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5  /  8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7872

推荐阅读:刘宏毅的《三字经》讲记

回复:

杨雄


  第二位出场的是杨雄。杨雄(公元前58-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汉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被升为大夫。


  杨雄以文章词赋闻名于世,早年所作的《长杨赋》、《甘泉赋》,在形式上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故与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并称“汉赋四大家”。


  扬雄博学多才,年长以后觉悟到“词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于是不再搞这些“雕虫篆刻”的辞赋,转而研究哲学。他仿《论语》的体裁作《法言》,仿《易经》体裁作《太玄》。老子之学已经是“玄之又玄”,杨雄自称“太玄”,比老子还玄。


  杨雄还著有《方言》一书,记述了西汉时期中国各地的方言,是研究中国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现存的杨雄文学作品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何东赋》;专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著作。杨雄尚有其他文籍,但多已散佚,见不到了。明人辑有《杨子云集》,清代人严可均曾有重编,是目前了解杨雄学术思想最为详备的资料。
 

回复:

文中子


  第三位是文中子王通。王通,字仲淹,隋朝龙门人,是隋唐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学问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著有《元经》、《众说》等著作。

  王通年轻时有澄清天下之志,想干一番大事业,曾至京城向朝廷献经邦治国的《太平策》。但由于当时朝政已经相当腐败,乱象四起,王通在见过隋炀帝杨广以后非常失望,即使自己从政出任也不能解决当时的政治问题,可以说隋朝没救了。接着就是隋末的天下大乱,他觉得自己再出头已经没有必要了。于是,返回家乡在黄河汾水之间讲学传道,创立了以重建儒家“王道政治”为理想的“河汾之学”。


  文中子通过讲学传道、著书立说,培养了大批年轻人,这些人辅佐唐太宗打天下,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如李靖、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几乎都是他的学生,史称“迭为将相”。如果说到开创唐朝文化思想的代表人物,文中子应居首位,是最有功劳的人。


  唐《语林校证•卷一》中有一段描述:“文中子,隋末隐于白牛溪,著王氏六经。北面受学者皆时伟人,国初移居佐命之列。自贞观后,三百年间号至治,而王氏六经卒不传。至元和初,刘禹锡撰宣州观察使王赟碑,盛称文中子能昭明王道,以大中立言,游其门者皆天下俊杰;自余士大夫拟议及史册,未有言文中子者”。


  文中子的学生们将老师的理想,具体落实到治国安邦的大政方针上,在唐朝的立国思想上,坚决主张以儒家文化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以儒家王道仁政治理天下,反对长孙无忌等人提出的“乱世须用重典,严刑以治国家”,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历史上有“自比尼山”的故事,王通的弟子不但多,而且都是天下俊杰,简直可与孔子相媲美。实际上以功业来说,他确实比孔子还要幸运。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大都是在孔子死后成名的,而王通亲眼看着自己培养的一代年轻人,开创了唐代的国运与文化。初唐四杰之一,作《腾王阁序》的王勃就是文中子王通的嫡孙。今天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经济”,也是文中子最早使用的。《文中子•礼乐篇》中就有“经济之道”的用语。


  可是唐史里面没有文中子王通的传记,经后人考证,是文中子的儿子得罪了唐太宗的亲戚,因二人的学术观点不同,所以在修唐史的时候没有把文中子的思想放进去。连文中子这个缢号,还是在他死后朝中一班大臣(也就是他的学生)私下赠与他的。我们今天重新评价文中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王通先生应含笑九泉了。
 

回复:

老子


  最后两位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秦汉以前,主要以儒、墨、道三家为主。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传入中国,唐宋以后的文化思想变成儒、释、道三家,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建立。


  三家文化思想中,佛家偏重于出世。虽然大乘菩萨道是入世普度众生,但一般学佛的人,特别是出家的僧人,还是偏重于出世。儒家的学问,则是偏重于入世,教人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的道。当然,《大学》《中庸》中都谈了一部分形而上的思想,但到底还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随心所欲。像一个人站着,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所以道家的学问,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个人的养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南怀老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就是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始,到宋元明清为止,都是如此。内在真正的指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中国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标榜的(宣传教育上),则是孔孟的儒家思想,从来都是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是掌管图书典籍的史官。老子是世人皆知的古代的哲人,他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哲学思想和由此建立的道家学说,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代,确切的生卒年月已无可考,大约比孔子年长三十岁。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有一颗大流星入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神奇的是,老子在李树下“从母左腋出”,出生时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


  老子博学多闻,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因此作了周朝守藏室的史官,负责管理周王室的藏书典籍和档案资料。这个机会使老子接触到大量的王室密藏典籍、绝密的档案和史料,这是其他学者望尘莫及的。老子的声名越来越大,许多学者都前来讨教,孔子也专程前往洛邑,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


  司马迁的《史记•老子列传》记述,庙堂阶前有一尊“三缄其口”的金人,孔子问其背后的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虑”是何意?老子回答:“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斋已”。


  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景王崩,王子朝(庶子)叛变,携带大批王室的典籍文物逃到楚国。老子是守藏室史官,负责管理图书典籍,为此受到了牵连。老子只好辞职,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行至函谷关时,关吏尹喜请求:“先生要隐居了,请为我们后人留下点东西吧。”于是老子口授了一部书,就是《道德经》。


  《神仙传》讲得就更神奇了:有一天清晨,函谷关的关长尹喜子在关楼上望气。看到紫气东来,断定必有圣人过关,决定向他求道。果然,须发皆白的老子倒骑着一条青牛,踱到函谷关前要出关西行。关员要他出示通关文碟(今日的护照、签证),老子拿不出来,这可给了尹喜子机会。他正言正色地对老子说:没有关碟是不能过关的,你一定要过关就得留下点“好处”。老子穷得都没钱买马,哪里交得出“好处费”?被尹喜子逼得无奈,才传了这部《道德经》,然后出关西去不知所终。


  尹喜子得到老子的传授,果然也成道了。于是他官也不做了,挂冠而去,亦不知所终。依道教的说法,老子之道的传承顺序是:老子传尹喜子,接下去是壶子、列子、庄子,一路传下去。到了唐朝,道家学说摇身一变而成为国教,老子变成“太上老君”,《老子》改称《道德经》;庄子变成“南华真人”,《庄子》改称《南华经》;列子变成“冲虚真人”,《列子》改称《冲虚经》。



  后世对道家思想与《老子》的研究趋向和应用领域,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是学术的老子,纯粹走哲学思想的研究路线,此类研究者,大都各有心得,各有各的“老子”。乃至后世“谋谋老子”何其多也,西方“老子”也为数不少。


  第二类是修身的老子,就是把《老子》的思想,纯粹地用于个人的修身工夫、神仙丹道上面去,从唐朝的吕洞宾,一直到清朝的黄元吉,几千年来自成一个体系。


  第三类是政治的老子,把《老子》归到谋略学中去,而且错误地认为《老子》讲的是谋略之术。于是说到老庄,就联想到谋略;说到谋略,就联想到老子学说是很阴险的学问,是搞阴谋的,这就大错特错。老子是主张用阴、用柔。但阴与阳一体两面,只是在用上有正面与反面的不同而已,但目的是一个,即达到阴阳间的平衡。


  所谓用阴柔,是因势利导,不搞对抗、不勉强而为。是用顺道不用逆道。后世人误以为老庄的阴柔之学是阴谋之学,学老庄的人、用老庄之学的人自然都是阴谋家。历史上的陈平,曾帮助刘邦奠定汉朝四百年的基业,刘邦有六次重大决策都是采用陈平的计谋而成功的。但是陈平自己却说:“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其无后乎”!道家最忌讳阴谋,所以陈平断定自己没有后代,至少后代的福泽不会长久,后来果真如此。


  至于老子其人,由于缺乏可以考证的资料,历史上一直就是个谜。司马迁自己也搞不明白,所以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谈了李耳、老莱子和太史儋三个老子。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肯定不是他。但李耳与太史儋历史上都确有其人,到底哪一位是真老子呢?孔子见老子、老子西出函谷关,历史上都确有其事。老子西出函谷关,发生在公元前374年,如果是李耳老子,那时他至少也有200岁了。200岁的老人还移民,这件事连司马迁也不信。莫非是周太史儋?又苦于没有证据,所以老子的身世一直就是个谜。


  1993年,中国湖北荆门郭店发掘的楚墓,出土了战国中期的竹简804枚,绝大部分作品是子思的儒家著作,但内中有《老子》,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早期是不分家的。此次出土的竹简《老子》为战国中期的文物,墓主人的身份属“士”级,从出土的耳杯上镌刻的“东宫之杯”四个字看,墓主很可能是东宫太子之师。


  子思少于孔子65岁,少于老子95岁,子思时代的竹简《老子》不是李耳亲笔,也是他的弟子所书,几乎就是原版《老子》。竹简《老子》才二千言,而非后世的五千言。比较发现,二千言《老子》的一百四十句话被改动,五千言《老子》的四分之一不符古意。很显然,我们今天见到的《老子》五千言是秦汉时期的修订版。


  因此老子其人的悬案,今天可以下结论了:第一个老子是李耳,他是二千言《老子》原著的作者;第二个老子是“周太史儋”,是他西出函谷关,到秦国去见秦献公。太史儋是五千言《老子》修订本的作者,他在老子原著的基础上扩充、改造,重新组合篇章,使《老子》一书从内容到深度,都更加高远深邃。
 

回复:

庄子


  老子《道德经》最能代表道家思想,而阐扬、诠解老子最清晰、最正确,发扬道家思想最透彻、最彻底的,则是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人,宋后为楚所灭,故又称庄子为楚国人。早年曾为漆园吏,楚威王曾以千金聘他为相,庄子拒而不仕,隐居抱犊山中,据传得道成仙而去。唐玄宗时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庄子著书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其文汪洋恣肆、构思奇特、机智幽默、善用寓言,其中所论辩的道理,无论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各方面都可以致用。对个人修道、养气,以及立身、处世、建功立业等诸多方面,也有大用处,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


  《庄子》一书号称“难读”。一难是言简,庄子是语言巨匠,从不用赘词;二难是庄子惯用寓言,常常是“假语存”而“真事隐”;三难是庄子性情飘逸洒脱,语言幽默诙谐,爱论辩、爱说反话,思维跳跃,很难把握得住。四难是《庄子》一书,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计三十三篇文章。学者们一向认为《庄子》内篇是庄子的亲笔,外篇、杂篇则是庄子的门人后学所为,因为前后思想不连贯,有抵牾之处。因此如果对先秦道家思想没有研究,对文化背景不了解,就很难透彻理解庄子的思想。


  几千年来,历代人物偷偷运用庄子的学术,都取《外篇》和《杂篇》中的精华。因此,真正把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挥得光辉灿烂的,就是道家的老庄之学,尤其是《庄子》的《外篇》与《杂篇》部分贡献最大。


  前面说到,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佛家偏重于出世思想,儒家偏重于入世思想,道家则偏重于可出可入、或出或入的“间世”思想。“间世”一词,就语出《庄子•内篇》的“人间世”。实际上《庄子》内七篇是一个圆满的整体,讲了完整的七步修身功夫,不可以割裂开来。第一篇“逍遥游”,言明做人首先必须逍遥,不能为名利等世间的枷锁束缚羁绊。能逍遥才能齐物,才能天人合一,与天地万物一体等齐,所以第二篇是“齐物论”。能齐物方知养生,才有第三篇的“养生主”。知道养生就不去找死,懂得养生之理,才能间世。所以第四篇就是“人间世”。前四步功夫为修因,后面三步功夫是果报,就是“德充符”,此为第五篇。德充满了就是“大宗师”,应用于世间法就是“应帝王”,此为第六、第七篇。


  庄子说:“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一个得道的圣贤之人,对于帝王之术、谋略之学,不过是闲暇余事而已。如果只是求为帝王师,志在谋略学,那是下等中的下等。


  《庄子•内篇》是完整的七步修身功夫,与曾子在《大学》中提出的,“内圣外王”的八步功夫,没有区别。庄子七步功夫的关键在“人间世”,“间”字是动词居中央,前可间人,后可间世。庄子告诫我们,处人处事都要“间”,就是要独立、不走偏锋,这就又合于子思的《中庸》思想。要间人间事,就不能硬碰硬,所以给你讲寓言“庖丁解牛”,懂了“以无厚入有间”的道理,就可以在人世间游刃有余了。


  与厌世、弃世、愤世嫉俗的“出世主义”相反,庄子主张“间世主义”,他视天地万物之有若无、视功名如粪土、视帝王如蔽履。他热爱自然、珍视生命、不走极端、不感情用事,这种间世思想是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是道家思想的最高结晶。后世将庄子的“间世”曲解为“玩世”,一字之差,结果则完全不同。


  至于养生之道,最好先读读《庄子》的“天下篇”和“让王篇”。“让王篇”中说:“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这是老庄之道的人生原则。懂了此道的人就知道富贵虽然是舒服的事,但太过了就会缩短寿命,所以处富贵中时要不以养而伤害自己。相反地,在贫贱之间不应以利累形。人在贫贱中就要为生活而奔波,但过分的贪求、过分的劳累,同样地会损害健康而危及生命,也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


  以上是《三字经》的第四部分,介绍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以及读书求学必须遵守的次第。


  这一部分内容,以四书、五经为先导,引领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整体内容,得以窥斑见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与下面的中国通史纲要一起构成《三字经》全篇的主体。


  古人总结求学的最佳途境,就是“听话”二字。“听话”就是遵从古训,就是听老师的话,按部就班的求学,不搞躐等,不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这种传统的治学方法,正是我们现代人最缺乏的,是治疗浮躁病的良方。

  治学一定要按部就班,不能揠苗助长,不能搞想当然。所以先读《孝经》、次读《四书》、再读《六经》,不能逆道而行。四书五经的底子打好了再涉猎诸子百家,一上来就学百家之言会迷失方向,失掉自我。
 

回复:

第三讲


  在这一讲中,我们开始介绍《三字经》的第五部分。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高度浓缩的“中国通史纲要”,能用234个字勾勒出一部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轮廓,实在是难能可贵,孩童时期如果能够背诵下来,会受用终生。


  中国古代史的划分,宋元明清时代属于近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是中古时期,夏商周秦汉时代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时代是太古时期,伏羲氏以前就属于远古了。中国远古史的奠基就是盘古开天地,属于神话传说阶段,没有文字可以考证。现代科学认为,地球是在50亿年以前形成的,生物是在40亿年以前出现的,人类是500万年以前出现的,所以我们的老祖先盘古氏距今至少有500 万年的历史了。


  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不学可以不可以?这是我们这一讲,首先要解决的认识论上的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离开因果而自存,因此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由因推果,以昭示未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述往事,思来者”;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到历代兴衰、更替的道理;明白是非善恶因果的道理。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今天又为明天奠基。不了解昨天,就不知道今天是如何演进过来的,明天发展的方向也就无从把握。仅凭阶段性的观察,不进行历史的通观分析,就很难认识事物的真相,就有可能人云亦云,上当受骗。


  现代的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真正认可的没有几个。看看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就明白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课本,到今天还是“试用教材”。历史无非就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怎么可以随心所欲的篡改呢?而且中国历史由一万二千年变成五千年、三千年、两千五百年、二千年,越来越短,还以为美国才两百年的历史,我们说两千年已经不少了,可见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文化根本就没有信心。


  其次,在中国文化里面,历来是文史不分家,不懂史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文,就有可能歪曲文义,张冠李戴。离开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就无法评价和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国的历史从伏羲氏算起,至今有一万两千年,从黄帝开始算起是五千年。黄帝时代,文字、历法、衣冠、音乐、医学都出现了,所以黄帝是人文初祖,我们说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从皇帝开始算起的。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由河南汲县战国魏墓发现的《竹书纪年》推算,夏至今已有4100多年了。


  从周公整理西周以前的中国文化开始,至今是三千年有文献可以考证的历史,孔子第二次整理周以前的文化,集中国文化的大成,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孔子根据当时能看到的、确切可信的史料,著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就是《春秋》。孔子著《春秋》至今是2500年,黄帝至今是五千年,神农氏至今有九千年,伏羲氏至今有一万两千年。再往前推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母系氏族的女娲氏,树上搭窝的有巢氏,再到远古时期的三皇氏,再往前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了。


  历史本来就是做人和做事的经验纪录,因此我们学习历史,不是要当历史学家,而是要立足于“疏通知远”的原则,以历史的经验来指导我们更好地做人做事。


  下面请看原文: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按照传统教育的次第,必须经子都通了,才可以读历史。言外之意,你没有“孝经通,四书熟”,就没有资格读历史,否则知识体系的建立就会有问题,很有可能是空中楼阁,你今后的成就一定是有限的。


  没有经子的基础上来就读史,多数人都会走错路。历史既不是文学也不是科学,而有其自己的规律,有其特定的原则与方法。不了解这些基本规律而读史,就会囿于具体的法术,感兴趣的一定是历史上某人处理谋事的方法。你所学到的,说的文雅一点是策略,难听一点就是阴谋诡计。如此读史,你这个人就很有可能会走偏。


  读历史的目的是“疏通知远”,为了懂得人生、懂得因果关系、为能知道过去而领导未来,要能够通达透彻地了解世故人情,要知道远大。读历史的方法是“属辞比事”,世界上许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没有两样的,历史是循环往复的渐进模式。无论古今中外的人,既然是人,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就变不到哪里去,历史的规则就适用,历史资料提供的有关外交、政治、军事,乃至人生方面的经验就可以作为参考。能够丰富历史知识、借鉴历史经验就是“属辞”,以之分析、处理现在发生的问题,就是“比事”。



  中国的史书在体例上,可以分国史与通史两大类,国史属于断代史,记述一朝之事,如《汉书》、《晋书》;通史记述古今之通事,如《史记》、《资治通鉴》。《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为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史书开始有纪传体是司马迁的功劳,改朝换代以后立刻记述前朝的历史,则是班固的贡献。《汉书》以后的中国正史,走的都是班固断代史路线,所以才有“迁固”、“史汉”并称。


  中国古代史有二十四正史,辅以《清史稿》就是二十五史。但前朝的历史是后朝人编的,而且是官修的,如《宋史》是元朝人编的,《明史》是清朝人编的,都是政府出资官修前史,私人修史是犯法的。班固著《汉书》被人告发“私改作史记”,被下狱抄家,差一点杀了头;庄廷珑私修明史,著《明书记略》,死后还要开棺戳尸。这样编纂的历史,除了人名、地名与时间是真的,其他内容恐怕靠不住。中国的现代史更是不可信,眼见着中学的历史课本年年改,日本人也学会了这一手,也不断地修改教科书。读历史的人,必须额头上再长出一只眼睛来,否则就像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不信书”。这第三只眼从哪里来呢?从四书五经里面来,从经子里面来,所以此处才说“经子通,读诸史”,经子都读通了,再读史就不会以偏概全,上当受骗了。


  “考世系”是考察帝王家族,世代相承的关系和显贵家族的家世,“知终始”是了解历代王朝兴衰的始末因由。这里的世指时间,系指族系的血缘分支。中国历史上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和族谱,家族中每五世列一个表,详细标明家族血统的传承关系,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标红线,由侄子过继承祧的标蓝线,由外甥过继来的加双姓,严格得很,绝对错不得。所以详细考察历史人物的世系,再参考“三通”(通志、通献、通考)就不会被不准确的历史资料愚弄了。
 

回复: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中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盘古氏开天地、天地人三皇,但这个时期太久远、太古老了,没有文字记载,只有传说,所以太古史不可考证。那时的人是穴居,住地窖、栖山洞,即潮湿又不安全,经常遭到野兽的袭击,于是在树上搭窝盖屋,吃水果、戴树叶,就进入有巢氏时代。接着学会了钻木取火,进入燧人氏时代,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黑暗,进入了光明的文明时代。再下来就到了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这“三皇”代表的上古时期,所以称为“居上世”。



  伏羲也写作“伏牺”,是制伏野兽的意思,这个时期就是历史学上划分的“狩猎阶段”。伏羲氏姓风,号太昊,其母华胥氏受青虹感应而生下伏羲。这个时候黄河里面出来了一个长着龙头、马身的怪兽,身上的毛带卷卷的,有斑点和花纹,伏羲氏见到以后受到了启发,画出八卦的符号,又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发明了渔网,使人类文明进入了渔猎时代。传说中,伏羲氏造琴瑟、教嫁娶,做书契代结绳,在位115年。


  神农氏姓姜,号炎帝,他自称是太阳神、火德王,两个火字为炎,建都曲阜。神农氏兴货利、制耒耜、尝百草、做医药、选五谷,教民稼穑,制陶打井,在位140年。他是农业的始祖、又是医药之王,药王庙供奉的药王就是神农氏。也有供药王孙思邈的,但孙思邈是唐朝的大医药学家,比神农氏晚得太多了。


  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人类的人文文明的进程才正式开始。黄帝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以土德王,建都涿鹿,在位100年,享年121岁。从黄帝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记年,从甲子年开始记起,至今有5000年,所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创造文字的是仓颉,仓颉造字;制作音乐的是伶论,伶伦造乐;隶首做算数,大挠造甲子,岐伯作医学,胡曹造衣裳。黄帝时代完成了包括指南车、历法、舟车、弓箭、宫室等在内的传统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代表了中国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贡献。
 

回复: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唐有虞”说的是尧舜二帝,他们是三皇五帝的最后两位。尧帝,姓伊祁,号放勋,因为他的封地在陶和唐(今天的山东一带),所以史书上称他为唐尧。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人们称他为虞舜。


  尧是帝喾之子,黄帝的玄孙,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尧帝。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能团结族人,使部族之间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住的是茅草屋,门前是土垫的台阶,吃粗米饭,穿麻布衣,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拥戴。尧在位七十二年,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于是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地把君位禅让给了舜,享年118岁。


  舜是颛顼一脉的子孙,他宽厚待人,孝顺父母,慈爱兄弟,为政仁和。古代24孝故事里挂头牌的就是舜。舜帝在位六十一年,把君位禅让给禹,自己在南巡的路上死于苍梧(今湖南宁远县),终年110岁。舜的两位夫人娥皇、女瑛闻讯,泪洒君山斑竹,双双投江而亡,化为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尧帝和舜帝,他们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风质朴。在位时克勤克俭地为百姓做事,年老了,干不动了,就把自己的位子和管辖的国土逊让给贤能的人。


  “揖逊”是谦逊禅让的意思,也就是《千子文》中说的“推位让国”,把位置委与贤人,把统治权让与能者。“推位让国”是连位子带权力一齐交出来,统统交出,毫无保留。后世的帝王但有一线生机就只让位子,不交权力,更有甚者连位子也不让,死了以后再说。历史上常有先皇死了,尸身停着没人管,皇子们却在为争皇位大打出手的事,所以历史上真正能够推位让国的,只有尧和舜。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所以这里才“称盛世”。
 

回复: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这几句话引出了中国上古的“三王”,也就是禹王、汤王、文王和武王,他们四人是夏商周三代之王,是三个时代的代表。


  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孔子《论语•泰伯篇》中说:“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闲然矣”!


  孔子说,我实在挑不出禹的缺点和过失。他自奉甚俭,恭敬鬼神;自己破衣烂衫却将国家制度制订的美伦美奂。大禹婚后第四天就治理洪水去了,一去就是十三年,曾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特别是有一次刚好禹的儿子出生,禹硬是听着儿子的哭声不进家门,而且“一馈十起身,慰劳人间事,出外见罪人,下车而问泣”。禹在位27年,治水累得腿胫上的汗毛都磨没了,而且胼手胝足,还得了风湿病,弯腰驼背的根本迈不开步子走路。所以孔子才反复说:“禹,吾无闲然矣。”


  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王字是“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一竖代表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它在人间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应该顶天立地,成为人群的典范和样板。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历来就有“王道”与“霸道”之别。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


  历史上的正统观念,一种政治制度或者实行王道,以道德仁义来治国,当然最理想。等而下之者实行霸道,靠实力形成威慑力量,令他人不得不服,也无可厚非。最令人所不齿的是靠阴谋诡计,篡权窃国。这些人不但仁义礼智信没有,连真正的实力也没有,有的只是野心和诡诈之术。庄子对这些“国君”嗤之以鼻,称他们为大盗,所谓“窃钩者盗,窃国者侯”。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大禹王,姓姒,名文命,受舜禅,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丰县),以金德王。大禹疏河治水,铸九鼎、分九州,制贡法、立学校。大禹王是中国历史上“相揖逊”禅让制度的最后一位受益人,禹以后将天下传给儿子启,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但是客观地说,这并不是禹的错,当时实在是除了禹的儿子启,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接班人,而且启是大家推举的,不是禹自己定的。

  史书上记载,与大禹一起治水的皋陶之子伯益功勋卓著,理应是禹的继承人,但禹死后人们爱屋及乌,拥戴了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样,夏朝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开了中国世袭王朝“家天下”的历史。


  夏朝曾十次迁移国都,在今河南、山西、安徽等地都有夏朝故都的文化遗址。《史记》记载,大禹在巡视江南的时候,死于浙江绍兴的会稽山,遗嘱是“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坟高三尺,勿伤田亩”,享年100岁。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山下选择了一块依山傍水的吉地修建了大禹陵。


  大禹死后,禹的儿子继承王位;启死后,传为给太康。太康沉醉于打猎,无心于国政,被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取而代之,史称“太康失国”。以后虽有“少康复国”,但夏朝的国力已呈颓败之势。夏桀(履癸)继位以后,更是江河日下,独木难支了。但夏桀不仅不思进取,反而暴虐无道,骄奢自恣。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寝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藏美女于后宫,造酒池糟堤淫乐,据说那酒池大得可以航船,宫女多因醉而溺死。更为荒唐的是宠姬妹喜爱听“裂锦”之声,为搏美人一笑,就安排专人撕缎锦。加之穷兵黩武,连年战乱,百姓妻离子散,苦不堪言。


  夏桀还自比为太阳,大言不惭地说:我与太阳共存亡。《尚书•汤誓》中记载,夏代臣民都指着太阳诅咒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你这个太阳啊,怎么还不灭亡?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同时,四方的诸侯也多背叛,夏王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此时,商族的势力已经日渐强盛,正在暗中做灭夏的准备。商汤对内励精图治,轻赋薄敛;对外广行仁义,交好四方,使“诸侯皆归商”。看到夏桀已众叛亲离,就在伊尹的辅佐下,起兵伐夏。在《汤誓》中,商汤说:“非台小子,敢行作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桀措手不及,被围于鸣条,商汤全歼了夏军,桀只带了数百人匆忙逃奔到三觳,又逃至南巢,最后死于该地。


  商汤凯旋班师,建立商朝,夏朝正式宣告灭亡。夏朝的历史由禹算起,至桀结束,共传十四世,历十七王,共计439年,所以说“四百载,迁夏社”。
 

回复: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商汤姓子,名汤,又名履、天乙等,史称“汤有七名”。商族活动的地域主要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一带,至汤为十四世,曾迁徒途八次,最后定居在南亳(今河南商丘)。


  商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是商朝的第一代君主,以水德王,改年号为祀,建都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在位13年,后因病而亡。史载,商汤葬后“不封不树”,既不起坟也不栽树,故此至今谁也不知道千古汤陵何在,没了盗墓贼,商汤倒也清静自在。


  十代以后的商王盘庚迁都,要革除弊端,重振朝纲,就借口河患迁都殷城(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的后期又称为殷商。


  商朝最后一帝纣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王。商纣为人聪颖,灵敏多才,膂力过人,能空手斗野兽。即位之初也是个不错的帝王,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对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但商纣为人残暴,荒淫无度,弄得民不聊生。


  他把殷都向南扩大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向北扩大到邯郸、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在这广大地区内修建离宫别馆、苑囿台榭;又宠爱美女妲己,终日淫声歌舞;他还造酒池肉林,大肆搜刮,将珍宝堆满了鹿台。他任用坏人,迫害正直的臣子,如重用贪财好利的费仲,提拔挑拨离间的恶来。他贬斥人们爱戴的贤相商容,用“炮烙之刑”残害进谏的忠臣,挖了叔叔比干的心,逼得哥哥微子逃亡,又逼得另一哥哥箕子装疯。商纣的倒行逆施,使得朝中大臣、贵族以及四方的诸侯无不离心离德,老百姓忍无可忍,商王朝危在旦夕。


  与此同时,渭水流域的周族正在崛起。西伯侯姬昌,就是日后的周文王,是个很有作为的创业主,他勤于政事,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姜子牙为军师,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文王在位50年,为灭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的第二年,便将祁的都城迁至关中的膏腴之地丰邑(今陕西西安西南),完成了对商都的包围之势。


  文王死于迁丰的次年,其后武王即位,在姜尚的辅佐下“吊民伐罪”,开始了武王伐纣的贵族革命。牧野一战,纣军土崩瓦解,商王朝众叛亲离,纣王逃回商都,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商朝始于汤,终于纣,历30帝,享国644年,故称“六百载,至纣亡”。
 

回复: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武王姓姬,名发,他诛讨暴君商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他的父亲姬昌(即周文王)是商朝的西伯侯,因看到纣王残暴,暗中叹息几声,便被囚禁在羑里监狱(今河南汤阴县)长达七年。但是姬昌并没有丧失信心,相反地他著易经、揽人才,富国强兵,并且按照姜尚制定的战略“修德以倾商政”。四十多个诸侯国先后归顺于周,这就为武王伐纣积足了本钱。


  武王继位后,积极进行灭商准备。武王以姜尚为师,负责全国军事;以其弟周公旦为辅,处理国家政务;还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又营建了新都——镐京。


  为验证自己的号召力以及各方诸侯是否同心同德,武王率师东进,观兵盟津(今河南孟津)的黄河渡口,会盟各路诸侯。姜太公对天盟誓道:“苍兕苍兕,总尔众蕊,与尔舟楫,后至者斩”。不期而会的诸侯达八百之众,大家公推武王为盟主,进行了伐纣前的总动员。


  盟津之会后二年,商朝统治核心严重分裂,商纣王被彻底孤立,伐纣时机成熟。趁商军主力远攻东夷,朝歌城空虚之时,周武王亲率大军,在盟津会合各路诸侯,并联合西南地区和江汉流域的少数民族。武王做“泰誓”历数商纣的暴虐,宣布“维共行天罚”的号令。大军从盟津渡黄河,杀奔商都朝歌,与商军战于商都郊外七十里的牧野。


  商军的主力在外,临时拼凑的兵士多为囚犯、奴隶等罪人,这些人既无斗志又无训练,不少人还临阵倒戈,致使商军全线溃败。纣王见大势已去,慌忙逃回殷都朝歌,自焚于鹿台。武王用铜钺砍下商纣的头,悬挂在大旗上示众,正式宣告商朝灭亡了。


  武王占领殷都后,把纣王存在鹿台的钱财和藏在钜桥的粮食发给穷苦的百姓,为忠臣比干的墓加土致敬,还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从而深得民心,万姓悦服。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子孙承继共37帝,享国867载,所以说“八百载,最长久”。
 
5  /  8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