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2006]莎特布莱曼的经典-Scarborough Fair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一曲倾心外语单曲 [4/28/2006]莎特布莱曼的经典-Scarborough Fair

1  /  2  页   12 跳转 查看:10251

[4/28/2006]莎特布莱曼的经典-Scarborough Fair

[4/28/2006]莎特布莱曼的经典-Scarborough Fair



引用:


莎特布莱曼《Scarborough Fair》




    布莱曼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天籁般的嗓音,魔鬼般的身材,莎拉的嗓音肯定算得上稀缺资源,她的声音像一股清流,在喧哗的世界里给你抚慰。电影《毕业生》的插曲《斯卡罗集市》原唱是保罗西蒙,当听惯了这首由保罗西蒙的男声演唱的歌曲后,忽然听到一个干净地毫无瑕疵的女声演唱这首歌时,另一种感动早已默默涌动。

    “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的《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当我第一次听时就深深爱上了它,真是百听不厌,每次听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它是我最喜欢听的一首歌,是心灵之歌,是天籁之声,它是那么悠远、空灵的音韵,我愿意把它想象成来自...这首歌,当我第一次听时就深深爱上了它,真是百听不厌,每次听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它是我最喜欢听的一首歌,是心灵之歌,是天籁之声,它是那么悠远、空灵的音韵,我愿意把它想象成来自天界,让人产生一种忧伤幻觉,隔世一般.....

《Scarborough Fair》
Scarborugh fair- -

Sarah Brightman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你正要去史卡保罗集市吗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请代我向他问候
He was once a true love of mine
他曾是我的真爱
Tell him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
请他为我做一件棉衬衫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 work
不能有接缝,也不能用针线
Then 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这样 他就可以成为我的真爱
Tell him to find me an acre of land
请他为我找一亩地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Between salt water and the sea strands
地必须位于海水和海岸之间
Then 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这样 他就可以成为我的真爱
Tell him to reap it with a sickle of leather
请他用皮制的镰刀收割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And gather it all in a bunch of heather
用石楠草捆扎成束
Then 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这样 他就可以成为我的真爱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你正要去史卡保罗集市吗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请代我向他问候
He was once a true love of mine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回复:



引用:


莎拉·布莱曼 (Sarah Brightman) 是世界上最优秀的 Crossover 歌手之一。以下因叙述方便及个人喜好,称她为莎莎。莎莎靠唱音乐剧起家,得到安德鲁·罗伊德·韦伯 (Andrew Lloyd Webber) 的赏识,参加了音乐剧《猫 (Cats) 》的演出,受到诸多好评(以及更多批评和争议)。之后与韦伯结为连理(韦伯老爹对女生的品味,简直和王菲对男生的品味有得一拼……)。后来在伦敦主演《剧院幽灵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抱歉,因为极不满上海大剧院版的译名“剧院魅影”,这里还是沿用了旧译“剧院幽灵”)而登上她音乐剧事业的巅峰。之后莎莎由于受到质疑颇多加上年老色衰,加之其表演风格颇受争议而逐渐淡出音乐剧舞台,转向 Crossover 的阵营。个人认为莎莎虽然唱功了得,但台风扮相实在令人汗颜(一个胖胖的大婶,穿着紧身胸衣扮嫩,汗……具体请参照本专辑封面及她的任意演唱会视频),加之和其他音乐剧演员相比,演技逊了一大截,所以被骂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欣赏角度不同,欣赏莎莎的歌,不能把她当成一个歌手,因为她唱歌,尤其是音乐剧,是在把握不住什么感情。注意是把握不住感情,不是没感情。那她的《歌与舞 (Song and Dance) 》来说,她唱的那个放荡的傻姑娘……简直成了清纯的初恋少女,汗死……很多人认为这是莎莎演出得最败笔的一部音乐剧,但相反,这倒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因为抛开剧情、表演、以及对角色的理解,莎莎在这部电视版《Song and Dance》中的演唱确实十分完美——如果你把这个角色单纯的看成一个纯情的花季少女的话。同样的例子也见于莎莎录音的《日落大道(SunsetBoulevard) 》甚至为她量身定做的作品《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里。不过很少有人像我这样欣赏音乐剧只听歌,而且还是抛弃剧情的听歌。不过幸亏莎莎不过幸亏做了个明智的选择,淡出音乐剧舞台,改唱 Crossover,总算充分利用了她的嗓音。在这方面她的确没什么可以挑剔。尤其是在《爱永恒 (Time to say goodbye) 》、《伊甸一夜 (Eden) 》、《一千零一夜 (Harem) 》和《月光女神 (La Luna) 》等大获成功之后,频频令其现身于格莱美典礼;又因为 Crossover 的伪古典性和伪高雅性(这里没有贬义的意思),令其深受英国皇室恩宠,也算是迎来事业第二春吧。莎莎出唱片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从《Timeless》开始,同一张唱片喜欢在不同地区出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之间又有天壤之别。比如《La Luna》,美版的是纯 Crossover,欧版的则偏古典,收录的曲目基本上不一样,而国际版是基于美版的基础,收录了更多新曲目。即使很多人认为相同的欧版《Timeless》和美版《Time to say goodbye》,虽然只有曲目顺序不同,但曲目顺序的改变会完全影响欣赏者的欣赏角度,从而对两张专辑产生不同的评价!这种啰嗦的收集癖促成商业手段给收集莎莎的碟带来非常高的难度。

  再次强调,欣赏莎莎的歌,不能把她当人看。比较适当的做法是把她的声音当成器乐一样,你就会发现,原来人的声音真的能像小提琴一样优雅。






 

回复:



引用:



    ●1960年8月14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为六个孩子中的长女。

  ●三岁始学跳舞,曾就读Elmhurst芭蕾学校及伦敦艺术教育学院。

  ●十三岁便在伦敦的皮卡迪利(Picadilly)剧院,参加了戏剧“Iand Albert”的演出。

  ●十六岁时曾经在电视节目《Pan’s people》中担任舞群之一。

  ●十八岁是加入Aroene Phillops的舞团Hot Gossip,并以由她担任主唱的“Ilost my heart to a starship Troop”获得她生平第一张全英Top l0单曲。

  ●1981年,莎拉参加了著名音乐剧《猫》的首演。

  ●1982年,她参与制作并主演了一部颇受好评的儿童歌剧《夜莺》。

  ●1984年,她再度参演安德鲁·洛伊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院幽灵》。

  ●1985年,她先后在伦敦、纽约担任安德鲁.洛伊韦伯古典音乐《安魂曲》的首演及录音,与她一同单纲的男主唱则是当今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她同时因为这个演出获得葛来美奖《最佳古典新艺人》的提名。这一年她与洛伊丰伯结婚。

  ●1986年,伦敦的“女王陛下剧院”推出了堪称本世纪最著名音乐剧之一的作品《歌剧院幽灵》,莎拉主演了历任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女主角克莉丝汀。这个演出将她的演艺生涯推上了第一个高峰。

  ●1988年1月,《歌剧院幽灵》首度于美国百老汇演出,莎拉的魅力继而征服了新大陆。她因此被Drama Desk大奖提名为最佳女演员,同年她为EMI古典录制了一张艺术歌曲专辑《天籁森林》演唱英国作曲家布瑞顿所改编整理的英国民谣,这张专辑为她进一步的古典声乐演唱赢得相当的好评。

  ●1989年录制专辑《The Song That Got Away》。

  ●1990年,录制专辑《As I Came 0f Age》。同年,她主演了这年十二月推出的洛伊韦伯的新作〈爱的观点〉,同时参加了一直持续到次年的“洛伊韦伯音乐作品”美国巡回演出。

  ●1992年,参加“洛伊韦伯音乐作品”日本巡回演出。同年,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雷拉斯合唱了当年巴塞罗纳奥运的闭幕主题曲“永远的朋友”。

  ●1993年,发行了专辑《Dive》。

  ●1994年,赴日与多明戈共同举行演唱会。

  ●1996年,录制专辑《飞翔》(FLY),同年底,受邀去德国参加重量级拳王马斯克的退休演唱会。

  ●1997年,专辑《永志不渝》与同名单曲《告别时刻》同时横扫全球唱片市场,创下超过250万张的惊人销售记录。

  ●1998年12月,个人专辑《重返伊甸园》(EDEN)在台湾上市,为欧洲以外的地区世界首卖。发行两周,台湾地区销售量已逼近白金唱片。

  ●2000年4月,大碟《月光女神》(La luna)发行。

  ●2003年5月,发行最新专辑《一千零一夜》(Harem)。Harem是以中东传说为基底所编织而成的一次音乐奇想之旅,整张专辑呈现出来的是广袤沙漠、无垠空间以及那种平和与充满灵性的感觉,这张专辑可能是莎拉布莱曼到目前为止最独特且最具个人特色的作品,不但展现了她在作曲方面的才华,她充满热情的创意构思以及举世无双的天籁歌声也都在其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回复:

       
 

回复:



引用:



关于《Scarborough Fair》 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的一些相关网上的文摘:
歌曲以一位在战火中亡故的士兵的口吻唱出,他再不能回到那朝思暮想的家乡,再不能与心上人一同享受生活的甘甜了。心中的悲愤化作一声声催人泪下的控诉:Parsley Sage Rosemary & Thyme。成千上万的普通士兵如野花一般被战火摧毁在沙场上,那些战争的作俑者们最终难逃时间的淘洗。野花自在芳香;然而,唯有时间才能检验出谁是真正的贤明圣哲;或许,更古的时间才是真正的圣哲!Time Is Fair! 

  歌曲作于六十年代末,是奥斯卡奖影片“毕业生“的插曲之一,联系当时的时代大背景(越南战争),不难领会歌曲的内涵,作者保罗·西蒙是六七十年代的青年的代言人。他曾在英国修习英国文学,文学功底深厚,因而其歌词文字意境深遂。本歌歌词改变于一首十七世纪的英格兰民谣。演唱上西蒙和加丰科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在往来寂静的清夜里,让歌声流入你的心田,Touch The Deep Of Your Heart! 

  我在惊骇之中一口气读完这段“精当透彻的剖析“,却释然发现其中充满严重的臆断和妄言,非但断章取义,竟煞有介事地拆字取义。而这种对史实缺乏考证,甚至连阅读理解应融会贯通和自圆其说都做不到的辩驳,居然还如此肆虐流行,使我颇为不解。 

  这首原本在中国非常流行的经典英文歌曲,又因选用它作主题曲之一的电影《毕业生》(The Graduate)开始在电视上播放,势必引起更大的关注和流行,而对它的理解却还存在如此谬误流传,如此等等激发了我深入考证和辨析的兴趣。 



 

回复:



引用:

斯卡布罗镇溯源 

  多年来我一直将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歌名译为“斯镇的颂歌“,也注意到有不少人同意并沿用这种译法。另一个与此分歧较大的译法为“斯卡波罗夫集市“。但很显然,像这类音节较多的地名,类似将Philadelphia处理为“费城“的译法要稍好,Scarborough译为“斯镇“似为妥当。问题是我很长时间里将“集市“演绎为“集镇“,所以误将Scarborough Fair整体理解为一个“斯镇“。这是我颇感汗颜之处。 
其实Scarborough是英格兰东北部一自治镇,毗邻北海。该镇人口4万多,有悠久的历史,至今以铜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和公元四世纪罗马人的信号塔吸引游人,是著名的海滨度假地。英国著名的女诗人Dame Edith Sitwell(1887-1964)和著名作家Sir Sacheverell Sitwell(1897-1988)都是Scarborough人,美国电影演员Charles Laughton也生于此镇。歌曲Scarborough Fair中所指的无疑是这里。 

  既然Scarborough是一个地名,那么Scarborough Fair理解为举办于该地的集市较为合适。如此,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译为“斯镇的集市和副歌“似乎最妥贴。但这可能会使人误解为“斯镇的集市“和“斯镇的副歌“,后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副歌的内容与“斯镇“是毫无关联的,更准确的翻译应为“斯镇的集市和一段副歌“或“斯镇的集市(外一首?quot;。作为歌名,这样的译法又显然太过冗赘,相比之下倒不如“斯镇的颂歌“(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或“斯镇的集市“(Scarborough Fair)。其实当我们在后文了解到这首歌的来历细节之后,就会发现Scarborough Fair的歌名对整首歌的内容是全然无关紧要的,Scarborough Fair也好,有的版本记载的Cape Ann也好,完全是信手拈来,是不同的民歌手演唱时随意改动的地名。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Scarborough Fair作为歌名是远在美国歌星Paul Simon(保罗·西蒙,1941- )百曛暗氖虑椋琒imon不可能如“若非“所言在60年代末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将Scarborough Fair做成“歌眼“。 而Scarborough这个词作为地名,更是古已有之,至少在我考证这首歌由来一直到中世纪,也没有见有将Scarborough Fair拆解为Scar-Borrow-Fair,再以Scar与Fair昭示战争与和平(Anti-War)的说法。 
就算再推至上古,Scarborough是由scar(伤疤)和borough(自治镇)构成的词,也不尽然就如有些人可翻译为“创伤之城“。谁知此地名是不是因领地所有者脸上的疤而来呢?而且,Scarborough这个地名不仅在英格兰久已有之,而且受其文化影响的美国(缅因州)甚至特利尼达和多巴哥也有同名的城镇,再小的地名如加拿大多伦多的Scarborough Civic Centre等更是多不胜数。试想一个人们如此认同的地名出现在歌中时,谁又会去解谜似地剖析它的含义呢?即便可以拆字取义,谁会把“合肥的故事“联想成“两个胖子做古文“呢?   
 



 

回复:



引用:

鼠尾草和百里香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版本中都有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这一句,较早出现于记载中的是1810年的版本,还有的版本中甚至是ivy and holly(常春藤和冬青)等完全不同的东西。据分析这些字句在早先的民歌中未必不存在,只不过它们是以和声副歌或过渡句的形式出现,而且即兴的变化较多,因而不易记载而已。这在它们出现的版本中也可以窥见端倪,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或sing ivy,sing holly出现往往在第一段,在其后段落中就省略不记了。 
有学者认为像parsley、sage、rosemary、thyme、ivy或holly等植物常出现在英国文学中艳情或诱惑类的描写里,因而带有明显的煽情意味。如此解析直观感觉已有些委曲,再如“若非“解sage为“贤哲“,thyme为“时间“则实数荒诞不经。 
我依然觉得自己在10年前将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理解为不相干插入的四种植物,是一个更可信的思路,只是当时没有旁征博引地展开罢了。
 



 

回复:



引用:


莎特布莱曼《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电影《贝隆夫人》主题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唱出了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贝隆辛酸曲折、辉煌传奇的一生。从穷裁缝的私生女到15岁的舞女,从高级交际花到总统夫人,艾薇塔33载的短暂一生记录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
 
it won’t be easy.那并不容易.
u’ll think it strange.你会感到奇怪.
when i try 2 explain how i feel.当我努力说明自己的感受.
that i still need ur love.我仍然需要你的爱.
after all that i’ve done.在我所做的一切面前.
u won’t believe me.你仍不愿相信我的话.
all u will see is a girl u once knew.你总是认定我还是那个你从前认识的女孩.
although she’s dressed up 2 the nines.虽然她的打扮无可挑剔.
at sixes sevens with u.却与你格格不入.

i had 2 let it happen.我无法避免其发生.
i had 2 change.我不得不去改变.
couldn’t stay all my life down that hell.不能听凭自己随波逐流.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满足于)张望窗外.
staying out of the sun.远离阳光.
so i chose freedom.于是我选择了自由.
running around trying everything new.四处漫游,尝试一切新事物.
but nothing impressed me at all.但没有给我留下一丝印象.
i never expected it to.这本非我所望.

don’t cry 4 me argentina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the truth is i never left u.事实上我从未离开过你.
all through my wild days.在那段狂野岁月里.
my mad existence.疯狂历程中.
i kept my promise.我信守诺言.
don’t keep ur distance.别将我拒之门外.

and as 4 fortune,and as 4 fame.至于金钱,以及名利.
i never invited them in.我曾未奢望.
they are illusions.它们不过是幻象.
they’re not the solutions.绝非解决的途径.
they promised 2 be.如它们所承诺的那样.
the answer was here all the time.答案一直在这.
i love u hope u love me.我爱你,希望你也爱我.

don’t cry 4 me argentina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don’t cry 4 me argentina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the truth is i never left u.事实上我从未离开过你.
all through my wild days.在那段狂野岁月里.
my mad existence.疯狂历程中.
i kept my promise.我信守诺言.
don’t keep ur distance.别将我拒之门外.

have i said too much ?我是否说得太多?
there’s nothing more i can think of 2 say 2 u.我想不出还能向你表白什么.
but all u have 2 do is look at me 2 know.但你所要做的只是看着我,你就会知道
that every word is true.每字每句都是真情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回复:



引用:
伊娃·裴隆(全名María Eva Duarte de Perón,也译作贝隆夫人,1919年5月7日出生于阿根廷Los Toldos村,1952年7月26日逝世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第一夫人,阿根廷总统胡安·裴隆(Juan Perón)的第二位妻子。

伊娃·裴隆的母亲是一个未婚厨师,她与当地的一个农夫有五个私生子女,伊娃是其中之一。15岁那年,她来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并在这里开始她的演艺生涯。 并且在这里最终遇到了她的丈夫胡安·裴隆。两人相处不久后就于1945年结婚。

在1946年阿根廷的总统竞选中伊娃·裴隆极力支持她的丈夫,在她每周播出的广播节目中她号召穷人选举胡安。虽然她的演员生涯为她带来了不少财富,但她一直强调她出身穷苦来显示她与下层阶级的团结。由于她的出生和她对他们的同情,伊娃认为她是理所当然的“无衫者”(descamisados,这是一个支持胡安的团体的名字)的领袖。

在1946年裴隆当选为阿根廷总统后,她也很快的提高了在政界的地位,出任劳工部部长,并成立了伊娃·裴隆基金会,用以救助贫困。到1949年,她已经成为当时阿根廷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她成为一个崇拜的中心,她的照片和名字到处都出现。虽然她非常出名,也非常有权,她很注意不让自己掩盖她丈夫的名声。虽然她在许多地方是政府中的决定性人物,她一直说她的决定是从胡安·裴隆的智慧中获得的。但两人的私生活却相当紧张。他们没有孩子,这导致了一些关于他们是否有性生活的议论。

阿根廷的工人阶级崇拜她,但富有的、亲英国的高层阶级对她恨之入骨。他们鄙视她的出生,批评她早年的浪荡生涯。许多人认为作为一个妇女她在政坛上的角色太高了。同时伊娃也很仇恨这些高层阶级的人物。有时这种仇恨也表现为对政敌的迫害和对报纸的封禁。

1950年她周游欧洲并与许多国家首脑(包括西班牙的富兰克西斯科·佛朗哥)会晤。其目的是在战后为阿根廷做广告。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裴隆的阿根廷越来越被其它国家看做是法西斯主义国家了。

1951年她试图竞选阿根廷的副总统。这一行为令阿根廷的军事首脑十分不满,最终胡安·裴隆迫于压力撤销了伊娃·裴隆的提名。

伊娃·裴隆在33岁时便因子宫癌去世。她的遗体被保存并陈列在一个纪念馆中。1955年胡安·裴隆被一次军事政变推翻后她的尸体首先被飞往意大利米兰,16年后被移到西班牙。1973年胡安·裴隆重返阿根廷再任总统,1974年他逝世,伊娃的遗尸被运回阿根廷并被短时间陈列在她丈夫的遗体旁。此后她被安葬在她父亲家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墓中。

她的一生,在英国音乐剧《贝隆夫人》中得到再现,后又被改编为电影和连续剧。


 

回复:



引用:

[转贴]阿根廷玫瑰,庇隆夫人

***辛酸的童年

    艾薇塔出身卑微,裁缝母亲没有名份,默默地爱着一个农场主,还为他生了5个孩子。可是当艾薇塔还在襁褓中时,父亲抛弃了这个家。在艾薇塔的童年记忆中,家中的缝纫机声似乎从未间断过,为了养活几个孩子,母亲胡安娜日夜不停地干活;艾薇塔和兄弟姐妹们经常遭人欺负,被称作“野种”。每当艾薇塔受了委屈泪流满面回到家时,母亲就会告诫她:人穷志不穷,面对侮辱和敌视时,尤其要自尊自立,不卑不亢。

    儿时的艾薇塔十分瘦弱,因此得到了“小瘦子”的绰号。在几个孩子中,她的个性最像母亲,具有铁一般坚强的意志。父亲去世时,母亲带着几个孩子去吊唁,却被赶了出来,连灵堂都不能进去。当时艾薇塔就立下誓言:中产阶级算什么?!我要当阿根廷的大人物!

***明星梦想成真

    虽然生活困苦,但艾薇塔从小就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当时的阿根廷社会,女人若想出人头地,演员是条捷径,于是她将自己的梦想定为演员。15岁那年,歌手奥古斯汀·马加尔迪来到小镇演出,艾薇塔知道这是绝佳的机会,她不惜以身相许,目的不是爱情,而是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艾薇塔对马加尔迪说:“这个地方太闷了,连鸟儿都要离开,带我去首都,相信我,我会成为阿根廷首都的大人物。”怀着这样的憧憬,艾薇塔来到了大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

    现实总是比憧憬残酷,抵达首都后不久,马加尔迪就抛下了艾薇塔。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的艾薇塔没有走回头路,而是选择留下,继续实现自己的“大人物梦”。在乱世的阿根廷,女人若想成功,必须依靠男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艾薇塔不择手段。她的足迹踏遍首都的酒吧、剧院、宾馆,穿梭于各种权势男人之间,一次次地利用“爱情”,从酒吧老板到军官、从摄影师到导演,只要对自己有所帮助,艾薇塔决不放过。天生丽质的艾薇塔很快在一个摄影师的镜头下成名,随即而来的就是拍广告、当主持、演电影……,她摇身一变成为娱乐圈的名人。艾薇塔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女强人,她演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法国皇后约瑟芬、俄国女沙皇叶卡特琳娜等等,在这些角色中,她能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美好感觉。

    闯进娱乐圈后,艾薇塔的涉猎范围更宽了,她从此辗转在富人和官员之中,“艾薇塔”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社交圈无人不晓的名字。

***结识真命天子

    1943年6月,阿根廷发生军事政变,庇隆上校脱颖而出,声望骤升。在一次宴会上,艾薇塔和庇隆相遇了,那是在1944年1月22日,庇隆上校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将老百姓的穷困与富人的奢侈做对比。庇隆气宇轩昂的仪表、打动人心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艾薇塔,庇隆“平等、自由、民主”的思想更是令艾薇塔全身心地崇拜,从那一刻她就相信,这个男人能够拯救她,也能领导阿根廷,帮助所有穷人。

    两人目光对视的一瞬间,爱情产生了。艾薇塔对庇隆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您的存在。”他49岁,丧偶;她25岁,单身。两人都是自由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艾薇塔与庇隆相恋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阿根廷上流社会的一番震荡。对这样一个“出身贫贱、不择手段的放荡女人”,上流社会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可是艾薇塔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她热心陪伴庇隆出席各种场合,与穷人握手交谈,用得体的举止和温婉的笑容征服了百姓的心。艾薇塔还认真地对庇隆说:“相信我,我是最适合你的女人,我的好会令你吃惊。”

***卷起“庇隆风暴”

    艾薇塔的到来很及时,她协助庇隆将“平等民主”的思想变成信条,于是产生了“庇隆主义”。艾薇塔陪伴庇隆在全国进行巡回演讲,宣传“庇隆主义”,在阿根廷政坛上刮起了一阵“庇隆风暴”。艾薇塔将鼓舞人心、笼络群众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她不把中产阶级放在眼里,而是将社会底层人民当作“重点培养对象”,这种“争取大多数”的策略获得了极大成功,庇隆的人气也直线上升。

    然而,时局混乱的阿根廷不断发生暴乱和革命。庇隆遭到国内反对派的陷害,被捕入狱。政治纷争让庇隆身心疲惫,他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他对前来探监的艾薇塔说:“我们离开这个国家吧,去过轻松自由的生活,就我们两个人,远离争斗。”但艾薇塔坚定地握住庇隆的手:“要冷静!要坚持下去!你不能逃避,我相信你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总统,成为挽救黎民百姓的人!”

    庇隆在监狱的那段日子里,艾薇塔使出浑身解数,在全国各地宣传演讲,为庇隆争取民众支持。艾薇塔面对人民大众时,毫不避讳自己黑暗的过去,反而将那段经历当作拉拢人心的最佳工具。艾薇塔最著名的一段演讲就是:“你们的苦楚,我尝试过;你们的贫困,我经历过。庇隆救过我,也会救你们;庇隆会支持穷人,爱护穷人,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会对我宠爱有加?!”

    艾薇塔的话语感动了阿根廷平民,在她的鼓舞带动下,阿根廷全国各地都爆发了示威,要求当局释放庇隆,人群到处高呼:“总统庇隆!总统庇隆!”在民众的强大支持下,庇隆重获自由。他出狱后,面对成千上万的欢迎人群,紧紧地拥住了艾薇塔,庇隆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艾薇塔!感谢人民!”在那一刻,庇隆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瘦弱女人身上的无穷力量,他深信不疑艾薇塔当初的那句话:“我是最适合你的女人,我的好会令你吃惊。”

***耀眼的政治新星

  庇隆意识到,艾薇塔就是自己政治生涯的救星,自己的生命中不能没有这个女人。1945年,他郑重其事地向艾薇塔求婚。结婚当天,他们的汽车在前往教堂的路上遭到了恐怖袭击,两人幸免于难。婚礼推迟了两个星期后才得以举行。大喜的日子,新娘艾薇塔踌躇满志地对夫君说:“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在艾薇塔的策划下,他们新婚燕尔就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宣传运动,为穷苦大众、失业者、单亲家庭、未婚母亲、无家可归者、无所依靠的老人谋福利,艾薇塔则当仁不让地成为女性的代言人,为女性平等而四处斗争,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冉冉升起。“庇隆主义”运动蔓延到阿根廷的每个角落,庇隆夫妇乘坐专列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无论到哪里,他们都受到狂热人群的欢迎。

***27岁的“第一夫人”

    在庇隆夫妇营造的民主氛围之中,庇隆1946年当选为阿根廷总统。就职当天,成千上万群众如潮水般涌在总统府门前,庆祝庇隆和“第一夫人”艾薇塔的胜利。人民高呼“艾薇塔”的声音甚至超出“庇隆”。

    面对雷鸣般的欢呼,艾薇塔显得十分平静,她挽住丈夫的胳膊,轻轻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女人,一个协助庇隆拯救黎民的女人。我所能做的,就是将庇隆与人民拉近到心连心的距离。”这段告白更是引起了新一轮的欢呼,这时,艾薇塔只有27岁。

    位居“第一夫人”后,艾薇塔的杰出才华如鱼得水,为社会救济、劳工待遇、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四处奔走,亲自前往工厂、医院和孤儿院,用春天般温暖的笑容慰问底层人民。童年的穷苦经历影响着艾薇塔的政治方向,她骨子里就特别痛恨贫富悬殊,发誓改善底层人民的生活,成为“穷人的旗手”;艾薇塔深知女性在社会中遭受的种种不公,她一跃成为阿根廷女性的代言人,为女性的健康和权益贡献心力。

***“彩虹之旅”的外交胜利

    这位美丽的女人拥有非凡的演讲才能,她的演说总能给人带来激情和希望,这源于她顽强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阿根廷政坛本是男人拼杀的战场,由于“红颜”艾薇塔的加入,呈现出一种奇异炫目的别样光彩。艾薇塔的声望甚至超过了总统丈夫,百姓将她视为偶像,穷人将她视为救星。在很多人家中,艾薇塔的画像与耶稣像并排贴在墙上。

    艾薇塔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她计划凭借自己的崇高声望竞选副总统,但是军方的强烈反对迫使庇隆放弃了对妻子的提名。艾薇塔并不气馁,她相信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只是“时机未到”。于是,她将目光转向了国外,希望能从外界吸取支持力量。艾薇塔用她的魅力打开了阿根廷外交的新局面,开始欧洲之行。

    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艾薇塔的绝代风华令外国民众为之倾倒,她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欧洲媒体将艾薇塔出访称作“彩虹之旅”,赢得了欧洲的普遍称赞,艾薇塔也获得了很多新的头衔:“庇隆手中的王牌”、“阿根廷玫瑰”、“苦难中的钻石”等等。

***为穷人燃烧自己

    然而“彩虹之旅”刚过半,“玫瑰”就倒下了。艾薇塔在法国病倒,不得不放弃英国等地的旅程。她的病情十分严重,甚至无法乘坐飞机,只有改乘轮船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

    在住院期间,艾薇塔依然不忘政治事业,她拿起电话发号施令,通过广播发表演讲,还接待来访。经过在病床上的艰苦努力,艾薇塔为所有阿根廷女人争取到了投票权。

    病情稍有好转,艾薇塔就重新开始轰轰烈烈的社会活动。她建立“第一夫人”基金会和穷人救助中心,专门在国家银行设立了一个特别的账号;她帮助庇隆整顿国家秩序,与官员的腐败现象作斗争;她还建立医院和学校,并亲自在一所大学任教,讲授“庇隆主义”。艾薇塔试图加倍工作以补回失去的时间。她在阿根廷各大城市进行巡回演讲。有一次,在不到48个小时内,她发表了7次演说。医生们劝她要注意休息,她则骄傲地回答:“我要为穷人燃烧自己的生命!”

    1949年初,庇隆再次被选为总统候选人。“这也是你的胜利。”庇隆心存感激地对妻子说。但在1月9日,艾薇塔在一个剪彩现场累得当场晕倒,医生诊断她为子宫癌。“第一夫人”身患癌症的消息传出后,引发了国内不安的潮流。阿根廷的教堂挤满了人群,他们虔诚地请求圣母显灵,“请照顾艾薇塔,她是您送给我们的慈善天使”。成千上万个出生于这个时代的女孩子取了她的名字。艾薇塔成为阿根廷女人的象征,她成就了一个为穷苦百姓普降甘霖的现实神话。

***“小瘦子走了”

    1951年11月11日,艾薇塔躺在医院里,进行了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投票。这是全阿根廷的妇女都和她一起分享的胜利。1952年6月4日,病入膏肓的艾薇塔坚持要出席丈夫第二任期的就职典礼。为了能站直身体,她让人制作了一个金属网构成的盔甲,藏在连衣裙的下面。这时的艾薇塔已经到了疲惫的顶点。

    7月26日晚8点25分,艾薇塔无限遗憾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无奈地说:“我这一生,只有生病时才会流泪。”最后一刻,她只是轻轻地对庇隆说:“小瘦子走了。”这一年,她只有33岁。

***阿根廷玫瑰凋零

    7月26日,阿根廷国家电台宣布:“艾薇塔·庇隆——国家灵魂,民族的精神领袖逝世。”消息如同乌云般笼罩整个国家,为了哀悼她的离去,政府宣布全国服丧,同时将重要城市拉普拉塔市更名为艾薇塔·庇隆市。

    阿根廷的生活停止了,只有火车轮船异常拥挤,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跋涉数千公里,涌到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眼含泪水地送别心中的“阿根廷玫瑰”。盛大的哀悼场面令人感慨,70万人向艾薇塔的灵柩行礼致哀,人们悲伤地呼喊着“艾薇塔”,很多人痛不欲生,扑上去吻她的玻璃棺,16人因为挤撞而丧生。政府为平息局势,不得不出动军队维持秩序。

    失去艾薇塔的庇隆也不再是庇隆了。1955年,庇隆政权遭到推翻,他本人则被流放,“庇隆主义”也成了过眼云烟,只有艾薇塔依然如绽放的玫瑰一般开在人们心中,这就是庇隆夫人的神话,多年以来不曾淡灭。

    “庇隆夫人”一直不愿被称作“第一夫人”,她宁愿人们直呼大名“艾薇塔”。“我本平平庸庸,无足轻重,不该受到各界的殷殷关怀。大家一视同仁,你我心连心,来分享我的生荣死哀。”

    “……如果我为阿根廷而死,请记住: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艾薇塔生前的豪言壮语,曾经感动过阿根廷民族。





50年前的葬礼



 
1  /  2  页   12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5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