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古老民居的绝唱 (组图)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地坑院:古老民居的绝唱 (组图)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3875

地坑院:古老民居的绝唱 (组图)

地坑院:古老民居的绝唱 (组图)


在河南的西部,有一种被国内外游人称作“建筑奇迹”的民俗现象,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人们也称它天井院。许多国内外游人更是对黄河岸边这一奇异的民间建筑文化风俗叹为观止。

地坑院与原始先民的穴居传统渊源极深。地坑院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一度是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一种民居形式,特别在豫西、晋南、渭北、陇东尤为集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穴居”地坑院的人已日见稀少,废弃的窑院或填埋,或塌陷,已难觅往日风貌。但在河南省三门峡境内,地坑院仍散落在黄土丘陵地区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道塬(黄土地区呈台状的特殊地貌)上,还散落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地下村落,仍然存留着几十户以地坑院生活的人家。

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米至12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六七米,然后在四壁凿挖8孔至12孔的窑洞,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挖出一个斜向弯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人院子的门洞。门洞正对的窑洞是长辈居住的正窑即主窑,左右为侧窑,按功用分为厨窑、牲日窑、茅厕窑。门洞窑等,依主窑所处东西南北位置朝向不同,地坑宅院分别被称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四种。

窑洞里大都用土坯垒成火炕,冬天烧火做饭取暖用。家家户户的地坑院里都栽有桐树。梨树,很多院里还种有花卉,春夏秋三季都有鲜花盛开,置身其中有一种烟静的农家情调。院子里还有一个停6米左右的渗井,主要用来积蓄雨水。有一些地坑院的四周砌有30-40cm高的拦马墙(又名女儿墙),一方面防止下雨时雨水灌人院里,一方面考虑儿童和夜里出行人的安全,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农忙时,窑顶还是他们打晒粮食的场地,厨窑的顶部开有直径约15cm的小孔,直接将晒好的粮食灌入窑内,很节省体力。

地坑院被国内外游人称为“建筑奇迹”,是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窑洞,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原来居住在地坑院中的人们陆续在地面上建造房屋,盖起楼房。90年代中期,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开始填埋地坑院。地坑院的数量正在迅速减少。

近几年,随着“旅游热”不断升温,地坑院成为当地传统民俗的一大看点和亮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人的青睐。




地坑院里表演的社火  摄影/文 成文杰


“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场景 摄影/员更厚


地坑院一家人全家福


窑洞里的空气并不通畅,可日子长了也就习惯了


地坑院里举行的婚礼


通向地面的通道  摄影/员更厚


地坑院用来防水的渗井




秋去了,冬来了


走出天井,迁居平地的人家越来越多



 

回复:



引用:
最初由 论坛游客 发表

有一点很奇怪。下雨了怎么办?那可是大灌水


……院子里还有一个停6米左右的渗井,主要用来积蓄雨水。有一些地坑院的四周砌有30-40cm高的拦马墙(又名女儿墙),一方面防止下雨时雨水灌人院里,一方面考虑儿童和夜里出行人的安全,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