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3-15]柴可夫斯基的不朽之作——第一弦乐四重奏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一曲倾心外语单曲 [2007-3-15]柴可夫斯基的不朽之作——第一弦乐四重奏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9453

[2007-3-15]柴可夫斯基的不朽之作——第一弦乐四重奏

[2007-3-15]柴可夫斯基的不朽之作——第一弦乐四重奏



1 第一乐章 中板(Moderato e semplice)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2,3,4曲请点击欣赏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 Peter Ilyitch)(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1888-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1891年他到美国作演出旅行,获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在这 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 《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还 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猎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乱病,于10月25日不幸与世长辞。

在柴可夫斯基弦乐四重奏中,最令人感动、铭骨深刻的莫过于D大调No.1弦乐四重奏(Op.11)的第2乐章<<如歌的行板>>了。1876年12月,钢琴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鲁宾斯坦为向远道而来的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表示敬意,专门举行一个音乐会。当乐队演奏这首乐曲时,托尔斯泰不禁流下热泪并感慨地说:“我接触到了苦难人民的心灵深处。”柴可夫斯基在日记中写道:“当时,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并深深为此而自豪。这样的感受,我这一辈子恐怕不会再有了。”

下面是一本八十年代出版的外国音乐欣赏小丛书中的一篇文字,转引过来,希望能帮助大家欣赏、理解这首经典之作——著名的“如歌的行板”。


第一弦乐四重奏 (D大调,作品 11号,1871年作)

柴科夫斯基共作有三首弦乐四重奏曲(柴科夫斯基在学生年代(1865年)写作的bB大调单乐章弦乐四重奏不计在内),其中以第一首最著名。(附注,非原文内容:柴可夫斯基的室内乐曲非常少,而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三首弦乐四得奏与弦乐六重奏《佛罗伦斯的回忆》了,在写作第一号弦乐四重奏之前,柴可夫斯基对室内乐的体裁并不熟悉,而且更可说是毫无兴趣。直到在一场为欢迎大文豪托尔斯泰的音乐会上,托尔斯泰聆赏至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似的行板”时感动地流下泪来,这对柴可夫斯基而言,真是莫大的光荣,于是才开始继续为室内乐写作。)

柴科夫斯基在七十年代发表过一篇文章,指出室内乐应该越出少数有高度修养的爱好者和艺术家的客厅,而吸引更广大的听众。他在这一领域的创作表明,他正是企图通过扩大室内乐的表现内容,加强音乐语言的平易性,来实现自己的意愿。

第一弦乐四重奏是1871年二月份创作的,它的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876年列夫 托尔斯泰访问莫斯科音乐学院时欣赏了这部作品,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致信柴科夫斯基,给予高度赞誉。柴科夫斯基在复信中说:“我的音乐能够使你感动和着迷,我深感幸福和骄傲。。”他还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我的一生中,我的作者自尊心也许还从不曾得到如此的满足和感动,因为托尔斯泰坐在我身旁,他听我的第一四重奏行板时落下了泪。”这部四重奏很快就在西欧上演,特别是它的第二乐章行板更被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曾风靡一时,几乎成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正是它把这位俄国作曲家介绍给了西欧的听众。柴科夫斯基本人也常常在交响音乐会上指挥弦乐队演奏《如歌的行板》。

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部,是和弦型的进行,柔和的切分节奏和持续低音贯穿整个主题,它比较含蓄、安适而又亲切。

副部总的说并不与主部构成强烈对比,它的第一乐句也是用和弦型织体;也有绵延的主音持续音;但它的旋律线起伏较大,更富于歌唱性,也较热情。(主要旋律见下图)

第二乐章就是著名的《如歌的行板》。它的主题是一首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1869年,柴科夫斯基在卡明卡他妹妹家中度夏,每天他都听见一个泥瓦匠唱这支歌,便把它记录了下来。歌词如下;“瓦尼亚将身坐上沙发,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斟满半杯酒,就差人去请卡金卡(女人名)”。从词意来看,泥瓦匠唱的显然是一支油滑的小调。柴科夫斯基曾作了一番努力去寻找另外的歌词,但未能如愿。然而他从这支旋律中却感受到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于是用它作为。如歌的行板。的第一主题。

演奏这一乐章时,四件弦乐器都加了弱音器,音色暗淡,情调凄婉。音乐形象是内在的,是心灵创痛的抒发。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就是《瓦尼亚坐在沙发上》,它虽然是抑郁的,但还比较恬淡、平静。(主要旋律见下图)

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由前一主题引伸而来,它的后一半,音调中已合有祈求,含有疑问。(主要旋律见下图)

乐章的中间部分由大提琴拨奏的固定动机作背景,音调凄切,宛若滴滴泪珠。第二提琴和中提琴每小节都插进一个切分音,好似声声长叹,又好似心脏的搏动。主题是诉说性的,在高潮处已成为哀告式的了。(主要旋律见下图)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不完全再现,在它后面加了一个尾声。这里已不像原先那样恬淡、平静了,而表露出一些激动的、愤懑的感情。但结束是平和的,有如把憧憬寄于梦幻中。

第三乐章是谐謔曲,也采用复三部曲式。这一章的一个突出特征在节奏方面,由于重音的不断变位,形成一种二拍子同三拍子快速交替的效果,加上力度的鲜明对比,赋予这章音乐以生气,以活力,以妙趣横生的幽默感。此外,它的节奏还带有舞蹈的性质。(主要旋律见下图)

末乐章是奏鸣曲式,它的篇幅最长大,音乐形象也多样而富于对比。主部像是一首欢乐的青春赞歌,它在后来提高了声区,加强了力度,丰富了织体,从而更具有昂扬的气概。(主要旋律见下图)

副部是一支宽广的富有俄罗斯风格的音乐主题,由中音提琴奏出,淳朴而富有感情。(主要旋律见下图)

全曲的结尾是热火朝天的,整个乐曲以强有力的和弦告终。






 

回复:

摘编网络资料介绍什么是古典音乐。
----------------------------------------------------
在国外,这种音乐类型被称之为classical music, 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意思,所以我们国人将其称之为古典音乐,确切地说应该是西洋古典音乐。

从概念上解释,古典音乐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然而即使在国外,对于classical music一词的具体意义也有诸多不同的解释,其主要异议来自于对古典音乐时代划分理念的不同。最狭义的解释是把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20年代,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巨头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特指为classical music。而最广义的解释是把时间前移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从那时起直到后来的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直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乐派,甚至包括所有非娱乐性质的现代专业音乐,统称为classical music。

普遍的观点认为,相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早期音乐和十九世纪末期开始初露端倪的现代乐派,巴洛克时期直到印象乐派出现之间这几百年的西洋古典音乐发展最为迅捷,也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因此,这样一个将近300年时间跨度内的经典西洋音乐作品,这同样也就是我们所特指的古典音乐概念。但一些超出这个时间跨度的优秀著名作品,譬如二十世纪苏联现代派作曲家肖斯特科维奇的音乐,也是当作古典音乐予以介绍的。

那么,古典音乐有没有什么标准呢?

什么是古典音乐的标准?“古典(派)的”这一词汇本身包含平衡、节制、简洁和精致的概念。这些概念例如可用于“古典”建筑,但用以表达古典风格还不够贴切,古典风格音乐可以具有暴风雨般的气势和复杂的内容和形式。简而言之,古典风格是指那些可以从18世纪最伟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顿、莫札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的风格。那么,他们的音乐区别于前承的巴洛克音乐和后继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要素又是什么呢?

形成古典风格空前绝后特徵的部分原因是历史性的。有一点可以确认,如果古典风格中出现民族化的倾向,就会使18世纪中叶的作曲家们惊讶不已,因为那是到19和20世纪才出现的。虽然他们认识到他们的作品与巴洛克晚期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反差,但其渐变过程都比历史的动因更为缓慢。

也许采用奏鸣曲曲式是古典音乐最典型的特徵,这种曲式是许多18世纪末期作品,共同采用组织音乐素材的基本方法,但它作为整整一代的主要曲式,一直使用到古典乐派衰亡之後,并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作曲家提供了灵感。

古典作曲家对奏鸣曲形式的描述,从未像我们现在这样彻底。更重要的是,18世纪中叶的作曲家喜欢运用表达的概念。莫扎特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为他的创作意图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他当时这样谈到了他的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极难与极易之间的愉快媒介,它们都是非常辉煌和悦耳的,而且十分的自然流畅。乐曲中不时伸入一些过门,鉴赏家可以从中得到满足;但是这些过门都写得不深奥以免曲高和寡。”通俗易懂正是莫札特音乐生命力所在。

简单易懂的音乐语言发展是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密切联系。它为了解下列现象必然会发生的原因提供一个线索:即1740年前后,滋生了一种对老学派假定的晦涩传统方法不耐烦的情绪。这种传统方法讲究作曲的对位法技巧,当时的作曲家希望写出一些具有开放和声(和弦中各音位置排列为分散的和聱)的简单乐曲。但是最要紧的是不要混淆古典风格的主流发展。因为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时代,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已经被音乐语言所吸收:人们可以从海顿早期的交响曲看到这种演变过程,亦可(以完全不同的角度)从莫札特的交响曲中看到。而且成熟古典风格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显然正是它使我们感到糊涂),就是回归到巴洛克鼎盛时期的对位原理(contrapuntal principles)。

在古典风格音乐中,对比的思想是本质特徵,就像在奏鸣曲形式中的描述一样,“强烈”的第一主题与通常有节制的第二主题形成对比。尽避在巴洛克晚期音乐中已有许多著名的例子,其中强烈的对比概念是极重要的。例如像韩德尔的清唱剧和歌剧中的戏剧性合奏那样。另一方面,在古典风格的范畴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作品,即在某一乐章中几乎放弃了对比的概念,以追求一致性的表达:韩德尔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中的许多乐章,被认为是单一主题的,或建立在一个主题的基础之上。有时它们可能表现出动态的对比性,但实际上保持音乐素材的统一性,与我们对古典风格的简单认识相矛盾。另外一些例子可在莫扎特早期一些钢琴协奏曲里,流畅和优美旋律的乐章中找到。

如果有一个区分古典与巴洛克音乐结构的标准的话,那么肯定就是调高或调性的运用,这是作品中的戏剧性要素。古典乐派作曲家建立了一套运用不同主调之间对比与平衡的全新表现技巧。例如:海顿四重奏乐章中的大多数新奇感,来自于当听众的注意力被导向希望听到某一确定的调性时,而听到的却是另一调性。还有节奏上的新奇感和旋律上的新奇感,但是表现这类新奇感的重要方法则是透过调性之间的对比来实现。

我们不必像19世纪的评论家那样产生过分理性化的倾向,但只要我们抓住这种调性构成的实质,对古典风格的基本推动力就一目了然了。我们可立即看出它的范围是多么宽广,因为调性配合的可能性范围是非常大的;但它又是有限的,因为丰富的半音和声(chromaticharmony)尚未被开发,半音和声后来速渐发展成主导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技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古典风格虽然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风格,既可以表现强烈和热情的情感,又能表现抒情和丰富的情感,但它始终受到常规的限制。18世纪末期,大作曲家的音乐处于这些常规的制组之下,但又始终遵循这些常规,在这种意义下来理解古典风格比任何形式上的描述都更为重要。
 

回复:

一般的音乐好听赖听,谁都会听。人吗?高兴处,都高兴,伤心处,都会掉眼泪。
----------------------------------
这话很对。想想看小说吧,和听音乐比较一下。小说里描写事物、环境、人等等都很具体,看的时候就跟着作者的文字去理解,一般的小说是能直接得到享受的。而音乐呢,是抽象的。比方说我们在这里听过不少轻音乐,按介绍文字说是描写什么鸟语花香,可是那是什么鸟?是什么花?花是什么颜色?什么香味?音乐可不能给出标准答案的,只能是听者根据自己曾经的经历去进行些联想。当然,有些描绘大自然的音乐在表现暴风雨、雷雨之类的情景时,也会使用模拟性质的音型,那倒是很容易听出来了。
所谓高雅音乐这词,是在和前些年大行其道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进行比较性的一个提法,其实并无什么结论性的“定义”。西方的古典音乐也就是300年前的那个时代里的“流行音乐”!不要把它想得很难听懂、不容易理解等等。这个“懂”到底是指“懂”什么呢?上次我说过,首先就从感官的享受开始,觉得好听就是起码的“懂”。先多听点自己觉得“好听”的,那些不好听的留着以后再听。今天觉得好听的可能在过些时候后会变得不那么好听了,而今天觉得不好听的,过些时候可能因为自己看了点资料,稍微知道了一点典故之类的东西,或许就对以前不好听的音乐来了兴趣。就这样慢慢地一点点积累、转变,以后对音乐的感受就会大不相同了的。
至于那些西方古典音乐的相关知识、历史、典故等东西,不看也无所谓,先满足了感官享受再说。好听就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回复:

再说老柴的这首四重奏吧。真要弄明白他创作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要用音乐去描写什么内容、思想,那只有他自己清楚。所谓音乐评论家的评论也只能是根据个人的感受来写。前面有“权威”先写过,后来的评论者就好办了,有人定了调调。很多介绍古典音乐的书籍、文章,其实也只是在说作者自己的感受,而不少看书的人也就会在无意识之中受其影响,甚至会在欣赏音乐时对照书本去“按图索骥”,这样一来,也就失去欣赏音乐的乐趣和主动性了。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