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搜索 帮助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曲首唱为陕西省歌舞剧院的杨巧,创作于1972年,据曲作者刘峰回忆,当时,中央电台的一些老同志建议:整理几首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民歌。在1971年,中央电台的同志点名要我们几个参加此项工作。陕西台也派了几个同志,共同组成工作小组到了延安。经过研究,初步确定了四首:歌唱领袖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东渡黄河,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东征》;自立更生,坚持抗战的《军民大生产》;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的《翻身道情》。搞完这四首之后,我总觉得有些不满足。从音乐形式上看:陕北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信天游》没有;内容也不够完美,缺点儿甚么。我便去找李若冰商量。若冰说:“应当有一首迎接中央红军的歌”,我说:“是啊,这段历史太重要了!它既能反映中央红军的及时到达,挽救了陕北根据地;又能反映出陕北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历史贡献——使大西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前进阵地。我们把这些想法提出之后,得到了大家的同意,便开始了编词。万事起头难,怎样开始呢?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都觉得不满意。诗人徐锁同志这时正在院子里找“灵感”,突然兴奋的跑进窑洞说:“这样开始!这样开始。”接着便哼出一句:“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好!”。这个头确实开的好,它从陕北“信天游”中很自然地演化而来。在“信天游”里有“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翻山越岭走三边”这样的比兴句。徐锁同志起的这个头,既符合陕北“信天游”的结构特点;又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中央工农红军经过千山万水到达陕北根据地的生活现实。他的这句词一出,我就好像看见了红军的千军万马。顺口就接了一句:“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这首歌用了两首民歌素材,是大家共同选定的。一首是陕北《信天游》,一首是陇东(甘肃东部——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分区)的《十八姐担水》。我把《信天游》的节拍,改变成二分之二,使它的气息更悠长,更舒展;并运用调式转调手法,把上下句的单乐段,变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段落。《十八姐担水》在结构上基本没变,只作了音的调整和中间加了间奏。这首歌的结束句“52457”,我原来用的是本位”7”,作曲家油达民同志(他当时正在为其它几首歌写伴奏)建议改为降“7”。这个音改的非常好,它使这首歌的结束句出现一个临时转调,使作品更饱满,更完整。他是我的“一音之师”。回西安之后 ,我又为这首歌谱写了合唱。合唱指挥家聂中明同志,当时正在“挨整”,负责这次的录音工作。他看了一下谱子之后说:“我来练试试”。经过他的训练,完全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合唱就这样定了下来。 这首歌的引子和间奏是写伴奏谱时才写的。本来引子只要把歌声引出来也就完成了任务。但是,考虑到这首歌是一幅革命的历史画卷,应当把它的特定环境勾画出来,展现在听众面前。所以,我用了较大的篇幅。这个引子,没有采用任何一首具体的民歌素材。而是根据我对西北高原民间音乐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其调式和旋法创作而成。尤其是笛子的那段领奏,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群山起伏,天高云淡的西北黄土高原。所以录音时,虽然引子演奏了一分多钟,谁也没忍心把他拿掉。 歌的中段是非常欢快的音乐,应当有一段欢快的锣鼓把气氛烘托起来。所以,这段音乐的节奏很像是一段陕北的秧歌锣鼓。提起这段音乐,还得感谢徐锁同志多写的,也就是被删掉的那四段词。我是用当时为解决这四段词儿想到的一首民歌:“百灵子过河”的基干音2456和音的走势,完成这段间奏音乐创作的。这样,就为“千家万户把门开”的热烈场面,作了较好的铺垫。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过程大致如此。下面请欣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年的原版录音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作词 李若冰 关鹤岩 徐锁 冯福宽作曲 刘 烽 领唱 杨巧 合唱 陕西歌舞团合唱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版录音中国广播音像出品杨巧当年领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的山来哟 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的红旗哟 一杆杆枪 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千家万户 哎嘿哎嘿哟 把门儿开 哎嘿哎嘿哟快把咱亲人迎进来伊呀儿呀来吧哟热腾腾的油糕 哎嘿哎嘿哟摆上桌 哎嘿哎嘿哟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伊呀儿呀来吧哟围定亲人 哎嘿哎嘿哟热坑上坐 哎嘿哎嘿哟 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伊呀儿呀来吧哟满天乌云 风吹散 毛主席来了晴了天 睛呀睛了天 毛主席来了晴了天 睛呀睛了天 千里的那个雷声哟 万里的山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山丹丹那个开花哟 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杨巧领唱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320K MP3)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相关单曲链接郭兰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贠恩凤《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状态: 离线
Copyright @ 2004-2025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