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7  /  19  页   «345678910» 跳转 查看:23788

《论语》今解

回复:

200607019162444
 

回复:



论语·为政篇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兒,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回复:

为政第二
  为政第一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绕的意思。所----所在的地方。
  大意为:孔子说:“用道德去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停留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为政以德。”
  为,在此有治理的意思。政,在此有政治、政事,政令和权柄、政权的意思。为政,在此可以理解为治理国家。以,有用和使用的意思。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德来治理国家。
  用德来治理国家就是以德治国。以德治国的价值系统是儒家文化所独有的,是我国其它文化种类所完全不具备的。今天执政党所提出的“以德治国”,实质上就是孔子思想的“为政以德”。关于这一点,没有什么好辩解的,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为政以德”,但孔子从来没有阐述过什么是德,孟子也没有说什么是德,是后来的儒者将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作为了“五德”(或“五常”)。
  将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德”(或“五常”)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了,在这期间,无论是儒家本身或是其他,都对此基本没有异议。换言之,这“五德”(或“五常”)早已经被共同认定为是儒家“德”的化身。
  这样看来,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的“德”就应该是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也可以这样说,治理国家必须使用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而别无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全面的解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为什么要“为政以德”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要用德来治理国家呢?
  所谓德,从某种比较抽象的意义上说就是非常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也被涵盖于非常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之中。
  使用非常有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也就是孔子思想的“仁”、“义”、“礼”、“智”、“信”来治理国家,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不是这样,难道我们还得用非常无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来治理国家吗?用无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来治理国家能够将国家治理得好吗?
  回顾我国几千年历史,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思想就一直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可以说,孔子思想一直就是治理国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因为如此,我国的许多的朝代才能够共同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近2000年之久,进而携手共创了伟大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
  万恶的M贼统治后反其道而行之,大搞“三反五反”、“大跃进”、“破四旧、立四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等等罪恶行径,实质上就是使用了无益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言行来“治理”了国家,其结果硕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国家置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创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有之大罪恶!
  现在的执政党重新恢复孔子的“为政以德”或者是“以德治国”的思想,说好听点儿,就是又回到孔子治理国家的思想上来了,说得难听点,就是这个执政党迟早得转回到孔子的治理国家的思想上来,说得再难听一点儿,就是今天的执政党是变戏法的跪下,实在是没法子了,他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
 

回复: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北辰”,也就是北极星,是作为一个中心而提出来的,四周众多的星星都围绕着它,这是孔子采用的一个比喻。
  实际上这个“北辰”指得是“德”,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众星又泛指什么呢?究竟这个“众星”除本身意义以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含义呢?孔子始终没有说明。
  我认为,孔子所说的“众星”除去有环绕“北辰”的意义之外,它还应该存在有其它的所指。
  “众星”应所指为:一定区域内的每一个人。还有国家、政党、政府、军队、民族、家庭、企业、学校、医院、商场等等。在中国,当然还包括各个宗教。也可以说,这个“众星”就是应该指得是,除去“北辰”这个“德”以外所有的一切!
  按照孔子的思想,“德”为“北辰”,其余的一切都为“众星”。无论你是总书记、国家主席还是老百姓,当然也包括什么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当然还包括什么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等等等等,都应该毫无条件的围绕着“德”的这个“北辰”,而不是什么其它,只有这个样子,一个国家才能够真正治理的好。如果不是按照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治理国家,而是采取什么M思想、M主义,说句难听的话就是:屎壳郎垫桌子腿-----硬撑!最后,无非就是祸国殃民罢了!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辰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因为孔子的青睐而闻名。北极星也因为孔子而备受国人的推崇,以至于北极星在我们国人的心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从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我们的深刻的影响而不能自拔。
  我们国家“五星红旗”的设计大概也是受了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思想的影响,或者是其设计者是想通过国旗的设计来体现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思想。从“五星红旗”来看,主星是德,是北辰,而其它四颗星为众星围绕着北辰。这样的设计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无法否认其设计者表现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思想的初衷,不是吗?
  从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来看,凡是坚持“为政以德”,也就是以德治国,也可以说是将孔子思想运用到国家的治理当中去,我们的国家就发达兴旺,反之则凋敝败落,难道不是吗?
  秦时的始皇帝焚书坑儒、残忍暴戾,其结果是民怨沸腾,农民起义频仍,最后很快就落得个国破人亡的可耻下场,最终成为了万世唾骂的残暴之君!(秦从称帝至灭亡只有15年,加之二世皇帝胡亥的三年,秦灭亡只用了18年时间)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得孔子的思想真正走上了坦途。对此,孔子思想的回报是,指导和协助汉王朝完成了426年的伟业,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王朝存活时间最长的范例。(关于夏、商、周在此不计)
  之后推崇孔子思想,“为政以德”的朝代还有唐、宋、明、清等。它们分别存活了289年、319年、276年和295年。
  M贼丧心病狂的反对孔子,到头来只落得27年的存活期。这期间使得我们国家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经过几千年历史的考验与洗礼,证明“为政以德”是我们国家治理的绝对主流,是最有益于我们繁衍生息的理论基础,是不可须臾而离开的法宝。
 

回复:

为政第二章。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指《诗经》共三百一十篇,所以说“《诗三百》”。一言----一句话。蔽----概括。思无邪----《诗经.鲁颂》的一句话。
  大意:孔子说:“《诗》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不邪恶’。”
  孔子这句话的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在于断定《诗》的每一句话都是思想不邪恶!
  我们如果掌握和运用了这一原则,孔子这句话的全部意义就实现了。




  为政第三章。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同导,犹引导。(这是传统的解释)齐----整齐,约束。免----避免。这里指避免犯罪。格----方正的意思。这里指守规矩。
  大意为: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老百姓,用刑法来约束老百姓,老百姓虽然能够避免犯罪,但还不知道什么是耻;用德来治理老百姓,用礼来约束老百姓,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这25个字所体现的思想是极其珍贵的,而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实质上正是孔子的这25个字正确的指导了孔子以后直至今天的国家治理并成为了国家治理的典范。换言之,正是孔子的这25个字思想,指导了我国一个又一个朝代的治理,直至今天也无法摆脱其典范,进而继续使用孔子创造的这一永远不朽的国家治理的典范。
  孔子的这个伟大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古代中国自不必说,今天的“三个代表”也脱离不开孔子的这个治理国家的思想,有些重要的部分甚至是全盘抄录,一字不差。
  在孔子这25个字的思想下面,朱熹作了解。朱熹说:“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始终,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知。”
  “三个代表”指出:“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以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三个代表”与孔子思想及其朱熹的解释是否完全相同?更有甚者,有些个字都不曾更改,譬如朱熹解中的“不可以偏废”,难道不是吗?
  事实上,孔子的这25个字的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论是什么样的宗教以及文化种类,只要是涉及到国家的治理,统统都脱离不开孔子的这25个字思想。
 

回复:

“道之以政。”
  道,传统的解释是读diao,三声,它的意义是犹如引导。
  当然,传统的解释归传统的解释,如果我们对此有新的认识,不妨也可以对其有一个重新的解释。
  道,有道路的意思。在此也可以引申为方法。道在此的意义可理解为用“政”这个方法去治理老百姓,或者说有这样一条国家治理的道路,那就是用“政”去管理老百姓。
  道的价值系统经常出现在孔子思想当中,其基本要义都是道路的意思。
  “政”就是法制禁令,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政令。
  孔子“道之以政”这句话的意义是:对于国家来讲,一定要走一条用法制禁令即政令来治理老百姓的道路。
  后来,孔子“政”的思想演变为法制禁令,再后来,法制禁令又演变为今天的政令。从今天看,用政令来治理国家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譬如:国家主席令、国务院令、各部委的令、各省市政府的令等等,而在党内、人大、政协等等系统则没有这样的令。所以说这些令都集中在政府部门,这样才称其为政令。
  其实这种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源自孔子及儒家思想且一直延续至今,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执政党真是没有理由不跪倒在孔子及儒家思想前面顶礼膜拜!就像是徒儿见到了师傅,难道不是吗?



  “道之以政。”
  关于道。道,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孔子所说的道,其基本的意义都在于是一种道路,不过这个道路是形而上的道路,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路即形而下的道路。譬如: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还有孔子所说的“士志于道”的道,再还有孔孟之道等等。
  关于政。对于什么是政,孔子曾经非常坚决地说:“政者,正也。”也就是说,政就等于正;也可以说政就是等于用正去正人。作为今天的政府,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正人的地方。作为今天的政令,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正人的命令。作为今天的政策,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正人的策略等等。
  但是,今天从上到下的政府有多少是正的?今天从上到下的政令有多少是正的?今天从上到下的政策有多少是正的?
 

回复:

“齐之以刑。”
  齐,朱熹说是:“所以一之也。”齐,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将其规整齐的意思。齐,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使用刑法将老百姓约束的不敢去做犯罪的事情。
  《周礼》有大司寇,“以佐王刑邦国”,也就是主管刑狱,为六卿之一。春秋、战国沿置。孔子曾任鲁国司寇。
  我国从隋、唐开始设立刑部,一直延续至清。
  从隋、唐开始改设刑部至清而若干个朝代始终未变的事实来看,这一举措很有可能是受孔子及儒家思想影响所至。
  其实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所用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从根本上说都是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成果,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态度并对孔子及儒家思想报有感恩之心。



  “民免而无耻。”
  孔子在此又使用了“民”的概念。“人”的概念也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人的概念所指的是全部的人,或者是所有的人。但民的概念则不同,民是全部人,或者是所有人的一绝大部分,但不是全部的人,或者是所有的人。
  按孔子思想,人所包含的各种成分众多。其中有民、君子、中人、上人、下人、大人、小人、士、贤人、圣人等等。
  按孔子思想,民是人当中最为广大的部分,也是最为一般的一部分,所谓民众是也。
  耻,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耻,就是羞愧之心。
  按照孔子思想,如果仅用“政”和“刑”来治理这些民众,这些人最多只能不去干犯罪的勾当,而决不会知道什么是耻,也就是羞愧之心。
  如果仅仅是迫于“政”、“刑”的压力不去犯罪,而根本没有羞愧之心,这种所谓的不去犯罪也仅仅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一旦遇有风吹草动或是可乘之机,这种犯罪的动机立即会变成事实,给社会和公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所以说仅仅用“政”、“刑”方法去治理民众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


 
  “民免而无耻。”
  为什么孔子会说“民免而无耻”而不说人免而无耻呢?其实他们之间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和不同。
  我们以上曾经说过,民与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是指的全部,而民指的是部分。
  实质上,民与其他的人,譬如君子、大人、贤人等等有相当大的不同。君子、大人、贤人等等一般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然怎么会称其为君子、大人和贤人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便是法律,对于他们也意义不大,或者是说基本没有意义。然而民则不同,他们道德教养一般都大大差于君子、大人、贤人等等的人,也可以说,民是人的全部里面的道德修养比较差劲的那一群人,所以孔子才会说“民免而无耻”,而没有说人免而无耻。
  按照孔子思想,“政”、“刑”主要是为“民免”而立的,也可以说,民是必需得有“政”、“刑”来治理的,不然他们就会因为犯罪而引发社会等种种的不安定。然而君子、大人、贤人等则不同,他们不一定非得需要通过“政”、“刑”的治理来达到不去犯罪程度,之所以能够这个样子,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他们都有比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古时所谓的“刑不上大夫”就是这个原理。当然,刑不上大夫”不是说刑法对大夫不起作用,或者说大夫们可以游离于刑法之外,而是大夫们一般都有相当高的道德修养水平而不至于被刑法“击中”。
  按照孔子思想,只是通过“政”、“刑”的治理,民是不可能有耻的,也就是有羞耻之心的。而民以外的其他的人,譬如君子、大人、贤人等则完全不同,他们是有耻的,也就是说是有羞耻之心的,他们的羞耻之心是依靠艰苦的、长年累月的道德修养而获得的。
 

回复:

“道之以德。”
  “道之以德”实质上就是道德的由来。
  道,按照传统的解释是:读diao,三声,它的意义是犹如引导。
  按照愚我的解释,这里的道应是形而上的道路。德是形而上道路上的一种价值系统或是载体。以,就是用的意思。
  这句话意义是:使用形而上的道路上的德,或是一种价值系统来治理人。
  孔子在上一句话中讲道:“民免而无耻,”而这一句话中没有讲道“民”的概念。传统的解释是将“民免而无耻”的“民”的概引申到下一句。也就是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对此,我认为不然。我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没有问题。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里如果也只有“民”的概念却没有其它的意义就不正确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应该指对的是每一个人,而决不仅仅只是指对的“民”。也可以说,德、礼可以使所有的人“有耻且格”,而不仅仅只是“民”“有耻且格”。对,就是这样。
  
  


  “有耻且格。”
  耻,羞愧之心。格,有格子的直接意义。格子是方正的,也有格子里与外的自然属性。既然如此,格子里就产生了一种范围,同时也是一种限制。从此可以引申出遵守的意思或者是必须在格子以里的意思。
  格,与孔子整句话的逻辑关系是:用德、礼来教化每一个人,这人就会“有耻”,也就是有了羞愧之心。这样,这人不去触犯法律的意念就会坚定下来。由此迩来,这人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者是自己的一生之内都不会去干那犯罪的勾当。
  这个“格”不是无缘无故而产生的,而是由“有耻”来制造的。换言之,如果没有“有耻”,那“格”自然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那“有耻”是从何而来的呢?“有耻”是通过德、礼而来,也可以说是德、礼创造了“有耻”。
  从孔子这句话所为我们提供的各个价值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德、礼创造出了“有耻”,“有耻”又创造出了“格”,“格”再又创造出了不去犯罪的最终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精到且完整的价值系统的连接链,它缺一不可。也可以这样的比喻,德、礼像是火车头,“有耻”就像车厢,车厢里就像“格”,而“格”里面所满载的就是永远不干犯罪勾当的优秀的人。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这整段话的核心意义就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我们首先谈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就以德治国而言,依法治国的整体或者是综合的成本要远远高于以德治国。
  所谓依法治国,当然是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了。既然要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首先得要制定法律。制定一部法律是一件相当繁琐且冗长的过程,其中需要调研、立案、审查、修改、表决等等等等的层层程序才可以最终达到公布实施的目的。在一部法律的诞生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这些人员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包括吃喝拉撒睡。当然还包括许许多多的时间、机会等等的其它成本。
  法律当然需要修改,修改法律的全过程不能说是与制定一部法律的过程相当,但实际上也是差不到那里去,也需要各种各样的许许多多的资金支持。
  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愈多成本就愈多,这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制定和修改的法律得不到执行,这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成本就如同打了水瓢。
  立法之后还有执法。哎呀,执法可是个血盆大口,它不知道要吃掉多少老百姓白花花的大银子。譬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的人民政府,当然还包括它们的各个职能部门,还有法院、检察院等等的其它机构。这所有的机构和人员需要非常庞大的资金数目才能够得以支持,如豪华的办公楼房、高档舒适的小轿车、优越的住房,高高的薪水,公费国内外旅游、还有吃喝嫖赌的费用等等等等,这些所谓的执法人员数量越多则需要支持的费用数目就越大。
  司法系统除了上述费用的支持以外,还有全国星罗棋布的监狱、看守所等,这些监狱和看守所等机构所关押的罪犯和拘留人员也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所在押的各种人员越多则相应需要的费用就越高。
  诚然,依法治国还需要许许多多的其它的综合成本,此不赘叙。




  其实,依法治国所需的综合成本名目繁多,以上所说的仅仅是从国家这个渠道所支出的成本,这仅是一个方面。
  在依法治国的整个全过程当中,诉讼是一个很大的成本支出点。当然这个很大的成本支出点主要是由非政府的组织与个人来承担的。譬如立案费,立案费是按照诉讼标的额的比例来收取的,有许多的时候这笔费用是相当惊人的。当然,在整个案件的诉讼过程中还会发生其它许多的费用,譬如保全费、执行费等等等等。
  就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个企业的诉讼来讲,他们诉讼费用的总支出或许非常有限。但如果是一个城市、一个省份、一个国家的全部的诉讼费用总的支出呢?又在加上是多年的呢?哎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文数字?
  一个国家多年来的总的诉讼费用的支出就是依法治国总成本当中的一部分,难道不是吗?



  依法治国全部的综合成本还应该包括因违法而造成的成本。当然,违法必然会造成成本的支出,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因违法而造成的巨大成本支出主要在政府,其次是企业、个人等等。
  从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实际情况看,违法的主体是政府,也可以说,政府是违法的主力军。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看,我们根本无法找出那一个政府部门没有违反过法律,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事实。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许多的中央政府部委违法的肆无忌惮来对此给予证明,譬如审计署对许多中央政府部委的屡审屡犯问题。
  许多个中央政府的部委对待违法问题竟然是屡审屡犯,由此可见他们对待违法问题的肆无忌惮。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有这样许多的、不正的“上梁”,那些作为“下梁”的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部门能够“不歪”吗?
  对于我国各级政府严重违法的现状我们不需要去进行各种的调研来证明,只是通过全国各种媒体的报道就完全可以对其进行印证,难道不是吗?
  企业违法造成的成本支出仅次于政府。我们现在的国情是:神仙也找不出一家没有经常不违法的企业。也可以说,全国所有的企业每天都在程度不同的违法,难道不是吗?既然有这样巨大的违法的底盘与基础,违法的成本支出能够是一个小数字吗?
  若单从违法的面积来讲,当属个人。现在的中国,十几亿人中很难找到不违法的人。譬如开车、骑车、穿越马路、使用农药等等等等的违法现象的发生。
  现在的中国,是一个从上到下的、集体的、大面积的违法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所以说,既然是怎么一个样子,那由违法而产生的成本支出肯定会是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数字,难道不是吗?
 

回复:

以上我们曾经说过,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渊源来自孔子。
  其实,依法治国,也就是说用法律来调整人行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也可以说,法律根本就不可能调整人所有或者是全部的行为,再说法律也没有必要去调整所有人或是全部人的行为。如果是那个样子,社会将不堪重负,同时法律也无法跟上社会全部的、不断的变化和深入到生活的细微之处。譬如在车位停车时不正而影响了其他人的停车等等等等无数这样的行为。
  在这里我想说的就是:法律永远无法调整人的所有行为。



  依法治国这个非常巨大的盘子当中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发生,在此我们不可能一一全部阐述。为此我们最后再谈二个有关依法治国的问题。
  1、关于有法不依的问题。
  经过许多人不懈的努力,一部部的法律最终是制定出来了,国家主席也签署命令发布实施了,这是事实。但是,面对我国多如牛毛的法律、法规等究竟有多少人来执行呢?
  为什么经过千辛万苦而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却基本上没有人执行呢?这就是依法治国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2、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说:“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大意是:空空的法律是不可以自己行走的。
  仅仅依靠法律本身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最终解决问题的是依靠人,这又是依法治国当中的一个大问题。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我们以上曾经说过,法律是不能够调整人们所有行为的,而德、礼则不同,它们是完全能够调整人们的全部行为,包括不去违反法律。
  德、礼是由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组成的,使用它们去约束每一个人就是称作为教化。
  德、礼没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无论是多么的细微之处。也可以说,只要你能够想到的,德、礼就会照顾到。能够照顾到,就能够对其进行调整。这就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非常高明之处!
  


  用德、礼来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认为是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比,它没有依法治国所必需付出的巨大的成本开支。也可以说,以德治国基本上不必为此而付出成本开支,非常的经济实惠而药效长久。
  孔子所说得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德应该是道德(何谓道,何谓德,何谓道德。我们以上有阐述,此不赘叙)。用德与礼去约束每一个人以及治理国家,可以使得人能够产生耻辱感,也就是羞愧之心。一旦这个人有了耻辱感或是羞愧之心以后,许许多多不应该去做的事情他们就不会去做了。譬如,在我国,裸体在众人面前是令人无比羞耻的行为,即便是为了某种工作而裸体。更有甚者,谁能够让一个心智正常的女人在大庭广众面前裸体?我想,即使是给她几万或是更多的钱她也不做!为什么?羞愧之心使然,难道不是吗?类似有关为羞耻而拒为的现象还有许许多多,此不再叙。
  因为羞耻而无论如何也不作为,这就是羞耻的巨大力量所在。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获得如此宝贵的稀有资源呢?按孔子思想,就是使用德、礼。
  使用德、礼来培养人的羞愧之心,说到底就是使用孔子及儒家思想来培养人的羞愧之心。因为1、在中国,在培养人的羞愧之心方面,几千年来还没有出现哪一种文化形态可以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相抗衡。2、在培养人的羞愧之心方面,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检验,证明非他莫属。另外,今天中国人的许许多多的羞愧之心全都是因为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而建立的。
  


  使用德、礼来约束每一个人或者是治理国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这样做了,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可以省去众多所谓的执法人员。同时也可以为纳税人节省巨大的成本支出,减轻纳税人的纳税负担。
  其实,治理一个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治理者要求被治理者:这是可以做的,那是不可以做的。如果被治理者做了不应该做的,或是不做其应该做的,治理者就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置,仅此而已。如果被治理者的绝大部分都能够自觉地做应该做的,不做不应该做的,那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岂不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吗?怎样才可以做到这样呢?孔子的使用德、礼来约束每一个人和治理国家的思想就完全可以做到。
  我们知道,我国从秦时即采用了郡县制,之后这种治国体制基本上一直延续到今。这种体制所需要的治理国家的人员是很少的,据研究汉代历史的专家证实,汉代一般的治理国家所用的总人数不足3000人。就整个汉代来讲,总人口虽然不多,但国土面积却相当大。当然,人口的多少、国土面积的大小对于治理一个国家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换言之,民众的道德水平高了,干违法勾当的人少了,当然就不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国家的治理工作了,难道不是吗?
  我国现在是采用五级治理模式,即中央、省、市、县、乡(其实还有村),这是纵向的,横向的还有所谓的“五大班子”。据说现今“治理国家”的总人数已近千万。哎呀!汉时治理一个国家全部人员只有不足3000人,而今天治理一个国家却需要一千万人,是汉时的3333.33倍啊。天那,无能、腐败的GCD!
  从国际上看,当然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肯定会没有哪一个国家所用的治理国家的人员总数会超过我国“现朝”,难道不是吗?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执政的GCD所使用的“治理国家”的总人数肯定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之最!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无比昏庸无能的现状呢?当然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没有按照孔子的以德、礼治理国家的思想去实践。
  现在要数谁生有世界上最多的无耻之人,定非中国人莫属。既然有如此众多的无耻之徒,他们一定会做许许多多的无耻之事。要这么众多的无耻之徒不做无耻之事,那当然需要许许多多的“无耻之徒”来治理他们了。
 

回复:

孔子所说的用德、礼来约束每一个人以及治理国家,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有耻辱感和羞愧之心,这样,这些人就不会去干那些犯罪的勾当了。
  儒家的后人将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德”,也就是“五常”。其实“五德”的功效也能够产生约束每一个人以及治理国家,最终达到每一个人都可能不去干那些犯罪的勾当!
  “仁”,孟子说是“人之安宅”。如果人通过学习认知了这个“安宅”并进入其中,那这个人还会做犯罪的勾当而获得非常大的危险吗?
  “义”,孟子说是“人之正路”。如果人都去走“义”这条“人之正路”,还会有谁去干那犯罪的勾当而走那人之歪路吗?
  “礼”,它的核心是建立秩序。如果一个社会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都非常的有秩序,在这种优良的社会环境中生活,还会有很多的人去干那犯罪的勾当吗?
  “智”,就是人能够聪明。如果人人都能够聪明,谁还能够去干那愚蠢的犯罪勾当呢?
  “信”,就是诚实有信。如果人人都能够诚实有信,那因为诚信问题而造成的犯罪就会大大减少。
  从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确实有在人身上杜绝和降低犯罪的能效,从而达到更好地治理国家的目的!


  孔子用德、礼约束每一个人和治理国家的思想,实际上就是用德、礼来进行教化的过程。在我国,负责教化的重任由国家来承担,虽然教化的过程会很漫长,但效果是绝对的没得说。这么说吧,在全人类中,无论是哪种文化,哪个民族,起作用最稳定、最长久、最有效的就是教化,尽管教化的内容因为宗教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仅次而已。
  自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时间了,这期间信奉基督教的欧洲各国一直坚守着对上帝的信仰。
  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我们可以看到星罗棋布的教堂。
  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有着众多的神职人员。
  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人们生命的1/4强的时间是在宗教生活中度过。
  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与宗教有关思想、言论、行动等等。
  犹太教、伊斯兰教等等宗教也与基督教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基督教以及包括犹太教、伊斯兰教等等的宗教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种种现象呢?其根本目的就是教化,用神和真主等最大教主的意旨来教化每一个教徒,告知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基督教的许多国家这样坚持做了近2000年,伊斯兰教的许多国家也这样坚持做了近1500年,而犹太人以及信奉佛教的人们则用了更长的时间来这样做!
  其实我们中国人也这样做了,我们是用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来对国人进行教化,就这样差不多一直延续了近2500年,并在世界民族之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万恶M贼为满足其狼子野心,竟然恬不知耻的用自己的狗屁“思想”妄图来取代孔子及儒家思想,还有佛教、道家、教思想而成为主教思想,其结果最终落得个蚍蜉撼树,螳臂当车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悲惨下场!
  由于M贼及前GCD的恶毒摧残,孔子及儒家思想等遭到了空前的破坏。由此而产生的直接严重后果就是:全中国人民道德思想真空,信仰泯灭,有相当数量的人道德沦丧。在这种恶劣的情形之下,国将不国,民将不民,这也同是GCD得了个作茧自缚,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喝的不光彩下场!
 
7  /  19  页   «345678910»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