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30/2008]安德烈·路易·韦伯 -《猫》(Cats) VCD2[VCDRip]
音乐剧是一门十分年轻的表演艺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产生了众多风格炯异的作品。《猫》属于更靠近歌舞类的音乐剧。由作曲家安德鲁劳伊德伟铂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TS艾略特的长诗《擅长装扮的老猫精》改编谱曲。《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舞会,众猫们会在着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猫格里泽倍拉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上天堂的猫。
《猫》中的角色:“领袖猫”。猫族中的首领,充满智慧和经验,他必须出席一年一度的猫会,并最后决定哪一只猫能够升天获得重生;“迷人猫”,剧中成熟女性的代表,全剧舞会高潮时她是领舞者,在青蓝色调的光线下,惟有她的红色皮毛洋溢着温暖;“魅力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丑陋无比——她的样子最像人类,长发披肩,身穿黑色晚礼服,脚蹬一双高跟鞋。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还有“富贵猫”、“保姆猫”、“剧院猫”、“摇滚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猫》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怎么好看怎么编,没有框框,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和舞蹈一样,“猫”的音乐非常动人。全剧进三个小时,共由二十首乐曲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当初,在《猫》首演前夕,导演对整部剧的音乐仍感到不甚满意,认为还缺乏情感高潮,缺少一个核心唱段。当晚,韦伯回家苦思了一夜,终于写出了这首此后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歌曲之一的《回忆》。第二天一早导演回忆说,他(指韦伯)说:”看看这个怎么样?”当时,我们正在排演室开会,就在那儿将乐曲演奏了一遍。然后,我对大家说:”记住这个日子,这个时刻,因为你们刚刚听到了一首绝妙非凡的歌曲。”更与众不同的是,当时这首歌还只有旋律,没有歌词。离公演只剩最后几天了,导演来到他乡下的房子里,自己动手写出了歌词:”夜深了街上弥漫着寂静,月儿寻找着梦境,留下孤独背影……回忆,始终伴随月光,只有梦中昔日的美景,仍旧光彩照人。眼看东方微明,我要迎接旭日东升,开始崭新的生活,决不屈从命运。”(薛范译)从此《回忆》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当代经典歌曲,并被前后录制了600余次多次获奖。
《猫》的舞台也极精彩。它的设计概念是“从猫儿眼里看到的世界”。观众可以从自己坐的座位角度看到一个垃圾场,上面堆放着1500多个牙膏皮、碎碟子、坏信用卡、可乐罐、废弃的汽车等等各式垃圾,全部都按照猫眼中的尺寸放大。台上还有一座重达5吨的天桥,供猫儿上下戏耍,演出时桥下有三个工作人员躲在里面控制烟雾、灯光、变出“魔术猫”。 《猫》的服装全按各个猫儿的形象特征来设计,共有250多套,上面逼真地绘出了不同年龄、性别的猫的肤色和皮毛花纹,每个演员都被画成了一个与其身份相符的猫脸,再配上30多个不同色泽和质感的假发,活灵活现地装扮出了一只只性格各异的猫儿。
音乐剧《猫》剧本的由来
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曲作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曲作者最大的间来施展音乐才华。
《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这首诗作是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比他的其他诗作都要简单易懂得多。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12年后成为音乐剧的剧本。
诗人艾略特创作了大量诗作,重要作品有《肌肉萎缩》(Sweeney Agonists)《岩石》(The Rock)《大教堂凶杀案》(Murder in the Cathedral)《家庭团聚》(The Family Reunion)和《四首四重奏》(Four Quartets)等。
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1965年死于伦敦。他的墓碑竖立在西斯特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他的旁边是英国诗人坦尼森(Tennyson)和布劳宁(Browning)的墓碑。
从诗作到音乐剧
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经》编配音乐,他这样做完全是源于对小时候读过的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散曲,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
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时常在聚会上用钢琴弹给朋友听。在1980年的爱德蒙顿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好的几个片段。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莱里·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和故事。这些诗里,就包括了后来十分出名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艾略特之所以没有把这首已经完成的诗放进诗作里,是因为他觉得这首诗对孩子来说太悲伤了。可就是这样一首诗,却给韦伯带来了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格里泽贝拉”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进去,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
尽管如此,韦伯创作《猫》的念头还是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诗作来创作音乐剧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原因在于诗作更适合表达情绪,而音乐戏剧需要的是情节,用诗作来做剧本无法起到表达剧情的作用,况且诗作者艾略特和韦伯也从来没有过事先的沟通。而韦伯的态度则是,我这部音乐剧可以不依靠剧情,只要有气氛,他相信,音乐剧可以不用剧情来打动人。
韦伯找来了一批能人,导演由特雷沃尔·努恩(Trevor Nunn)担任,他在剧中解决了许多人们认为无法解决的戏剧问题。还有舞蹈设计是吉莉安·莱尼(Gillian Lynne),她在观察了《猫》之后,发现猫具有孤癖,冷淡,多情,充满柔韧性与神秘感等特征,于是他将这些特征融进《猫》中,创作出了富有新概念和充满能量的舞蹈。还有著名服装设计师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他于1980年11月开始了他的设计工作,并设法创作了一个猫儿们聚集一堂的场景。他根据T·S·艾略特的诗集,结合了猫和人类的因素,为每一只猫设计了服装。绝大多数的服装都是柔韧而易于移动的,而且带有强烈的舞蹈特质。
经过这些人的协同努力,在1981年5月11日《猫》正式登场了,首演于新伦敦剧院。正如人们一开始预计的那样,大家对《猫》的前景并不看好,人们始终认为,上演一部取材于儿童诗作的音乐剧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在演出的前一天,剧团也没有筹集到足够的投资赞助,剧院的老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违约退出。
后来的情况谁都清楚,《猫》的首演一炮打红,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那些忐忑不安地为《猫》剧投资的人们,收回了几百,几千倍的回报。谁也没有料到《猫》竟然能成为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谁也不会料到一部不以剧情取胜的音乐剧竟然能这样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