还能找到一点点汉唐遗风,为这个几乎一无是处、毫无创造力的民族增加了一丝丝光彩。其实,我们从艺术上可以很容易地判出不同民族的高低优劣。从总体而言,日本只有技艺和技术而没有艺术。他们还没出过世界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音乐家、诗人、作家、科学家和作家,他们除了能生产一些廉价电器之外对世界和人类的进步简直一点用处都没有,我实在想不出他们有什么可以豪视天下的资本。当然,日本受苏美大搞冷战之惠,在经济上比较发达,在劣等民族中算得上是皎皎者。但是,再优秀的劣等民族也还是劣等民族,正如完美的苍蝇仍然是苍蝇一样。相比之下,中国有点象是只病老虎,可是病老虎即使不发威,我们也不能管它叫病猫。
《大马戏团》公映正逢苏联公布第二部宪法,因此,《祖国进行曲》正好反映了苏联人民当时的欢乐和自豪的心情。5月25日,影片首映的当天晚上,电台就播放了这首歌曲。影片的拷贝还没有送到偏远的山区,山里的人们就已经通过广播学会了这首歌。
卫国战争结束后,这首歌曲的速度在群众演唱处理中放慢了,变得比较平静,唱得不象是进行曲了,潜藏在音乐中的抒情性显露了出来。
此歌一向被认为是杜纳耶夫斯基的最高艺术成就,在苏联,这首歌几乎就是第二国歌,而且它也很具有世界性的影响。1936年12月31日,苏共中央作出决议:“鉴于发展电影艺术中的贡献以及一系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财富的苏联歌曲”,特授予杜纳耶夫斯基和别列杰夫-库马契以劳动红旗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