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声乐教育家-姜嘉锵
记者:您从何时开始演唱古典诗词歌曲的?
姜嘉锵:从1956年从事演唱工作后就开始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了。刚开始只演唱《苏武牧羊》、《大江东去》等古曲,后来随着古诗词歌曲创作的繁荣,演唱的此类曲目才渐渐多起来,有《伯牙吊子期》、《钗头凤》、《枫桥夜泊》、《关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水调歌头》等等,至今录制的已有一百多首。
记者:作为中国声乐艺术的一种,古典诗词歌曲的审美追求是什么?青年歌手如何演唱古诗词歌曲?
姜嘉锵: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歌词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古诗词歌曲能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美和语言声调美,所以与欧洲歌剧或艺术歌曲的演唱有所不同,在运用诸如强弱、快慢、显隐、沉浮、虚实、平曲、弯直等对比手法的处理上,要多注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写意的特点。
具体说,首先要了解作品(诗词)的人文背景、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以及情绪状态,多琢磨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体会古代语言造型。如歌曲《关雎》中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但我们可以从戏曲的小生角色中体会书生的形象:手执书扇,踱步缓行,摇头晃脑的形象特征并运用到声音当中。其次,要了解音乐的风格,特别要注意语言声调的表现,古诗词歌曲像写意画十分讲究韵味,所以在设计符合诗词情境的声音形象时,应当充分调动发声器官,运用声音共鸣,调节声音大小、刚柔、强弱,在行腔当中自如的运用平、曲、直、弯等对比手法,准确的演绎符合诗词的情境。如演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第一句就吸取了戏曲的吟,但又不能完全按照戏曲的演唱方法。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唱歌的目的是表达某种情感,而声音只是手段,不能颠倒主次一味追求声音而忽略情感。只有将歌曲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才能给人留下恒久的印象和值得回忆的意蕴。
记者:在中国艺术歌曲中有一些是取材于地方民歌的,在演唱这类歌曲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姜嘉锵:对于这些取材于地方民歌的艺术歌曲,演唱时一定要考虑歌曲的地域文化和语言风格。例如:在演唱《我们是黄河泰山》时,适当运用河南梆子里的胸声,就会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在演唱《牧歌》时运用长调唱法,就会为听众展现那宽广辽阔的草原风貌。
记者:听说你最近与环球音像出版社合作录制了一套声乐教学的VCD,这套VCD对于声乐学习者有那些帮助?
姜嘉锵:这套VCD汇集了我演唱过的一些流传较为广泛的中国艺术歌曲,包括古典诗词歌曲。对这些歌曲的风格把握、声音处理、情感体会在节目中都作了详细的讲解,对于民族声乐学习者很有实用价值。
记者:《枫桥夜泊》这首诗如何演唱?
姜嘉锵:一、分析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作者远离家乡赶考归来时所作,一方面考试落第;一方面背井离乡,此时心情愁闷交加。二、分析词句的含义。“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乌鸦和银色的霜露勾画出一副秋寒凄冷的画面;“江枫渔火对愁眠”,此时,迎面而来的江风和远处忽隐忽现的渔火仿佛都在同作者一同叹息……三、设计声音形象。声音柔而不弱,仿佛在自言自语式的叹息着此时的处境。有几处运用摇音技巧,用若隐若现、虚实结合声音造型表现出作者的悲愁烦懑。四、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自己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站在船头抒发着阵阵离愁哀怨,达到人我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