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开风流看唐寅——一个悲情的江南才子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绕开风流看唐寅——一个悲情的江南才子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2743

绕开风流看唐寅——一个悲情的江南才子

绕开风流看唐寅——一个悲情的江南才子

文/老字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嫁李白还是嫁苏轼》帖子,根据作者磅礴引证详尽细致的分析,结论是李白浪漫、狂傲、天真,只能做情人;而苏轼广博、细腻、温婉,才更合适做老公。跟帖者自然褒贬不一。网络上总是充斥着无数花痴和色狼,有的在意淫,有的在手淫。总之,无论李白也好,苏轼也罢,作为唐宋文坛的两位顶级人物,终归还算拥有无数甘愿为之献身的粉丝。很奇怪,在说唐寅之前居然把他俩先给抬了出来,也许,我内心深处也还是钟情于他们的罢。
  从冯梦龙的《唐解元一笑姻缘》开始一直到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似乎就注定了人们对这个明代才子“风流”的共识。风流才子只能属于文人,属于李隆基,属于李煜,属于柳永,属于克林顿,属于赵忠祥,属于老字,属于很多人,而风流才子之冠却只能属于他——大明朝苏州的著名书画家唐寅!然而,他的风流却不同李白狂傲不羁的风流,也不同于毛润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流,更不同于老字娇吟做作无病呻吟的风流。他的风流是一种恣情凄凉的风流,他的风流是一种笑对苦难的风流,他的风流是一种历代封建社会草根文人满怀对社会无奈的风流。是的,就是这样。现在,让我们绕开在脑海中形成已久的唐解元沾花惹草、周星驰典身求美的那种放荡形象,还原一个历史中真实的唐寅。
  其实,被民间恶搞了几百年的唐伯虎,他只是一个悲情的江南才子,一个多灾多难的封建文人。但,他又和杜甫不同,他没有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也没有因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而衣食难继。名人的私生活和我们一样,也有吃喝拉撒七情六欲,但总有人喜欢探究名人的私生活,对此肆意篡改渲染,而且乐此不疲,到了后来这些人群日渐庞大,就成了今天的狗仔队或者小报记者。显然,四百多年前的冯梦龙就充当了这一角色。我们要绕开风流去看唐寅,显然,就必须先要把那些以假乱真扰乱视听的绯闻给击破,还原事实的真相。这又似乎是律师或者法庭应该做的。但此刻,唐寅已经身在九泉之下,他的经纪人和后代也找不着了。没有人会像霍元甲的孙子那样去和李连杰胡搅蛮缠。只有让我这个唐先生的“隔世之交”来澄清一下了。
  我们先来说一说“唐伯虎点秋香”的民间典故。据研究者和唐寅的FANS考证,历史上确有秋香此人,而且与唐寅生活的时代基本相符。历史上的秋香其实并不叫秋香,也不像巩俐那样是太师府华夫人最宠爱的丫鬟,当然她也更不是唐伯虎的某一任老婆。其实,秋香的原型是明代的江南名妓林奴儿,林奴儿之所以能够称艳名远播,那是因为她不但容貌绝世,还才气非凡,尤擅诗画,并且还和唐伯虎一样是吴门画派开山鼻祖沈周的学生。这也许是他俩唯一能够扯上关系的了。一个谦谦才子,一名盈盈才女,按常理来说,我们都很希望在接下来能够真的像野史中所说的那样有点什么故事发生。但是很失望,在唐伯虎还在他父亲唐广德的酒店里杀鸡的时候,秋香就已经从良嫁给了当地一位文人。并且,唐寅出生于公元1470年,属于七十后;而秋香则出生于1446年,比唐寅大了整整两轮啊。凭唐寅的才华和个性,也的确没有必要像谢霆锋那样为了走红,而去和王菲搞“姐弟恋”,玩弄人家大龄妇女的钞票和感情。所以,冯梦龙和周星驰都在胡诌,不过一个是古代的娱记,一个是现代的狗仔而已。
  唐寅和李白一样,先后娶过三个老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第二次婚姻竟然都是被女人抛弃的!这也许是冥冥之中历史轮回的巧合吧。至于唐寅屋纳九美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仅仅是因为他的第三个妻子名叫沈九娘,而他正好又画过一幅《九美图》,于是,在传说中他就成了夜拥九美的布衣天子。
  无论民间传说如何杜撰,都没有漏掉一点,唐寅是才子,正因为他是才子,所以才有人原意去杜撰他。如前所述,他的父亲唐广德属于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受益者,开了一家酒店,薄有资产,所以唐寅幼年生活还是很幸福的。和所有封建社会的小资产阶级一样,唐广德殷切希望他的儿子能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金榜题名,光耀门楣。所以唐寅在幼年受到了良好的封建体制教育,他也非常聪慧,但却性情放诞,常有惊人的举止言行。十六岁那年便考中秀才,此后就一直工于书画,与好友祝枝山、张灵等未来的著名大书画家整日混在一起。作为唐广德,他认为只有专心于科举那才是正道,看到自己的儿子这样颓靡,对于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为了约束唐寅,在十九岁那年,便为他娶了老婆,当然,在现在来说这属于早婚。果然如其父唐广德所料,婚后的唐寅开始有所收敛,不羁的心也开始逐渐回归到家庭的重心,并且育有一子,日子倒也过的其乐融融。然而,幸福对于唐寅来说总是短暂的。
  明弘治九年,公元1495年,唐寅25岁的那年,请大家记住这个明弘治九年,这是改变唐寅一生命运的一年。在这一年,他连丧五位亲人,他父亲唐广德、母亲、妻子、幼子、妹妹,在这一年相继去世。这对于正沉浸在幸福生活中的唐寅来说无异于致命的打击!那年他刚刚25岁啊,何曾经历过如此沉痛的灾难,最亲的人相继意外离去,“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蹑踵而殁,丧车屡驾,黄口嗷嗷”,那是怎样的一种凄凉!一向诗风诙谐率然的他,在此时也写出了《白发》、《伤内》等一系列流露着人间最为真挚婉丽情感、字字喋血的悼亡之诗。
 

回复:

“清朝搅明镜,元首有华然。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唐寅《白发》)
  “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槿花易衰谢,桂枝就销亡。迷途无往驾,款款何从将?晓月丽尘梁,白日照春阳。抚景念畴昔,肝裂魂飘扬。”(唐寅《伤内》)
  是啊,迷途无往驾,款款何从将?所有的亲人都离我而去了,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走向何处啊?没有人能够回答他。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悲痛之中。幸好,他还有祝枝山、张灵、文徵明这样的好友,在安慰着他,与他一起承受着这突然降临的灾难。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唐寅才把自己的表字改为子畏。由于伯虎和白虎谐音,他不想做那妨人克亲的白虎星!丧失亲人的悲凄久久困扰着他,直到明弘治十一年,他才又背负起父亲临终前最后的夙愿,在张灵等人的鼓励下,参加了当年的乡试,并独占魁首,取得乡试的第一名,解元。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会试的第一名叫做会元,而由皇上亲自主考殿试的第一名就是状元了。由于唐寅在乡试中力夺解元,春风得意,来自四面八方的恭维和祝贺,才使他逐渐从丧亲的悲痛中解脱出来。他又诗画双绝,很快就名震江南。经人介绍,他又娶了当地一乡绅的女儿做了续弦,生活和性情开始向着我们都原意看到的方向发展。然而,站在世俗的角度理解,这段时间也是他人生最后的巅峰时刻了。命运的阴影在不远的将来,又一次向他悄然袭来。
  不久,在乡试中成绩斐然的唐寅开始上京参加会试。在前去北京赶考的路上,他结识了同样来自江南的士子,富商家的公子徐经。徐经对唐寅十分仰慕,而且既有钱人也豪爽,很符合唐寅的性格。很快,他们就成为了莫逆之交。说徐经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他的后代徐霞客却是声名远播。总之,唐寅就这样和富商徐经一路吃喝玩乐到了北京。因为徐经有的是钱,和其他士子不同,他们下榻在高级宾馆,住的是总统套房,国内的茅台五粮液看都不带看,一律洋酒,就这样和那些权贵高官们流连于花街柳巷,出入在各大舞厅夜总会。估计也没少去三里屯,泡个小歌星什么的。孰不知,在“高墙之下”,他唐寅已经被“众目睽睽”。那些人倒也不是纠风办或FBI的,只是一些嫉妒唐伯虎才华和名气,以及看不惯他肆无忌惮吃喝玩乐行为的一些人。
  那年主持会试的主考官叫程敏政,程敏政是当时朝中很有名望的大学士,翰林中有这样的说法“学问渊博程敏政,文章最好李东阳”。由于唐寅当时已经名声在外,程敏政也很赏识他的才华,就这样又凭着徐经和权贵高官们千丝万缕的关系网,他们二人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前往程府拜访了程大学士。而且程敏政也破天荒的接见了他们,并且与唐寅长谈很久,至于究竟还做了其他什么,就只有他们三人知道了。徐经和唐寅也就罢了,要说这程敏政也的确在政治上不怎么成熟,也不想想你身为主考官居然接见了当科举子,全然不顾瓜田李下之嫌嘛。
  我们都知道,一般文人都有卖弄风骚的爱好,譬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就喜欢研究一些诸如“茴”字生僻写法之类的无聊之事。程敏政虽为饱学之士,却也并不例外,但他无论从职位、名望、学识上而言显然都比孔乙己高出了若干档次,所以,他卖弄风骚的方法也相应提高了许多档次。在这次考试中由程敏政出的考题就偏难了一点,大多数举子都交了白卷。自然对这个出题的程敏政恨得咬牙切齿。然而程敏政却颇为得意,难倒了天下士子啊,在朋友圈中这是多么值得炫耀的一件事。
  唐寅却不一样,以他的才华,程敏政这点小把戏自然难不倒他。不但答的很好,而且书法清丽,第一个就交了卷。不难想像,一群申卷的老学士们在一堆白卷中发现这么好的答卷是怎样惊愕的表情。连忙拿去给主考官看,程敏政一看,拈须微笑着说道:“这一准儿是唐寅的。”
 

回复:

他这么无意中一说,就改变了他自己以及唐寅和徐经三个人的命运。有道是说者无意,听着有心。尤其在勾心斗角的官场之中,更需要保持十二分的警惕。程敏政也是死读书读死书才在八股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农村秀才,如前所述,他在政治上十分的不成熟。更何况还是当着那么多同僚的面说出这样的话。你怎么知道那就是唐寅的?难不成你在考试前就把考题泄漏给了他?!啊,泄题!中国人的想像能力是十分丰富的,不然也发明不出来地动仪指南针之类的玩意。有些人就已经开始联想了,唐寅在考前去拜访过你程敏政,你就断定那答的近乎完美的答卷是唐寅,这一定有黑幕。甲A联赛踢假球吹黑哨没人管也就算了,而这关乎社稷江山的大事,一定要调查清楚了。
  还有那唐寅,一看就知道不是个好东西。整天和京城的浪荡公子们混在一起,花天酒地的。于是,就有人报告给了皇上。无论一个朝代的吏治腐败到什么程度,都不会使科举这块“净土”受到沾污。皇上就发话了,“查,要一查到底,否则会寒天下学子之心啊。”于是就开始查了,先把程敏政给双规了再说。
  唐寅是和徐经一块去程敏政家的,查徐经。把徐经的卷子调出来之后,居然发现徐经也是对答如流。在我们看来,也许这个徐经还是有点才华的,否则也不可能考上举人。但是急于扳倒程敏政的办案者不管啊,好了,这就够了。审吧,就等着你们的供认不讳签字画押结案了。但在这一节上却遇到了麻烦,他们三人皆拒不招供。这没问题啊,打。在那个法制还不健全的封建社会,自然也没有不准刑讯逼供这一说。首先是徐经,他是富家子弟,禁不住板子,就招了,说是贿赂了程敏政的书童,把考题给偷了出来,但他不承认把题给了唐寅。就这一点来看,这个徐经确实还讲点义气。唐寅则不同了,稀里糊涂的就被抓进了监狱,还硬是严刑拷打逼着招供科考作弊了。对于他这种视清白高于性命的书生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就这么认下的。程敏政也是。
  由于徐经的招认和他二人均无干系,案子就一直拖了下来。这是皇上亲自下旨彻查的,皇上能承认自己错了吗?不能。于是,案子就这样一直拖到唐寅三十一岁那年,才被释放。但革除仕籍,发配浙江为吏。本来可以金榜提名的唐寅,却成了科场舞弊案的从犯。这是天下士子最为痛恨的事情,而他心高气傲的唐寅竟然遇上了。虽然他没有作弊,但是没有人会相信他解释。面临“世人皆欲杀”的呼声,却没有人像杜甫那样站出来高喊“吾意独怜才”来给他一丝安慰。在之后他写给好友文徵明的信中这样描述了这段遭遇:
  “……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自贯三木,吏卒如虎,举头抱地,涕泪横集。而后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缋丝成网罗,狼众乃食人……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
  是啊,对于他唐寅来说,半睡半醒之间都应该能够对答如流高中榜首。何齿于舞弊弄假!本来士气高昂志在必得的唐寅,此时全然没有了那般高傲。他还有何面目再去面对南京的父老。不若死了算了,这样就可以不去浙江当那小吏,受那份屈辱。站在北京护城河边,他思绪万千,又想起了那年相继逝去的亲人。饱含热泪准备纵身而下之时,他又迟疑了,自己这样,又有何颜面去见对他寄托着殷切期望的父亲唐广德!生也辱,死也羞。已经被牢狱生活和内心煎熬折腾的半人半鬼的唐寅只能选择逃避。
  作为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又一次打击,他妥协了。愤然出走,留恋于山水之间,自此开始了他辛酸的飘泊生涯,开始了他低调而又传奇的下半生。不再对仕途抱任何期望了,就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白明智多了。逃避只是一时,逃避不了一生。过了一段,他回到家乡之后,又深切感受到世态的炎凉,妻子离他而去,乡人冷眼相视,使他更加颓然。既然已经这样了,无可改变了。索性就放达一些罢,写写诗,画画画,也挺好。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宝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流传千古的《桃花庵》就是他给自己最大的安慰。
  唐寅永远也没有入朝为官,没有实现他父亲最终的期望。唐寅这多灾多难的一生,一个才华绝世的江南才子就这样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的坦然中消逝。但由于他在诗歌和艺术领域的超凡成就,却也使他名垂青史了。五百年后的今天,谁又记得当年高中的举子,和那些腐朽的八股文章……
  
  
  
  老字/2006/8/28
 

回复:

今天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儿>里也写到唐寅,不禁又重读此文,为唐大才子长叹一声!
 

回复:

明月笔下的唐寅

当李东阳、李梦阳在文坛各领风骚的时候,江苏吴县的一个年轻人正在收拾行李,准备上京赶考,博取功名,虽然他并没有成功,但他的名声却胜过了同时代的所有人,他的名字最终成为了大明王朝的骄傲,并传扬千古,流芳百世。

这个人叫唐寅,字伯虎。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奇特的人,他们似乎不需要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就能学富五车、纵横古今,唐寅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唐寅是一个天才,从小时候起,周围的人就这样形容他,他确实很聪明,读书悟性很高,似乎做什么事情都不必付出太多努力,而众人的夸耀使得到后来连他自己也信以为真,便不再上学,整日饮酒作乐,连考取功名做官也不放在眼里。

在这位天才即将被荒废的关键时刻,他的朋友祝枝山前来拜访他,承认了他的天分,却也告诉他,若无十年寒窗,妄想金榜题名。

祝枝山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人,虽然他自己淡薄功名,却真心期望他的朋友唐伯虎能够干出一番事业。

唐伯虎听从了他的劝告,谢绝了来客,闭门苦读,终悟学业之道。

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伯虎准备参加这次考试,考试前,他聚集了平生关系最好的三个朋友一起吃饭,在这次酒宴上,成竹在胸的他放出狂言:

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

这是一句不折不扣的狂言,但他的三个朋友却没有丝毫异议,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有说这句话的资格。

参加唐寅酒宴的这三位朋友分别是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他们四人被合称为“吴中四才子”,也有人称他们为江南四大才子。

事实证明,唐寅没有吹牛,在这次的乡试中,唐寅考得第一名,成为应天府的解元。可能是他的文章写得实在太好,当时的主考官梁储还特意把卷子留下,给了另一个人看。但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将给后来发生的事情布下重重疑团。

看卷子的人就是程敏政,他和唐寅一样,小时候也是个神童,后来做了李贤的女婿,平步青云,他看过卷子后也十分欣赏,并在心中牢牢地记下了唐寅这个名字。

不久之后,他们将在京城相聚,因为第二年,唐寅即将面对的主考官就是程敏政。


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准备进京赶考,当时的他已经名动天下,所有的人都认为,在前方等待着这个年轻人的将是无比壮丽的锦绣前程。

唐寅也毫不掩饰他的得意,他的目标已不再是考中一个小小的进士,他将挑战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

他已经成为了解元,以他的才学,会元和状元绝不是遥不可及的,如果一切顺利,他将成为继商辂之后的又一个传奇!

信心十足的唐寅踏上了前往京城的征途,他将在那里获取属于自己的荣誉。

可是唐寅兄,命运有时候是十分残酷的。

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唐寅遇见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徐经。

徐经,江阴人,是唐寅的同科举人,他在赶考途中与唐寅偶遇,此时的唐寅已经是偶像级的人物,徐经对他十分崇拜,当即表示愿意报销唐寅的所有路上费用,只求能够与偶像同行。

白吃白住谁不干?唐寅答应了。

徐经这个人并不出名,他虽不是才子,却是财子,家里有的是钱。才财不分家,这两个人就这么一路逍遥快活到了京城。

进京之后,两人开始了各自的忙碌,从他们进京到开考之间的这段时间,是一个空白,而事情正是从这里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唐寅注定到哪里都是明星人物,他在万众瞩目之下进了考场,然后带着轻松的微笑离开。和他同样信心十足离开考场的,还有徐经。

从考完的那一天起,唐寅就开始为最后的殿试做准备,因为考卷中的一道题目让他相信,自己考上进士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不过是名次前后不同罢了。

可不久之后,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唐寅落榜了!

还没等唐寅从惊诧中反应过来,手持镣铐的差役就来到了他的面前,把他当作犯人关进了大狱。

金榜题名的梦还没有作醒,却突然被一闷棍打醒成了阶下囚,他想破脑袋也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唐寅所不知道的是,这次倒霉的并不只他一个人,他的同期狱友还有徐经和程敏政。他们的入狱罪名是合谋作弊。

唐寅的人生悲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罪魁祸首就是考卷中的那一道题目。


在这一年的考试中,考官出了一道让人十分费解的题目,据说当年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没能找到题目的出处,还有人只好交了白卷,只有两份卷子写出了完美的答案。

主考官程敏政当即表示,他将在这两个考生中选出今科的会元。

这两份卷子的作者一个是唐伯虎,另一个就是徐经。

其实事情到了这里,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答出来了说明你有本事,谁也说不了什么,可事情坏就坏在唐伯虎的那张嘴上。

这位仁兄考完之后参加宴会,估计是喝多了,又被人捧了两句,爱发狂言的老毛病又犯了,当时大家正在猜谁能够夺得会元,唐伯虎意气风发之下说出了一句话:

“诸位不要争了,我必是今科会元!”

唐寅兄,你的好运到此为止了。

所有人都听到了这句话,很多人没有在意,但更多的人却把它记在了心里。

这是一句让唐寅追悔终身的话,因为它出现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首先这里不是吴县,说话对象也不是他的朋友祝枝山、文征明,而是他的对手和敌人。

更为重要的是,当唐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此次考试的成绩单还没发下来(发榜)。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当年的考生们对考试名次是十分关注的,由于进士录取率太低,即使是才华横溢,名满天下,也万万不敢说自己一定能够考上,更何况是考第一名?

你唐寅虽有才学,也自信得过了头吧!

所以当酒宴上的唐寅还在眉飞色舞的时候,无数沉默的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这个人的自信里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告黑状从来都是读书人的专长,很快就有人向政府反映这一情况,主考官们不敢怠慢,立刻汇报了李东阳。李东阳到底经验丰富,当时就已估计到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马上报告了皇帝陛下。

朱祐镗当即下令核查试卷,事实果然如传言那样,唐寅确实是今科会元的不二人选。而选定唐寅的人正是程敏政。

事态严重了,成绩单还没有发布,你唐寅怎么就能提前预知呢?当年那个时候,特异功能似乎还不能成为这一问题的答案。



此时这件事情已经传得满城风雨,整日探头探脑的言官们也不失时机跳了出来,政治嗅觉敏锐的给事中华眿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程敏政,认为他事先出卖了考题,因此唐伯虎和徐经两人才能答出考题高中。

华眿这一状告得实在太狠,本来李东阳还想拉兄弟一把,让徐经和唐伯虎回家三年之后再考,把这件事压下去,可是这样一来,事情就搞成了政治阴谋、考场黑幕,只好公事公办,把这三位仁兄一骨脑抓了进来。

经过审理,案件内部判决如下:

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合谋作弊查无实据,但其仆人确系出卖考题给徐经,失察行为成立,结论:勒令退休。

江阴举人徐经:购买考题查实,作弊行为成立,结论: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吴县举人唐寅: ……,结论: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当然了,这些都是内部结论,除处罚结果外,具体情况并未向社会公开。

对了,还漏了一个:

给事中华眿:胡乱告状,所言不实,结论:贬官。

事实的真相

情况大概就是这样,徐经买了考题,程敏政的仆人卖了考题,程敏政负领导责任,而本着黑锅人人有份的原则,唐寅算是连坐。

这是一起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案情十分复杂,各种史料都有记载,众说纷纭,难分真伪,但只要我们以客观的态度仔细分析案件细节,抽丝剥茧逐步深入,就会发现这起案件实际上——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事实上,这起所谓的科场舞弊案历经几百年,不但没弄明白,反而越来越糊涂,成了不折不扣的悬案。

此案到底复杂在哪里,我来演示一下:目前我们要寻找的答案共有两三个:1、徐经是否买了考题作弊。2、唐寅是否参与了作弊,程敏政是否知情。

要找到答案,我们必须回到案件的起点,此案的起因就是那道难倒天下才子的题目,遗憾的是,我也没有看到过那道题,不过这并不重要,像我这样连三字经都背不全的废材,即使事先知道题目估计也要交白卷。

但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关键的一点:这是一道超级难题,天下没有几个人能做出来。

那么徐经和唐寅能做出来吗?



只要考量一下这二位仁兄的实力,就能够得出如下结论:

唐寅是比较可能做出来的,徐经是比较不可能做出来的。

唐寅是全国知名的才子,学习成绩优秀,是公认的优等生,就好比拿到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高中生,要进北大清华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而徐经虽然是个土财主,也考中了举人,在全国范围内不过是个无名小卒,指望他的脑筋开窍,智商突然爆发,那是不现实的。

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徐经很有可能确实买了考题。

第二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认为不是个问题,以唐寅的实力,还需要作弊吗?

其实我也这样认为,但分析后就会发现,具体情况并非那么简单。

一年前,南京主考官梁储把唐寅的卷子交给了程敏政,之所以前面专门提到这件事情,是因为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极有可能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含义——潜规则。

而这种潜规则有一个特定的称谓——约定门生。

在明代,如果要评选最令人羡慕的官职,答案并不是尚书、侍郎,而是考官。今天的考官们主要工作是不过在教室里来回巡视监考,然后拿点监考费走人,可在当时,这实在是个强破头的位置。

原因很简单,所有由这位考官点中的考生都将成为他的门生。

明代的官场网络大致由两种关系组成,一种是同学(同年),另一种是师生(门生),官场风云变幻莫测,新陈代谢速度很快,今天还是正部级,鬼知道明天是不是就到阎王那儿报到了。要想长盛不衰,就得搞好关系。

如果你混得不好,那也不要紧,只要混到个考官,点中几个人才,到考试结束,你就是这几个人的座师了,这几位考中的兄弟就得到你家拜码头,先说几句废话,谈几句天气,最后亮底牌:从今以后,俺们就是您的人的,多多关照吧。

你也得客气客气,说几句话,比如什么同舟共济,同吃一碗饭,同穿一套裤子等等等等,然后表明态度:今后就由老夫罩着你们,放心吧。

有一句时髦的词可以形容这一场景——双赢。

新官根基不稳,先要摸清楚行情,找个靠山接着往上爬,老官也要建立自己的关系网,抓几个新人,将来就算出了事还有个指望,实在不行也能拉几个垫背的一起上路。要知道,在官场里,养儿子是不能防老的,想要安安心心地活着退休,只能靠门生。

这就是所谓的门生体制,而这一体制有时会出现一种特例——约定门生。





 

回复:

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现象,因为在科举前,可能会出现某位名震全国的天才,大家都认为这个人将来一定能够飞黄腾达。在这种情况下,某些考官就会私下与这位考生联系,透露题目给他,互相约为师生,这样无论将来是谁点中了此人的卷子,都不会影响事先已经确定的关系。

这是一种风险很大的交易,所以考官们轻易不敢冒这个险,只有当真正众望所归的人出现时,这笔买卖才有可能成交。

介绍完背景,再来看看关键问题:唐寅和程敏政之间有这种关系吗?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其中却仍然有蛛丝马迹可循。

首先,程敏政已经在这两份卷子里选定了会元,而唐寅则在外面发话,说自己就是会元。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当时所有的卷子都是密封的!也就是说按照规定,即使是程敏政本人,也不会知道他选中的会元到底是谁。

所以这个疑问最终只能指向两个可能1、唐寅做出了那道题,并且认为别人做不出来,因而口出狂言,不幸命中。2、程敏政事先与唐寅会面,并给了他考试的题目。

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大家自己做主吧。

注:不要问我,题目虽然是我出的,但我没有标准答案。

不管有多复杂,这件案子总结结案了,案中的两个倒霉鬼和一个幸运儿就此各奔东西。

倒霉的是程敏政和唐寅,一个好好的考官,三品大员,被迫拿了养老金退休回家。另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闭着眼睛写也能中进士的人,得了个不得为官的处分。

而那个幸运儿就是徐经,这位仁兄虽然也背了个处分,却实在是个走运的人。同志们要知道,今天高考考场上作弊被抓到,最严重的结果也就是成绩作废,回家待考。可在明代,这事可就大了去了,作弊的处罚一般是充军,若情节严重,没准还要杀头。

事情到这里就算结了,程敏政被这个黑锅砸得七窍冒烟,回家不久就去世了,唐寅一声叹息之后,对前途心灰意冷,四处逛妓院,开始了他的浪子生涯。

而徐经功亏一篑,对科举也是恨之入骨,回家就开始烧四书五经,还告诫他的子孙,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一句屁话,还不如学点有用的好。

他的家教收到了良好效果,八十八年后,他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出世,取名徐振之,此人不爱读书,只喜欢旅游,别号徐霞客。


一番折腾下来,大明王朝少了两个官僚,却多了一个浪荡才子和一个地理学家,倒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说到这里,差点又漏了一个人,还是那位告状的给事中华眿,他也名留青史了,后来有人根据传说写了一出广为流传的戏,此戏俗名《三笑》,又称《唐伯虎点秋香》,由于这位仁兄当年多管闲事,编剧为了调侃他,便以他为原型创作了华太师这个经典角色,不但硬塞给他几个傻儿子,还安排唐伯虎拐走了他府里最漂亮的丫环,也算是给伯虎兄报了仇。

这场文坛风云最终还是平息了,可已经倒霉到家的唐伯虎不会想到,他的厄运才刚刚开始,更大的麻烦还在未来的路上等待着他。


......


二十年前,唐伯虎上京赶考,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好歹出了狱,他本想振作精神,回家过点平静的日子。可当他返乡后,才发现一切都超出了他的预料。

原先笑脸相迎的乡亲已经换了面孔,除了藐视还是藐视,他的书童下人也不再崇敬他,有时竟然还敢反客为主,大声训斥他。他的老婆非但不体谅他,还时常恶语相向。

更让他痛苦的是,连在家门口看门的旺财看见他也是汪汪大叫,追着他来咬。

这并非玩笑,以上描述出自唐伯虎给朋友的书信,每一个字都是残酷的事实。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唐伯虎彻底绝望了,他不再相信圣贤之言,也不再寒窗苦读,他已经失去了做官的资格,读书还有什么意义!

从千尺高台跌落下来,遭受无尽的歧视和侮辱,从此他没有梦想,没有追求,他只需要一样东西——醉生梦死的快乐。

从此他开始在全国多个地方的著名妓院流窜,由于他文采出众,迷倒了很多风尘女子,甚至许多人主动来找他,还愿意倒贴,也算是个奇迹。

所谓风流才子的称号也正是从此刻开始传扬的,毕竟风流倜傥,纵意花丛是许多人所梦想的,但他们不知道,在唐伯虎那纵情的笑容背后,是无尽的酸楚。

就在唐伯虎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朱宸濠来到了他的身边,伸出了手——将他推向了更低谷。

接到朱宸濠的邀请,唐伯虎一度十分高兴,就算当不了官,给王爷当个师爷倒也不错,而朱宸濠对他的礼遇也让他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明主。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朱宸濠这个领导不太地道,他总是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土匪流氓接触,而且囤积了很多粮草、兵器,还经常看着全国地图唉声叹气,作义愤填膺握紧拳头状。

怕不是要造反吧?

逛妓院虽然名声不好,也就是玩玩而已,这可是个掉脑袋的事情啊,还是快点溜号吧。

有饭吃、有妓院逛的唐伯虎没有朱重八那样的革命觉悟和革命需求,他不过是想混碗饭吃。

问题是,你想走,就能走吗?



让你看了那么多的机密,知道了内情,不把脑袋留下,怎么舍得让你走呢?

四十九岁的唐伯虎面对着生命威胁,又一次迸发了智慧的火花,他决定学习前辈的经验——装疯。

只有装疯,才能让朱宸濠相信,他什么也没有看见,即使看见了也不会说话,即使说话也不会有人信。

唐伯虎到底是才子,装疯也装得很有风格,比当年吃狗屎的袁凯厉害得多,因为他想出了一个绝招——裸奔。

真是舍得下本钱啊。

从此,伯虎兄摒弃了传统观念,坚决一脱到底,光着身子四处走,看见大姑娘就上去傻笑,还经常高呼口号:“我是宁王的贵客!”

他这一搞,整个南昌城都不得安宁,许多人纷纷出来看热闹,朱宸濠的面子算是给丢光了,他气急败坏,连忙下令赶紧把这位大爷送回苏州,别在这里丢人现眼。

终于虎口脱险的唐伯虎松了一口气,但在庆祝劫后余生的同时,他对人生也已经彻底绝望。

他此后的生活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彻底堕落。

日以继夜的饮酒作乐,纵情声色,摧垮了他的身体,却也成就了他的艺术,他的诗词书画都不拘泥于规则,特别是他的人物画,被认为三百年中无人可望项背。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四年后(嘉靖二年,公元1523 年),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天才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永远归于沉寂。

有时,我也曾看过电视上那些以唐伯虎为原型的电视剧,看着他如何智斗奸臣,看着他如何娶得美人归,这些情节大都十分搞笑,但无论如何,每次我都笑不出来。

因为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着的,是那个真实的唐伯虎,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那个怀才不遇的中年人,那个心灰意冷的老人。是那个在无奈中痛苦挣扎、无比绝望的灵魂。

只有那首桃花歌仍旧在诉说着他的心声,萦绕千载,从未散去。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