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9-24]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的哀歌《我心中泪如泉涌》
哀歌,Lamento,它从古希腊戏剧传入拉丁语诗歌,在欧洲文学界享有特殊待遇,寄托在仙怪身上的情爱主题,透露出和虔诚教义迥然不同的世俗气息。柔弱的林仙往往是哀歌主角,所以哀歌本身带上了浓浓的阴性意象。蒙特威尔弟将哀歌引入音乐领域,他的单旋律哀歌Lamento d’Arianna于1608年在曼图亚上演,成为这个体裁的范本。蒙氏哀歌的最大特色在于不规整的分句和结构、接近道白的旋律,固定的音乐模式似乎再也无法承受悲痛的情感,而趋于崩溃。这和模式化程式化的咏叹调形成鲜明对比。
考杰娜对巴赫的音乐最有共鸣,她说:当你演唱巴赫,会感觉到它来自内在,巴赫没有造作浮表之处,也容不得任何华而不实的噱头,这完全不像其他巴洛克作曲家。当然,演唱亨德尔也很有趣,能唱得多快、多响、多高,声乐的炫技的确能让人兴奋。但巴赫不属于这一类,它的音乐是来自内心的真实。
演唱巴赫的声乐作品,考杰娜喜欢把自己想象为乐队中的一件乐器,而不是由乐队伴奏的独唱歌手,当然歌词不能被埋没其中,但要唱得朴素,具有器乐味道(sound instrumental)。考杰娜对声乐表现有自己的标准,她说,我的演唱要像在讲故事,努力做到自然而然,歌唱就像说话那么轻松平易,人人都能做到。这可能是我的个性影响,让我如此追求这种歌唱的境界。评论家是这样评论考杰娜演唱的巴赫:“轻松自如,毫无造作,充满朴素的喜悦”。
巴赫是考杰娜演唱曲目的中心,正是由于巴赫,考杰娜结识了科隆古乐团的戈贝尔大师。这张《哀歌》专辑的中心人物依然是巴赫,巴赫的亲戚,巴赫的同时代作曲家。
《哀歌》标题取自唱片中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的哀歌《我心中泪如泉涌》(Ach, dass ich Wassers g’nug hatte)。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是老巴赫的舅舅,也就是J.C.巴赫(1642-1703),他比老巴赫要大四十岁。(节选自NOVICH老师的文章)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