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Mozart Piano Concertos
专辑中文名: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艺术家: Murray Perahia古典类型: 协奏曲
专辑介绍:
本套唱片由美国钢琴家佩拉希亚演奏,他5岁开始学琴,佩拉希亚技巧精湛,演奏以细腻见长,追求线
条明快和在细微处的层次展示.他演奏的莫扎特协奏曲有极高的评价.
该10CDS是廉价环保装,与中价版12CD曲目完全一样, 其中第1-9,11,12,14-16,19-21,23,
24,27获得三星带花评价!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作品简介
毫无疑问,在所有的乐器中,莫扎特对钢琴最为钟爱,他也为钢琴作了大量的乐曲。在这其中,
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从他11岁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K.37,F大调,1767
年)到他辞世那年的最后一首(K.595,降B大调,1791年),记录着莫扎特在音乐上的成长轨迹:由早期
的改编模仿到逐步探索,到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莫扎特风格。在钢琴协奏曲的历史上,是莫扎特采用
交响手法使独奏同乐队齐奏保持平衡,并且把戏剧性的对比和歌唱性的技艺结合在一起。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其器乐协奏曲的精华,齐奏声部和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完美的境界。
像他的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虽无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但却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出人意料的转换
、不同感情的对照。无论在艺术反映速度的敏捷上,还是在骤然产生的意境的明确以及急剧转换的形
象的清晰上,他的钢琴协奏曲都是十八世纪即兴表演艺术的精华所在。
在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早期的协奏曲只是把过去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改编成独奏和
乐队齐奏的作品,直到1773年才创作出一首比较有独立意义的钢琴协奏曲(K.175)第五首,D大调。但
即使在他改编的作品中,我们也能领略到他后来的某些风采。
他的头四首钢琴协奏曲,乐谱中已有了管乐器的相当地位,特别是木管乐器和钢琴的应和,暗示
了莫扎特成熟协奏曲中大放异彩的先声。例如圆号在首乐章的应答句,令人想起后世德奥交响乐中萦
绕不去的森林情结。总之,你很容易把它们和巴赫或海顿的协奏曲区分开来。
他的降E大调第九号钢琴协奏曲(K.271,1777年)是他早期协奏曲中最独特的一首。
首乐章没有通常长长的引子,乐队刚奏出一个半小节,钢琴就抢进来续出它的下句;乐队又叠住
钢琴句尾,重申它的起始句,却又再一次被钢琴打断。你来我往,一上来就是对抗,如此奇险,却又
如此奇妙。
慢乐章又是一个奇迹,反差之大,对比之强烈,令人吃惊。这也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首次用小
调写的乐章。
加了弱音器的两组小提琴交织成晦暗、悲凉的背景旋律,钢琴从中发展出一个优美之极的独奏长
句,宁静而略带伤感。
当小调的乐队主题又转回来时,田野的上空又被阴云遮蔽,而钢琴奏出的甜美曲调,听起来成了
一首悲歌,令人倍觉伤感。
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不同,莫扎特所有重要的钢琴协奏曲都是他维也纳时期的作品,也许
钢琴协奏曲所需要的交响意识直到维也纳时期才真正建立起来。
从第十一首(K.413,F大调,1782年)起,一个向着他的成熟期的飞跃出现在其音符中了。此时的
莫扎特,刚刚摆脱萨尔斯堡大主教的束缚,来到维也纳,决心作一个前人从未有过的、独立自主的音
乐家。
因此,第十一钢琴协奏曲起头那句著名的旋律,自信而又倔强,正是他那时心境的写照。与之对
比的第二主题是那么风流、洒脱。在抒情的慢乐章里,美丽动人的歌唱旋律,恍若天上仙乐飘飘。
1784年是莫扎特的创作丰收年。在这一年,莫扎特写了六部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14首(K.449)
降B大调第15首(K.450)
D大调第16首(K.451)
G调第17首(K.453)
降B大调第18首(K.456)
F大调第19首(K.459)。
降E大调第14首(K.449)的独特之处出人意外:一首大调作品的开头竟是如此阴郁、迷茫!在通常
总是欢快爽朗的莫扎特音乐中相当少见。
降B大调第15首(K.450)由两支木管领头,雀跃般的顿挫颇具鼓动性,诱使钢琴以华丽的步态翩翩
进入。
慢乐章是一支犹豫而沉静的歌,以迭句构成的回旋曲末乐章以轻快的音型模仿军号的号角声。
D大调第16首(K.451)的开头也有一股跃跃欲试的强劲动力,吻合生命自身的冲动,同时也让人想
起莫扎特曾经有过的、虽然短暂却真正是春风得意的那段岁月。
G大调第17首(K.453)是莫扎特为他所器重的一位学生——芭芭拉.普洛耶所写。乐曲美妙动听,充
满发自莫扎特当时心境的愉快、美妙和优雅,或许还有几分体贴。自由而飘忽的慢乐章令人心荡神驰
,末乐章的主题用了一个近乎民歌的简单、明朗的曲调,然后是一连串越来越快的变奏,灿烂而热闹
。
降B大调第18首(K.456)也体现了莫扎特这个时期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三个乐章贯穿着兴奋、舒
畅和鼓舞。
从第十九首(K.459,F大调,1784年)至第二十七首(K.595,降B大调,1791年),代表了他的
成熟期,也是最受世人欢迎的作品。
这些音乐的表现力丰富多彩,都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调性,表现庄严有力的采用C大调,壮丽辉煌
的用D大调,清晰和激昂的用F大调,欢乐而刚劲的采用G大调,抒情而明朗的采用A大调,朴实感人的
采用降B大调,宏伟堂皇的采用降E大调,只有表现独特的戏剧性构思的时候才采用小调。
在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只有两首是用小调写的,即d小调的第二十首(K.466,1785年
)及c小调的第二十四首(K.491,1786年),都充满了忧郁和悲伤。
尤其是后者,c小调的第二十四首(K.491,1786)。一开头的乐队引子,听上去有一种痛苦的挣
扎感,就像是强忍着眼泪没让它流下来。
慢乐章的歌唱旋律首先由钢琴弹出,在几件管乐器的衬托下有了梦境般的甜美,宛如一首忧郁的
摇篮曲。
最后的“小快板”可以说是莫扎特最伟大、最感人至深的一个乐章。悲伤是很明显的,但在强有
力的快速度中展开,使悲伤不再显得柔弱、苍白。铿锵进行中的悲伤,有了坚强人格力量的支撑,更
伟大,也更美丽。贝多芬也曾被这个乐章深深感动过。
第二十首(K.466,D大调,1785年)与同年创作的第二十一首(K.467,C大调,1785年)相比,前者
激烈而狂暴,后者宁静而安适,代表着莫扎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两个侧面,两者的精神气质、艺术境
界完全对立。
尤其是第二十一首(K.467,C大调)的慢乐章,那个咏叹调一般的旋律非常抒情,既象是一首浪漫
多情的小夜曲,又多少带着一点自恋的沉思,宁静、优美、令人陶醉,成为莫扎特最受大众欢迎的曲
目。
作为莫扎特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K.595,降B大调,1791年)我们可以感觉到其中有一种与世
辞别的性质,但是在这种与优美、深远的钢琴协奏曲的告别之中,人们没有发现这位病魔缠身的大师
的想象力有丝毫的匮乏,相反,它显得豁达而超然,这首作品作为钢琴协奏曲系列的颠峰之作当之无
愧。
钢琴家介绍: 美國在「戰後嬰兒潮」的1946年?1948年間,誕生了三位鋼琴家,分別是瓦玆(Audre Watts)、古提
瑞茲(Horacio Gutierrez)和普萊亞(Murray Perahia)。瓦茲是美國黑人,在1950、1960年代曾受伯恩
斯坦提攜,隨紐約愛樂巡迴演出,他的演奏風格是典型的二十世紀初浪漫派的演奏法,所以被嚴苛的
樂評譏諷是老派的演奏家。古提瑞茲是古巴移民,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1970年曾獲得「柴可夫斯
基大賽」銀牌獎,本以為他潛力無窮,但他的表現卻總是平平淡淡的,沒有大家期望中的出色。在
1980年代初期兩個人就在樂壇消失了,如今只剩下紐約出生的普萊亞,活躍於演奏及指揮界,而且成
績越來越亮眼。
普萊亞從6歲開始,一直受教於著名的鋼琴家Jeanette Haine門下,看起來溫文儒雅的普萊亞,在
青少年時期便立下「爲自己而彈」的堅定原則,他覺得不應該再依靠別人的價值判斷而彈琴,就這樣
在17歲時,離開了跟隨11年的老師Haine,從此他開始長路漫漫的心靈探索。在這長達將近四十年的期
間,他與塞金(Serkin)、卡薩爾斯(Casals)、霍洛維玆(Horowitz)、布列頓(Britten)、布達佩斯四重
奏團等前輩音樂家,建立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後來並且成為霍佐夫斯基(M?Horszowski)的門生接受
薰陶,從中發現使他成長的動力,反芻而說,變成自己的價值觀;他也從不斷探索音樂本身的過程中
建立自己的美學基準。
普萊亞在17歲進入曼尼斯音樂學院(Mannes College)之後,作曲與理論以及指揮成為新的學習方
向,這些支撐在樂曲背後的堅定學理,對日後普萊亞始料未及的演奏家生涯有著重要的影響。普萊亞
自幼學習音樂,並無像神童般的豐功偉業可供傳頌,也並不曾引發他作為「鋼琴家」的聯想。一直到
1972年參加被他當作是接觸歐洲樂壇敲門磚的里玆(Leeds)鋼琴大賽,他雖然無心插柳但卻竟然成為第
一位贏得里玆大賽首獎的美國人,這個獎項成為日後在樂壇大放異彩的出發點。里玆大賽一舉成名後
,他以演奏家、指揮家的姿態出現,並自己譜寫莫札特協奏曲的華彩奏(Cadenza)。普萊亞的職業演奏
生涯開始後,經過審慎考量自己的專長和詮釋風格,他決定以演奏莫札特與貝多芬的作品為主軸,並
且有計畫地和CBS公司合作,錄製莫札特鋼琴作品。儘管普萊亞並不演奏現代音樂,但其實他對現代音
樂有很深刻的認識。
從1970年代至80年代末期,他與CBS灌錄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全集,立刻獲得樂界的青睞,這是三
張一套的唱片,替他贏得第一個企鵝三星帶花的榮譽,其中莫札特的第九、第十一、第十四、第二十
、第二十一及第二十四號鋼琴協奏曲,70年代的企鵝樂評就認為是這些樂曲現有的發行版本中,最優
秀的錄音作品。在80年代末期普萊亞將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做了一個總結,所以在90年代,他又獲得了
另一個三星帶花的錄音。普萊亞的演奏生涯因為手傷而休息了一陣子,一直到1995年才又復出,復出
之後以進攻蕭邦作品和巴洛克時期的作品為主,近年來更將注意力擴展到巴洛克時期冷門的韓德爾鍵
盤組曲及史卡拉第鳴奏曲。普萊亞在手疾之後復出的錄音,也都有很高的水準,這大概是有鑑於手傷
期間不能碰琴的痛苦經驗,所以傷癒後非常努力的加緊練習之故。1998年普萊亞來台灣開演奏會時,
那裡也沒去,只是來往於旅館和琴房之間,可見他是一個很肯下功夫練習的鋼琴家。很多音樂家接觸
音樂久了,到後來都有音樂冷感症,但是普萊亞卻是在聽到感人的樂曲時,還是會忍不住流下淚來,
是一個一談起音樂就神采飛揚非常熱忱的人。其實普萊亞在面對樂曲的時候,不論樂曲的時代特色為
何,他的演奏始終凸顯作品的音樂性,更甚於演奏的技巧面,這種特質該歸功於普萊亞不斷內省的態
度,所以他總是在樂曲的細微處,傳達他獨特的見解。
1999年9月普萊亞出任英國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首席客座指揮後,於2000年5月帶領這個樂團赴美
巡迴演奏,公開展示他在指揮上的成績單。普萊亞在指揮台上的表現,格外引起美國樂評人的好奇。
相較於高威(J.Galway)、帕爾曼(I.Perlman)在指揮台上被形容為「沒有說服力」、「活像一場喜劇」
等負面的評價,普萊亞得到的評語則較為中肯。在這次的巡演裡,普萊亞排出來的曲目,除了莫札特
與巴哈的協奏曲以及海頓的交響曲之外,都是古典時期的作品。美國人認為他的指揮風格與他的鋼琴
演奏氣質嚴謹、纖細十分相近,而且整體效果較偏向詮釋小型室內樂類型,與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的
編制正好相匹配。普萊亞精心、準確而且一絲不茍的挖掘音樂內部的旋律,因此某些樂句聽來會有令
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資料來源:
1.參考書 黎明音樂辭典
2.期刊 音樂年代
3.期刊 音樂與音響
专辑曲目: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Murray Perahia,Piano and Conductor
childhood
01-03 莫扎特第1钢琴协奏曲(K37)
04-06 莫扎特第2钢琴协奏曲(K39)
07-09 莫扎特第3钢琴协奏曲(K40)
10-12 莫扎特第4钢琴协奏曲(K41)
Salzburg
01-03 莫扎特第5钢琴协奏曲(K175)
04-06 莫扎特第6钢琴协奏曲(K238)
07-09 莫扎特第8钢琴协奏曲(K246)
10-12 莫扎特第9钢琴协奏曲(K271)
Early Vienna
01-03 莫扎特第11钢琴协奏曲(K413)
04-06 莫扎特第12钢琴协奏曲(K414)
07-09 莫扎特第13钢琴协奏曲(K415)
Major Vienna I
01-03 莫扎特第14钢琴协奏曲(K449)
04-06 莫扎特第17钢琴协奏曲(K453)
07-09 莫扎特第24钢琴协奏曲(K491)
Major Vienna II
01-03 莫扎特第16钢琴协奏曲(K451)
04-06 莫扎特第18钢琴协奏曲(K456)
07-09 莫扎特第21钢琴协奏曲(K467)
Major Vienna III
01-03 莫扎特第19钢琴协奏曲(K459)
04-06 莫扎特第22钢琴协奏曲(K482)
07-09 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K488)
Major Vienna IV
01-03 莫扎特第15钢琴协奏曲(K450)
04-06 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K466)
07-09 莫扎特第25钢琴协奏曲(K503)
Late Vienna
01-03 莫扎特第26钢琴协奏曲(K537)
04-06 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K595)
rondos,K382&386
01 莫扎特D大调协奏回旋曲(K382)
02 莫扎特A大调协奏回旋曲(K386)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试听曲: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