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损孔子形象的五段话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但其中也有一些语录,似乎孔子也是言不由衷,让人读起来,觉得有一些莫名其妙,有损孔圣人的高大形象。

《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那是西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宋国司马桓魋非常讨厌孔子,听说此事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真的无可奈何吗?要是桓魋无可奈何那孔子跑什么?事实上不是桓魋无可奈何,而是孔子及弟子无可奈何。孔子虽认为自己得道多助,但也得正视现实。为什么自己的道,有那么多人不认可?恐怕与自己的传道方式有很大关系。落荒而逃,还要在嘴上找点心理平衡,或许更应该反思自己的论道之术吧。

《论语》还记载了其弟子为孔子歌颂仁德的语录,但其表达方式实在太肉麻了。如“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说,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巢中歇宿的鸟。孔子的弟子真是可爱得很。难道用一个鱼钩的鱼杆钓鱼和箭射空中飞鸟就不算杀生了吗?孔子要是真的非常仁德,完全可以不钓鱼、不射鸟。这种比喻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论语》中记录了一段关于问礼的故事。当时,有人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等孔子离开后,此人又问旁人:“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后来,有人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知道自己说错了,但仍违心辩称:“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而违礼,而孔子却说他懂礼。看来,面对权贵,圣人也不得不违心说话啊。

《论语》记载了孔子被匡地人围困的一段话:“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意思是说,孔子被匡地人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其实当时要不是孔子向卫国称臣,估计孔子及其弟子性命都难保。在当时的困境中,孔子以此话语安慰弟子,只是夜行人吹口哨,自我壮胆罢了。

《论语》讲述了叛臣佛肸召孔子做官遭弟子子路坚决反对的故事。当时,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听后自觉理亏,但仍狡辩道:“是的,我说过这样的话。但我不是还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孔子自己说的两个道德标准,就如他自制的矛和盾,真是不知到底哪个更厉害啊?

一百个人读《论语》,会有一百多个不同的味道。列举以上语录,没有贬低孔圣人的意思,只是想说,读《论语》要去神圣化,要带着批判精神去学。孔子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了,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所成就的《论语》,虽博大精深,满载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宏韬伟略,但也不全都是精华。其门人把这些言论整理到《论语》中,大概是想给后人们留下一个完整的孔子思想和形象吧。一家之言,只当瞎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