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6  /  19  页   «23456789» 跳转 查看:23792

《论语》今解

回复:

“就有道而正焉。”
  就,接近、靠近的意思。有道,有道德的人。正,改正自己的缺点及错误。
  大意为: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及错误。
  当然,这也是孔子为好学的君子所提出的要求。
  人所面临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时会有多种的改正方式,在这里孔子为我们又创造了另一个改正自己缺点和错误的方式,这个方式虽然是为好学的君子而提出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一般的人按照这个方式来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可以说,我们一般的人也是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方式并且是非常适宜于这个方式来改正我们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
  在有些情况下人们是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但也有很多的情况下人们是很难或者是根本无法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这种情况下,靠近或是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们去学习来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当然是一种发现和改正自己缺点和错误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还有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就是自己明明已经发现并以认定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但就是改正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接近和靠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这对于彻底的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是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的,虽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最终完全取决于自己。
  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来讲虽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形,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有缺点和错误的人去无条件的接近和靠近一个有道德的人并向他学习,这对于谁来讲都是有益无害且皆大欢喜的事情。
  我们作为一个有缺点和错误的人,主动地去接近和靠近有道德的人,就如同作为一个运动员主动地接近和靠近一个非常优秀的教练员一样,最终会在这个优秀教练员的认真地培养和指导下,你会非常有可能的成为一个相当优秀的运动员。如果反之呢?结论不言而喻!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最有道德的那个人。这样讲来,无论是政党、政府、各种组织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无条件的接近、靠近孔子,以改正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从而变得正确和完美,难道不是吗?


   
  “就有道而正焉。”
  这句话虽然是孔子为好学的君子所提出的要求无疑,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企业、一个组织是不是就不存在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并接近和靠近他而来改正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呢?当然不是!作为基督教,他们的国家、民族、政党、政府、企业、各类的组织以及每一个人全都是非常的接近、靠近上帝这个他们共同认为最有道德的人并向其学习而来彻底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作为伊斯兰教,他们的国家、民族、政党、政府、企业、各类的组织以及每一个人全都是非常的接近、靠近真主这个他们共同认为最有道德的人并向其学习而来彻底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作为我们自己呢?我们的国家、民族、政党、政府、企业、各类的组织以及每一个人全都是非常的接近、靠近的谁这个他们共同认为最有道德的人并向其学习而来彻底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呢?公平的看,实事求是的说,这个人就是孔子,而且孔子担任这个角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真的,非常实事求是且由衷地说,在我国,我们的国家、民族、政党、政府、企业、各类的组织以及每一个人,只有接近、靠近孔子并向他学习,才有可能改正其缺点和错误,除此之外,别无出路!
  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也可以证明,凡是远离孔子,我们就争斗、残暴、愚昧、落后和贫穷......,凡是靠近孔子,我们就和平、善良、聪慧、先进和富余......,难道不是吗?
  
  


   
  “就有道而正焉。”
  将其解释为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及错误是一种传统的解释。我认为除此之外还应该有另外的解释。
  我认为还应该这样解释:
  就----靠近、接近。有----助词,放在名词前无意义。道----儒家的一种概念,指途径、方法;规律、道理;学说、主张;道义,正道。譬如孔孟之道。正----正确。
  大意为:这样做就可以接近或靠近儒家的道而归于正确了。
 

回复:

“可谓好学也已。”
  这句话的背景是:如果满足了孔子为君子所提出的标准及要求以后,才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了。
  孔子自称自己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孔子在《论语》中也曾经许多次的提到好学的问题。此外,孔子在《论语》中还曾经多次非常肯定而推崇的说:颜回是他最好的学生,且最好的学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好学。
  孔子本身就是好学的典范,加之孔子又特别的推崇好学,所以说儒家的后来人有许多都是好学的榜样,譬如颜回、孟子、(孟子自称是“私淑”于孔子思想 也就是自学于孔子思想)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所谓三年不窥园就是为了研习儒家学说 三年不观自家的花园)朱熹。(同样是自称私淑于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儒家的代表人物也都是好学的样板,包括二程、王阳明等等。
  由于孔子及儒家其他代表人物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非常坚实的形成了好学的精神及优良传统。就是从今天来看,这种好学的精神及优良传统仍然非常活跃的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譬如在我们的企业对国外许许多多产品的模仿制造上,这种好学的精神就特别体现的淋漓尽致。还有,好学的精神及优良传统早已经溶化于我们的血液里了,譬如某某好学,他一定会得到赞许的目光;如果某某不好学,他一定会得到鄙视的眼神,不是吗?
  与西方文化、西方文明,也就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明来比较,孔子思想及其儒家文化的确非常的缺乏它们的那种万向的超越能力。当然这种万向的超越能力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未必是一件好的事情,从长远的眼光看,特别是从人类还有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几千万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可能性来看,孔子思想及其儒家文化无疑是最适宜于这种人类还有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几千万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可能性,而不是其它种类的文明或者是文化。
  就目前令孔子思想及其儒家学说无奈的基督教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实情况下,孔子及儒家思想中好学的宝贵资源将会给我们中华民族派上大用场。这种孔子及儒家思想中好学的宝贵资源如果应用的好,它完全可以紧跟我们认为完全应该紧跟的任何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物质成果。这样,在一定的时间内我们虽然不能够超越许多的西方发达国家,但是我们也不会距离这些西方的发达国家太远,因为你所有的,我通过好学也可以获得。从某种意义上说,“跟随跑”也非常的省力和经济,不仅如此,它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人类漫长历史的某一段路程所必然的、没有其它办法的唯一的选择!
  
  
  
  

   
  “可谓好学也已。”
  “可谓好学也已”是孔子为如何、如何才可以成为君子而制定的标准和条件之后又为君子的标准和条件多加了一个后缀。换言之,是孔子为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君子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条件之后又为君子的标准和条件最后多加了一款“好学”的内容。也可以说,在此如果没有“好学”的要求,这个君子的标准和条件可能是不完整和不宜于君子进一步更好的成长的。
  孔子之所以为君子在此又制定了一个“好学”的标准和条件,原因就是因为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这些君子的标准和条件虽然是固定的、静态的,但是想要达到
  这些君子的标准和条件却始终处于一种变化的、动态之中。譬如跳高运动。某一个高度对于一个跳高运动员来讲是固定的、不变的,但对于每一次想跳过这个高度的运动员的一次次跳高的具体行为却是十分的不同。对于这个固定的、不变的高度,运动员有时会是一跃而过;有时是屡跳屡败,难道不是吗?
  孔子所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就好比是跳高运动员的那个跳高的高度,有时你会一跳而过;还有时你无论如何也跳不过;再有时你今天跳过了,但明天又跳不过,事情就是这样,不是吗?
  孔子所说的“可谓好学也已”,就是想让这些君子们最终通过“好学”的手段,随时随地的、轻轻松松的、屡跳屡过的将这个“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这个君子标准和条件的高度,当然也包括“可谓好学也已”,一跃而过,永远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君子!
  
  
  
  


 
  “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所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不是什么人随便就可以做到的,这个期间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才有可能达到这个君子的标准和条件。况且,有的时候你即便是付出了相当的努力,最后也未必能够达到君子的标准和条件。
  即使你达到了孔子所说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君子标准和条件,它也有一个反复和能否保持住的问题,这些反复和保持住的问题只能够依靠“可谓好学也已”来解决。
  孔子的“好学”思想里深刻的蕴涵着超越的精神,也就是说当你没有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标准和条件时,孔子的“好学”的精神可以帮助你达到
  孔子所说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君子标准和条件;当你已经达到了孔子所说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君子标准和条件时,孔子的“好学”的精神至少可以帮助你在这个君子的标准和条件上保持住,做一个实实在在、真真正正的君子!
 

回复:

学而第十五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谄(chan,四声。)----巴结、奉承,卑屈之意。乐,音luo,四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卫风.淇澳》篇之言。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大意为: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裕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还可以,但不如贫穷而仍然快乐,富裕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指子贡)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领悟到另一件事。”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这是孔子的学生子贡所提出的价值观念。
  “贫”、“富”、“骄”都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的价值系统,而这些价值系统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关于贫、富。
  贫与富是相对的。也可以这样说,有贫穷就有富余;有富余就有贫穷。 贫与富是永恒的,。也可以这样说,只要有人类存在,贫与富就会存在。 贫与富是可以变化的。也可以这样说,没有永远的贫穷,也没有永远的富裕。
  说到底,贫穷与富裕是人的总体能力的差距,这个差距就好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五个手指不一样长一样,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难道我们有谁可以将每一个人的总体能力都调整为一个样子吗?真是太可笑了,不是吗?所以说,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有一部分人贫穷和有一部分人富裕。所谓的共同富裕,那是人为的加工后的效果而根本不是自然的结果。
 

回复: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我们在以上已经讲过,贫穷是相对的,是无法消灭的,它是会永远伴随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譬如你今天比自己的过去是富裕了,但相比更富裕的人之下,你又是贫穷的,所以说,贫穷就是这样的没有办法改变。
  贫穷的确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是因为贫穷而产生的某些不良后果却是完全可以改变的,譬如巴结、奉承的卑屈之举。
  贫穷人中也是分类的,譬如有安贫乐道的人,还有人穷志不短的人,当然也有巴结、奉承的卑屈之人。虽然贫穷人是分类的,但实事求是的说,贫穷人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的确是巴结、奉承的卑屈之人。
  所谓穷人,当然就是相对较少掌握各种资源的人。这样,他与富人比较,相对而言就处于一种非常弱势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种种的原因,这个穷人非常需要从富人之处获取某种资源,这时就非常容易产生对于富人的巴结、奉承的卑屈行为。诚然,穷人对于穷人就不可能产生那种巴结、奉承的卑屈行为了,原因是这个穷人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从另一个穷人那里获取他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所以说这个穷人对那个穷人巴结、奉承的卑屈行为完全是六指儿划拳,多此一举。
  因为可以从富人之处获得所需要的资源,所以穷人就产生了巴结、奉承富人的卑屈行为,而正是这种巴结、奉承富人的卑屈行为却遭到了子贡的不齿,所以才会说“贫而无谄...何如?”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贫而无谄”说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贫而谄呢?
  我们以上曾经说过,“谄”的最终目的是个人为获取某种利益而发生的行为。这样看来,“谄”是表象,而获取利益才是目的。换言之,人们之所以做出“谄”的卑屈行为,其背后隐藏或掩盖着欲望得到某种利益的企图。从这个意义上说,若想“贫而无谄”,已经完全不在于“贫而无谄”的本身了,真正起作用的是“贫而无谄”背后的欲望得到某种利益的企图,而就是这种欲望得到某种利益的企图才是我们人类共同的且最为难以处理与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说,对许多人来讲,欲望得到某种利益的企图可以将其引向任何的地方,或者说这些人可以为此而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难道还在意巴结、奉承的“谄”的卑屈行为吗?
  其实,“谄”的行为不仅仅存在于贫穷人之中,富人照样可以“谄”,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富人的“谄”比起贫穷人来讲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难道不是吗?看看今天的那些所谓富人的所作所为吧,他们为了获取利益,哪怕是为了蝇头小利,什么样肮脏的事情都可以干得出来,他们哪里还在乎“谄”的卑屈呢?
  其实,“谄”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谄”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譬如许许多多的、多如牛毛的公务员,他们既不是穷人,也算不上富人,但他们那种巴结、奉承的“谄”的卑屈却是技压群芳、独领风骚!不是吗?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贫而无谄”是孔子学生子贡的价值观念,就是这个价值观念影响了我国几千年来做人的标准,造就了我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挺胸抬头、刚直不阿的民族气节。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谄”是我们中国人共同认可并孜孜追求的目标,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愿意过那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生活,而挺直了腰杆子生活才是我们中国人的真性格,所谓“贫贱不能移”是也!
  “贫而无谄”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愿意追求并为之而实现的目标。既然如此,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贫而无谄”呢?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就是扼住利益魔鬼的咽喉;说复杂,就是这个利益的魔鬼很有可能最终扼住了你那欲望的咽喉。
  平心而论,我们的民族、国家、企业、组织以及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力地扼住利益魔鬼的咽喉,好让我们都站直了,抬头挺胸地美好生活!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人如果贫穷了,则容易有“谄”,而“无谄”则不易。人如果富裕了,则容易生“骄”,而“无骄”亦不易,这是人贫穷与富裕之后极容易发生的现象。
  所谓骄,就是骄横放纵。
  人为什么一旦富裕之后就容易骄横放纵呢?是这样的:所谓富,是因为与贫参照而形成的,所以富就比贫多占有了许多的物质资源或者是物质财富,否则还怎么会称其为富呢?。既然如此,富与贫之间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物质资源或者是物质财富上的差距,有的时候这种的差距还表现得十分巨大。人一旦拥有了与贫穷相对应的财富,特别是当这个财富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往往会产生一种将财富间的差距简单的转换或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的人格上的差异。这样,居高临下的状态就油然而生了,这种所谓的居高临下的感觉如果得不到极其有效的遏制,骄横放纵就在所难免,所谓为富不仁是也!
  富生骄是一件非常自然且容易的事情,也是绝大多数富人们极其方便走上的一条道路,但这的确是一条死亡之路。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富而有骄是极容易且自然的事情,就像夏天的食物特别容易腐败一样,你只要不做必要和及时的处理,食物的腐败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财富就像夏天的食物,你如果不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有骄”就像夏天食物的腐败一样,它是无论如何要发生的。所以说,富而有骄并不奇怪。
  富而有骄,难道贫就可以没有骄吗?虽然子贡在此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但我们也不妨将其探讨一番。当然,贫是无法骄横放纵的,因为贫实在是没有或是不具备骄横放纵的资本和能力。这时会有人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许多的赤贫之人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有许多的赤贫之人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这是事实,但这与人获取了财富以后的骄横放纵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和不同。实质上,这些赤贫之人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是属于横行霸道,而富人之骄则是属于骄奢淫逸。
  贫而有谄,难道富就没有谄吗?这也是子贡所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当然,这完全不妨碍我们对此进行探讨。我们知道,“谄”是手段,而利益才是最终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富人为了获取利益而“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回复: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富而无骄”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子贡之所以这样说,实质上是为富人们提出了一个比较难于达到的标准和目标。
  我们以上讲过,富而有骄是非常容易的,也可以说是不用花什么力气就可以做到的。而“富而无骄”则不同,它是需要相当的身心修炼方才可以做到的。
  我们知道,所谓的“骄”就是骄横放纵,所谓的骄横放纵,说到底就是一种恶或者是私欲的表现。说起来,这种恶或者是私欲的表现是非常难于克服的。我们常说,人类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的私欲或者是恶,当然,就某一些人来讲,私欲或者是恶在他们的身上是完全可以得到控制的,但指望私欲或者是恶在他们身上完全消失,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从以上的意义来讲,要想让一个富人完全“无骄”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现在的力量所能够做到的就是让“骄”在这些富人们身上能够相对表现的少一点儿,再少一点儿,仅此而已。
  要想让富人们“无骄”,也就是让“骄”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得少一点儿,是完全有办法的,不过这要涉及到恶与私欲的问题。恶与私欲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在这里研讨恶与私欲的问题,一、肯定会非常的复杂而且还会远离中心思想;二、关于恶与私欲的问题我们以后肯定还会讲解,所以说在此就不深究了。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子贡专门为贫穷与富有之人所制定的做人标准,并希望这些贫穷与富有之人在贫穷的时候,能够非常有尊严的活着而不要去巴结、奉承人,干那些卑屈的行径;在富有的时候也不要骄横放纵,而要时时收敛自己,以防被财富无情的伤害着我们。
  “贫而谄,富而骄”不是没有代价的,它是以首先损害到他人为前提的。譬如贫而谄,谄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如果有人是通过“谄”而获得了利益,那当然是以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为条件的;譬如富而骄,骄横放纵不是孤立和静止的,它是有对象的,这个所谓的对象不就是被骄横放纵所损害的人吗?
  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既然如此,人们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必不可少的联系与往来,为了让众多的人们在必不可少的联系与往来中能够相安无事,儒家提出并发扬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精神。儒家虽然不能够决定并控制每一个人的贫穷与富有,但是儒家试图通过去塑造每一个贫穷与富有的人,进而达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标准和条件,使得这些贫穷与富有的人,当然还包括其他所有的人都能够生活的更加自尊、更加的和谐,不是吗?
  子贡之所以问孔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还是因为对此有些拿捏的不准,但孔子最后给予了肯定,孔子说:“可也”。
 

回复: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可也”是孔子对子贡所言“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的认可,仅此而已。但是,孔子认为子贡所言只是个一般的标准,而不具备有更高层面的意义。也可以说,子贡的所言当然可以作为一个做人的标准来追求,但是不能作为做人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标准来追求,因为孔子已经提出了这个做人的更高的标准和条件,“未若”就是孔子对这个做人更高保准和条件提出的判定意义所在。
  “贫”、“乐”、“富”、“礼”都是孔子及儒家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在这些重要的价值系统里面蕴涵着非常丰富的人类生存的意义。
  “贫而乐”不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和条件,它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做到的。孔子自称为他的最好的学生颜回做到了,孔子曾经说:“颜回的品格多么高尚啊![用]一个竹器吃饭,一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照样快乐,他的品格是多么样的高尚呀!”
  所谓贫,它是一方面,也就是说贫实在是一个既简单又平常的事情了,贫甚至是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处境,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希奇的,再平常不过了。但是,贫又乐,这就不简单了,这就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了。
  孔子所说的“贫而乐”不仅仅是在贫穷当中保持快乐,当然在贫穷当中保持快乐已经很不容易了。“贫而乐”的更高层面的意义是安贫乐道,实际上我们综合孔子对自己最优秀的学生颜回的评价就是:颜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安贫乐道之人!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穷对于一个人,也可以说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讲的确是无法选择的,譬如我们就生在了一个贫穷的家庭或者是一个贫穷时代、地区乃至国家等等,有什么样的办法呢?但是对于贫穷的态度我们是完全可以选择的,即便是一开始我们无法对贫穷表示态度,然而我们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建立起对贫穷的态度,进而可以非常明确的表示出来!
  贫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但无论如何对待贫穷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正是对待贫穷的态度而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命运。看看今天残酷的现实吧,不知有多少的人及家庭正是由于没有对贫穷采取正确的态度,使用了不正确的方法摆脱贫穷,其结果是走向了更深的深渊,严重时可以致使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难道不是吗?
  孔子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对待贫穷的最高境界是“贫而乐”也就是安贫乐道。“贫而乐”也就是安贫乐道,并不等于喜欢贫穷,乐意贫穷。孔子曾经说过:“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既然贫穷是人人所厌恶的,那当然就没有人会喜欢和乐意贫穷了。
  不喜欢和不乐意贫穷不等于就可以摆脱贫穷,孔子说:“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道得之,不去也。”也就是说,对待人人厌恶的贫穷如果没有正确的摆脱方法也是不摆脱。孔子这句话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如果得不到摆脱贫穷的正确方法而一味的去所谓的摆脱贫穷,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仅没有摆脱贫穷反而会比原来还贫穷,至少是这个样子。
  那怎样才可以摆脱贫穷?还有就是摆脱不了贫穷怎么办?答案就是“贫而乐”,也就是安贫乐道。对待贫首先要安,心安才能理得嘛!这个理得的就是乐道。这个道就是摆脱贫穷的正确之道;这个道就是虽然摆脱不了贫穷也安全的保险之道。只有乐这个道,我们才真正能够学到孔子教给我们“贫而乐”的真精神!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对于孔子而言,子贡的“富而无骄”虽然被认可,但还是不及孔子的“富而好礼”。
  孔子为什么这样推崇“富而好礼”的思想呢? 我们知道,孔子这里所讲的“富”就是指富裕,也就是指拥有一定财富的人。这样的人相对贫穷的人而言,他们永远不会占有多数;用今天的概念表述的话他们就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而他们的总数永远不会超过中产阶级以下的人。
  所谓富裕之人,也就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讲他们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对社会生活能够产生其它社会阶层所不能够产生或者是很难产生的作用。
  礼,说到底其本质就是秩序。礼,是通过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达到秩序的最终目的。也可以说,稳定的社会生活是依靠秩序来保证的,没有秩序,稳定的社会生活不可想象。“富而好礼”思想就是使得这些富裕的中产阶级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进而在“好礼”的层面上来建立和遵守秩序,最终以达到社会稳定前进与发展目标。
  由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起到主导的作用,所以说他们能够对于社会的其它阶层有着非常强烈的影响作用,如果他们都有“富而好礼”的思想与行为,那么,这个社会的稳定秩序一定能够很快的建立起来并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如果这个社会的稳定秩序一但建立起来并得到了很好实施,它将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创造无数的幸福源泉。
  秩序不仅仅只是给整个社会带来福祉,对于富裕之人本身也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我们大家都知道,财富能够获得,也能够丧失。虽然财富的丧失方式有多种多样,但无礼是财富丧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谓无礼,其实质上就是严重缺乏秩序,我们知道,财富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呆在一片混乱之中的,难道不是吗?
  所以说,孔子的“富而好礼”思想不仅仅是对整个社会带来福音,就是对这些富裕的中产阶级的个人来讲也是金声玉振!
 

回复: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切,将骨头做成各种形状;磋,将象牙做成各种形状;琢,雕刻玉石;磨,磨光。
  在原诗中,这两句话是形容一个君子修饰的像切磋琢磨过的象牙、玉石那样美丽有文采。子贡引用这两句诗文的意义是对有些理念要反复的切磋琢磨,这样才能够收到真正好的效果。
  “其斯之谓与?”的意思是,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大意是:孔子说:“赐啊,(指子贡)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诗》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论语》中孔子曾经多次论述到《诗》,譬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还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又说:“兴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等。
  如果我们研读《诗》,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孔子思想中有许多的成分是来自于《诗》。
  孔子还督促儿子孔鲤读《诗》。有一天,孔子一人独自站在那里,孔子的儿子孔鲤从孔子前快步经过庭院,孔子问道:“学过《诗》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便说:“不学《诗》,无以言。”然后孔鲤就回去学习《诗》。当然类似于孔子让其学生们学习《诗》的故事还有很多。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相当于“之于”。“告诸往”,可理解为:告之于往。往,就是去的意思。来,就是过来的意思。孔子此言的大意是: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领悟到另一件事。”
  “告诸往而知来者”是孔子及其儒家教育思想的非常显著的特色,它是我国其它文化种类所不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及儒家的这种教育思想就显得尤为珍贵。
  “告诸往而知来者”是一种领悟的能力所现,这种领悟的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弥足珍贵的,也可以说,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和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领悟能力的如何。也可以这样说,一个聪明的人,他肯定是一个领悟能力很强的人;一个愚蠢的人,他肯定是一个领悟能力相当差的人。
  “告诸往而知来者”虽然是孔子及其儒家教育思想的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但决不是仅仅如此,孔子还有更高水平领悟能力的培养手段和标准及其目标。这就是:1、举一反三的能力。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意是: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它三个角是什么样,就不再教他了。)2、闻一知十的能力。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人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所谓举一反三的一与三绝不仅仅就是1与3的呆板的数字关系,它实质上是很少与很多的关系,也就是说,它的准确意义是:告诉你的很少,你却由此而推知出很多,闻一知十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十,实际上它是指的很多很多。古时所谓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实际上阐述和证实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告诸往而知来者”也好,还是举一反三与闻一知十也罢,它实质上都是我们人类非常非常稀缺的智慧资源,谁能够充分掌握这些最稀有的资源,谁就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智慧之人,而这些人类最稀有的智慧资源恰恰是有许许多多的存于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相当于“之于”。“告诸往”,可理解为:告之于往。往,就是去的意思。来,就是过来的意思。孔子此言的大意是: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领悟到另一件事。”
  “告诸往而知来者”是孔子及其儒家教育思想的非常显著的特色,它是我国其它文化种类所不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及儒家的这种教育思想就显得尤为珍贵。
  “告诸往而知来者”是一种领悟的能力所现,这种领悟的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弥足珍贵的,也可以说,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和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领悟能力的如何。也可以这样说,一个聪明的人,他肯定是一个领悟能力很强的人;一个愚蠢的人,他肯定是一个领悟能力相当差的人。
  “告诸往而知来者”虽然是孔子及其儒家教育思想的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但决不是仅仅如此,孔子还有更高水平领悟能力的培养手段和标准及其目标。这就是:1、举一反三的能力。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意是: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它三个角是什么样,就不再教他了。)2、闻一知十的能力。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人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所谓举一反三的一与三绝不仅仅就是1与3的呆板的数字关系,它实质上是很少与很多的关系,也就是说,它的准确意义是:告诉你的很少,你却由此而推知出很多,闻一知十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十,实际上它是指的很多很多。古时所谓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实际上阐述和证实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告诸往而知来者”也好,还是举一反三与闻一知十也罢,它实质上都是我们人类非常非常稀缺的智慧资源,谁能够充分掌握这些最稀有的资源,谁就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智慧之人,而这些人类最稀有的智慧资源恰恰是有许许多多的存于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
 

回复:

学而第十六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忧虑,怕。
  大意:孔子说:“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人家。”




 
  “不患人之不己知。”
  知-----了解。 当然,这句话直译就是:“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也就是说,人家不了解你,你也不必为此而感到害怕。
  这句话里有这样几种成分:1、人家。2、不了解自己。3、不怕。
  所谓人家,就是指别人。这个别人虽然包括很广,但有效范围应该剔除亲近或比较亲近的人,也就是应该剔除那些无法做到对于你不了解的人,也可以说,那些与你非常亲近的人是一般来说很难做到对你不了解的。这样说来,那些对你比较亲近的人,或者是工作、生活经常接触的人是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对你不了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不了解你的人往往都是与你不是很亲近的、或是工作生活不太接触的其他的人。
  所谓不了解自己。以上我们说过,有些人是无法做到不了解你的,但除此之外的人为什么一定要了解你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天的社会现实是,有一些人的确是十分的需要别人的了解,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是万分的希望了解某一个人。但还有很多的人对于了解别人无动于衷,没有任何的兴趣,不是吗?所以说,对你是否愿意了解完全取决于别人,而不是在于自己,当然要排除那些没有办法不了解你的人。
  所谓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害怕,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了,但为什么人家不了解自己,自己却感到害怕呢?而且这样的人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难道不是吗?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感到害怕实际上背后是隐藏着希望人家了解自己的要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要求呢?其实,之所以产生希望人家了解自己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把握不住的表现。如果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非常的自信,同时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够应对自如,我想,这样的人他是不会在乎别人是否对自己有无了解的,因为了解也是这个样,不了解也是这个样,了解与否不会对自己产生任何的影响,不是吗?
 

回复:

“患不知人也。”
  大意:就怕自己不了解人家。(这是传统的译法)
  孔子的这句话太重要了,他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究竟应该惧怕什么!
  我们理解孔子在此所说的人不应该狭隘,他不是指某一些人,或者是某一部分的人。他是指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孔子所说的人是指除我以外的人,这还比较好理解。但将这个人还包括进自己就难以理解了。其实,要了解人,最难的就莫过于了解自己;也可以说,了解自己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会有许多的人对此不屑一顾,但这并不妨碍自己对于自己是最难了解的基本事实。
  我们为什么要惧怕不了解人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反面来谈。如果我们对每一个需要了解的人都了如指掌,你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成色?那不就完全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吗?反之,我们对谁都不了解,两眼一抹黑,你说,我们还能够成就什么事情?不要说成就事情,我看就是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证,不是吗?这不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惧怕不了解人的最充足的理由吗?
  过去和现在的许许多多的人之所以没有认识到要惧怕不了解人的重要性,就是他们还不真正晓得不了解人的致命危害和了解人的巨大优越性,难道不是吗?
  
  
  
  “患不知人也。”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人呢?
  我们知道,人是分类于多种的。譬如有中国人、外国人。中国人有北方人,也有南方人,再细分还有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等等。外国也是分别多个国家,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人。人还共同分为男人和女人,还有老人、青年人、少年儿童等。人还会分为圣人、庶人、君子、小人、善人、恶人、富人、穷人、生人、熟人、健康人、残障人等等等等。当然,还包括我们自己。
  我们为什么说人是各种各样的呢?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要说“性相近,习相远”的原因所在。
  我们自己也是人类里的一员,也是人。有许多的人会认为:自己是莫过于最了解自己的,其实不然。譬如,有许多的人不能够对于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评估,这实质上就是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最好的证据。诚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在此不一一列举。
  面对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人,当然还包括我们自己,请问:我们是努力的了解他们好呢?还是不了解他们好呢?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了解人的根本原因所在!
  
  


  “患不知人也。”
  怎样才能够了解人呢?
  虽然了解人的方式很多,但是对于人的了解既准确又全面,也可以说能够从根本上了解一个人,还得从各个不同的文化种类上寻起,这样做既简单又便捷。
  你如果想彻底了解一个伊斯兰教徒,那你就读一读《古兰经》吧!他会圆满地回答你什么是一个真正的伊斯兰教徒!
  你如果想彻底了解一个基督教徒,或者是新教徒、天主教徒、东正教徒,以及犹太教徒,那你就读一读《圣经》吧!他会圆满地回答你什么是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徒,或者是新教徒、天主教徒、东正教徒,以及犹太教徒!
  你如果想彻底了解一个中国人,除了要读《道德经》和佛教经典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很好的读《论语》,他们会圆满地回答你什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论语》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圣人、庶人,什么是君子、小人,什么是上人、下人等等等等。


  “患不知人也。”
  怎样才能够了解人呢?
  如果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从善与恶的角度去观察。
  说一千,道一万,人最终要落脚于善与恶之上。换言之,人就是一个善与恶的综合体,只不过是善与恶的含量不同罢了;也可能是善的成分多,也可能是恶的成分多,人就是这个样子。
  当我们使用这个角度和方法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是无法遁形的。也可以说,这种了解人的角度与方法是最彻底和最根本的。
  诚然,由于宗教及文化种类的不同,善与恶的标准不同,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这并不会因此而影响我们对人的了解。
  我们都去了解人吧!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如果这一点我们能够做好,它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加顺畅和美好!
 

回复:

 
6  /  19  页   «23456789»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