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8  /  19  页   «4567891011» 跳转 查看:23791

《论语》今解

回复:

为政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同又。逾---越出。矩---规矩。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有许许多多的人称自己为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等等。其实这种做法非常的荒谬,所谓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等等是专指的孔子,而不是其他的人。也可以说,孔子四十不惑,你也四十不惑吗?孔子五十知天命,你也能够知天命吗?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能够与孔子为同吗?这都是因为对孔子非常的无知而造成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关于《论语》里所讲的数字问题我们以上曾经讲过,譬如三,它不是一个整数意义上的三,它有可能是多的意思。孔子在此章里所说的数字也是一样,譬如“十有五”,它不仅仅是整十五的意思,它还有十五左右的意思。当然还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也是同样。对此,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方式去理解:哪里有这么巧,孔子刚好15周岁就有志于学;刚好40周岁而正好就不惑;刚好五十周岁就知道天命?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的这段话里有三个方面的意思。
  1、15岁(或者上下)。
  2、立志。
  3、学。
  孔子15岁时就立志要学了。从今天看来,15岁就立志要学,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往往还都是一些孩子。若要想让这些孩子能有一定要学的志向,还是非常困难的。
  孔子15岁时就立志要学了,可是我们今天许许多多的人整个一生都没有立下学的志向,对照孔子,这些人难道不感到羞愧吗?所以说,作为一个人,无论如何一定要立下学的志向,这样,会对自己的一生都有好处!
  人的知识都是从少至多,由简到繁的,不过这些知识积累的规律都是由学来贯串的,没有学,知识是不会自动跑到你的身上来的。
  孔子15岁时就能够立志。所谓志,就是心意、志向,心之所之也。孔子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生楷模,无数的人为此而立志。我们今天学习孔子,就是一定要立下自己的志向,人有了志向,人生才有方向和意义。
  对于孔子所立志的“学”历史上有多种的解释。对此我认为,无论如何孔子自己始终没有讲过这个“学”为何学,或者学的是什么。既然如此我们后人就很难对此进行揣摩,搞得不好就会陷入穿凿。孔子虽然从没有说过他立志为学的具体情况,但经过几千年历史的证明与考验,我们还是非常自信的说,孔子立志的所学,肯定是既有益于国家,又有益于人民的大学问!


   
  “三十而立。”
  对于孔子的这句话有很多的解释,而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立”字上面。
  依我看:立有站立、挺立的意思。孔子此时所说的“立”也含有站立、挺立的意思。也就是说孔子此时已经在社会生活中站立并挺立起来,而且可以单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了,就是这样!
  此外,我们在完成一首歌曲和剧本的创作,以及一台歌剧与舞剧的排练尾声时,各相关人员,特别是主创人员会经常说一句话,那就是:差不多立起来了。这时的立的意思就是差不多了,可以参加演出了。这时的可以演出了,实际上就是说这首歌曲以及这个剧本,这台剧目可以承担演出的任务了。其实孔子在此所说的“立”是与上述所言的立完全是异曲同工也!


   
  “四十而不惑。”
  所谓不惑就是不迷惑。也就是对事物的所以然都有认知,并无所疑。
  孔子似乎对人的40岁的年龄特别感兴趣,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孔子还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按儒家所定,人,当然是男人,四十岁为成德之时。男人一般在40岁的年龄会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好像在人生的道路上猛然前进了一大步。
  男人在40岁时的显著变化,按今天各个学科的分类来说就属于深度心理学范畴。
  孔子的“四十不惑”除了孔子本人的天赋以外,恐怕也有今天所讲的深度心理学的原因。


   
  “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的这句话是最要命的话,这句话的内涵太多太多。一句话,它包含了孔子的全部学问;也包含了中国的全部学问;当然也包括了全世界的所有学问。
  这句话的核心是天命,也就是说孔子在50岁时知道了什么是天命,那究竟何谓天命呢?
  天命是这样的:据中外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共同认为,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猿,初是爬行的,最终能站立起来生活是因为它发育出了近似于人的中耳。由于此,长时间的站立才不至于晕眩。长时间站立不至于晕眩,导致了其前肢的解放。前肢的解放,又彻底摆脱了它以行走为主要功能的限制,这样,猿才慢慢进化成人。之后,人发现了火的妙用,进而有了吃熟食的习惯;还制造出工具用于狩猎、生产等等。再以后,人类创造出了语言、绘画、文字、伦理、家庭、宗教、社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等等,直至人类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伴随着人类的伟大进化,其它动物却无此幸运。据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认为,有若干哺乳动物,如人类的近亲长臂猿、黑猩猩等等,至今尚未发育出近似于人类的中耳,当然就更谈不上直立生活了。鲸鱼,生活在世界上已有一亿多年,鳄鱼存活至今也有七千多万年了,它们基本没有变化;象、鹿、狮、虎,还有其它的许许多多的动物,在漫长的历史进化当中也没有大的改变。唯独人类,脱颖而出,成为世间的主宰。
  回顾人类几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进程,非常明显的感觉到有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始终推动着人类向着更加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方向不断发展。这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具有世间独一无二的超越能力,它超越了几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时空;超越了旧的,无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切,使人类走到了今天。它以往超越着,现在超越着,将来必然继续超越。超越新的无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切,超越着向着更加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方向不断发展。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在超越的同时伴有巨大无比的毁灭能力和成就能力,凡是无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切终将被它毁灭;凡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切终将被它成就。它就是这样在不断毁灭、不断成就中向着更加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方向不断发展。这就是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这就是天命,这就是孔子的天命思想!
  


 
  其实,天命思想并不是孔子所创造。天命思想在《诗》、《书》、《易》当中早有体现。
  之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孟子说:“顺天则存,逆天则亡。”
  董仲舒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天不变则道亦不变。”这个天,就是天命的天,道就是天道的道。其实,天命与天道完全是一回事。
  朱熹对孔子天命思想的解释是:“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老子有天道思想;墨子有天志思想。其实,与孔子的天命思想都是一回事。


 
  “六十而耳顺。”
  耳朵是一个人接受各种信息的非常重要的器官。在耳朵所接受的总信息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人所说出的语言。人的语言包含着相当复杂的信息,这些复杂的信息都有可能通过人的耳朵而进入人的大脑来进行充分的处理,从而得出所谓的正确结果。
  “耳”和“顺”是两个虽然紧密联系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耳”是负责接收信息,而“顺”则是相关信息的处理系统。
  孔子的耳大概与众人没有什么差异,对于人的语言等都能够听得清楚。但孔子的“顺”,也就是相关信息的处理系统估计就与众人有着巨大的不同了。
  由于孔子的超级能力所至,所以说孔子的“顺”,也就是相关信息处理系统非常的发达,无论什么样的相关信息,只要进入孔子的耳朵便很快就“顺”,也就是很快就通过大脑处理好了并以最快的速度得出非常正确的结论。
  用通俗的话讲,孔子的“耳顺”,是说孔子非常会“听”话。无论你说的什么话,这话只要到了孔子的耳中,他就可以很快的分辨、总结出你的话里所包含的全部信息。


 
  “六十而耳顺。”
  儒家讲究“知言”。此外,儒家的重要价值系统“”圣人”的圣之繁体字也是左边一个耳,右边一个口,下边一个王。其意义是先会听,然后再说,这样才可以称王。从这个意义上说,用耳去“听”是十分重要的。
  “知言”无外乎是通过听与看的手段而实现的。看,暂且不论。通过听而知晓对方所言的全部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包括所言人的语气、语调等等,所谓说话听音,锣鼓听声是也。
  圣人当然是首先要非常会“听”的,不然成不了圣人。不过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无论如何也要学会“听”的功夫,不然就无法成为一个取得成就的人。不会“听”,就是“聋子”。对此,还从来没有听说一个“聋子”会有什么出息。
  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功夫在“听”外,没有“听”外大量的知识积累,你是无从“听”起的。那我们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才能够尽快的掌握“听”的能力呢?我在这里可以告诉你一个最简单、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习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原因是我国几千年来基本都是按照孔子及儒家思想所提供的价值系统来运作的,宏大到治理国家,细微到一投足、一举手,都无不打上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烙印。这就是说,你好比已经掌握了埋藏宝物的秘密地点,取得宝物岂不如是囊中取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七十三岁、孟子是八十四岁辞世的。所以社会上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俗语。
  孔子这段对自己经典的总结语录大概成于孔子逝世前至七十岁之间,因为孔子是七十三岁逝世的,而这时孔子已经总结了他七十岁以前的人生所有经历。
  “从心所欲”是无论怎样想与怎样做的意思。逾是越出的意思。矩是规矩的意思。
  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实质上就是孔子到了七十岁的年龄,无论怎样想与怎样做,都不会越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规矩范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学习孔子的这一段语录主要是领会以下几个问题。
  1、这是孔子唯一的一个对于自己一生的最全面地总结。
  2、孔子对于自己一生的最全面地总结胜过任何人对孔子人生的总结。
  3、孔子的一生是不断超越的一生,最终达到了人生最光辉的顶点。
  4、孔子的这个思想奠定了中国的老人在老年期照样可以达到人生的光辉顶点,从而在根本上形成了老年人完全可以担任重要职务而治理国家的中国特色的传统。
  5、孔子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中华民族“活到老学到老”的优良传统。
  6、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孔子的人生经验,虽然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孔子的人生高度,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孔子的人生经验中汲取营养与智慧,来充分的丰富自己的人生,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的光辉灿烂!
 

回复:

为政第五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姓孟孙,名何忌。樊迟---孔子的学生,名须。孟孙---孟懿子。
  大意: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理。”后来樊迟给孔子赶马车,孔子告诉樊迟说:“孟孙氏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理。”樊迟问:“不要违背理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了,按照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由于孟懿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所以说对于此人的信息肯定是非常匮乏,这是历史造成的结果,没有办法。
  孟懿子姓孟孙,名何忌。看来孟懿子是孟孙何忌,且是复姓。但懿子和仲孙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字。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这个懿子和仲孙是不是孟懿子的字呢?如果仲孙是孟懿子的字,那他就是其家中排行老二,因为古代是以伯、仲、叔、季来排行。那这个孟懿子除上以外又怎样解释呢?不得而知。
  诚然,有许多的人物在《论语》当中并不显得重要,也不会对孔子思想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说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对此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研究,不是吗?
  孟懿子作为一位鲁国大夫为什么向孔子问孝,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所关注的是孔子回答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回答。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孔子这个回答的意义是不要违背事理。
  按照孔子的思想,孝就是不违背事理。
  此外,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只是回答了“无违”两个字,而孟懿子就予以明白。这说明在孔子的时代,“无违”就是孝的观念已经在社会上有了相当广泛的认可。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由于孟懿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所以说对于此人的信息肯定是非常匮乏,这是历史造成的结果,没有办法。
  孟懿子姓孟孙,名何忌。看来孟懿子是孟孙何忌,且是复姓。但懿子和仲孙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字。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这个懿子和仲孙是不是孟懿子的字呢?如果仲孙是孟懿子的字,那他就是其家中排行老二,因为古代是以伯、仲、叔、季来排行。那这个孟懿子除上以外又怎样解释呢?不得而知。
  诚然,有许多的人物在《论语》当中并不显得重要,也不会对孔子思想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说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对此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研究,不是吗?
  孟懿子作为一位鲁国大夫为什么向孔子问孝,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所关注的是孔子回答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回答。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孔子这个回答的意义是不要违背事理。
  按照孔子的思想,孝就是不违背事理。
  此外,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只是回答了“无违”两个字,而孟懿子就予以明白。这说明在孔子的时代,“无违”就是孝的观念已经在社会上有了相当广泛的认可。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针对孝,孔子为什么说“无违”呢?或者说不要违背事理呢?
  我们知道,理学是儒学的一大流派。理学认为,凡人间的事物,都有一个理。根据理学的理论,孝当然也存在一个理。既然如此,孝的理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孝的核心就是很好的侍奉父母,很好的侍奉父母就是孝的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是不要违背一定要很好的侍奉父母这个理。


作者:公元前551 回复日期:2006-8-11 14:26:24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孔子的学生。
  “御”,就是给孔子赶马车。
  “子告之曰”。子,是指孔子。告,告诉。之,指樊迟。大意是:孔子告诉樊迟说。


   
  “生,事之以礼。”
  孔子此处所说的生,是指父母活着的时候。事,就是侍奉。礼,就是礼节。大意是:父母活着的时候一定要按礼节来侍奉他们。
  父母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按礼节来侍奉他们呢?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讲清楚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一、群的问题。
  我们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是群分的。人的群有大有小,最小的群就是家庭。按照人群的自然规律,在家庭这个最小的群当中是需要头领的,而这个头领就是父母。
  二、为了家庭这个最小的群能够更好的繁衍生息,保证父母亲头领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大雁高飞头雁领”、“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是也。既然如此,为保证父母亲的头领地位就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而这个措施和方法就是礼节。我们以上曾经说过,礼的核心与目的就是秩序。建立了为保证父母亲头领地位的礼节,就等于建立了秩序,有了这种秩序,就能够更好的保证父母亲的头领地位。父母亲的头领的地位能够得到非常有力的保证,而家庭这个人群当中最小的群才能够更好的繁衍生息,难道不是吗?


   
  “生,事之以礼。”
  我们以上说过,孔子“生,事之以礼”的思想就是要在人最小的群-----家庭当中建立秩序,以保证其能够有一个安定发展的局面。
  我们知道,礼的目的与核心是秩序。然而在家庭这个人的最小群的地方建立秩序,就必须得有礼的出现。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当中,历朝历代的人们为遵循孔子的思想,建立了许许多多的事之父母的礼,譬如孝、孝顺、孝敬、磕头,请安等等。
  家庭相对社会这个大群来说是一个小群,但前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小群如果搞得不好,社会这个大群也无法治理得好。孔子思想及其先人们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遗余力地、世世代代的在家庭的秩序上下功夫,以致在此方面建立了繁多的礼节,从而首先使得每一个家庭基本上都有了一个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进而使得整个社会都会有一个稳定良好的局面。
  目前的社会之所以如此的糟糕,其原因就是破坏了家庭的秩序----礼而造成的。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也.
  


 
  “死,葬之以礼。”
  我们今天所说的葬礼就是从此而来。由此可见,孔子对于我们的影响有多么样的深远!
  在今天,人死亡了以后就要举行葬礼,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谁也不会对此太过在意。如果我们对于葬礼一事进行一番研讨,就会发现葬礼一事远非简单。
  1、我们可以这样说,我国的葬礼不一定就属孔子发明,但葬礼却因为孔子而流传与延续。
  2、由于孔子的倡导,葬礼在我国已经被国人运用了几千年,葬礼对于社会的巨大贡献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何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我们在《学而第九章》已经讲过。)
  3、由于葬礼与“民德归厚”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说葬礼就一直被中国人认可并使用到今天。
  4、使得“民德归厚”的方法很多,但葬礼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5、作为现代人,当我们在使用葬礼-----这一礼节时,我们确实不应该忘记孔子他老人家!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按照孔子思想,父母亲死后不但要葬之以礼,还要祭之以礼。
  祭就是祭祀,是对死去的父母亲表示敬意的一种仪式。
  对死去的父母亲祭祀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随着社会的进展,祭祀的方式也有不断的变化。今天的“清明节”扫墓实际上就是对父母亲及其祖先的一种祭祀。
  当然,相对祭祀的目的来讲,祭祀的形式不如它重要,祭祀的最终目的还是“追远”和“民德归厚”。
  是这样的:对死去的父母进行不断的祭祀,这样就可以不断的“追远”(追远就是追念死去的先人),有了世世代代的对于祖先的“追远”,民德就可以归厚,“民德归厚”了,人们所处的时代就可以安定了,进而人民就可以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难道不是吗?
  孔子的“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思想实质上就是千方百计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都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回复:

为政第六章。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孟武伯----姓孟孙,名彘(zhi四声)。“为政第五章”所提孟懿子之子。惟----唯恐、担心。其----儿子。疾----疾病。
  大意: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只担心他儿子的疾病。”
  对此,还有一种解释。为: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大意: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孝了。]”
  后者的解释不能说是没有道理,但存在一个问题。即:要待到子女可以为父母的疾病而担心的年龄,大概也要十几岁吧!既然如此,对于十几岁以前年龄段的时光来说,孔子的这句话岂不是没有意义了吗?
  前者的解释却不存在问题。因为做父母的担心儿子的疾病是从娘胎里就开始而一直到父母亲死离自己的儿子为止,难道不是吗?
  从前、后者对孔子这段语录的解释对比来看,似乎前者更接近孔子的原思想。



  在“为政第五、六章”中,孟懿子父子分别向孔子问孝,孔子也分别给予了他们回答。为什么孟懿子父子分别向孔子问孝而孔子回答却不同呢?
  孝的价值系统在孔子思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孝的价值系统内容非常丰富,呈多面体状,经常是因问题人的不同而回答不同。总之,无论孔子孝思想有多么样的丰富,但有一点是固定不便的,那就是儿女对父母亲的好。




  “父母惟其疾之忧。”
  凡是有做父母经历的人都能够有这样的体验,父母亲的爱子之心无微不至,唯恐其生有疾病,常以此为忧虑。
  作为子女,我们要深深的体会父母亲的这种担心,而以父母之心为心,谨谨慎慎,在纷乱的社会生活中充分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样,岂不就是可以为孝了吗?
  此外,作为子女,能够使父母不以其陷入不义为忧虑而独以其疾病为忧虑,也是孝。
  孔子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作为子女一定要充分体味父母亲为自己疾病而忧虑的心情,完全的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机会、有时间、有精力向父母亲尽孝!
  最后,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整天挂在嘴边儿的“父母”二字,就是因为孔子的诉说而成立的!
 

回复:

为政第七章。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大意: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今所谓的孝子,都说能够养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按礼节孝敬父母,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我们今人几乎是天天讲的孝敬二字就是出于孔子的此段语录。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老年人养老主要靠家庭”、“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等等法条的理论渊源都是出自孔子思想。
  孔子的这段话比较容易理解,中心意思就是讲一定要孝敬父母,不然就与养犬马没有区别了。
  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诸多方面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有许许多多的社会领域已经逐步西化,譬如养老问题。
  在西方世界,由于宗教等原因,人们普遍没有大家庭的观念。所以说老年人是不可能在家庭进行养老的,他们的养老问题不是靠家庭而是靠社会来解决的。由于这种社会养老方式的产生,虽然这种社会养老方式有许多的优越性,但它还是从根本上无法完全取代家庭养老的种种优越性,所以有许多人说,西方世界是儿童的天堂,老人的地狱。
  由于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加之执政党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连续不作为,直接导致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美德的逐步嬗变与丧失,它的非常严重后果就是我国目前有相当巨大的老年人群体既得不到家庭、又得不到社会的养老,实际上他们还不如犬马之养!
  如果执政党继续在传统文化上不作为,而又没有能力实行大面积的社会养老,我国一定会有更大群体的老年人在更长的时间内得不到很好的养老,甚至是犬马之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起自孔子。
  将别家的老人当作自家的老人看待,起自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思想。
  将“四海之内”视为一家人的观念起自孔子的学生子夏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思想。
  在中国,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哪怕是天南海北,都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这一点无需证明便可以得到认可。
  在中国,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哪怕是天南海北,都有将相识或不相识老人们视为一家人的风俗习惯,譬如让自己的儿女称呼其爷爷、奶奶等等。
  在中国,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哪怕是天南海北,都可以相互称呼兄弟、姊妹,甚至是大娘、大伯,等等。
  这些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让西方人看了以后瞠目结舌,他们完全不可以想象,一个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哥哥、姐姐。
  中华民族一家人的优良传统来源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难道不是吗?对此,我们究竟有什么样的理由不尊重孔子及儒家思想呢?我们现在对孔子及儒家思想最应该采取的态度就是顶礼膜拜,难道不是吗?
 

回复:

为政第八章。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色----指好看的脸色。先生----长辈。这里指父母(一说指父兄)。食(馔(zhuan,四声。)----吃喝。曾(ceng,二声)----竟然的意思。是----此、这个。
  大意: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儿子的要做到孝]最难的就是对于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子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而脸色却很难看,]这竟然能够认为是孝吗?”
  孟懿子父子、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都分别向孔子问孝,而孔子却给出了四种不同的答案,也就是四种不同的孝方式,由此可见,孔子真是孝思想的顶级专家。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这又是一个向孔子问孝的问题。
  孔子所回答的“色”是指好看的脸色。加上一个“难”,它的意思就是:最难的就是对于父母的和颜悦色;难上难的是一直是对父母的和颜悦色。
  孔子在此只是说最难的是对父母的和颜悦色,而并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随时随地做到对父母的和颜悦色,当然,这样做实在是太难了。
  孔子在这所说的只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地难度,当然,这并不排除孔子要求我们为此而努力。
  孔子所说的对父母要和颜悦色,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对父母进行的精神慰籍。和颜悦色可以给父母亲的心灵带来极大的抚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作用可以胜过许多良药。
  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是将对父母亲的和颜悦色当做了一种孝的具体行为来确定。
  对父母亲的和颜悦色的确是非常的困难,关于这一点,我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是社会生活中就可以得到证实。
  为什么要对父母亲和颜悦色呢?说到底,孝的本质就是对父母亲的好,这个好是包括方方面面的好。既然如此,当然涵盖对父母亲的和颜悦色了。
  我们如果欲做到对父母的好,就要知道孝。我们如果欲做到孝,就要知道孝所含的具体内容。如果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很难做到对父母亲的孝,更谈不上对父母亲的和颜悦色了。
  我们对自己父母亲和颜悦色,我们的子女就会因此而得到影响、教育和熏陶,久而久之,我们的子女们也就会像我们对待父母亲那样的和颜悦色而对待我们。如果这样长此以往的良性循环下去,每一个家庭及其整个社会岂不是其乐融融?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说到底都是盼望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直至整个社会都能够生活的和谐、美满,难道不是吗?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事----就是有家庭内外的事情。
  弟子----弟与子,对父兄而言。
  服----用、使用。
  劳----劳动、劳作。也可以延伸为解决和办理。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家庭中有了事情,就用那个家中最小的儿子去劳作或者是解决、办理。
  孔子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原因有二,而最重要的是第二个原因。
  1、“有事,弟子服其劳”,这一点竟然就是孝吗?
  2、“有事,弟子服其劳”成为了孔子孝思想的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孔子孝思想的核心是重老和重长。换言之,被孝人都是长辈,而孝敬人都是晚辈。孔子之所以这样说,实质上是又从另一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孔子孝思想的内容。此外,孔子的“有事,弟子服其劳”思想还起到了一种礼,也就是秩序的效果。这一点来说,孔子的孝、礼思想是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孔子“有事,弟子服其劳”的思想对我国社会生活影响深远,即便是在今天,有许多传统的和管理比较好的家庭仍然是:“有事,弟子服其劳”,难道不是吗?



  “有酒食,先生馔。”
  食----饭食。
  先生----一种解释为父母。另一种解释,顾名思义就是先生的,先生的除了父亲以外当然也包括兄了。我认为,后者的解释更接近孔子时代的社会状况,因为孔子那时的“有酒食,先生馔”当然不包括母亲与姐妹了。从“先生”概念的延续至今仍然指男性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此外,从我国历来的女流之辈不上餐桌这个传统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馔----吃喝。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酒有饭首先让父、兄吃喝。
  孔子的这句话的潜台词意义有二。
  1、礼节----构成秩序。
  2、男尊女卑----也构成秩序。
  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动物。既然如此,如果这群人要生活的好,就必然需要秩序。秩序的建立是需要内容的,而“有酒食,先生馔”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当然它最终还必须演变成为礼节,也包括男尊女卑。
  孔子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间完成了礼节的建立,最终成为了它的核心----秩序。自从人群之中有了秩序,生活就慢慢变得美好起来,难道不是吗?但是,如果破坏了秩序呢?结论是肯定的,生活会立刻变的一团糟糕,难道不是吗?今天,我们早已经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所创造的美好社会生活秩序打得稀巴烂,如何?我们今天的混乱生活?
  我们今天一日不知道要呼喊过少遍的先生二字就是出自孔子之口!对此,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曾是以为孝乎?”
  曾----竟然。
  大意:这竟然能够认为是孝吗?
  孔子认为:“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这不能够算作全部意义的孝,而只能是孝的一部分而已。
  我们知道,孔子在对许多人的问孝时都有不同侧面地回答。换言之,孔子的孝思想是非常丰富而全面的。孔子的“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的意义就在于此。
 

回复:

为政第九章。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吾----孔子本人。
  回----孔子学生。姓颜,名回,字子渊。
  言----给颜回讲学。
  终日----整天。
  不违----听课时从来不提不同的意见。
  愚----愚笨、傻。
  退----走出孔子讲学的地方。
  省----(xing,三声)自己对孔子所讲的内容进行琢磨、体会。
  私----自己居住的地方。
  发----发挥。
  大意: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不发表一点不同的意见,像个傻子。可是等他回去私下考察他的言行,发现他对于所讲的内容自己琢磨、体会,也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笨。”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颜回对孔子的所讲始终“不违”,我认为颜回所采取的态度是完全正确的。
  从2500多年以后的今天来看,孔子的确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面对这么样一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颜回所采取的“不违”的学习态度也是非常适宜的。
  这样就会引发一个问题,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究竟应该对孔子的思想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首先要学习颜回的“不违”态度,原因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距离孔子的高度实在是相差十万八千里,难道不是吗?既然如此,我们还要什么理由能够对孔子的思想有违背呢?有许多的人不知天高地厚,说什么孔子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其实这种幼稚的说法非常地可笑且不值得推敲,我们想一想,一个极为普通的人,他就怎么可以发现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孔子思想的糟粕呢?难道这个人就看不见自己与孔子的天壤之别吗?这真是地地道道的天方夜谭!所以说,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实在是没有一点儿能力去评判和批评孔子的思想,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能是对孔子思想的“不违”。对此,真的是没有别的办法。
  此外,“大智如愚”这个成语的由来大概就是出自孔子形容颜回的这段话吧。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特别重视省的功夫,譬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精神。同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也特别强调用省的功夫去获得知识;而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知识非常的扎实。
  我们现在的大、中、小学的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同时教师也不太愿意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它的根源就在于孔子的这一段语录所体现的内容而造成的。
  儒家所重视的是省的功夫,它是强调通过省来获得、固化和发挥知识的。省,当然得有时间的保证,如果没有时间的保证,省是很难做到的。既然强调这一点,当然在课堂上就用不着发言,而只是将老师所讲记下来,回去省就可以了,这是我国传统的学习知识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西方的基督教国家,信徒对待上帝的态度与颜回对待孔子的态度是一样的。他们走进教堂接受宗教生活,也是默默的按照神职人员的要求,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之后回到家里再对上帝的声音进行体味和近一步的理解,就是我们所说的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无论是孔子思想也好,《圣经》的声音也罢,其实他们都是形而上的学问,有时是超形而上的学问,所以这对于一般人来讲,不是一时半晌就可以搞得清楚的,甚至是你能够搞得清楚就不容易了,哪怕是在一段的时间内,不是吗?
  知识不但要掌握,还需要发挥,而且是足以发挥,所谓的足以发挥就是今天的超越,这才是孔子及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知识的足以发挥与超越实质上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所现,这才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吗?
  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学生,在《论语》里,孔子有许多次的对颜回表示了非常赞赏态度。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我们现又在学习《论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孔子对于颜回的评价以及颜回本人是如何学习和领会孔子思想的,这对于我们学习孔子思想是有着非常的帮助意义。
 

回复:

为政第十章。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视----看。
  其----这个人,或某个人。
  所----代人。
  以----所作所为。
  观----观察。
  由----从和行的意思。也是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是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的意思。
  察----进一步观察。
  安----所乐,安乐的意思。
  人----这个人。
  廋----(sou,一声)藏匿、隐藏的意思。
  大意:孔子说:“看这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子做事或者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在进一步观察他安乐于什么。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人能够隐藏什么呢?这个人能够隐藏什么呢?”
  孔子的这段话的意义是教给我们如何识别人、认识人的方法,非常重要。
  像视察、观察的词根都是出自于孔子的这段话。
  


  “视其所以。”
  这是孔子教给我们如何去观察人、认识人的第一步。
  所谓“视其所以”,就是首先要看这个人的所作所为。
  要看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当然是越全面越好。换言之,掌握这个人所作所为的信息越全面,对这个人的最后判断越有益。
  我认为,不但要将这个人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还要将这个人的所作所为记在心里,以便进一步的观察和认识这个人。


  “观其所由。”
  孔子教给我们认识人的第一种方法是视,也就是看,“视其所以”嘛。
  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第二种认识人的方法,“观其所由。”
  所谓“观”,就比“视”更进一步。所谓“由”,也比“以”更为深刻。
  由是从和行的意思。也是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是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的意思。
  西方哲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人凡是都有目的性”。也可以说,人凡是做事情,最终都是受其目的性所驱使。这个著名的西方哲学观点与孔子的“观其所由”的“由”思想非常一致。换言之,孔子“由”的思想不知要早西方“人凡是都有目的性”的哲学观点多少年。
  要观察清楚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是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能够将这件不容易的事情变得相对容易,其实也是有办法的,这个办法就是努力学习孔子思想。孔子思想的内容非常非常的丰富,他完全可以清楚地告诉你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是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察其所安。”
  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第三种认识人的方法。
  “察”在此有细看的意思,较之“视”和“观”就更进一步。
  安,有安乐的意思,安乐当然是安宁、快乐。
  “察其所安”的意义无非就是其一看这个人有没有安乐或者安什么、乐什么,其二看这个人的安乐有多少。
  安乐感是一个强烈的导向,他可以引导一个人去朝着那个方向而努力,甚至是不遗余力。
  


   
  “人焉廋哉?”
  孔子教给我们观察人、认识人的方法就好比是拨开云雾见青天一样,或者说是去一一拨开一个人的衣服,最终可以将这个人拨的精光,他在自己身上什么也藏不住,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人焉廋哉”的意思。


 
  我们今天频繁使用的视察、观察两个词的词根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段话。
  所谓视察其实就是“视其所以,察其所安”的“缩写”。视察这个词现在是经常用在了领导人的身上,其实它的真正意义是:某些领导人应该对于他所需要的人去“视其所以,察其所安”,以达到“人焉廋哉”的应用效果。但是,我们不知道现在的许多领导人整天价到处视察,而是不是晓得视察的根本含义,也就是视什么、察什么,不是吗?
  所谓观察其实就是“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缩写”。我们整天价使用观察这个个词,我们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晓得观什么、察什么,难道不是吗?
 

回复:

为政第十一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
  知----获得。
  新----今所得。
  师----人师。
  大意:温习旧知识,进而获新得,这样便可以做人师(老师)了。
  


   
  “温故。”
  温有温习的意思。温还有一种解释是寻绎,寻绎的意思是整理出事物的头绪来。
  故的意思就是旧的知识,那什么是旧的知识呢?我认为,之所以成为旧的知识,也可以说之所以成为旧,或者是故,一定有它的道理,不然成为不了旧或者是故,那些成不了旧和故的东西早就烟消云散了,不是吗?
  已经成为了故,也就是旧的知识,它是经过大浪淘沙才得以保留下来的,是历史的选择,譬如《论语》等经典就是这个样子。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早就让历史抛弃的无影无踪了,不是吗?
  历史为什么会选择和保留了这些故或者是旧的知识呢?说到底就是因为这些故或者是旧的知识是最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种种价值系统所在。
  其实孔子所说的故我们还可以理解为《诗》、《书》、《易》、《礼》、《春秋》。我们今天所应该认为的故,除此之外还至少应该包括《论语》、《孟子》等。
  按照孔子温故知新的思想,我们今人所应温的故就是上述经典。


   
  “温故而知新。”
  所谓的新,都是从故里生出来的。譬如今天的和谐社会,难道不是从孔子和的思想演变而来的吗?
  其它的文明种类也是同样。人类飞的思想难道不是从上帝的意旨中演变而来的吗?譬如飞机的整个演变过程,难道不是从故而一点一点的发展成今天的新吗?同样的例子还有汽车、火车、巨轮、电视机、电话、电脑等等等等,难道不是吗?
  新芽难道不是长在了旧枝上吗?新枝难道不是长在了旧树上吗?新树难道不是长在了旧的大地上吗?新生儿的产生难道不是来自于母亲的身体吗?所以说,新与故是无法分离的。换言之,没有故,就没有新,难道不是吗?
  没有故就没有新,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就知道如何得到新了。反之,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新,问题肯定是他不知道什么故,难道不是吗?


 
  “温故而知新。”
  知新,其实就是一种超越。如果是不断得知新,其实就是不断的超越。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就是知新、用新。
  其实从故当中不仅仅可以知道新,故还有其它许多的功能。譬如:
  1、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学习故,还可以无大过。
  2、孔子说:“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如果继承故,百世都可以存在。一世是30年,百世就是300年。故可以使一个国家将其应用300年,这不重要吗?
  3、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一个存在800年的周,学习夏、商,可以“郁郁乎文哉”。孔子也遵从周这个故,不是吗?
  4、孔子说自己“好古”,古其实就是故。按此推理,孔子的高深的学问就是从故中得到的。
  5、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按照孔子思想,不学习故就不会说话而在社会上无法站立。
  诚然,关于故的功能还有许多,此不多言。
  


   
  “温故而知新。”
  今天我们讲创新社会,从根本上讲,创新社会必须从温故开始,没有温故就不可能有创新,如果说一定要有创新的话,也充其量是喊喊口号而已。
  为什么创新社会一定要温故才可以呢?是这样的:1、只有温故才能够知新。2、所谓创新社会就必须得创新才可以,但为什么要创新呢?这个问题不是创新本身所能够解决的。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真正的创新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创新只是手段、目的而已,但最为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创新和创新的真正动力。要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故里面去,因为故的里面充满了创新的动力。如果创新没有真正的动力,就好比汽车没有发动机一样,所谓的创新也只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空壳子而已。
  我们可以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来解释和论证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西方这几百年的工业革命及发展将创新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且取得了非常巨大的科技成果,为什么呢?说到底,这一切的取得基本上都来自于上帝的意旨。换言之,是因为上帝的存在才有了西方国家的今天,难道不是吗?上帝难道不是故吗?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人们的一生大约有1/4强的时间是在宗教生活中度过的,这难道不是温吗?也可以这样说,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人们几乎每天都在温上帝这个故而知道了今天世界范围内他们所认为的所有的新,难道不是吗?
  由于文化种类的不同,特别是中西文化有着相反的特性。所以说西方基督教方面的许许多多理念我们中华民族无法认同与掌握,但是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来讲,我们在绝大多数范围内接受起来却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如何能够接受呢?从中华民族强大的学习价值系统来看,学习可以担当接受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艰巨使命,难道不是吗?话又说回来,学习不是来自“学而时习之”的这个孔子的故吗?不是吗?
  
  


   
  “温故而知新。”
  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的思想时,世界上还没有出现所谓的自然科学。孔子温故知新的思想完全适用于社会科学无疑,但是对于自然科学也适用吗?
  我们以上曾经讲过,一切的新都是出自于故。
  我们以飞机的发展史举例来详细说明“一切的新都是出自于故”
  的结论。
  首先是有了上帝关于飞的意旨,几千年来人们按照上帝的这个意旨在飞的热望中不懈的追求。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长达几千年的温故过程,且温的这个故就是上帝飞的意旨,而且是无数的人基本上天天在温这个故。终于有一天知新了,飞机产生了,这就是飞机产生的根本动力、原因和整个全过程所在。
  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产生了,之后人们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创新,使得飞机能够飞得更高、更远。再以后,有了螺旋桨的飞机,包括各种战斗机,还有喷气飞机,包括战斗机与客机、垂直起降的鹞式飞机、水上飞机、直升飞机、无人驾驶飞机、航天飞机等等。
  从飞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新都是从故中产生的。换言之,飞机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形成的,所谓完全脱离开故而产生的新是不存在的。在新旧之间这个长短不一的过程中,其实质就是温故的过程,这个温故过程就是开展对原有的飞机进行不断的分析、研究等工作。由于对原有的飞机进行不断的分析、研究等等,也就是不断的温故,终于有一天新的飞机产生了,难道不是吗?
  这样看来,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思想不仅非常适用于社会科学,而且也非常适用于自然科学,难道不是吗?


 
  “温故而知新。”
  我们在以上讲过,孔子的温故知新的思想非常适用于社会科学。
  看看我国今天社会科学的现状吧!几十年下来究竟产生了多少的社会科学成果?我看基本没有产生像样的社会科学成果,难道不是吗?
  几十年来之所以没有产生像样的社会科学成果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懂得故。不懂得故,当然就不知道新了,既然不知道新,那像样的社会科学成果怎么能够产生呢?
  所谓的社会科学成果,它就是一种成果;所谓成果,它一定得生长在大树上,实际上故就是这颗大树,不然哪来的成果。所以说,根本就没有故这个大树,它怎么可能生出成果来呢?难道不是吗?
  “关天”可以说是国内比较好的思想论坛,但仔细观察,有一定水平的思想作品非常少见。为什么?就是没有新意。为什么没有新意,因为作者根本就不懂得故。既然不懂得故,自然就不可能有创新了,难道不是吗?
  所谓新,实质上就是创新。创新是超越,不是超越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充其量是变化,而变化决不是创新。现在的许许多多的人将变化认为是创新,其实是非常无知和可笑的。
  在社会科学领域,若想有创新,必须的懂得故、依靠故,不然,你永远不要指望有创新,难道不是吗?
  


 
  “师。”
  对于师的传统解释是人师。
  现在的解释是老师。
  其实,人师的解释更为准确,但老师的解释也不失其现代意义。
  有古语称,“经家易得,人师难求。”所谓经家就是解经的专家,所谓的人师就是孔子所说的能够“温故而知新”的人。
  师的价值系统是孔子将其成立而后得到弘扬与发展的,师的价值系统还有师道尊严、为人师表、万世师表等等。
  所谓人师,其中含有多种意义。1、精通做人、做事的道理。2、有将做人、做事道理传授的能力。3、自身完全可以作师范。
  所谓老师,其内涵及外延与人师相比就有非常大的不同了。譬如,大学的教师可以称为老师,小学的教师也可以称为老师,甚至幼儿园的阿姨也可以称为老师,更有甚者,大众之间都可以莫名其妙的互相称为老师,不是吗?
  现在看来,人师与老师比不仅仅是内涵与外延的不同,关键是档次的差异。老师随便一个什么人都可以做,但人师就大大的不同了;老师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有,而人师是杰出的。
  现在我们国家之所以道德沦丧、信仰危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太多,人师太少,难道不是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更正:古语应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而不是以上所讲的“经家易得,人师难求。”抱歉!
  按照孔子思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反之,如果不能够温故知新呢?结论很简单,就不能够为师了。如果不能够温故知新也可以为师,那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有什么意义?难道不是吗?所以说,若为师,必须得能够温故知新。
  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实质上这是孔子给“师”确定的唯一的标准。如果不能够温故知新,就没有资格称为或担当为“师”,难道不是吗?
  现在遍布中国的大、中、小学里面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所谓的老师,而在这些人里面,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师”的人寥寥无几,而其余部分完全都是一些不知温故知新为何物的“教书匠”而已。
  一个国家,包括各个大、中、小学里面理应有许许多多的、真正的“师”,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国家才可能有希望。如果一个国家,包括各个大、中、小学里面没有许许多多的、真正的“师”,而充满都是一些“教书匠”或者是其他什么样的人,那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
 

回复:

为政第十二章。

  子曰:“君子不器。”
  器----器具。
  大意: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具那样[只有一方面的用途]。”


   
  “君子不器。”
  孔子在这里讲了两个价值系统,一君子,二不器,而不器与君子之间又是逻辑关系。没有君子就没有不器,既然不器,就一定是君子。如果是器了,那他一定不是一个君子。对,就是这样。
  我们知道,孔子给君子创造和赋予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意义,也可以说,君子是由许许多多不同标准的所作所为构成的。孔子所讲的“君子不器”实际上既是君子的标准,又是君子的所作所为与功能。
  孔子的学生们在编纂《论语》时,将孔子带有君子论述的两段语录分别固定在其首章、首篇和末章、末篇,即:《学而》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尧曰》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由此可见孔子及其弟子们对君子格外的崇敬、敬重与青睐。
  不器的意思就是不要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的功能。
  器具在一般情况下只是具有一种功能,尤其是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即便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一个器具具有多种功能的现象也是非常少见的,这是我们所都能够理解的。当然,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一个器具是否具备一个功能对于孔子的这段语录来讲已经显得非常的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不要只有一种用途。
  
  
  


 
  “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除了君子不要像器具那样[只有一方面的用途]的解释以外,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君子不是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的用途。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一个是不要像;另一个是不是像。
  孔子讲“君子不器”,为什么“君子不器”呢?
  为什么“君子不器”,首先要从君子说起。我们知道,所谓君子,便是成德之名。所谓成德,便是道德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什么为道德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呢?道德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就意味着已经掌握了许多的道德能力,这些道德能力包括真诚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闻一知十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等等。在上述能力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真诚的能力,如果没有真诚的能力,像学习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闻一知十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等等,都不会有很高的水平,或者说基本不具备这些的能力。
  话又说回来,一个人如果具备了相当的学习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闻一知十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等等,他还会仅仅掌握一种技能吗?他难道不是一个多面手、万金油、样样通、多才多艺的人吗?既然他是一个多面手、万金油、样样通、多才多艺的人,难道他还是像器具一样只具备一种功能吗?既然如此,难道他不是一个君子吗?如果这样的人不是君子,那什么样的人可称得上君子呢?
  
  
  
  
   
  “君子不器。”
  孔子讲“君子不器”,这是一个原则、是一个试金石、是一个分水岭。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使用孔子的这个思想去在纷乱的社会生活中来识别人、鉴别人,保证又准、又快、又省。
  我们如果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之后就会发现,在某一群人里面,包括学校的同学里面、工作单位的同事里面、一个组织里面,譬如一个业余合唱团、甚至是邻里之间,都会活跃着一些多才多艺的人;这些人可以是多面手,万金油、样样通。总之,这些人干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是什么!譬如:
  在某个机械加工企业里面,就有这样的人:车、铣、刨、磨、钳等,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在某个管弦乐团里面,就有这样的人:他是一个小提琴手,但其它弦乐器的中提琴、大提琴(贝斯)都会演奏。除此之外,他还会演奏管乐器的萨克斯管、打击乐器的定音鼓、钢琴,甚至是乐团的指挥他都可以牛刀小试。
  在某个京剧院里,就有这样的人:本行为老生,但小生、花脸、甚至是青衣都可以进行很好的演唱,当然还应该包括他的京胡演奏。
  在社会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他会唱歌、跳舞、弹钢琴、打篮球、打乒乓球、游泳等等。不仅如此,他的这些技能还都具有相当的水平。
  在社会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可是他就可以隔行大“跳槽”,而且是多次的隔行“大跳”。
  我们不继续举例说明了,这已经足够了。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在这些多才多艺的、多面手、万金油、样样通的人里面绝少有女性出现,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女性出现。至于其原因,我们不在此细论了。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孔子“君子不器”的思想去社会生活中对号入座好了。凡是多才多艺的、多面手、万金油、样样通的人基本都是君子。但小人就存在于不是多才多艺、多面手、万金油、样样通的这些人里面。
  
  

  “君子不器。”
  怎样才能够做到“君子不器”呢?
  在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当我们见到那些“不器”的人;也就是多才多艺、多面手、万金油、样样通、干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是什么的人,往往都是非常的羡慕,甚至都会这样想:如果我有那样的能力就好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差距,但这种的差距不是说是恒定的、静止的,这种差距经过努力是可以缩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多才多艺、多面手、万金油、样样通、干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是什么的“不器”之能力也是可以掌握的,虽然你的“不器”之能力与这方面的高手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但毕竟已经基本具备了“不器”的能力。再者说,谁能够保证经过努力就超越不了那些所谓的高手?那些高手不也就是超越了别人才成为高手的吗?
  我们要想成为一个“不器”的人,首先得要达到君子的标准。什么是君子的标准呢?君子的标准我们说的是孔子及儒家所制定的君子之标准,而不是其他什么人制定的君子之标准。孔子及儒家所制定的君子之标准,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孔子身上。所以说,只要我们从《论语》中寻找,就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的君子之标准。
  知道了君子的标准只是成为“不器”之人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以至于之后的许许多多的步,都是集中在如何按照君子之标准去认认真真的实践。若果真如此,“不器”之人;也就是多才多艺、多面手、万金油、样样通、干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是什么的“不器”之能力就会悄悄地来到你的身边。
  如果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绝不仅仅只是具备“不器”之能力一样的好处,君子的好处大的无边无际!难道不是吗?
  
  

 
  “君子不器。”
  孔子“君子不器”的思想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问题。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越高,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反之则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越弱,不是吗?
  一个人是社会的个体,他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基本上是无能为力。换言之,作为一个体,他无法使得社会来适应他,而他必须无条件的去适应社会,尽管适应的方式很多,包括归隐等等。
  在个体适应社会的整个过程之中,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高与低,对于个人来讲显得十分的重要。因为社会无论如何是存在着竞争的,而竞争的存在它是不在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实际上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高与低,对于个体本身来讲能够产生强烈的影响和后果。也可以说,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越高,对个人越有益,相反则越无益。
  孔子“君子不器”的思想其实质就是指导个人在充满竞争和纷乱的社会当中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使自己变的更加强壮,进而能够在其中取益,而不是被这个充满竞争和纷乱的社会逼进墙角而最终陷入被动,难道不是吗?
  题外话:其实我们目面前对待孔子最重要的态度就是首先看孔子说了什么,要搞清楚孔子说了什么非常的重要,只有彻底搞清楚孔子究竟说了什么,然后我们才可能对孔子采取态度。我相信,只要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对一生之中每每说出的全都是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有益无害话语的人,他是会肯定、赞许、推崇和崇敬这个人的。孔子就是这个一生之中每每说出的全都是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有益无害话语的人,难道不是吗?
  可怜现在有许多反对和敌视孔子的人,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孔子究竟说了什么,他们所作的是对一个一生之中每每说出的全都是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有益无害话语的人采取反对和敌视的态度,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说他们有良知吗?



  “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如果是器呢?也就是这个人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的功能呢?或者说这个人只是会做一件事情,而别的事情基本不会做呢?当然,孔子没有说这样的究竟是什么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人肯定不是君子,因为孔子说了“君子不器。”我认为:虽然孔子没有给那些只是会做一种事情的人定性,但这些人就是小人。
  为什么小人就不能够“不器”呢?原因是小人与君子的能力比是有很大不同的。尤其是在真诚上的能力、学习上的能力、举一反三上的能力、闻一知十上的能力、触类旁通上的能力、融会贯通上的能力等等,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小人们是根本无法做到“不器”的,小人与君子比的一大差别就是“器”与“不器”!不是吗?
 

回复:

为政第十三章。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孔子的学生。
  先行----所作的。
  言----所说的。
  从----说出来。
  大意:子贡问怎样可以做个君子。孔子说:“你如果做什么,先做了,再说出来。”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又是孔子为君子所制定的又一个标准。
  先就是前面的意思。行就是行为;或者是一种行为。
  先行就是行为相对其言来说是在它前面的意思。此外,先行还不知道何时被后人用作为“先行者”。
  其言的其是代先行。其言的言是指用言语所表述的先行。
  后就是后面的意思,是指表述先行的言语要在先行的后面。
  从就是跟从的意思,是指表述先行的言语要跟从在先行的后面。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又是孔子为君子所制定的又一个标准。
  先就是前面的意思。行就是行为;或者是一种行为。
  先行就是行为相对其言来说是在它前面的意思。此外,先行还不知道何时被后人用作为“先行者”。
  其言的其是代先行。其言的言是指用言语所表述的先行。
  后就是后面的意思,是指表述先行的言语要在先行的后面。
  从就是跟从的意思,是指表述先行的言语要跟从在先行的后面。
  之就是代先行。(补)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按孔子思想,作为君子就应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然,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作为每一个人,我们一生当中不知道要做多少的事情。对于要做的这些事情是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是先做了再说呢?还是先说出来再去做呢?再就是做了也不说呢?
  为什么君子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呢?
  我们知道,,对于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首先说出来,它大概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做到了。2、没有能够完全做到。3、一时间很难做到。4、根本做不到。对于要做的一件事情首先说出来,如果是做到了,在这种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引发什么其它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对于要做的一件事情首先说出来,如果没有能够完全做到或者是一时间很难做到,这样就会引发出譬如你做事的能力、动机、信誉等等诸多的问题;对于要做的一件事情首先说出来,如果是根本就做不到,那后果就会更加严重。人们会不禁对于你的能力、动机、信誉等等诸多的问题有可能进行否定,同时也会对你的人格、人性等问题有可能进行抨击。
  我们知道,,对于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首先说出来,它大概也要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做到了。2、没有能够完全做到。3、一时间很难做到。4、根本做不到。对于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首先说出来而却做到了,除了皆大欢喜以外人们还会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当然还有可能夸奖你稳重等等。对于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首先说出来而却没有完全做到或者是一时做不到甚至是根本就没有做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给予你同情和惋惜;甚至是对你的这种不言而做的精神给与褒奖,难道不是吗?
  同样做一件事情,事先说与不说后果却相差如此之大,难道不令我们对此而慎重与警惕吗?
  君子都是一些聪明的人,他们深知同样做一件事情,事先说与不说后果与危害的巨大不同,两害相权取其轻,君子当然会选择孔子所讲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了,难道不是吗?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关于此,今天晚上就发生了一个鲜活的例子。
  男篮世锦赛的希腊队从开赛初就放言一定要取得比赛的冠军,而且还非常自信的认为冠军非他莫属。事实证明,冠军不但不是他们的,而且还是大比分输给了西班牙队。这种几十分的差距在历届男篮世锦赛决赛当中还从未出现过,希腊队可是开了先河。
  实际上,希腊队的所作所为就是将“言”放在了“行”的前面了,而不是像孔子所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当然,西方文化中没有像孔子所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价值系统,希腊队对此也没有什么其它的异样感觉。如果将希腊队换为中国队呢?不言而喻,各种各样的、许许多多的评论、批评、针砭等等会铺天盖地迩来,难道不是吗?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的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价值系统在起作用。如果中国队处在了希腊队的状况,中国队永远不会像希腊队那样说自己一定能够取得世锦赛的冠军并且就是为世锦赛的冠军而来的这样的傻话。为什么?说到底,就是孔子所创造的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价值系统在我们中间所起的作用!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所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指的是君子之为。既然如此,小人等其他的人为什么做不到呢?
  我们知道,所谓君子,他不是指一种行为便可成就,而是由多种的能力与素质构成。其中主要便有慎言、诚信等能力与素质。如果君子不是按照孔子所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那他就违背了慎言与诚信的原则,同时也就没有必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了。换言之,“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以慎言与诚信等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才能够作到的。不是吗?反之,小人与其他许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慎言、诚信为何物,即便是知道慎言、诚信为何物他也没有能力做得到,否则怎么就会被称为小人呢?不是吗?小人之所以做不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还有另外两个原因,1、小人是首先讲出来,根本就不管它是否做得到。2、通过首先讲出来获得利益。
  无数事实证明,小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君子之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关于说与做的问题,现在社会生活中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说了再做。
  2、说了也不做。
  3、做了再说。
  4、做了也不说。
  孔子所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其实就是做了再说,但孔子没有说过做了也不说的问题。
  我认为:做了也不说要比孔子所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需要更大的涵养与勇气,难度要更大。
  我还认为:做了也不说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方面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诚然,孔子及我们所说的做与说的问题都是集中在善的范围内,而不是集中在恶的范围内。话又得说回来,只有在善的范围内,做与说才应该具有意义;而在恶的范围内,无论怎么样,做与说都没有真正意义。
 
8  /  19  页   «456789101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